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讲义8.ppt

    • 资源ID:3230638       资源大小:1.41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讲义8.ppt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内容的基本要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及联系 5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在关系及其合理性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选择题必出,分析题可能性极大,10-15分),几个相关概念,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受该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保护。 经济体制: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权力体系、经济调节体系、经济利益格局和经济管理方式等)的总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前者决定着后者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制度。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三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 (本质)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现象),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较,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有形的手) 特点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 长处短期内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宏观统筹规划;收入分配调节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 缺陷对微观经济难以发挥作用;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等。(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较续,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无形的手) 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长处自发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技术进 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主要在微观领域) 弱点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容易出现“市 场失灵”: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平衡 问题、经济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提供问题、 垄断的限制和消除以及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 (主要在宏观领域),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作为这一伟大创举工程奠基人的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11月到1992年春,先后约十一次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重要论述,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分析 (1)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客观条件: 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体制的选择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当时苏联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枝独秀) 在我国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 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较顺利进行。 (能够迅速、有效集中全国经济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 主观条件: 由于苏联计划经济显示出的力量,当时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非洲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的教训),(2)对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历史作用: 曾发挥重要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情况下,(A)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弊端及影响: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 过分集中;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2改革开放前对适合国情经济体制的探索,(与第五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结合)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领导人的这些探索,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时, 20世纪50年代后,其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这促使中国进行新体制的探索。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1981/11.6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2)第二阶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12.3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3)第三阶段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1992)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观点,“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两者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P182/14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3/14.3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客观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普遍性、共性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营管理法制化 (5)保障制度社会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特殊、个性特征) 其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3)在根本目标上,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辨析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无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普遍适用的文明成果,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特色”。 【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P185/147】,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基本经济制度:指所有制制度,即所有制结构,它是决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东西。 经济制度:除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外,还包括分配制度以及其它经济制度等等。 1对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 过去较长时期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原因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 经验教训的启示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P168/147),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性质决定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社会发展程度决定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劳动要求。 (3)“三个有利于”标准决定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 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 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 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 所有制经济。”,3 如何认识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P187/148),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党的16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党的17大指出: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D)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内容)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重数量、更重质量) 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是指控制那些能够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产业,例如金融、交通、邮电、电力及基础性原材料等,这些产业中相当一部分带有较强的天然垄断性。,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1987),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如兵器工业、印钞业),(B)自然垄断的行业(如金融、交通、邮电、电力),(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3公有制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与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2)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它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集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对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本质区别(D) A. GDP的大小 B. 私有化程度不同 C. 是否有雇工 D. 是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经营,2为何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寻求等方面具有主要作用。 (2)它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供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市场化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外资经济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对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纠偏),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内涵: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分配相互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前提条件(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就不再成其分配的根据。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2)物质基础初级阶段还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不必像原始社会那样为生存而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 (3)直接原因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以及旧的社会分的存在 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1)它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2)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3)它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内部职工收入 主要形式 (尽管出现了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营所带来的多样化收入),4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三个才能”/可能性小),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早实现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矛盾前进。,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要素占有状况分配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占有状况分配 生产要素分两大类:物质生产条件(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和人的劳动(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和管理等),2按要素分配的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主要包括资本所取得的利润;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他人取得的租金等。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P195/151),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更不等于平均主义; 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富政策: 第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第三,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要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是处理“先富”与“后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P198/153),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第二,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 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人们的市场经济能力不同) 第四,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不同产业的差别,也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同。(P196/152),(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强调不搞两极分化、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兼顾政策 毛泽东公平第一,效率第二(3人事5人做,人人有饭吃) 邓小平兼顾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 江泽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胡锦涛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重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关于效率和公平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措施:“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用,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 (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还可以促进国内需求扩大、拉动经济增长) 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职工失业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求“好”与“快” 有机结合 1“又快又好”中“好”字的涵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为什么要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3) 提出“又快又好”, 并非意味着发展速度无足轻重,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科技特别是战略高科技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任务(三个“就是”)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4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联系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特点,谈谈你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第一,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 高消耗导致资源难以为继: 2004年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目前主要资源消耗占世界消耗量的比重为:原油(7.4)、原煤(31)、铁矿石(30)、钢材(27)、铜(20)、氧化铝(25)和水泥(45),而创造的GDP约为世界总量的5。 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单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3(2005)、钢铁为44、铜58、铝30。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 第二,不转变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 粗放增长导致环境问题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国内大约20的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地区,70的河流和湖泊情况危机。 第三,不转变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可能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也不可持久。,2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3)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 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4年36题、08年37题皆为大题;近几年不会出大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现在一般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 “三农” 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三农” 问题的认识: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2)解决“三农” 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三农” 问题的现状: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3) “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 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管理民主,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五、统筹区域发展(01分析题西部大开发;选择题为主)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1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目前,东部经济发展迅猛,比较富裕;中西部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出现加大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新世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理论依据),经典话语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278) “两个大局” 的通俗理解 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 另一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比如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07年37题考了大题;近几年可能还会出大题)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供应紧张情况考察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 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和谐。,1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1)走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P215/158) 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重求发展; 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 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4) 发展循环经济 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核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重点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5)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讲义8.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