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走近鲁迅.ppt

    • 资源ID:3396741       资源大小:1.51MB        全文页数:11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走近鲁迅.ppt

    走 近 鲁 迅,认识鲁迅 阅读鲁迅 研究鲁迅,第三讲 鲁迅 一、认识鲁迅 1、误区:两个极端 神化(捧) 超凡脱俗 ,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 茅盾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问 “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鲁迅最反对别人神化他。他想不到他死了以后,人家把他歪曲成这个样子。(鲁迅研究年刊一九七九年卷), 妖魔化(贬) 阴冷,尖刻,好斗, 一无是处 苏雪林我论鲁迅(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认为其语尖刻如刀,毫不留情,称自己是“反鲁迅的人”。认为鲁迅心理是病态的,“出乎常情地多疑”, 是一个“虚无哲学者”。“鲁迅盘踞文坛十年,其所陷溺之人心与其所损伤之元气,即再过十年,亦难挽回恢复焉”,甚至使用了“鲁祸”这个字眼。,第三章 鲁迅,王 朔我看鲁迅 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第三章 鲁迅,葛红兵鲁迅:被误读的大师 我认为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但同时他也开始了中国新文学一个不好的历史就是偏重于思想、偏重于直接的社会功利。鲁迅是“半成品大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对伦理主导的中国文化给予总体性否定,尤其对鲁迅进行诋毁和漫骂,骂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并把鲁迅贬斥为东方的“文化恶魔” 。,第三章 鲁迅, 1998年10月文坛“断裂事件” : 北京文学发表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提问题的是南京几位业余作家,而后京、津、沪、苏、浙、川、滇、辽、吉、粤、桂、闽、鄂的56个青年作家作答。他们自称是自由作家,或“体制外作家” (“新新人类作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成熟健全、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一代。所谓“断裂”,指跟现行文坛体制和传统文学观念“断裂”,消解长期信守的价值观、道德观。公开宣称“鲁迅是一块老石头,其反动性不证自明,应该让他到一边歇一歇。”他们质问:毛泽东今天都已走下神坛了,为什么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鲁迅的神话却一直不能破灭。,第三章 鲁迅,2、归真:伟大而平凡 (1)生平与思想 (18810925-19361019) A、接受进化论 1898年春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赫胥黎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社会发展观。 B、弃医从文 1902年官派赴日留学。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毅然弃医从文。,第三章 鲁迅,C、开始呐喊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D、从事左翼文艺运动 1927年在血的教训面前,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深刻变化,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起点,集中精力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第三章 鲁迅,(2) 鲁迅的意义 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辞世,凸显了这根擎天之柱坍塌后中国左翼文坛的悬空状态。孙伏园一句话概括了人们当时的惊慌失措:“像散沙一般,正要团结起来;像瘫病一般,将要恢复过来;全民族被外力压迫得刚想振作,而我们的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勇猛奋进的大将忽然撒手去了。”(哭鲁迅),第三章 鲁迅,郁达夫怀鲁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第三章 鲁迅,李长之鲁迅批判 鲁迅是一个人格上全然无缺的、诚实无伪的小资产阶级的智识分子。他的锐感,他的深文周纳,他的寂寞的悲哀,他的忧郁和把事情看得过于坏以及他的内倾、多疑、偏颇、不驯,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个人主义。别人尽管以为他的东西泼辣、刻毒,但我以为这正是浓重的人道主义的别一面目,和热泪的一涌而出,只不过隔一层纸。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第三章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冯雪峰:“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陈早春 冯雪峰评传)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第三章 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三章 鲁迅,(3)一个真实的人 有痛苦,有矛盾,有喜怒哀乐。 家道中落 包办婚姻 兄弟失和,第三章 鲁迅,1893年鲁迅祖父因科举考试行贿案,被判“斩监候”,牵连到鲁迅父亲也革除了秀才功名。鲁迅因此到舅家避难,寄人篱下。1896年父亲病逝后,鲁迅一家遭到本家长辈欺压。家道中落之后,鲁迅没有走科举这个正路,而是去学新学,用当时的话说,是迫不得已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学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第三章 鲁迅,朱安长鲁迅两岁。鲁迅本家叔祖母回娘家时偶尔也把内侄孙女朱安带到周家来。鲁瑞见“安姑娘”性情温柔,彬彬有礼,打定主意把她娶来作自己的大儿媳妇。鲁迅对这门婚姻表示不满,要求母亲退婚。鲁瑞认为,这门婚事是自己主动求亲的,要是返聘毁约,一是无法向朱家启口,二是于两家的声誉有损,三是对不起朱安,所以坚持这门婚事。鲁迅说是“母亲娶媳妇”,痛苦地接受了母亲送给他的这一件“礼物”。 朱安很瘦小,有些发育不全的样子。鲁迅到日本留学之前提出两个革命要求: 一是要朱安放足,二是进学堂识字。可是这两项都没能实行,朱安的足已经不能放大,上学校读书又嫌太晚。,第三章 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的第一句说结婚的无奈。第二句说故乡的社会情况不可乐观。第三句说母亲对他的不理解,无法申诉(“荃不察”是楚辞成语,“荃”原指君,借指母亲)。第四句说既已如此,则此生更当坚持从事民族解放斗争了。(锡金鲁迅诗本事)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1903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许氏的解释是:“首句说留学外邦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业实践的格言。”,第三章 鲁迅,朱正近日在其新作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中,经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第三章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讲真情 重信义 有血性 懂得生活 充满生活智慧,第三章 鲁迅,鲁迅的人生观: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认为“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其二便是穷途”无论是“歧路”,还是“穷途”,都应该“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鲁迅的生活智慧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值得尊敬。但以为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第三章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对好人非常宽容,对坏人该严厉的严厉,该敷衍的时候也敷衍。智慧不一定都是圆通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第三章 鲁迅,“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第三章 鲁迅, 鲁迅世故三味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许寿裳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有人以为他不通,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鲁迅坦言自己“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 (写在坟后面 ),第三章 鲁迅, 周海婴:“父亲不是神,而是人。我希望大家看到生活中的父亲像大学教授一样,对人孜孜不倦,从不打骂家人,对我也充满了爱意。”,第三章 鲁迅,许广平:“谁说先生老于世故,我只觉得他是其愚不可及。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呆子吗?可是这呆气,先生却十分珍贵着。他总是说: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贼,就疑心一切的人!” 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朗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我常想,能够这样放怀大笑的人,一定有一颗纯真的心 。”,第三章 鲁迅,鲁迅遗嘱 (1936年9月5日死) : 一,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 (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第三章 鲁迅,第三章 鲁迅,鲁迅雕像 鲁迅在北师大讲演,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第三章 鲁迅,二、阅读鲁迅 1、创作概况 (1)、笔耕不辍 鲁迅一生共写了约1000万字的文字,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日记、书信、序跋、论著、校录、译文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总字数不足200万 , 杂文约150多万字。 若从1907年发表人间的历史算起,到1936年去世,写作时间30年。平均一年写30余万字,每天写近1000字 。,第三章 鲁迅,二十年代中期以前,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学校等的教职,还担任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写作是业余的事。1927年以后鲁迅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在创作的主要时期,即1918年到1936年,鲁迅辗转于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其间还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了10年。用鲁迅的话说“用脚逃跑,比用手写作还要忙。”尽管如此,鲁迅仍然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第三章 鲁迅,一是“开启民智”的人生追求。在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鼓吹“首在立人”, 他一生的追求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 二是“要赶快做”的人生态度。早在1892年入“三味书屋”时,鲁迅就在课桌一角刻下“早”字,以时时鞭策自己。只要一息尚存,鲁迅就没有放下他手中名曰“金不换”的如椽之笔。逝世前两天,上午他还抱病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午后复曹靖华信还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第三章 鲁迅,(2)、 新文学的经典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 。 经典既是一种实在本体又是一种关系本体的特殊本体,亦即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第三章 鲁迅,经典的内涵和特征从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从本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从存在形态看,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物,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与中国新文学,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富于民族的精神气质。,第三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首先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系统。鲁迅、周作人、蔡元培等人将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思想和文学资源大量介绍到中国。由新的知识系统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逐渐冲击着既有的价值系统,促进新价值系统的形成,其核心就是人的发现与科学的发现。西方的悲剧型、冲突型、力量型的美学观逐步更新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中国旧的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套路和大团圆模式开始招人厌弃。应该说,20世纪的头20年,是一次真正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正是从新的美学原则中诞生了新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三章 鲁迅,2、小说:从呐喊到彷徨 呐喊、彷惶合计不到18万字,以“内容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小说一个崭新的时代。篇幅最长的阿Q正传,26000多字;篇幅最短的一件小事,仅1200多字;文字修改最多的是肥皂,1924年发表时与1926年收入彷惶时比较,文字修改多达140余处。 鲁迅酝酿过三部长篇,一部写从清末到三十年代的四代知识分子,一部写杨贵妃,一部写红军长征。为此进行了必要准备,未能完成原因很多。,第三章 鲁迅,(1)、人生哲理与人生体验 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体现了现实战斗精神,现代反抗意识,历史的批判立场。鲁迅以创作“内容的深切” ,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战士与苍蝇) 但以为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中国语文的新生),第三章 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 A、是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B、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第三章 鲁 迅,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关注和描写 A、显示了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鲁迅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而达到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B、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 。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 在酒楼上、伤逝属无距离的创作。,第三章 鲁迅,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 A、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B、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第三章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 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 30年代初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 40年代解放区出现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 郁达夫小说、 叶圣陶倪焕之、柔石二月、巴金家、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第三章 鲁迅,(2)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开启中国小说一个崭新的时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 ;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第三章 鲁迅,“格式的特别”: 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 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20年代茅盾:“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第三章 鲁迅,创作手法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第三章 鲁迅, 叙述形式 狂人日记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伤逝采用心理分析;离婚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第三章 鲁迅,艺术表现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 , 也有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第三章 鲁迅,情节设置 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 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常见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 。,第三章 鲁迅,人物塑造 A 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原型进行艺术概括,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例如,阿Q 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B 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常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第三章 鲁迅,C 鲁迅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D 鲁迅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和典型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第三章 鲁迅,(3)、典型形象 权势者 赵太爷 丁举人 卫道者 鲁四老爷 陈四铭 不幸者 阿Q 祥林嫂 孔乙己 觉醒者 子君 涓生 孤独者 吕韦甫 魏连殳 社会群像 看客 短衣帮 自然人 少年闰土 双喜 (农民 知识分子 妇女),、,第三章 鲁迅,半个世纪前王冶秋先生对阿Q正传有一段著名的评论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一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 十四遍:也许警报器。,第三章 鲁迅,(4)、创作原型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会全用这事实,只是采用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第三章 鲁迅,“小说也如绘画一样,有模特儿,我从来不用某一整个,但一肢一节,总不免和某个相似,倘使无一和活人相似处,即非具象化了的作品。”(19360221致徐懋庸) “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而他自己“是一向取后一法的” 。 “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第三章 鲁迅,“鲁镇” 一个创造的地名。 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系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 社戏中的平桥村 原型即鲁迅外婆家所在地安桥头。从幼年到少年,鲁迅通常每年两三次随母亲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喜欢同农村孩子玩耍,一起放牛、钓虾、捉蟹、看社戏。社戏所写在北京的两次看戏,在日记中均有记载,一次是1914年2月30日,一次是1915年1月1日,甚至连募捐演戏、名角姓名等细节都完全相同。,第三章 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曾告诉他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差不多。 故乡中的闰土 以现实生活中的章运水为原型。章运水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运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运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运水一生贫困, 1934年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在鲁迅纪念馆工作。,第三章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据周作人说实有其人。不过并不是“余昔时在中学校时良友”,病愈后也不曾“赴某地候补”。鲁迅的一个表兄弟以前在西北游幕,忽然觉得同事要害他,便逃到北京来躲避。听见楼上的客人行走声,就觉得是他们的埋伏,赶紧要求换房间;听到隔壁什么哺哺的声音,感觉他们已经到处都布置好了,再也插翅难逃了。鲁迅留他住在会馆,清早出来敲窗门,问他为什么起这么早,答说今天要去杀了,怎么不早起来,声音十分凄惨。带他去看医生,车上看见背枪站岗的巡警,突然面无人色,眼睛非常可怕,充满了恐怖。鲁迅后找人送他回家,病也就慢慢好了。,第三章 鲁迅,阿Q正传中的 阿 融合了谢阿有、谢阿桂和周桐生等人。哥哥谢阿有勤苦度日;弟弟谢阿桂游手好闲。阿更多采用了阿桂的生活片断。辛亥革命时绍兴城里文武官都吓跑了,阿桂在街上挥臂走着嚷道: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阿的恋爱悲剧则带着周桐生的影子。周桐生是败落大家的子弟, 软弱无能,尤喜喝酒。一天在本家叔辈那里帮忙,忽然向老妈子跪下道:你给我做老婆!周桐生也常与人相打,“一场打后,他受了伤,胜者走了,他个人发着牢骚。有时指手划脚还在骂,别人以为他打胜了,但见他面上一块青,头上一块肿,带着创伤的又是他。” (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第三章 鲁迅, 故乡的创作素材 1893年鲁迅与运水相识,相处十分亲密。从他那里知道了不少书本里没有的新鲜事情。 1900年1月鲁迅回乡度年假,与运水重逢,期间两人还相伴上街游玩。 1916年12月鲁迅为母亲六十寿辰回乡探亲,返乡观感“ 所见事状,时不惬意, 故乡景物颇无异于四年前,臧否不知所云” 。 1919年12月鲁迅回乡迁家,是最后一次故乡之行。22日“同去扫墓”,23日“画售屋押”,24日“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第三章 鲁迅,故事新编 收录1922年1935年创作的历史小说八篇。(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外加序言)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文学丛刊之一。 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秉承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第三章 鲁迅,注意两点: 一是创作历时13年,显示出与呐喊彷徨不同的另一种写作模式。主要特点有二:(1) “故事新编”重点在于“新编”,即推陈出新有效进行文化与现实的批判。(2)写作方法上采取了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序言)的方式,从而带有明显的戏拟/(自称为“油滑”)(解构)的特点。 二是集中写作于鲁迅寂寞痛苦的时期。一是1926-1927,主要有奔月铸剑,一是晚年(1934-1935)其余5篇。钱理群心灵的探寻:“鲁迅一生中对于故乡、童年及爱我者的反顾,主要有两次,即写作朝花夕拾的一九二六年间,以及着手于夜记写作计划的一九三六年。”,第三章 鲁迅,故事新编既有对于现实与历史的文化批判,也有对精神家园的求索与寻觅,显示出复杂的意向与情绪。 A类:启蒙知识分子的悲剧抗争 铸剑是对眉间尺复仇传说的改写(原题为眉间尺)眉间尺一旦明白了人生的使命是要向暴君复仇,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路。黑色人则是一个复仇的精灵。 B类:知识分子命运的探讨和批判 出关这里的“关”,不仅仅是具体的函谷关,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现实命运的一个象征。老子与孔子的道不同。孔子是上朝廷,而老子则是走流沙。,第三章 鲁迅,(三)艺术特色 1、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 。 理水写文化山上众学者的大谈莎士比亚,谈维他命,谈文学概论,用英语会话,山顶上还有专门的飞机扔救济面包。 2、前后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的互补与消解。 补天理水铸剑等篇,深化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复杂性),对历史与命运的多层次的透视与洞察。 3、“故事新编”体的创造。 在“故”事(故事、或前文本)与“新编”之间便构成一种富有艺术张力的对话与空间,同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张扬作家的主体创造精神。 形成了一种“故事新编”体的历史小说亚文体。,第三章 鲁迅,3、野草与朝花夕拾 (1)、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鲁迅对野草有过很多说明,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个战阵中,一块战斗的阵营里边,伙伴还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写点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野草。”,第三章 鲁迅,野草虽然是小感触,但是隐含着一个启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那种孤军奋战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种内在感情哲理化的一种结晶,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感情艺术化了,哲学化了。 一个是韧性战斗的哲学;一个是反抗绝望的哲学;一个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你想走近鲁迅的心灵吗?你想走近鲁迅的深层世界吗?那么不一定看别的东西,比起看杂文、比起看小说里,你多读几遍野草,就更能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的最深的东西。野草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窗口。,第三章 鲁迅,(2)、秋夜与过客解读 A秋夜 野草的第一篇。两个对立的势力,一个以“夜空”为代表;一个以“枣树”为代表。在两个势力的对峙中抒发这样一种生命哲学,就是要韧性的战斗,执着的韧性的战斗。不能像小花小草那样,冬天过去了还有春天,做着好梦。也不能像小青虫那样,为了些许的光明,轻易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种永久性的战斗,这就是鲁迅。他经历的太多了,看的牺牲太多了。这样一种哲学不是在理论上炮制的东西,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鲁迅的这些哲学都不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一种生命体验人生体验的哲学。,第三章 鲁迅,野草中最令人费解的当属秋夜的首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为什么不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有两株枣树”?很明显,前者是一句古怪的,冗赘的,在语意上有意延阻和扭曲的句子。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另一株应是别的什么树,但绝不会是枣树;而在鲁迅的笔下另一株恰恰就是枣树。秋夜首句仅仅二十八个字,鲁迅不可能不知道其文意重复而不合常规,显然这句话是有意为之。这实在是石破天惊的一笔,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写。,第三章 鲁迅,20世纪30年代李长之认为这是“堕入恶趣”了。 50年代卫俊秀觉得有一番动人的“真趣”。“从观察过程得来的事实如此,就必然去如此写,并非鲁迅的故作闹剧,徒弄花样。” 70年代李何林认为用重复修辞格突出枣树,使形象更鲜明,引人注意。 90年代日本学者片山智认为,这种描写除了突出枣树的实体存在感外,也突出了作者当时的寂寞孤独感。 新世纪初趋向于认同这个奇特的句式出自美学上的动机。孙玉石认为这一诗意笔法比习惯的叙述方法,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给人以反常规的思维性的新的刺激。,第三章 鲁迅,鲁迅认为,艺术首先应是艺术品,又说创新的才是艺术。他在华盖集续编夏门通讯二中有一句精辟的话:“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我们在鲁迅的一系列创作中都可以看到他永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因而我们可以认为: 秋夜首句既是来自作者客观的生命体验,也来自作者主观的言语创新。其特异的句式结构和陌生化的叙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效果。,第三章 鲁迅,B过客野草的压卷之作,是最好的一篇。“过客 ”满脸胡子,衣服破烂,倔强困顿。是鲁迅自我形象、自我精神的化身,当然包含了更多的思考。 过客的价值不在它的最终结果,而在它寻求人生道路的过程;不在于它回答最后走到哪里去,而在于这种走的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价值的选择。写完过客后两个月,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地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是荆棘、是峡谷、是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华盖集北京通信),第三章 鲁迅,(3)、“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三闲集·自选集自序)为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后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第三章 鲁迅,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文笔深沉隽永,文本丰富多样。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叙事描写才有内涵,有意味。 一是杂感,如狗·猫·鼠;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如二十四孝图;三是纯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章 鲁迅,4、嘻笑怒骂的杂文 鲁迅自身具备成为优秀杂文家的种种素质、条件,规范了中国20 世纪杂文创作的精神风貌。 创作了14+2+1本杂文集。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佚文集集外集拾遗补编) 杂文标题最长的是由中国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由此推言孔夫子有胃病 。 杂文篇幅最短的是长城全文仅174字。,第三章 鲁迅,第一, 杂文虽是时代的“感应”物, 但鲁迅却从不随波逐流地作应景式的文字, 而是以崇高严肃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思想意志的独立性去对待创作。鲁迅的独立不倚是以对人生、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其特点和内在动力的, 是建立在对文学与人生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 他说过: “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第三章 鲁迅,第二, 鲁迅打破了议论文只注重思辨说理的传统, 把诗歌的主情和“言志”性最大可能地汇入其中, 使杂文成为最具“个人性”的文体。鲁迅杂文的成功, 当然首先基于说理的深刻, 然而如果仅仅止于此, 还很难有那种长期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鲁迅其实是最重情感的, 他说自己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第三章 鲁迅,第三, 鲁迅创造了与艺术规律相适应的“曲笔”议论方式。鲁迅杂文从诞生的时候起, 就因“非艺术”而遭到责难。鲁迅尽管表面上以无所谓的态度创作, 骨子里却始终为杂文能“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不懈追求。他一般不平实直白地解释与点破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而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由于大量地采用了反语、比喻、夸张、象征、借代、关联、衬托等修辞方式,这就使它对自身所含的意义没有十分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因而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但模糊性中却有丰富的暗示性。,第三章 鲁迅,鲁迅大量写作杂文有其原因。 一是时代需要这种战斗的文体。鲁迅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而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界亭杂文序言) 二是环境不允许作家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鲁迅戏称自己的杂文是“带着枷锁的跳舞”。一生共用了160多个笔名,创作家使用笔名的纪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环境的黑暗。,第三章 鲁迅,三是对这一文体的偏爱。“我是爱读杂文的一个人,而且知道爱读杂文的还不只我一个,因为它言之有物。”(徐懋庸作 打杂集序)“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做“杂文”也不易),第三章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片断) 一解题 语丝五七期上语堂1先生曾经讲起“费厄泼赖”()2,以为此种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只好努力鼓励;又谓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函义究竟怎样,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但题目上不直书“打落水狗”者,乃为回避触目起见,即并不一定要在头上强装“义角”3之意。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二论“落水狗”有三种,

    注意事项

    本文(走近鲁迅.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