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方案.doc

    • 资源ID:3343366       资源大小:3.69MB        全文页数:19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方案.doc

    目 录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1一、指导思想1二、建设目标1三、建设思路3四、建设内容4(一)基本建设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二)专业建设项目5(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设14(四)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建设15五、建设进度16六、资金预算与筹措18七、资金安排与用途18(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向18(二)举办方资金投入及主要用向19(三)地方政府配套与学校自筹资金及主要用向19八、保障措施22(一)组织领导保障22(二)体制与制度保障22九、预期效果与展望30195附件1: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33附件2:辽宁省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方案37附件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45附件4: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方案69附件5: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85附件6: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107附件7: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29附件8: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设方案163附件9: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177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方针,统筹考虑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优势,优化、调整专业布局,重点服务公路交通全行业,汽车后市场,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以改革为主线,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凸显、资源共享的五个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梳理、整合专业群建设内涵,形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主要技术岗位的重点专业服务领域,并以此带动我校建设和发展的全面工作。二、建设目标到2008年,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水平和社会培训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产学研体系较为完善,教学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及国际影响力,成为省内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军校、国内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教学、科研、培训并重的国家高等职业示范院校。做发展、改革、管理的示范,引领交通类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根据这个总体目标,到2008年学校建设和发展要努力达到以下主要办学指标: 1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000人。高职专业总数达40个左右。省级示范专业8个,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教材12部;国家级优秀专业带头人5名。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教学资源。重点支持5个专业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库开发,充分发挥教学改革引领作用和优质教学资源辐射作用。3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体现“广泛参与、重点突出、具有特点”的特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明显增加,在进一步优化校级科研项目、技服项目的基础上,争取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技服项目30项以上,各类科研经费、技服项目总额达1300万元,有影响的专业著作和高水平科研论文明显增加。4教师达40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50人左右,硕士以上学位达40%以上,副高级以上职务达50%以上;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60名,其中在国内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5名以上。引进20名具有一定社会和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进45名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10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实训指导教师。5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合作”的原则,加速推进教育创新,开展职业培训、技术咨询,拓展服务功能。建成辽宁省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相关人群的继续学习基地。实现培训3万人次的目标。6建设5个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中心,力争进入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加强与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7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强化学校精神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体现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校园绿化面积超过40%。三、建设思路按照学校与“行业培训基地”合一,实现学校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专业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专业与企业的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以基础雄厚、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集中优势资源,谋求重点突破创新,带动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形成5个优势专业群,跟踪交通产业链,服务行业发展,同时辐射相关支柱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引进与培养并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懂得职业教育理论、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个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中心,发挥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服务等多功能作用;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和精品教材。用三年时间,实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四个方面的明显提高,在发展、改革、管理三个方面引领我国交通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带动交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交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方面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交通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建设内容(一)教学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建设思路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继承和汲取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和建筑风格,加强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实训条件,满足不断增长的专业培训、技术服务的需要,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2建设项目(1)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从制度、机制、管理、宣传入手,以教师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科学严谨、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主题,充分体现职业文化特色,体现“厚德、笃学、实践、创新”训导功能。2006年,启动“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计划”,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我校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工作。形成独具辽宁交专特色的、求实进取、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师生员工爱校敬业,遵纪守法,学校各项秩序稳定、良好。培植“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2)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增加网络基础设施,扩充并更新相关设备,完成先进的数字校园硬件支撑环境的建设,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实现数字图书馆,提供网上专业资源的链接和专业数据库的开放使用;建设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实现校区内主要场所的移动上网。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1。(3)交通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满足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依托系、实训中心和研究所,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条件,面向交通行业,开展职中、职后培训,把学校建成辽沈及周边地区交通行业继续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2。(4)实训中心楼改造项目按照“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原则,将对现有的实训中心楼进行改造,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5)“学生中心楼”建设项目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学校将建设4000平方米学生中心,该中心包括多功能活动厅、学生社团中心、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中心、外语俱乐部等。(二)专业建设项目1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1)建设目标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成为国内同类专业的排头兵。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并重,不断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 ”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专业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成一个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交通土建专业群,实现专业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服务水平、社会培训能力全面提高的国内高职示范专业。(2)建设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改造实验、实训设施,增加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中心,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及对外服务能力,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3)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关键能力培养、构建“双证书”制度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面向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和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领军型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省、校级青年骨干教师9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名,从企业引进高技术专家3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高级技术职称教师比例达到60%,“双师型教师占90%。实训中心建设:满足交通土建各专业学生的“测量实训、试验检测实训、施工顶岗实训、毕业综合实训”4环节的实践教学,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的科研、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服务能力建设:立足交通,面向社会,营造良好的应用技术研发氛围,形成完整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争取更多的横向、纵向交通应用技术课题,在校内以成教部为平台,做好交通系统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借助学校交通科技产业园的兴起,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面向沈北新区交通相关产业,开展企业在岗职工业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辐射能力建设: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继续发挥专业的优质资源优势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扩大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国际影响。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3。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1)建设思路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建设为核心,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基础,以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保险与实物、汽车评估、汽车改装等专业为支撑的汽车后市场领域专业群,以增强面向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能力。(2)建设目标依托专业系、汽车实训中心、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和汽车检测维修救援协会的四位一体,使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成为在辽宁省汽车后市场行业起到领军作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起到示范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3)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教学基本要求,保障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筑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基本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与学校教育培训规模相当、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中心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合作共建和开放共享,将校内实训中心建成面向辽宁、辐射东北的汽车专业公共实训基地,使其成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载体,并力争成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使之成为面向辽宁、辐射东北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载体。辐射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对相对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帮扶工作,带动全国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4。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1)建设目标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2008年,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培训并重的高水平示范性专业。(2)建设思路以学生为本设计培养方案,有效利用资源,共享师资、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按照产学研的办学模式实现企业和学生的供需平衡。以项目教学法完成核心课程(实训)的教学任务,以精干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化的特征。方案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尽快适应社会需求。以物流管理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辐射相关四个专业即报关与国际货运、公路运输与管理、电子商务、港口与航运管理全面发展。(3)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据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建设标准;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面向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紧缺人才需求,逐步拓展以“基地”为纽带,以“合作项目”为支撑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优化职称、学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培养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方式,力争到2008年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物流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我校所处区位优势,发挥共享性实训中心的作用,形成公共教育资源,我省其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可到我校实训中心实训或借助网络完成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另外,中心将结合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资源和趋势为企业举办各种专项中、短期培训,帮助企业实现从单一物流服务向综合性全程服务的转变。服务能力建设: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实训基地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推动“双证书”制度的实行,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同时面向物流从业人员,采用培训方式,结合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与辽宁省运输管理局合作,于2006年底开始全省运管队伍的全员培训,并计划两年内培训行业、企业各类人员5000人,包括省内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师资培训。辐射能力建设:通过物流管理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与发展,带动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计划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科研成果、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能够作为东北区域范围内的衡量尺度,到2008年底至少辐射到5家(高职、中职)兄弟院校,为物流人才的培养作贡献。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5。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1)建设目标紧密依托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产学研高职教育模式的建立统领专业建设全过程,把建设的重点长期放在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模具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机械类专业群整体协调发展。在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中心建设方面充分体现共享性、辐射性和示范性。全心全意服务地方经济。(2)建设思路模具专业以我校55年办学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功能为依托,以人才发展为战略重点,以产学研为主线,与企业、横向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使合作能有效的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对外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开发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方面构建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制度。实行因材施教、多层次和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实现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实践活动、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过程与产学研融为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为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确保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3)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给每位教师分配一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资料的上传、更新和答疑等由课程负责人全程跟踪。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坚定正确的高职办学方向,以产学研为核心,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沈阳中模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引入到我校先进技术实训中心,使课堂直接设在生产车间。进一步扩大“订单式”范围,争取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如与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金杯模具制造中心、沈阳金杯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分制、弹性学制落到实处。建立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和“订单式”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外技术、科研、教学活动,扩大教师在行业知名度,模具专业至少要有1名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有8名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达80%,技师和高级技师达40%,高级职称达60%,研究生学历保持在40%。实训中心建设: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理念,以数控技术为依托,突出如下技术特征,CAD/CAM/CAE/CAPP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反求工程、模具设计生产的并行和柔性制造思想;跟踪行业发展趋势,抓住主要技术环节,科学运用资金;建立真实职业环境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实训环境;运行制度方面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现共享性、辐射性、示范性和服务性;以产学研统领实训中心建设全过程;坚持走与行业与企业共建原则,形成建设特色。服务功能建设: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依托开放式实训中心的强大功能,依托我校已有的技能鉴定站,依托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与企业融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对地区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成立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利用设备数量和功能优势为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服务,资源共享。每年对外职业技能培训800人,师资培训60人次。模具专业与企业以参股合作形式组建模具研究所。以此为依托,加强模具专业对外技术、生产和科研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建设:通过我校模具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教育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实施,办出专业特色,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增强专业实力,形成本省(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专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6。5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1)建设目标立足交通,服务社会,扩大与IBM、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等知名企业的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全方位引入企业的办学理念、人才标准(职业证书)和教学资源,到2008年底建设成为国内示范性IBM教育学院。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建设思路通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带动整个专业群共同发展。通过课程建设和专业方向的延伸,带动其它4个专业共同协调发展。坚持群落建设、网状联系的思想,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建设。强化专业方向,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根据市场的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方向定位。通过课程群落的建设思想,将网络技术的平台搭建与网络的数据资源技术(软件技术和图像技术)和通信的传输控制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3)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08年底,完成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公共管理平台的搭建,实现网络互联技术、综合布线技术、Windows2000组网技术、网站构建技术、软件测试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和平面设计技术7门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包,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建立健全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运行机制;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惯性,大力推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设置活动课程;明确专业群中各专业在综合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到2008年底,网络技术专业形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梯队,尽显专业教学、科研的人才优势。预计专业教师数量达到19人,其中专业主任1人,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博士),引进网络工程师1人(硕士),骨干教师6人(其中5人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其他讲师、助教、实验师等9人,形成一个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势鲜明的专业教师梯队。实训中心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校内专业实训室,平均每个专业达2个,3年内总共达到10个。继续加强现有实训中心和实验室的改扩建工作,要求设备具有最新技术水平和最实用的实训内容,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总值达到5000元以上,投资金额达到3000万元。达到每2名学生拥有一台以上计算机,基地实习场所生均达到10平方米以上,总面积共1.3万平方米。5年内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室、2个软件类省级重点实训室和2个校级重点实训室(嵌入式软件实训室、图形图像技术实训室、软件案例实训室、软件技术实训室和网络技术实训中心等)。服务能力建设:以校内实训中心的运营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牵动,逐步开展“共享教学资源包”输出、智能交通科研项目、嵌入式产品生产和各类对外技术培训等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的管理工作和课程建设,提升培训质量,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信息工程公司”作为对外技术交流与服务的窗口,推进市场化办学进程。辐射能力建设:成为沈北新区的IT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IT技术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以网络技术专业群牵头,其它兄弟院校与企业自主参与、紧密性与松散性相结合的IT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将对口支援的中高职院校数量扩充到14所,通过多种教学扶助方式带动其它兄弟院校共同进步。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7。(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设1指导思想突出高职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以学生社会素质教育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工作水平。2建设目标以第二课堂为教育主阵地,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外的各项教育活动规划整合,把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为支撑,构建以社会素质教育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3建设项目(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研究制定工作;(2)优质活动性课程建设;(3)“三导”制辅导员队伍建设;(4)心理咨询室、实训室建设;(5)学生创业园区建设;(6)素质教育基地建设;(7)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8。(四)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建设1建设目标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通过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于2008年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闭环系统,系统建设包括: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有效校准、改进、提高机制建设。2建设思路学校建立一套体现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突出过程控制、实现政府和社会满意、更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监控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质量,通过有效的(动态的)质量标准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3建设项目(1)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及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建设:包括人员培训,社会调研,制定质量标准文件,形成教育教学工作理论体系、完善体系文件。(2)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控制系统:制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责任管理、协议管理体制。(3)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设: 社会、行业(企业)调研及论证,建设多渠道、信息化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4)社会质量认证机构认证:咨询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机构,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认证。项目建设方案详见附件9。五、建设进度我校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计划利用2006年2008年三年完成,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项目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项目论证、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7年,项目全面建设阶段。第三阶段:2008年,项目完善、总结、验收阶段。各建设项目的年度重点工作见表1。表1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年度重点工作年度重点工作2006实训中心建设论证、启动;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2007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项目:方案制定、优质活动性课程建设、“三导制”辅导员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及评价体系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引进领军型专业带头人3人、行业企业专家2人、高级应用性人才5人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实训中心建设项目:辐射五个专业群的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教学资源库建设: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启动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2008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项目:心理咨询室、实训室建设、学生创业园区建设、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无线网络系统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及评价体系建设项目;交通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实训楼改造;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六、资金预算与筹措以中央财政支持、省政府投入及举办方投入为主,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此外,学校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拓宽投入渠道,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各渠道的资金投入。我校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总资金为1164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796万元(占24%);申请举办方配套专项资金4500万元(占38.6%);其余资金由辽宁省地方财政配套及学校自筹4347万元(占37.4%)。七、资金安排与用途(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五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796万元。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45万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367万元、共享教学资源库32万元,共744万元;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80万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332万元、共享教学资源库95万元,共507万元;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65万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190万元、共享教学资源库95万元,共350万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45万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670万元、共享教学资源库90万元,共805万元;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50万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440万元、共享教学资源库200万元,共690万元。资金年度安排:2006年,239万元用于实训中心建设项目,138万元用于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共377万元; 2007年,155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项目,990万元用于实训中心建设项目,195万元用于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共1340万元;2008年,13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项目,770万元用于实训中心建设项目,179万元用于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共1079万元。(二)举办方资金投入及主要用向我校隶属于辽宁省交通厅。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实训中心改造项目和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举办方专项资金4500万元。2007年申请700万元,其中,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200万元,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500万元。2008年申请3800万元,其中,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500万元,实训中心改造项目300万元,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3000万元。(三)地方政府配套与学校自筹资金及主要用向地方政府配套与学校自筹资金4347万元,分三年安排,其中2006年398万元,2007年1713万元,2008年2236万元。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足额安排建设配套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五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学校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和产业收入等保证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项目、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及评价体系建设项目、学生活动中心项目、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实训中心改造项目及专业建设项目等。资金筹措及年度安排见表2,20062008年度资金安排见表3。 表2 资金筹措及年度安排表 (单位:万元)资金来源2006年2007年2008年合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77134010792796举办方投入70038004500地方政府配套与学校自筹资金398171322364347合 计7753753711511643表3 20062008年度分项资金安排表(单位:万元)项目内 容经 费 安 排合计中央财政专项举办方投入地方政府配套与学校自筹200620072008小计200620072008小计200620072008小计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0254520264691实训中心建设87240403678723945371738资源库建设810143211142557道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453580443074154实训中心建设12210110332210118328660资源库建设20502595205530105200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30154526204691实训中心建设70450150670704951507251395资源库建设504090205040110200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353065413374139实训中心建设2017019011184195385资源库建设25403095254040105200信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52550252550100实训中心建设70703004408070390540980资源库建设854570200854570200400学生综合素质培养25255050教育教学质保体系25255050基本建设学生活动中心5005005005001000信息化校园200200182371553753实训中心改造300300100100200500继续教育基地500300035003500合 计3771340107927967003800450039817132236434711643八、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示范校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其职责,确保学校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2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的行政执行能力和工作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3加强研究工作。学校各个系、部的负责人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充分理解高职教育理论,准确把握高职发展趋势,增强管理和指导的科学性。(二)体制与制度保障从1999年底开始,根据当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六年规划纲要。2000年调整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工作规划,2002年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就初步显现,我校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制定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2-2007年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规划。1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推进“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建设,建设“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完善教育教学、行政、后勤保障、监督、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制度,细化管理人员的目标责任和管理权限,签订协议,层层落实,保证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建立责、权、利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自我保障机制,调动和保护全校教职工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学校于1999年、2002年分别进行两轮校内全员聘任制改革,并于2005年完成了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确立了学校和教师之间的聘用合同关系,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的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教师合理流动,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初步形成,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终身制,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每三年为一个聘任周期。构建由师德表现、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聘期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基础,建立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考核模式。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学术、课程建设、实践能力等一系列奖励政策。逐步形成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岗变薪变,优劳优酬,最大程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3教学科研改革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的需要。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

    注意事项

    本文(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方案.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