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世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与技能西晋短暂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人口大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西晋统治者对内迂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等内容的归纳,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2)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通过民法交融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旗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法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
2、感重难点重点:西晋统一和八王之乱。难点:西晋兴亡的因素。学教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阅读学习目标。2.看形势图,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回答三国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安排学生齐声朗读。2.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温故知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提问:你认为这句话用来描述西晋时期合适吗1.提前预知本课内容,以便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2.通过温故知新并结合地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如何重归统一的,建立历史联系新授课一一西晋的建立1.阅读教材及图文材料,归纳“三国归音”的过程并听教师讲解。2.学生回忆所知道的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成语乐不
3、思蜀”等,互相讲一讲。3.根据教材P85”相关史事,学生表演历史剧,完成教材P86的“材料研读”,进一步了解西晋的社会风气1.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85内容,出示地图.让学生归纳三国归晋”的过程。教师补充总结。2.出示材料,讨论:西晋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教师补充总结。3.出示图片,课前布置历史剧表演,点评学生的演出,讲解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堕落,社会黑暗1.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展示地图、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读图和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3.用历史剧的形式展现历史,增强学生
4、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授课一一八王之乱阅读教材P86内容.结合图文材料,回答:西晋初年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西晋的短命与实行分封有关系吗听教师讲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出示地图和材料,介绍八王之乱的背景、原因和概况。2.出示漫画,提出问题:西晋初年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实行分封会造成怎样的危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西晋统治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八王之乱爆发的必然性,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伏笔新授课一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学生背诵敕勒川,了解当时北方各旗的生活环境。2.观察地图,找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1.出示图片,介绍北方
5、游牧民族的基本生活状态。2.结合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几个。讲解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情况1.通过诗歌、地图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主要分布情况,将各族内迁后的生活情况放在下一部分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没有很好的处理民族关系成为西晋爆发统治危机的原因之一”新授课一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学生小组讨论,派出代表回答后,理解这一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4.阅读教材P88内容,回答十六国中前秦强大的过程及其影响3.出示地图,教师讲解: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靛,因而反抗
6、不断发生。西晋灭亡后,进入十六国时期。4.提出问题: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30多年的时间,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短短的30多年(灭亡原因)。5.出示图片,讲解十六国中前秦强大的过程及其影响2.思考西晋灭亡的原因,进一步探究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板书设计课堂小炼1.在讲三国的历史时,老师用幻灯片展示了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A.魏一蜀一吴B.蜀一魏一吴C.吴一魏一蜀D.魏一吴一舞2.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D.西晋迁都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_B.司马炎建立西晋C.汉武帝的大一统一D.匈奴人灭掉西晋4.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直接有关的是()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B.八王之乱的结果C.汉模文化的吸引D.江南自然条件优越5.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A.成汉B.西秦C.北燕D.后赵答案1.B2.A3.B4.B5.A课后作业请完成第17课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