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公共管理学论文.doc

    • 资源ID:3261502       资源大小:1.07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共管理学论文.doc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 院 管理学院 年 级 2008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082公管 学 号 020208244 学生姓名 周小娟 指导教师 施杨 职 称 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5月 19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签名:日期: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及对策分析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作为工业化的副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反过来影响着工业化进程,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又是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高度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包括解决用工短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三个方面,然后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产业分析了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从中分析出存在的四大问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就业选择少,老龄化趋势严重,转移劳动力收入不高。最后,结合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政府政策扶持、加强教育培训、产业结构导向、优化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关键词:苏州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SuzhouAbstract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essential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s a by-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urn, affect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s the solution "Three Rural Issues "critical step. In our country such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three rural" issues related to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stability and an important link. Therefore, we must be given 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Suzhou, including the resolution of labor shortag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in three aspects, employment, employment areas, employment,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Suzhou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and to analyze thethe presence of four major problems: low quality of rural labor culture, a single skill, few employment options, 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of aging, the transfer of labor income is not high. Finally, the actual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in Suzhou, from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riented optimiz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social services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Suzhou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Rural surplus labor目 录1.绪论1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1.1 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必然要求21.1.2 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21.1.3 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维持社会稳定大局的要求21.2 相关研究现状3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41.3.1 研究思路41.3.2 研究方法52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62.1 加快农民转移就业,解决用工短缺的客观要求62.2 加速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62.3 加快提升农民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73.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3.1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83.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3.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8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93.2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103.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103.2.2 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就业选择少113.2.3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113.2.4 转移劳动力收入不高124.对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34.1 依托政策扶持134.1.1 对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科学规划134.1.2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入134.1.3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村劳动力科学流动134.2 加强教育培训144.2.1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各类人才144.2.2 培养适应乡镇企业的各类人才144.2.3 培养自我创业的各类人才144.3 明确产业结构导向154.3.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54.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54.4 优化社会服务154.4.1 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网络154.4.2 发展社会培训机构164.4.3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16结语17参考文献:18致谢:191.绪论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否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关系到全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大局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作为工业化的副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反过来影响着工业化进程,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步骤。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又是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高度的重视。 近年来,苏州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级劳动部门都将培育“区域市场”放在较突出的位置。一方面组织力量,深入用人单位,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采岗位”活动,及时采集各类企业的空岗信息;另一方面采取区与镇独办、镇与镇合办等形式,定期举办失地农民就业免费招聘专场,将招聘市场建到了行政村、将就业岗位送到了失地人员的家门口。与此同时,苏州市采取政府“买单”、农民免费受训的形式,在对失地农民普遍进行就业指导基础上,积极实施“技能培训”计划。苏州每年都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推出几十个技能培训项目,供失地农民“菜单式”选择。另外,政策扶持也十分明显。苏州市规定,新办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招用勤杂人员时,必须拿出不少于30%的岗位用于吸纳当地失地农民;苏州每年向城乡劳动者新提供不少于30万个岗位中,给农村和外来劳动者的岗位不少于16万个。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伴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剩余,并且,产业结构升级使其剩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的苏州,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对于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能否对其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还将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1.1.1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必然要求 农村经济的繁荣必须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一个极其缓慢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模式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必然会提高对其劳动人口的素质要求,显然传统农业中以个体劳作为主体的素质偏低的农民是很难甚至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的,这样,经过改革之后的现代农业也就降低了对农村人口的需求量,剩余农村人口就出现了。因而,想要实现苏州农业向现代化的过渡、农村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好苏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1.1.2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好农村劳动力的更好转移是解决我国目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部分,而“三农”问题历来被摆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因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1.1.3研究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维持社会稳定大局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和机械化转变,人均耕地占有量日益减少,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人地矛盾日益突显,使得自身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亦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如何解决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使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被淘汰出来的同时,能够安居乐业,并继续内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1.2 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詹耀祖指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詹耀祖.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38-39.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战略贡献。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扩大规模经营。二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格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目前,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推动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兰景力指出,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 推动有就业需求的小城镇化建设。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拓展新的就业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在推进产业区域转移中扩大就业增长。兰景力.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分析J.学术交流,2011(4):139-143.董舟和田千喜:从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及方式入手,运用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并结合我国19892008 年纵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董舟,田千喜.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9):172-174.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必然趋势。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比较,现阶段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没有根本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快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其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城乡统筹,赋予农民完整的市民权。改革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赵万一,黄忠.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12-3-22(7).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不少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直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其次是农村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最主要生力军,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建设力量,第三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第四为农村当地经济建设带来巨大资金支持,最后就是带动农村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赵向军.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力J.现代商业,2011(6):282-283.李亚慧认为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会产生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转移就业的收入增加,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也为移出地和移入地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方面,会出现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负面效应,应该更为关注这些负面效应,正确分析对待,并尽力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抵御这些负面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李亚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效应研究J.开发研究,2011(2):95-98.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引起农村、农业、农民一系列的变化,如农户经济的衰退,农业增长能力下降。此外,也可以从问题中看到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先机与条件。刘忠群,彭发清,张黎晓.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36-38.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历史经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过程,政府在转型的前期和中后期大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政府治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其转移过程和转移政策选择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在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时,应正确考量经济社会变迁的动态性,不断改革治理机制,最终推动全体国民的共同进步。李厚喜,苏礼华.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因素及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1(3):77-80.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3.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出发,对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括与描述,结合数据分析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改善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建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主要是从加快就业、加速增收、加快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2)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首先从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技能手段、年龄结构以及收入水平四个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3)对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主要从政府政策扶持、加强教育培训、产业结构导向和优化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1.3.2 研究方法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课题,综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学、经济学、行政学等学科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1)重视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统计数据的归纳,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深入开展社会调研。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形式掌握苏州市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2.1加快农民转移就业,解决用工短缺的客观要求近几年各地区相继出现的“用工荒”现象,直观地暴露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问题。作为发达地区,苏州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据调查,2010年苏州总体用工在数量上短缺。同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样存在量多而质次的问题,尚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调查显示,占求职者比重最大的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者有32.64%,这样高的低学历比重很难适应现代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使得大批来自农村、历来凭借吃苦耐劳获得工作机会的劳动者显得相当被动。在求职者中,48.95%的劳动者是无技术等级或职务的,而这一部分缺口是不能被企业所需要的。因而,劳动者无技能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顺利转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由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给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应对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2.2 加速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收入结构也日益多元化,不过,工资性收入还是占主要部分。在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4657元,只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而工资性收入则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收入。2010年苏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5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735元,占纯收入的66.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此外,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赵淑华,舒会.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13.总的来说,加快农村劳动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2.3 加快提升农民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实际供给量,同时,由于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以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科技进步的高要求,这些因素迫使寻求长期发展的企业自发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曾明经.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思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9):100.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农村劳动力便无法凭借其低廉的用工成本以及能吃苦的精神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占得优势,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相关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想要保证劳动力的持续有效供给,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在苏州市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中,初中及初中学历以下的人占到了83.3%的比例,对照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对该学历段的需求情况,可以看到只占需求总数的36.26%,这也就意味着会有一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因为学历问题而不能顺利转移出去。面对新的产业发展趋势,适应工业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要想解决现实劳动者素质与发展所需劳动者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教育与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的转移顺利进行,这是当今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3.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3.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因为农业资本、科技进步提高而引发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减少。高 健.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147.工业化和城市化使苏州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离土农民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0年,农村总人口由2006年的206.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90.42万人,下降了8%,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局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苏州市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含外来劳动力)为322.59万,而苏州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总数仅仅为16.75万,数量之少可见一斑。显然,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这样庞大的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无法适应城市建设对于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3.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与其他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同,随着中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增强以及受本地生活习惯和风俗特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本地为主,大部分农民倾向于在本地生活、工作,选择外出打工或外出创业的动力不足。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显示,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约85%的人选择留在苏州市工作,其中,在乡外县内的农村劳动力占59.70%,是苏州区域内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绝大部分。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不平衡性较为突出。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呈“多元化、阶梯性、双向性、灵活性”施杨, 童举希. 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走向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57-160.的特点,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主体地位。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显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0.68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0.99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5.08万人,分别占农村现有劳动力的4.06、65.61、30.33。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非农行业。农村劳动力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文化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在就业时往往更愿意从事符合自身实际能力的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3.2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3.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苏州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苏州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有7.81万人,占2.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88.73万人,占27.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72.29万人,占53.4%;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5.11万人,占14.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65万人,占2.7%。而初中及初中学历以下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致使这一大部分人被滞留出来。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明显偏低,并且受自身教育水平及旧观念影响,这部分劳动力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减弱了其对自身的教育投资力度。 同时,农村劳动者由于自身受到的教育少,生活环境不同,可能在转移之后并不能顺利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常常会给城市日常管理造成莫大的压力。 3.2.2 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就业选择少从职业技能来看,绝大多数劳动力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2008年苏州农村劳动力掌握职业技能的有175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052;其中具有技能等级的有1930万人,占掌握职业技能人员的5886,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19。受生产观念的局限,大部分农民仍倾向于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等低端农业,对于掌握其它职业技能的意愿不足。农村劳动力基本没有机会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基本能力。鉴于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的有限性以及学历偏低,其具备专业技能的可能性也较低,导致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的职业种类较少,大多为一线操作工等对技能要求较低的体力活。这也导致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流向第二产业,且不愿跨区域流动的现状。3.2.3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凭借自身在文化、身体等方面的优势,纷纷涌向城镇,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农村滞留的劳动力就会以老龄人口为主。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显示,苏州市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的有38.25万人,占11.8%;21-30岁的有69.90万人,占21.7%;31-40岁的有78.50万人,占24.3%;41-50岁的有63.79万人,占19.8%;50岁以上的有72.15万人,占22.4%。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整体呈老龄化态势,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很难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不仅危害苏州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安稳,也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持续性转移。3.2.4 转移劳动力收入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收入比重也逐年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所处劳动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存在严格市场分割和歧视状态的复杂劳动力市场。李亚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论坛,2011(5):224-229.大部分农民从事的就业岗位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岗位就业者还颇少,且工资待遇不高,月工资有的只有几百元,大部分还停留在一千多元这个层面上,与用人单位正式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用人单位还存在拖欠工资的行为,这就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了困难。4.对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4.1 依托政策扶持4.1.1 对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科学规划根据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的内容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城乡劳动力,尤其是城乡失业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帮助有就业能力以及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提高农村就业率。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必须不断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1.2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投入2010年,苏州地方财政收入突破900亿元,实现了经济运行质量与综合实力的稳步提高。首先,苏州作为长江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了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开发的坚实的经济基础,有条件也有义务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群众,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供重要的财政支持。此外,遵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并且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农村劳动力开发的长效保障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1.3 利用舆论宣传导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基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大多无法认识到教育和培训对自身的长远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王飞. 加强职业培训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J. 华章,2011(36):72.致谢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施杨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特别是数据的搜集到论文的撰写,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施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特别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施杨老师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在资料收集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使我克服了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此同样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针对苏州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且学习愿望不强的显示特点,加强科普教育,积极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科技致富的事例,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对现代农业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加强广大农村劳动力对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权益以及生活常识、就业导向等非农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力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农民树立人力资本观念,树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人才意识,加强其对于自我潜能的认识和开发。4.2 加强教育培训4.2.1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各类人才苏州市作为重要的发达城市,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具备进一步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优势条件。苏州市应当加强政策优惠力度,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同时,要激发具有农业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努力留住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防止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的出现。此外,政府还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寻找新的市场和机会,优化农业布局。坚持“科教兴农”原则,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4.2.2 培养适应乡镇企业的各类人才目前,苏州市以知识产业逐步上升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就业比率显著上升。针对二、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培育一大批适应乡镇企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工;指引当地企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提供新的增长点。4.2.3 培养自我创业的各类人才苏南地区农民就具有自我创业的优良传统,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能仅仅满足于“打工经济”,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农民给予创业指导和培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业培训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优化农村经济秩序,为创业者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实施鼓励农民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多种途径支持和激励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4.3 明确产业结构导向4.3.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目前,苏州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针对苏州农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应重视农业本身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贡献,注意开垦宜农荒土地及其他资源,改造中低产田,进行大型农田基本建设,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让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从种植业转移到林牧渔业,从低产、低效、劣质农产品生产转移到“三高”农产品生产。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共财政对涉农产业的倾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和发现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同时,鼓励具有农业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农民坚持从事农业生产,留住农业第一线技术人员,防止农民盲目转移和过度转移影响苏州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4.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目前,苏州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体现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特色,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并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优化传统农业布局的同时,应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私营经济,引导当地企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当前,苏州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仍较小,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4.4 优化社会服务4.4.1 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网络目前,苏州农村人力资本仍存在人才结构、技术水平、知识技能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为使培训开发工作取得实效,县(市) 应成立农民培训开发指导机构,乡镇应成立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职业培训、职业生涯指导、职业咨询与介绍等系列服务。市财政应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乡镇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相应机构管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4.2 发展社会培训机构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有转产转岗就业愿望的农民,依托各类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转移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专项培训、就业、职业生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4.4.3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城镇人才市场运作的规范、区域人才有序流动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克服农村劳动力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政府部门应按照全面规划、重点部署,有选择、有步骤地完善“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机制健全、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农村区域性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使之成为集人才引进、培训、交流、选拔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动态最优配置。结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作为工业化的副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反过来影响着工业化进程,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步骤。本文首先阐述了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包括解决用工短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三个方面,然后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产业分析了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从中分析出存在的四大问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就业选择少,老龄化趋势严重,转移劳动力收入不高。最后,结合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政府政策扶持、加强教育

    注意事项

    本文(公共管理学论文.doc)为本站会员(yyf)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