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

    • 资源ID:333655       资源大小:30.45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

    1、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摘要:i目工作是学校的灵魂,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中学他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讲斛,忽视道憔情感的陶冶和激励,导致课堂上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内化成为学生的道镌信仰。因此,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显性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隐性课程的提出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隐性课程能够借助学校内的切有利因素,使道谯教育生活化、现实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从道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中学隐性课程的镌目功能表现为:引导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学校应进行周

    2、密的设计开发,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要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学隐性课程德行功能开发一、中学隐性课程的内涵1(一)中学隐性课程的由来2(二)中学隐性课程的特点2(三)中学隐性课程的范困3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4(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4,2。】49:131.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探究思想政治知识,而不是枯燥地灌输、筒单地得出“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这会让思想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和党析,培养中学生人格,讲解文学作品的人物经历和历史背兔,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文

    3、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尚品格。在理科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创设宽松、愉快的冤用,设让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的观念等等,教肺如果能有意识地将隐性课程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必然能发挥其德育作用。综上所述,随性课程的开发是从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到文化心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过程,需要考虑心理学、教育学的多重因素,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在心理上重视随性课程的优育作用,有意识地开发学校隐性课程,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五、结束语隐性课程不是个空洞的概念和设想,它是活生生的、贴近生活的,教育界不应该把它边缘化

    4、而要认识到院性课程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知道,隐性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显性课程中,理论的灌输,被动地接受德白知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将被动转换为主动、乐意的接受,将强制性灌输转换为用言i音和行动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感化心灵,引导内心积极力量的作用,使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到自身道德情感和意志中,最终外化到行为,塑造个个善良的、有道德感的“人”,这样才能够达到学校最终的教育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资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蹈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目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春

    5、风化雨、涧物无声的隐性课程应该被亚视,并应用到教目实践中。参考文献1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包兴敏,白冬青,王晓茜.教和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朱小婺.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南京和范大学出版社,2002.4柳永梅.隐性教育心灵对话如何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M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5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6周兴国.教育实践话语的意义阐释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8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1.外国教

    6、育动态,1989(01).9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0周晓杰.西方“隘蔽课程”研究的探析U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12).11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1.J.课程.教材,教法,1993(06).1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13谅晓丽.从教师的角度淡如何强化隐性课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4朱小芨,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一一对落实中小学镌育工作指南的思考11中国教育学刊,2018(3).15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8,9(6).16J党建强,常广玲.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2004,27(1).17薛阅.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5.U8J.P波特利.Sffi,译.隐蔽课程探究J.外国教育费料1994(1).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