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E2012.ppt

    • 资源ID:3376545       资源大小:2.43MB        全文页数:1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传统文化E2012.ppt

    中国传统文化E 主讲人: 黄有东,一、授课时间:4-15周。 二、授课方式:三名老师讲授(4+3+3)。 三、授课内容:绪论、文、史、哲、艺等。人文。 四、考核: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卷面成绩( 60%开卷)。,绪论 一、文化 (一)“文化”在中国的意义生成 1、“文化”的古典意义 2、“文化”的现代意义 (二)“文化”在西方的意义生成 1、“文化”的古典意义 2、“文化”的现代意义 (三)“文化”释义 二、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与汉学 (二)中国文化圈 三、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主体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主体活动的自然环境 一、孕育中国文化创造主体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地理 (二)气候 二、中国文化的文化组成 (一)游牧文化 (二)海洋文化 (三)农耕文化 三、中国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 (二)秦文化 (三)楚文化 (四)岭南文化 四、中国水文化 (一)黄河文化 (二)长江文化 (三)珠江文化,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主体:士、农、工、商、兵、游民 一、士与中国文化 (一) “士”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战士 (二)“士”的文化涵养与成“士”必备 1、知识修养:文史哲、琴棋书画 2、哲学支撑:五经四书 (三)“士”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士的文化理想 2、士的价值追求 (四)“士”的生存之道 1、人生哲学 2、为官之道,二、“农”与中国文化 (一) “农”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耕读传家 (二)“农”的文化涵养与成“农”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农家 (三)“农”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农的文化理想 2、农的价值追求 (四)“农”的生存之道 1、人生哲学 2、农民运动,三、“工”与中国文化 (一) “工”的起源与分野 1、工匠、手工业 2、技术人员 (二)“工”的文化涵养与成“工”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墨家 (三)“工”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工的文化理想 2、工的价值追求 (四)“工”的生存之道 1、科学不足 2、技术发达 3、手艺:师徒,四、“商”与中国文化 (一)“商”的起源与分野 1、奸商 2、儒商 3、红顶商人 (二)“商”的文化涵养与成“商”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墨家 (三)“商”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工的文化理想 2、工的价值追求 (四)“商”的生存之道 1、官商勾结 2、商人规则 3、徽商、晋商,五、“兵”与中国文化 (一)“兵”的起源与分野 1、起源 2、来源 3、分野 (二)“兵”的文化涵养与成“兵”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兵家 (三)“兵”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兵的文化理想 2、兵的价值追求 (四)“兵”的生存之道 1、兵匪一家 2、军功 3、英雄,六、“游民”与中国文化 (一)“游民”的起源与分野 1、灾难:天灾人祸、战乱 2、分野:侠、贼、乞丐 (二)“侠”、“贼”与“丐”的文化涵养与成“侠”、“贼”与“丐”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墨家 (三)“侠”、“贼”与“丐”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侠”、“贼”与“丐”的文化理想 2、“侠”、“贼”与“丐”的价值追求 (四)“侠”、“贼”与“丐”的生存之道 1、“侠”:维护正义 2、“贼”:掠夺 3、“丐”:无力乞讨,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五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婴儿期:先秦 (一)中国民族的形成 (二)中国文化元典的形成 (三)文化中国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童少年期:秦汉魏晋 (一)中国民族的融合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文化元典的诠释学路径的形成 (三)文化中国的形成与考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期:隋唐代 (一)文化视野 (二)文化心胸 (三)文化气质,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壮暮年期:宋元明清 (一)中国民族的融合格局的加强 (二)中国文化元典的诠释学登峰造极与末路 (三)文化中国观念的加强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复兴:晚清以来 (一)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之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成果:文化体系 一、语言体系 二、宗教体系 三、哲学体系 四、伦理体系 五、艺术体系 六、政治体系 七、法律体系 八、经济体系 九、科学体系 十、技术体系,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 (一)内涵、类型、特质 (二)形成、发展阶段、特点 (三)现代审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一)和谐理念的内涵 (二)和谐理念的由来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基本内容 (四)和谐理念的评价,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一)“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类型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特质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现代转换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内涵: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二)基本内容 (三)思想特质 (四)现代审视 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何谓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 (二)何谓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 (三)何谓中国民族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之始 (一)宋代文化转型的缺失 (二)明代文化启蒙运动的不幸 (三)清代的文化偏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批判 (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中国 (二)“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 (二)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1、国学热 2、复古浪潮 3、汉学热,第一讲 文化 “文化”的英法文名是Culture,德文名是Kultur。 罗威勒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概括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的手里以外,无处不在。” 吴修艺:“文化部门主管文化,主要指领导艺术、文博、图书馆等单位,这种习惯性概念,与教育、学术等有区别;再扩一点的理解,便是再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一般的文化定义,指观念形态,就是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可以说是文化;更广的定义,则是文化学者所使用的文化概念,里面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都涉及,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通史的同义语。”(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一、“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普遍意义生成 1、“文”的意义生成: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1)作为“自然形式”的“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国语·郑语:“物一无文,声一无听”。 毛诗序:“声成文,谓之音”,孔颖达毛诗正义就释为:“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文”与“化”合成整词,本义是“以文教化”。在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时的著名学者刘向,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教化”之意。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教以暴俗,敷文化以柔远。” 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昭明文选卷19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二)“文化”概念在中国的现代阐释 关于文化即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至近代。 1、早期文化定义 梁启超说: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累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蔡元培说:“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胡适说:“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阎焕文说: “文化是人类的生命力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的交流,历史的传授,发扬所产生的有生命的东西。” 贺麟说: “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 钱穆说: “我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 又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又说:“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黄文山说: “文化是人类为生存的需求,在交互作用中,根据某种物质环境,由动作、思想、和创造产生出来的伟大的丛体或体系。” 又说: “文化是人类为着满足生存的需要,凭藉语言系统,技术发明,社会组织与习惯,累世承袭创建出来的有价值的工具实在(Instrumental Reality)。”简单一点,亦可以说:“文化是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创建出来的工具。”,陈序经: 在中国文化的出路说: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 又在文化学概观中说: “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张岱年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 韦正通说:“文化实包涵人类一切的活动,以及这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总成绩。” 李宗桂说:“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又说:“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冯天瑜等说:“ 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分。” 又说:“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载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中国艺术体系:文学 一、文学 (一)文学涵义 “兹不为文学立定义者,以文学如天童舍利,五色无定,随人见性,向来定义,既苦繁多,不必更参之鄙见,徒益争端。且他学定义均主内容,文学定义独言功用外则人事,内则心事,均可著为文章,只须移情动魄斯已歧矣!他学定义,仅树是非之分;文学定义,更严美丑之别,雅郑之殊往往有控名责实,宜属文学之书,徒以美不掩丑,瑜不掩瑕,或则以落响凡庸,或乃以操调险激,遂皆被屏不得于斯文之列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凡此之类,恒情所息,此非专著,故勿论也。然如樊川所谓杜诗韩笔,有识共赏,不待寻虚逐微,立为定义,始得欣会其文章之美,是则文学虽无定义,固有定指焉。” 中国文学小史序论钱锺书,1、古代的理解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汉书·董仲舒传:“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学术,儒学。 史记·懦林列传:“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响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 “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文学与文章。 汉书: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文章则司马过、相如。” “孝宣承统,刘向、王褒以文章显。”,文与笔。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 “庾以笔才途亲,温以文思益厚。” 其总术篇又说: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 “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 古代文学:诗赋、词曲、小说、文章。(袁行霈),2.现代的理解 现代的文学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有所差别。科学语言是实指的;文学语言是感性的;日常语言是实用的、较随意的。 艺术媒介:声音、线条、色彩、文字、泥巴。 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二、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类 1、代表时代成就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二)中国文学的独立性问题 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大序)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三)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论语·阳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界整风时发表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怨刺说 诗言志说 文以载道说 文以明道说 风骨说 兴寄说,(四)中国文学创作的职业化问题 1、第一位作家 2、退而为文 3、诗穷而后工 4、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说,(五)中国文学的诗性特征 1、代表中国文学成就。 2、抒情小诗,弱叙事。 3、强调意境,写意。 4、中国源头为小诗,高峰为诗。 5、叙事文学诗化。 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中国的格萨尔王传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 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 、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 古希腊伟大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俄狄浦斯王)、同埃斯库罗斯(Aeschylus)(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美狄亚(Medea) )并称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阿里斯托芬(喜剧):阿卡奈人。,第二讲 中国诗歌之诗经 一、何谓“诗”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严羽(南宋 )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喜、怒、忧、思、悲、恐、惊 。,二、中国“诗”的发展 二言诗: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 ) 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 四六句:诗经;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七言诗:绝句、律诗; 长短句:词; 自由诗:新诗、现代诗。,三、诗经 (一) 诗经概说 1、诗经名称、篇目及作者 诗经,原名诗 :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诗三百”。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2、诗经六义: 毛诗序: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照音乐不同分为: “风”、“雅”、“颂”: “风”:地方音乐。15国风。“声调”。秦风、魏风,陕西调、山西调。一般黄河流域。乐歌。 “雅”:“王畿之乐”。周王朝直接统治。“正也”。“正声”。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教祭祀的音乐。乐歌。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譬喻。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的比兴手法。 比:就是譬喻,诗中运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一种特别的开端。 比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体系。,3、诗经的编集 (1)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王充论衡·正说),4、诗经的流传:四家诗,5、诗经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 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而诗经本身被简称为“风”。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讲究节奏和用韵;常有重章迭句,多用赋比兴手法;不少优秀的篇章形象鲜明、描写精彩;风格或慷慨雄壮,或朴素优美,或深沉凝重,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x)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méi)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二) 诗经·秦风·蒹葭,1、诗意: ( 1)讽刺说: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2)诗意不定说: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3)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经通论) (4)怀人说:清代学者汪凤梧说:“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 ( 5)求爱说:近代学者余冠英先生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琼瑶窗外主题曲在水一方爱情诗歌。 (6)朦胧诗说:现代诗经研究名家陈子展先生称“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琼瑶/词 林家庆/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古歌中他们这样唱着 在我逆流追溯的水上 你 白雾迷离中擦肩而过的伊人 那惊鸿的一瞥 已叫我醉了心魂 险滩卷着狂涛 猛浪急若飞奔 我是随波翻转的覆舟 跌跌撞撞地搁浅在荒芜的渡口 那雾湿的芦苇 也等得憔悴了 那参差的荇草 也枯萎败落了 而我 还在河滩 舔舐着苦涩斑驳的心 我想是迟了 一定是迟了 任凭我怎么去追寻 你的螓首峨眉 你的玉骨冰肌 都已消失在 朦胧的水雾里 我听到了 我的身体内碎裂的声音 伊人 你终究是个千年的梦呵 伊人 你这擦肩而过的红颜 是否 我终究是要在与你的错失里 遗憾一生,记得小女子毕生所看的第一本小言就是(好像有点偏题了),感觉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氛围,朦朦胧胧,悠悠怨怨,期期盼盼,朝朝暮暮,缠缠绵绵,萋萋离离。,3、冯骥才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春到夏蒹葭苍苍。道路总是缥缈如带,伊人总是梦里新娘。啊,伊人, 月儿已被流水漂白,你的美丽让我忧伤。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秋到冬白露为霜。箫声总是如泣如诉,伊人总是国色天香,啊,伊人, 雁字已经飘零南天,你在风中不要着凉。 4、郭沫若 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清晨往河边去散步。 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青青地,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路难走又太远了。 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啊,我追逐的只是一个幻影呀!,(三)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音词)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音结,上飞)之颃(音航,下飞)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助词),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音续,勉励)寡人。,邶风·燕燕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一首送别诗歌,可谓“万古送别之祖”。 本诗通过卫国君主送别妹妹远嫁南国,表现了兄妹之间骨肉同胞之情。 “送别”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题材。 送别诗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四)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朅(音窃,威武貌)兮,邦之桀(同杰)兮。伯也执殳(音殊,兵器)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音嫡,悦)为容! 其(维)雨其雨?杲杲(音稿,日出明亮貌)出日。愿(同慭,音胤,忍痛)言思伯,甘(苦)心首疾。 焉得谖草(即萱草,忘忧草) ,言树(栽种)之背(北堂,后庭)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妹,心痛而病) 。,诗序:“刺时也。言君子行役,爲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这是一首思妇诗,表现了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五)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初生)止(语辞) 。曰归曰归,岁亦莫(同暮)止。靡家靡室,玁狁(音险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暇)启(危坐)居(安坐)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问候)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止。王事靡盬(音古,止息),不遑启处(即启居) 。忧心孔(甚,很)疚(病痛),我行不来。,彼尔(同薾,花盛貌)维何,维常(常棣)之华。彼路(同辂,大车)斯何(同维何) ,君子(即将帅)之车。戎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岂敢定居(即安居) ,一月三捷(同接,交战)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音揆,雄强,威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音肥,庇护,掩护) 。四牡翼翼(安闲貌),象弭(音米,弓之一种)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岂不日戒(日日警戒) ,玁狁孔棘(很紧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一首征战诗。是离家远征的士兵归途中的咏叹,表现了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音险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与诗意不符。,第三讲 中国文学之小说,一、小说涵义 1、三教九流与小说家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地位低,被排斥在外。,九流也有分为: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2、早期对小说的定义: 古代小说观念:小说是琐碎之言街谈巷议残丛小语。 庄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1)汉代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 (2)汉书艺文志其“诸子略” :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3、“小说”之为小 (1)言者小:庶民; (2)所言者小:小道新闻; (3)作用小:不合大道,不能经世致用。 俗民们的言谈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后来由小官们收集成文。 4、现代对小说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有性格形象鲜明的人物角色。 (3)合理的结构。 如果要完全符合这些要素,则中国至少要到唐代 才算发展出真正的小说(唐传奇)。,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魏晋南北朝 发展(文、史分开) 唐代 成熟(小说脱离历史成 为文学) 宋代 再发展(出现了小说专 称) 明代 再发展(文人独立创作) 明、清 高峰,神话、寓言、史传 志怪、志人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 拟话本 章回小说等,二、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三、中国古代神话 1、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1)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采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2)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3)数量最多的是第三类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夸父追日、鲧和禹治理洪水。,2、中国神话的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任务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第三、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热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 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为父报仇眉间尺 错奔月宫嫦娥 射日英雄羿 炼石补天女娲 逐日英雄夸父 开天披地盘古 发明八卦伏羲 治水救灾大禹 猛志常在刑天 衔石填海精卫 铜头铁额蚩尤 撞断天柱共工,述异记卷上: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中岳嵩山,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n于东海。” 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中国小说的体制 1、笔记小说(文言) 2、传奇小说(文言) 3、话本小说(白话) 4、拟话本小说(白话) 5、章回小说(白话) 白话为古代白话,不同于现代白话。,一、笔记小说(文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 (一)世说新语 1、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刘义庆门下聚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2、世说新语简介 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 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mí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雪 夜 访 戴 王子猷(即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斟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浙江剡shàn县)。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门 ),译文: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行为艺术。王羲之第五子 。,左思招隐歌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东 床 快 婿 郗x太傅在京口,遗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注释】1.郗太尉 指郗鉴。2.京口 地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治。3.王丞相 指王导。4.女 郗鉴女,名璇,字子房。5.信 晋人称使者为信。6.东厢 东侧的厢房。厢,正房两侧的房屋。7.白 禀告。8.可嘉 值得赞美。9.矜持 故重庄重。10.坦腹 裸露着肚子。11.逸少 即王羲之。12.焉 与之相当。指逸少。,【析评】太平御览八六引王隐晋书: “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后(当作俊),今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床在古代,是可坐可卧的用具,羲之正在吃东西,应是坐着。坦腹而坐,捧饼而啃,皆非雅相,却不失男儿本色。王氏诸子皆俊,此郎真率过人;郗公选为快婿,见识可谓超卓。,嵇中散临刑东市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jìn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雅量),石崇要客燕集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汰侈门) 王丞相 (王导)与大将军(王敦) 。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邯郸人刘劭著作 。,第四讲 宋 词 一、词 1、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E2012.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