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格尔木市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6月17日)102P.doc

    • 资源ID:3279934       资源大小:6.59MB        全文页数:10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格尔木市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6月17日)102P.doc

    第一章 格尔木市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一、格尔木市概况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约11.8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市人口27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左右,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83%。格尔木于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辖26个社区居委会、41个行政村(牧)委会,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30.22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也是青海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点园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格尔木市进入了发展与建设的新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安居和谐的良好局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并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资源充足。唐古拉山乡辖区,属典型高山地貌,气候寒冷,仅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4.2,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284.4毫米,年蒸发量1667毫米。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全市有近90%的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的戈壁滩,周边半径400公里内无一座大中型城市,自然条件恶劣。每年的风沙天气有近180天,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格尔木人民坚持和发扬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把格尔木建成了戈壁沙滩上的一座绿洲,市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市郊农田葱绿,树木成行。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雄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柴达木盆地地势平坦,沙丘起伏,绿洲显现,盐湖、碱滩、沼泽众多,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格尔木市的乡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自50年代后,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驻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二、格尔木市城市区域功能和发展趋势特点(一)格尔木是一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涩北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二)格尔木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格尔木机场已开通西宁、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班,现在的格尔木,已初步形成包括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的十字立体交通网络。格尔木地处祖国西部的地理中心,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格尔木素有“兵城”和“汽车城”之称,解放军四总部、兰州军区、武警和空军在这里的团级以上单位近30个,主要承担着西藏方面的公路运输、管道输油、通讯及通信线路维护三大任务,对于西藏和整个西南边防的物质保障供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格尔木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是青海乃至祖国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例上升到79.27%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的工业框架和基础。随着中信国安西台30万吨钾镁肥、1万吨碳酸锂和青海锂业3000吨碳酸锂、2.5万吨硫酸钾项目以及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50万吨合成氨配套90万吨醋酸、30万吨甲醇汽油、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黄河水电开发公司30万千瓦燃气电站和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中浩公司60万吨甲醇、乌图美仁铁矿开发、昆仑玉生产加工、加多宝2000万箱矿泉水、石材加工等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格尔木资源开发再上新的台阶。(四)格尔木是一座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格尔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十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8.1级地震遗址等景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五)格尔木是一座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格尔木在振兴青海中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到格尔木视察工作,对格尔木的发展寄予厚望。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奋斗,努力把格尔木建成西部现代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建成屹立于沙漠戈壁之中、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格尔木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这里正以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成为各方人士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青海西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格尔木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在不放松农业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赢得先机,矿泉水、昆仑玉等特色轻工业品牌逐步确立,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格尔木市工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由69.86%迅速上升到77.16%。在工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9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43.96亿元,年均增长14.9%。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869.8629.06调至2010年的0.8777.1621.97,产业结构沿着以工业为主体、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 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带来的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5年来,格尔木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由2005年的56.73亿元,连续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跃升至2010年的20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十一五”指标的107.98%,比2005年增长1.47倍,年均增长19.82%,远远高于青海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5年来,格尔木全市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4.94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53.09亿元,完成“十一五”指标的169.19%,年均增长28.86%,比2005年增长2.5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3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10.34亿元,完成“十一五”指标的194.08%,比2005年增长3.09倍,年均增长32.45%。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格尔木遍地是宝,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优势。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格尔木的工业振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正是伴随着“十一五”成长起来的。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从此,格尔木循环经济的发展伴着“十一五”东风振翅腾飞。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按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以构建“3+3”(盐湖化工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商贸物资流通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为引领,以建设“一区三园”(昆仑经济开发区、盐湖资源精深加工园、油气化工产业园、冶金工业园)工业体系为载体,坚持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发展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 5年来,格尔木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累计签约项目102个,签约金额达717亿元,到位资金133亿元。100万吨钾肥、15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60万吨甲醇、250万吨铁矿采选、10万吨粗铅、500万箱矿泉水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并产生效益,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青海盐湖集团、藏格钾肥、青海庆华、玉珠峰矿泉水等一大批资源开发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0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投资的35%。格尔木被国家授予全国优质钾肥生产示范区称号,钾肥品牌战略及市场空间不断提升并拓展。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末,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5兆瓦。2010年,格尔木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0.15亿元,年均增长23.9%,超过规划目标1.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十五”末翻两番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钾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特色轻工业、新能源发展为主的产业体系。地质勘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矿产勘查面积达3418.2平方公里,尕林格等重点区域铁矿及多金属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资源保障不断增强。园区工业发展一日千里,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新格局,产业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各工业小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搭建,昆仑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察尔汗盐湖化工小区初具规模,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这一切,使格尔木居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5年来,格尔木以城市规划编制为先导,城市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集中实施了一大批城市美化、亮化、净化、硬化、供排水、污水管网、环卫设施、街巷道路等工程项目,建成中心广场、盐湖广场、将军楼主题公园、滨河路、政府区域改造等一大批城市重点、亮点工程,完成铁兵巷、柴综院等6处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大幅改善、城市综合载体功能明显增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43条、小街小巷35条,新增城市道路15.6公里,城市道路总长达到159.8公里,人均道路达到25.9平方米。“七纵七横”的城市路网架构基本形成。房地产开发步伐大大加快,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相继建成,新增城镇住房82.2万平方米。 5年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青藏铁路格拉段全线通车,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格尔木察尔汗高速公路、青海西藏±400千伏/750千伏交直流联网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建设,格尔木敦煌铁路获得国家批复,格尔木库尔勒铁路预可研通过铁道部审查,德令哈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涩北格尔木天然气管线复线、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线复线、格尔木茫崖公路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突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格尔木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5年来,格尔木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5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3.96亿元,年均增长14.9%,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9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不断优化,德胜商厦、天天好超市、金佰川鞋城等一批现代商贸企业进驻格尔木,商贸流通及消费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28.49亿元,年均增长14.4%,比“十五”末增长95.8%。高原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金鱼湖、昆仑山、胡杨林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8.8%,较“十五”末增长2.53倍,旅游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初步凸显。 四、格尔木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要点(摘要)实现“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吃深吃透国家西部大开发会议精神及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规划的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格尔木西藏工业园区启动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开放、区域竞争力等十个方面实施新突破。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格尔木“四个发展”,必须在“十二五”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内,保持投资稳定较快增长,这既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市目前乃至今后加速发展的现实途经。必须继续实施项目带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国家、省、州公共投资的稳定、推进和引导作用,继续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促进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规划的落实。该实施规划是试验区建设的纲领和指南,又是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方向和蓝图。我市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必须切实不折不扣地抓好实施规划的落实,不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干扰规划的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格尔木基础设施大提高、大跨越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要积极争取省上与西藏、新疆、四川等省区的沟通与协调,加快推进格库铁路建设及格成铁路立项的步伐,积极争取茶卡格尔木,格尔木茫崖若羌库尔勒高速公路的立项开工计划,提高基础设施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以及国防建设、领土开发的强大作用,构建完善快捷高效的西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合理布局地方产业方向,增强三个产业协调,是“十二五”期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全市国民经济素质的关键所在。壮大提升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着力培育金属镁一体化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等战略性、朝阳性新兴产业,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发展高原现代化农牧业,努力探索农村(农场)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化水平。格尔木西藏工业园区启动建设。青藏两省区就格尔木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问题多次磋商与商谈,为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建设格尔木西藏工业园区既是做大做强格尔木工业的历史选择,也是保护西藏良好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与省、区相关部门的衍接,尽早启动该工业园区的立项规划及启动实施,发挥格尔木对周边地区的幅射带动作用。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对我国西部经济的影响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重要依据的。1998年5月,江泽民提出要“逐步加快开发西部地区” 。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并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论述。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2000年的工作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可以看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全面展开。此后,西部大开发战略被纳入我国新世纪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成为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2000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把划入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和划入东部地区的广西列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范围之中。这样,现在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是指12个省区市,即: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五省区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2000年开始,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区域重点和支持政策,在西部12个省区市全面推开。1、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最初的10年,是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这是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即新世纪前10年的阶段性目标。2、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党和国家确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具体而言,则是“六个坚持”:第一,坚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坚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第三,坚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第五,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第六,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3、三个阶段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4、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强大动力。这五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水利,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西部开发的突出位置,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交通,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扩大西部与东部、西南与西北的运输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并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三是通信,继续加快西部地区通信干线和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通信容量,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发展通信网络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四是电网,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五是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小城镇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六是突出抓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重点为:一是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实施各项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工程,加快长江、黄河上中游风沙区、草原区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等;三是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五是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加快发展科技教育,要坚持科教先行,重点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实行干部交流,加强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5)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增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建设。5、西部大开发的区域重点(1)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沿亚欧大陆桥,以陇海兰新铁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银川、西宁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充分利用其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条件,支撑西北地区的开发。积极发展依托优势资源的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旅游业,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食品、医药行业,以及有优势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借助交通干线连接城镇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白银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及库尔勒地区、宁夏沿黄地区、青海东部及格尔木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三西”能源重化工基地。通过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态平衡,推动同中亚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2)长江上游经济带。沿长江黄金水道,以长江航道、上海至成都公路、沿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川渝地区的开发。积极发展交通、商贸、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业,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中药和生物制药、旅游等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加速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和发展。发挥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沿江、沿路的区位条件,促进市场发育。加快发展成渝地区、攀(枝花)成(都)绵(阳)地区、长江三峡地区。通过建设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扩大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3)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沿西南出海通道,以南昆铁路、重庆至湛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南宁、贵阳、昆明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滇黔桂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改造提高机械、电子、航空工业,加快利用水能、有色金属、磷矿石、煤炭等资源,建设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和东输工程,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加快发展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区、贵州贵阳附近地区、云南昆明附近地区。加强与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6、西部大开发的支持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00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确定了西部大开发四个主要方面的支持政策。(1)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主要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如国家发行的建设国债资金、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等,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西部开发资金,各有关部门在专项资金安排上要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等。(2)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包括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具体内容包括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消除行业垄断、地方封锁和保护;对投资西部地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等。(3)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具体内容有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领域;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一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可在西部地区先行试点等。(4)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包括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主导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具体内容有在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在西部地区兴办科技型企业,要简化工商登记,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加大国家对西部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等等。2001年8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同年1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实施意见分为20个部分,共70条,对于在西部地区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有关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主导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等等方面,细化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意见还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在本部门主管范围内,进一步发布有关政策细则或具体实施意见。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统一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意见和有关细则。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体制机制,包括国家政策扶持机制、金融服务支持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资源合理开发机制、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和规划有效实施机制。三、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效     自从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并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来看,农业、交通、水利等基础领域的投资比重不断提升,由1999年的20.39%提高到2007年的28.36%。在投资拉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比1999年增长0.6倍,高速公路里程增长4.96倍;2001年,西部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仅有9.10部/百人和7.05部/百人,2007年提高到20.78部/百人和32.68部/百人。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9.03%,提高到2007年的14.4%。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明显减少,西部地区的贡献功不可没。     二是地区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速度连续8年逐年加快,自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部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4%,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平均水平高0.5和1.1个百分点。从1999到2008年,西部地区GRP年均增长达到11.4%,其中2003-2008年平均增速达13.2%,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三是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9%迅速提高到41.1%,增加了8.2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仅分别增加4.5、4.5和6.4个百分点。西部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其中产值比重从1999年的23.8%下降到了2008年的15.6%,下降了8.2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下降6.4和5.4个百分点。西部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7.1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提升的幅度。     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过十年的开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首先,从人均GRP增长来看,1999-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RP由4283元迅速提高到15951元,其相对水平(以各地区平均为100)则由60.7%提高到63.8%。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均获得了较快增长。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62元提高到3525元,增长了1.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5431元提高到14281元,增长了1.63倍。其中,在2004-2008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1.92%超过东部地区2.8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东部与西部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计算,是将各省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按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加权后,将东部与西部各省区加权后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汇总)。     五是东西部相对差距趋于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发展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拐点大致出现在2003年。自2003年以来,尽管东西部地区间人均GRP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其相对差距已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RP比东部地区低63.0%,2005年该系数下降到60.7%,2007年下降到58.9%,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56.9%,比1999年的差距水平低3.3个百分点。同时,2007年之后,东西部地区间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也开始趋于缩小。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由不平衡增长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增长。     六是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从1999到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占全国比重也是先下降后提高,呈现出一个“U”型变化。这说明,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已达1142.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46%,比1999年提高0.3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2008年,西部地区出口额年均增长26.4%,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最高,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2008年,西部地区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分别比1999年和2004年提高0.5和1.0个百分点。新疆、甘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了30%,内蒙古、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进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99-2007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7.73亿美元增加到50.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13%,远高于东部地区10.16%的平均增速。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近年来也迅速提高,由2004年的2.88%提高到2006年的3.45%,2007年又提高到4.92%。     七是投入产出效益稳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重化工、烟草、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些行业的带动下,西部地区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1999年,西部地区工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2008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总资产贡献率已达到13.8%,超过东部地区0.5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10.4%,分别超过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3和5.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数据是全国和西部各省区数据的算数平均值)。 四、西部大开发经验和教训截至2008年,西部大开发有整整10年,党和国家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探索符合西部地区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努力完善这项惠及4亿百姓、关系国计民生福祉的重大发展战略。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3.03以上,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9.13%)提高近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2008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9%。以2008年为例,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中,有11个省份增长率超过了10%,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7.2%)、陕西(15.6)、重庆(14.3)分列西部地区前三甲。经济

    注意事项

    本文(格尔木市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6月17日)102P.doc)为本站会员(爱问知识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