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济学毕业设计(论文)-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doc

    • 资源ID:3290980       资源大小:3.66M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毕业设计(论文)-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doc

    学号 200530040006 密级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院(系)名 称:经济与管理学院专 业 名 称 :经济学基地班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 副教授 二一一年五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WUHAN UNIVERSITY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5 to 2008 Colleg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Subject :EconomicsName :Zhou YongDirected by :Wu Chuanqing Associate ProfessorMay 2011郑 重 声 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渗透,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对高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及规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本论文根据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CR系数、N指数等评价方法对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探讨了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布局特点、影响因素及产业地理集中的效应,主要的研究结论: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变化趋势呈S型曲线;中国高技术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东部省份,但各行业布局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变化过程中,非市场因素、市场因素及内生集聚因子影响并存;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和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论文还提出了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全面系统分析了1995-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现象;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将区位基尼系数转化成协方差的表达式,极大地简化了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这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大多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一直在提升,论文利用最新的数据研究,得出了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变化趋势成S型曲线的结论。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区域基尼系数;CR系数;N指数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igh-tech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normative and positive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academia has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oth at home and aboard.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thesis,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5 to 2008, uses Gini coefficient, CR index, and N index to analyze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n a research on the featur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effect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is also carried out to achieve several valuable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trend of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is just like a S curve; secondly, mos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China's centralize in eastern provinces but the five subdivided industries of high-tech industry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ir distribution; thirdly,in the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non-market factors effect mostly; fourthly,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i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industrial output. At last, the policy proposals, how to improve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and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are given.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lies in three following re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study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system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econdly,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method to calculate Gini coefficient gets greatly improved; thirdly, using the latest statistical data, a new find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academician conclusions, is obtained: the trend of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is just like a S curve rather than boosting at all times.Key word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spatial concentration;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CR index; N index目 录第1章 引言1.1 选题目的和依据11.2 研究综述11.2.1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概念研究11.2.2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31.2.3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研究51.3 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61.3.1 论文主攻方向61.3.2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61.3.3 研究方法8第2章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2.1 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92.2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02.2.1 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02.2.2 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22.2.3 中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32.2.4 其他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42.3 “高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相似概念的辨析152.3.1 “高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152.3.2 “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162.4 本文关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6第3章 产业地理集中测度方法3.1 单一地理尺度方法173.1.1 区位基尼系数173.1.2 Herfindahl系数183.1.3 EG指数和MS指数183.1.4 标准差系数203.1.5 CR指数203.1.6 熵指数213.2 基于距离的函数分析法223.2.1 K函数223.2.2 D函数233.2.3 M 函数243.3本文所采用的方法24第4章 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4.1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264.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64.1.2 R&D强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64.1.3 所属行业发展参差不齐284.1.4 产业地理分布严重东倾294.2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间变化趋势304.2.1 数据来源及说明304.2.2 计算说明314.2.3 计算结果324.2.4 产业地理集中的时间变化趋势344.3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414.3.1 数据说明及产值省区比重计算结果414.3.2 产业地理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424.4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484.4.1 非市场因素494.4.2 市场因素504.4.3 内生集聚因子504.5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效应514.6 主要分析结论55第5章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5.1 调整高技术产业行业规模比例575.2 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增量集中575.3 避免各省产业同构化575.4 产业地理集中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问题58第6章 结语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596.2 论文的创新点606.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问题60参考文献61致谢63附录64iii第1章 引言1.1 选题目的和依据本文选题目的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系统了解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与测度方法、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知识;将产业地理集中测度方法运用于高技术产业,研究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成果较多,地理集中度测度较为成熟,但大多数研究成果侧重于传统制造业,而关于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渗透,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对高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及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侧重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本文中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系指中国大陆地区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由于数据缺失,不在本文研究范围。19952008年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对该时间跨度内我国高技术产业及所属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CR指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及N指数进行测算,分析总结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并对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布局特点、影响因素及产业地理集中的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2 研究综述1.2.1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概念研究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起源于美国,英语缩写为“High-tech”或“Hi-tech”。一般公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信息社会,因而可以推断“高技术”概念的出现在50年代中期前后。根据美国商务部1985年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的报告,对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是始于1965年。1983年,高技术产业一词首次被纳入韦氏第三版国际词典补充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名称定下来。高技术产业是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R.Na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巴克也认为:“高技术是指花了很大资金,对很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的那些产业。”美国的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品的一个必要成分,也是技术继续创新的必需。”尽管世界各国对高技术产业概念的认识不完全统一,但在综观迄今所获得的国外大量有关文献,仍可总结出高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的一般概念,即: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1。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传入了中国。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可溯源于1986年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计划)。该计划提出,根据国情,中国将集中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拨出一定数量的专款,在今后十几年内,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2。八六三计划中所提及的“高技术产业”这一概念,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八六三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在火炬计划这个指导性计划中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并提出创办“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又称“高技术、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有关方针政策3。从此,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开始模糊化了,“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产业”等概念经常被混为一谈。过泛的高技术产业概念已对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构成了认知上障碍。1.2.2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是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外,自Krugman(1991)起,Ellison和Glaeser(1997)、Amiti(1998)、Brulhart(1998)、Braunerhjelm和Johansson(2003)等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Krugman(1991)4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量了美国106个三位数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发现高技术产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Ellison和Glaeser(1997)5设计了测度产业地理集中的指标EG指数,并计算了1987年美国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在州、县等空间单元的EG指数,来测度这些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对给定的空间尺度,产业分类越细,产业在空间上越集聚,对同一类产业而言,空间尺度越大,集聚态势越显著。Amiti(1998)6计算了EU十国的三位数水平的27个产业的基尼系数以及其中五个国家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分析了19681990期间欧洲的工业地理集中的变化情况,并得出产业中间投入强度与其地理集中程度成正相关的结论。Maurel和Sedillot(1999)7设计了新的指标MS指数来研究产业的地理集中,并测算了法国四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273个产业中,有211个产业的MS指数大于0,分布比较集中。Braunerhjelm和Johansson(2003)8研究了瑞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理集中问题,发现超过50%的制造业非常集中,不到20%的产业较为分散。相比而言,国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较晚,但近年来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笔者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资料统计:2003年,该领域发表期刊论文3篇,2004年为4篇,2005年为7篇,2006年为23篇,2007年为25篇,2008年为33篇(如图1.1所示)。图1.1 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成果趋势国内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实证分析方面。粱琦(2003)9计算了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分析了这些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得出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集中程度更高及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工业分散的主要原因的结论。杨宝良(2003)10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别按省级行政单元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单元对中国1992年和2000年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仍然比较低。吴学花和杨惠馨(2004)11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对中国2002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呈现较强地理集中性且集中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的结论。罗勇和曹丽莉(2005)12利用EG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发现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王业强和魏后凯(2006)13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802003年制造业行业数据计算了区位基尼系数、SP指数和MHHI指数,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并存。贺灿飞和谢秀珍(2006)14的研究较为完整系统,他们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了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情况,发现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集中,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向多元化发展。张文彬和黄佳金(2007) 15则利用熵指数,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在19882003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表1.2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研究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表1.2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研究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学者年份地理集中测度方法研究对象基本观点粱琦2003基尼系数工业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集中程度更高;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命令是我国工业分散的主要原因杨宝良2003基尼系数三次产业我国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低;地理集聚程度东强西弱;产业集聚受政策影响较大吴学花杨惠馨2004集中度基尼系数两位数制造业中国部分制造业已呈现较强集中性且集中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的罗勇曹丽莉2005EG指数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集聚程度由高到低;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相关性。王业强魏后凯2006基尼系数SP系数两位数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明显;制造业地理集中存在地方垄断特征;贺灿飞谢秀珍2006基尼系数制造业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集中张文彬黄佳金2007熵指数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集中度提高1.2.3 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研究国内关于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成果较少。唐根年和徐维祥(2004)16做了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比较明显的集群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布局的菱形模型,他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时间年限短,研究结果不尽精确。王子龙,谭清美和许箫迪(2006)17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1994-2003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他们发现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方慧妍和吴永林(2007)18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评价集群度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28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度进行了评价,但他们的研究只是一种静态研究,说服力不足。任启平和梁俊启(2007) 19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水平在不断提高,产业布局东倾,但他们的研究只是建立在简单的地理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分析上,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赵玉林和魏芳(2008)20也得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的结论,文章侧重于产业地方专业化程度的研究。彭程甸、王忠和胡瞬(2008)21对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近五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有所弱化,他们的研究是一种比较静态研究,结论同样缺乏可信度。不论是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从成果的质量来看,学者们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都还很不充分。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静态分析或者比较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说服力不够。1.3 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1.3.1 论文主攻方向论文主要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阐述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概念,总结测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1.3.2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本文对国内外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整理了定量测度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利用数学和统计知识,根据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CR系数及N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布局特点、影响因素及产业地理集中的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论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实证分析地理集中度高技术产业获取文献数据探讨相关问题同学之间探讨请教专家学者著 作论 文年 鉴相关资料整理数据的基本分析测度地理集中度指标的选取地理集中度的计算产值省区比重计算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系统研究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导论高技术产业界定测度方法综述地理集中的系统研究政策建议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趋势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空间布局产业地理集中的效应: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参考文献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图1.2 论文技术路线图1.3.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突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证分析相结合,力求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2章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2.1 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日趋重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研究。综合各种组织和各个国家对高技术产业进行界定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 (1)定性判断。即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来判定高技术产业。采取此类方式,OECD曾依国际标准工业产品分类(ISIC),明确列举高技术产品包括医药产品、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太空科技产品及科学器械机械等归类为高技术产品。(2)定量指标界定。即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的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是产业技术密集度。界定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指标主要有种:一种是产业R&D经费强度,即产业R&D经费支出占总产值、增加值等的比重;另一种是产业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或熟练工人等占全体职工的比重。许多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都是由上述一个或几个指标的组合来确定的。从对高技术产业界定的切入点来看,又可以将界定方法分为基于产业的界定和基于产品的界定。所谓基于产业的方式,即采用相对宏观的、直接针对某个产业整体进行描述的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这是一种近似的、笼统的、简便可行的界定方法。比较典型的案例有美国商务部(DOC)的DOC1分类法、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在DOC1基础上的改进方法以及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欧盟的界定方法等等22。所谓基于产品的方式,即依据产品的有关指标,划分高技术产品群,再根据高技术产品群划分高技术产业。比较典型的方案有美国的DOC2和DOC3。这类界定方法一般比较精确,但复杂、成本高。值得一提的是,DOC3引入了“间接R&D经费”新概念,即在计算R&D经费强度时不仅需要考虑直接R&D经费(该产品在本行业投入的R&D经费),还要考虑间接R&D经费(中间投入和资本货物中包含的R&D经费),这就使有关界定的计算更为科学和精确。综合高技术产业界定的切入点和分析方法,用图2.1表示。切入点分析方法产品产业定性定量图2.1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方法图示从图中可知,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方法主要有基于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基于产业的定性、定量分析四种,其中,基于产业的定量分析最为常见,最典型的是OECE的界定方法。2.2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2.2.1 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986年,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它用R&D经费强度(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表2.1 OECD界定的 6 类高技术产业 22 产业名称ISIC 代码R&D 经费强度 % 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384522.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82517.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83210.4医药制造业35224.8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3854.8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383(no 3832 )4.4中高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38432.7化工制造业351、352(no 3522 )2.3制造业平均水平1.8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这些国家R&D活动之和占OECD相应总量的95%以上)1979-1981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见表2.1。表2.2 OECD界定的4类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22产业名称ISIC 代码1990 年数据1980 年数据ABCABC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384517.315.036.316.114.141.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82514.411.530.511.29.026.0医药制造业352211.410.521.68.47.616.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8329.48.018.79.38.418.4中高技术产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3856.65.111.24.73.68.6汽车制造业38434.43.413.73.72.810.1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383-38324.02.87.64.33.58.9化工制造业351+352-35223.83.29.02.72.27.6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842+3844+38493.01.64.01.71.02.7非电气机械制造业382-38252.61.74.62.01.33.5注:为直接和间接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B为直接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C为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4 年,OECD重新计算了1986年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这次计算,不仅考虑了直接 R&D 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等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 1973- 1992 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最终,依据1980年和1990年的技术密集度数据,将制造业各行业划分为高、中高、中低、低技术产业。其中,将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产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根据定义和新的计算结果,OECD对高技术产业目录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6大产业改为4大产业。这4类产业分别是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原来属于高技术产业范围的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由于同其他产业相比已不具备明显高的R&D经费强度,而只能列入中高技术产业范围内。现行高技术产业的统计和分析均采用上述4类产业(见表2.2)。2.2.2 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971年,美国商务部以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均大于10%为标准,结合美国工业标准分类(SIC)确定了高技术产品目录,该分类方法称DOCl。1977年,由于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的出现,美国为分析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在DOC1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了原有的高技术产业目录,称为DOC2。1982年,美国在高技术产品分类方法上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提出确定高技术产品不仅要依据最终产品用于R&D经费的多少,同时还要考虑中间产品所支出的R&D经费,把某类R&D支出大大超出其它产品的产品,确定为高技术产品,称为DOC3的方法。按照该方法,美国商务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职工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据此,化工产品制造业、非电气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包括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导弹、火箭)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共五大产业归属于高技术产业。之后,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高技术10大领域23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备技术、航天技术、武器技术、核技术。2.2.3 中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中国统计局借用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方法,对钟国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界定,从产业分类来看,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室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制造业以及公共软件服务。具体信息如表2.3所示。表2.3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目录(2006年)行 业对应代码一、核燃料加工二、信息化学品制造三、医药制造业其中: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四、航空航天器制造1飞机制造及修理2航天器制造3其他飞行器制造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通信设备制造其中:通信传输设备制造通信交换设备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2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3广播电视设备制造4电子器件制造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5电子元件制造6家用视听设备制造7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2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3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4办公设备制造七、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2   仪器仪表制造八、公共软件服务253266527271+27227627737637613762376940-40440140114012401340144024034054051405240534059406407409404+4154+41554041404240434154+4155368+411+412+4141+419368411+412+4141+4196211+621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2.4 其他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欧盟把有较高经济增长率、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就业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毕业设计(论文)-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doc)为本站会员(爱问知识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