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docx

    • 资源ID:34053       资源大小:115.33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docx

    1、QB /CU059-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v1.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etwork Management of China Unicom Local Integrated Bearer and Transport Equipment v1.0(NEQ)QB/CU 059-2013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2013-1-18实施2013-1-18发布中国联通公司发布III前 言本标准是在参考CCSA、ITU-T、IETF、IEEE相关标准,结合中国联通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和IP城域网的具体需求制定而成。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2、本标准将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标准系列包括以下四个标准:QB/CU 056-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与IP城域网技术体制v1.0QB/CU 057-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 058-2013中国联通城域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测试规范V1.0QB/CU 059-2013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本标准作为网管系统规范,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本地网元网管系统的总体要求、功能要求等。本部分适用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网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本标准由中国联通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网络公司运行维

    3、护部 中国联通技术部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光全 王海军 满祥锟 郑滟雷 支春龙 杨宏博 周晓霞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目 次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缩略语34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64.1 系统结构64.2 总体技术要求65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管理需求95.1 拓扑管理95.2 配置管理115.3 故障管理225.4 性能管理295.5 安全管理336 DCN要求366.1 DCN的组成366.2 DCN的网管系统366.3 DCN的保护376.4 DCN的性能37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4、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4页 共47页1 范围该标准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网管系统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主要包含总体技术要求、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本部分适用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文件。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QB/CU 056-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与IP城域网技术体制V1.0QB/CU 057-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

    5、送网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 058-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测试规范v1.0YD/T xxx-xxxx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管理技术要求YDT 1096-2009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 边缘路由器YDT 1097-2009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 核心路由器YDT 1381-2005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测量方法YDT 1391.1-2005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测试方法YD/T 1238-200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YD/T 1289.2-2003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二部分:网管理系统(EMS)功能Y/D-T-XXXX 分组传送网

    6、PTN)总体技术要求(报批稿)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1部分:基本原则(报批稿)Y/D-T-XXXX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BBF WT-221基于IP/MPLS的移动回程网(Back-haul)技术规范IEEE 802.1ah(2008)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的局域网 增补7:运营商骨干桥接IEEE 802.3ah最后一英里的以太网技术要求IEEE 1588-2008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版本2)IEFT RFC 2328OSPF版本2,1998年4月IETF RFC 2545使用BGP-4多协议扩展的IPv

    7、6域间路由,1999年3月IETF RFC 26983色双速率标记IETF RFC 3031多协议标签交换体系结构,2001年1月 IETF RFC 3032MPLS标签栈编码,2001年1月 IETF RFC 3209RSVP-TE:扩展的RSVP的LSP隧道,2001年IETF RFC 3270支持差异化服务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2002年5月 IETF RFC 3386网络层次和多层生存能力,2002年11月 IETF RFC 3443MPLS的TTL处理IETF RFC 3471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信令功能描述,2003年1月 IETF RFC 3473通用多协议标

    8、签交换(GMPLS)信令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TE)的扩展,2003年1月 IETF RFC 3630面向流量工程扩展的OSPF协议版本2,2003年9月IETF RFC 3985端到端的伪线仿真结构,2005年3月 IETF RFC 4090LSP隧道的RSVP-TE快速重路由扩展,2005年5月 IEFT RFC 4364BGP / MPLS的IP虚拟专用网,2006年2月 IETF RFC 4379多协议数据平面故障检测,2006年 IETF RFC 4385端到端伪线仿真(PWE3)控制字在MPLS上的应用,2006年2月 IETF RFC 4446IANA分配的端到端伪线

    9、仿真(PWE3),2006年4月IETF RFC 4447采用LDP信令建立PW,2006年4月 IETF RFC 4448基于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2006年4月IETF RFC 4553基于分组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SAToP),2006年6 月 IETF RFC 4659BGP-MPLS的IP虚拟专用网络(VPN)对IPv6的VPN扩展 ,2006年9月 IETF RFC 4664L2 VPN框架IETF RFC 4760BGP-4的多协议扩展,2007年1月 IETF RFC 4761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BGP自动发现和信令,2007年1月IETF RFC

    10、 4762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标签分发协议(LDP)信令,2007年1月 IETF RFC 4798通过IPv4 MPLS使用IPv6运营商边缘路由器(6PE)连接IPv6孤岛,2007年2月 IETF RFC 5036LDP规范,2007年10月 IETF RFC 5085伪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一个伪线的控制通道 ,2007年12月 IEFT RFC 5086分组交换网络(CESoPSN)中结构化的TDM电路仿真业务,2006年12月IETF RFC 5087IP承载的TDM业务,2007年12月IETF RFC 5151域间MPLS和GMPLS的流量工程-资源预留协议

    11、流量工程(RSVP - TE的)的扩展,2008年2月IETF RFC 5254端到端的多段伪线仿真(PWE3)需求,2008年10月IETF RFC 5287MPLS网络中TDM伪线的控制协议扩展,2008年8月IETF RFC 5305面向流量工程的IS-IS协议扩展,2008年10月IETF RFC 5308采用IS-IS协议的IPv6,2008年10月IETF RFC 5329使用OSPF第3版的流量工程,2008年9月IETF RFC 5340基于IPv6的OSPF协议,2008年7月IETF RFC 5586MPLS-TP OAM的封装要求,2009年6月IETF RFC 565

    12、9端到端的多段伪线仿真结构,2009年10月IETF RFC 5798基于IPv4和IPv6的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版本3,2010年3月 IETF RFC 5880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IETF RFC 5881基于IPv4和IPv6的BFD检测(单跳),2010年6月IETF RFC 5883多跳路径的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IETF RFC 5884基于MPLS标签交换路径(LSP)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 IETF RFC 5885使用双向转发检测(BFD)的伪线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2010年6月IETF RFC 5905网络时

    13、间协议版本4:协议和算法规范2010年6月 IETF RFC 5994MPLS传输网络以太网伪线的应用 ,2010年10月IETF RFC 6073分段伪线,2011年1月MPLS and Frame Relay Alliance 8.0.0基于MPLS的仿真TDM电路使用raw封装协议的执行情况,2004年11月IP/MPLS Forum 19.0.0MPLS运营商间接口技术规范,2008年4月IP/MPLS Forum 20.0.0MPLS技术在移动回程网络的框架和要求的技术规范,2008年10月ITU-T Y.1731MPLS网络的操作和维护机制,2004年2月ITU-T G8110MP

    14、LS层网络结构ITU-T G.8110.1TMPLS(MPLS-TP)层网络体系结构ITU-T G.8011传送网承载以太网以太网业务框架ITU-T G.8011.1以太网专线业务ITU-T G.8011.2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ITU-T G.8114T-MPLS层网络运行和维护机制ITU-T G.8131TMPLS网络线性保护倒换ITU-T G.8132T-MPLS共享保护环网(TM-Steering)ITU-T G.8151TMPLS网元管理方面ITU-T G.8261分组网络的定时和同步方面ITU-T G.8262(EEC)同步以太网设备从钟(EEC)的定时特性ITU-T G.8264分组

    15、网络定时分配ITU-T Y.1731以太网OAM功能和机制ITU-T Y.1720MPLS网络的保护倒换MEF8城域以太网上的PDH电路仿真实施协议MEF10.1以太网业务属性第二部分3 术语和缩略语缩写英文名称描述1PPS1 Pulse Per Second 1秒一个脉冲,简称秒脉冲ACLAccess Control List 访问控制列表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双向转发检测BMCABest Master Clock Algorithm 最佳主时钟算法CBRConstant Bit Rate 固定比特率CBSCommitted Burst S

    16、ize 承诺突发长度CCContinuous Check 连续性检测CECustomer Edge用户边缘CES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电路仿真业务CESoPSNStructure-aware TDM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分组网交换承载的结构化电路仿真业务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 承诺信息速率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CSFCustomer Signal Failure 客户信号丢失CVConnectivi

    17、ty Verification 连通性验证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数据通信网DMDelay measurement 时延测量DSCPDiffServ Code Point 区分业务编码点 EIRExcess Information Rate 超额信息速率E-LANE-LAN Service以太网局域网业务E-LineE-LINE Service以太网线型业务E-TreeE-TREE Service以太网树型业务EMLElement Management Layer 网元管理层EMS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IS-IS I

    18、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L2VPN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二层虚拟专用网L3VPN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三层虚拟专用网LAGLink Aggregation链路聚合LBLoopback Function环回功能LCKLock Signal Function 信号锁定功能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LERLabel Edge Router边缘标签路由器LMLoss Measurement 丢包测量LS

    19、PLabel Switched Path标记交换路径LTLink Trace链路踪迹MAMaintenance Association MAC维护联盟MDMaintenance Domain 维护区域MEGMaintenance Entity Group维护实体组MEPMEG End PointMEG端点MIPMEG Intermediate PointMEG中间节点MPLS-TPMutil-Protocol Label Switch- Transport Profil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描述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MS-PWMult

    20、i-Segment Pseudowire多段伪线NENetwork Element网元NMLNetwork Management Layer网络管理层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NNINetwork Network 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NTP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OAM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维护PDV Packet Delay Variation包抖动PProvider运营商PBSPeak Burst Size峰值突发长度PDHPlesi

    21、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体系PEProvider Edge运营商边缘PHBPer-Hop Behavior 每一跳行为PIRPeak Information Rate 峰值信息速率PQPriority Queue绝对优先级队列PSNPublic Switched Network 公用交换网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 PWPseudowire伪线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 远端缺陷指示RSVP-TEResource ReSerVatio

    22、n Protocol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TP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送协议SAToPStructure Agnostic TDM Over Packet非结构化仿真SNMSSub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子网管理系统S-PESwitching Provider Edge Router运营商边缘交换路由器SS-PWSingle-Segment Pseudowire单段伪线TMN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电信管理网TETraffic Engineering 流量工程TLVType/Len

    23、gth/Value类型/长度/数值T-PETerminating Provider Edge Router运营商边缘路由器终端UNIUser to Network Interface网络用户接口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世界协调时UTN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VCC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 虚通道连接VCCVVirtual Circuit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虚连接电路验证VCID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 虚通道标识符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24、 虚拟局域网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VPWSVirtual Private Wire Service虚拟专用线路业务WFQWeighted Fair Queue 加权公平队列WREDWeighted Random Early Detect 加权随机早期检测 WTRWait To Restoration 恢复等待时间4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4.1 系统结构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管理系统接口框架如图4-1所示。图 4-1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管理系统结构框架在图4-1中

    25、UTN子网是一个厂商的UTN设备或UTN子网。UTN EMS/SNMS是由各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管理系统和子网管理系统,可以对本厂商的UTN设备进行配置、操作和维护。EMS和SNMS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在同一套系统中实现。UTN NMS是管理不同设备厂商的UTN子网的网络管理系统,当然NMS也可以管理其它的传送网络。图4-1中与UTN网络管理相关的接口,包括:QX为EMS和UTN子网之间的接口,它属于厂商管理设备内部接口。Q3为UTN EMS或UTN SNMS向NMS提供的接口,NMS也称综合一体化网管系统。该文稿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元设备管理系统(EMS)及子网管理系统(SNMS)进行了描

    26、述及技术规范,并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元设备管理系统(EMS)及子网管理系统(SNMS)支持网管的北向接口功能。但针对EMS-NMS接口(即网管的北向接口)功能中的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管理相关接口功能要求,见后续其他的文稿说明,不在本标准规范的范围之内。4.2 总体技术要求4.2.1 系统管理一般性要求1) 连接方式应该能够采用本地接入和远程接入两种手段登陆到系统中进行网络管理操作,同时至少支持如下DCN组网方式:以太网、RS232和V.35等。2) 系统自身的管理功能EMS/SNMS应提供对自身软件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a) 用户可以查询/修改所管辖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 EMS/SNMS信息,

    27、具体包括(标*者为可修改的信息)以下内容:v EMS类型(仅具备网元管理功能、或仅具备子网管理功能、或同时具备网元和子网管理功能);v EMS名称;v EMS友好名称(*);v EMS本地名称(*);v EMS物理位置(*),即机房所在位置;v EMS设备制造商;v EMS软件版本号;v 创建者标记(*);v 创建日期;v 联系方法(*);v 备注(*);b) 在软件的安装及升级过程中,可提供友好的软件操作向导,并生成相应的日志文件;c) 能提供对系统不同模块软件版本号的查询、统计功能,以及对不同模块软件补丁的增加、删除、查询等功能;d) 应允许用户对所管辖网元上的软件进行远程维护,支持查询网

    28、元当前的软件版本信息;3) 系统可靠性要求a) 支持多用户同时对系统进行操作,但应能对无权操作人员进行限制,保证只有授权的操作人员才允许执行相应的操作等;b) 应支持(1+1)热备用(Hot-Standby)或温备用(Warm-Standby)配置,即当其中一个EMS/SNMS发生故障时,另一个EMS/SNMS应能完全承担发生故障EMS/SNMS所辖区域的管理工作,并不影响综合承载传送网络中的正常业务;c) 当系统采用双机备份时,在热备用的方式下,主用到备用的切换应为实时切换;在温备用的方式下,主用到备用的平均切换时间应小于10分钟;d) 数据库应提供数据的备份功能,包括自动和手工备份,需要时

    29、可将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数据丢失时,能从其它介质的备份数据中恢复最近的数据;e) 系统一年中停止服务的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个小时;f) 系统在设计时应保证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小于100天;g) 系统的投入、退出和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传输网络中的正常业务;4) 应提供打印设置和打印功能5) 时间同步应具备提供为网元设备提供时间服务的能力,应该支持NTP功能。4.2.2 软件技术要求1) 开放性系统采用开放体系结构,具有清晰的体系结构,以适应承载传送网络技术的演化和系统功能的扩展,并能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2) 可扩展性在最大设备容量范围内,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实现平滑的扩展,同时应该能够做到被管理网元数目

    30、的增加不应对系统性能造成显著的影响。3) 后向兼容性版本升级后,能管理当前网上运行的所有网元;低版本系统中的所有数据能自动迁移至高版本系统中。4.2.3 人机界面要求1) 一般要求a) EMS/SNMS系统的管理功能是通过WIMP(窗口、图标、菜单、光标)方式的人机接口(GUI)来实现的;b) 被管理的网元均应在一个管理软件平台进行管理;c) 系统界面采用中文或英文,建议中文;d) 用户界面程序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服务器端和其他用户界面的正常运行;2) 图形用户界面a) 所有界面应简洁、友好,操作简单,提示清晰,提供在线帮助,以便于操作人员对各功能和命令的正常操作;b) EMS/SNMS系统的

    31、各种功能需通过下拉和分级菜单方式来表示。特定用户只能使用其授权范围内的菜单及功能项。系统中至少应包含以下菜单:系统的启动、关闭、备份,打印和在线帮助等选项;3) 数据表示a) 根据需要可配备多个控制台和大屏幕显示屏;b) 应支持通配符查询;c) 对于同一功能,应提供多种方式的操作手段,如鼠标操作,热键操作等;d) 对于统计信息,应以报表或直观图形化方式(如直方图、立体图、曲线图等)进行表示;4) 声音设置EMS系统应提供声音设置开关。可根据告警级别自定义告警声音及持续时间。5) 颜色要求a) EMS/SNMS系统应支持彩色高分辨率监视器,对于不同的信息应有不同的颜色区别。颜色应可以由用户选择修

    32、改。用户授权内可使用的菜单条与其不能使用的菜单条应有不同亮度级别显示;不同级别的告警应有不同的颜色设置;b) NE的物理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形状、尺寸以及通道的占用情况和其他特征,根据用户需要均能具有颜色区别;c) 颜色和字体可由用户根据需要配置,颜色的建立和恢复应是实时的;5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管理需求5.1 拓扑管理5.1.1 网络拓扑视图显示和查询拓扑管理用于构造并管理所有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网络拓扑结构。用户应可以通过查询网络拓扑视图实时了解和监控整个网络的运行情况。网络拓扑视图包括对象显示和实时告警显示,各视图之间可无障碍切换,支持拓扑搜索方式建立网络拓扑视图,并对拓扑对象进行管

    33、理,网络拓扑视图应能提供如下网络拓扑结构:1) 物理视图显示所管辖的所有网元或网元组及其连接关系。节点可以是网元或网元组,连线表示网元和网元组之间的物理连接关系。2) 子网视图拓扑视图功能应能够提供基于子网层次上的视图查询能力,包括:子网连接状况属性,子网归类属性及子网展开能力等。3) LSP和PW层路由视图应能提供通过动态协议或静态指定获得的LSP和PW关系视图,并由此可以获得与LSP或PW相关的属性信息,如路由、带宽等。4) 客户业务路径显示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上可支持承载多种业务,包括基于PW仿真的TDM业务,以太网二层VPN业务和三层VPN业务等。d) TDM业务仿真:包括基于非结构化仿

    34、真(SAToP)模式、基于结构化仿真(CESoPSN)模式;e) 以太网业务仿真:支持E-Line、E-LAN、E-Tree业务;f) ATM业务仿真(可选):支持单向和双向点到多点VPC或VCC连接的建立;5) 网络保护视图能够提供业务的保护视图。针对MPLS-TP的静态保护方式,可以同时显示业务路径及保护路径。针对IP/MPLS技术的保护方式,可查询到当前业务的路由状态。6) 时钟和时间同步视图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管理视图中应能实时体现出设备时钟跟踪状态及方式。如果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支持时间同步功能,则应该能实时体现出设备采用1588v2进行时间同步的跟踪路径。5.1.2 网络浏览功

    35、能5.1.2.1 拓扑图查看功能1) 拓扑图的背景地图应能定制,拓扑图应能放大和缩小,并且能上下、左右移动,在拓扑图上用不同的图标来标识不同类型的节点(网元或子网或其他);2) EMS/SNMS应允许操作员通过点击网元图标,获得网元的详细配置信息,并可执行网元配置和其他管理功能;3) 当同时显示不同内容的多个窗口时,只有一个激活窗口接受用户的操作和输入,激活窗口的标题栏以高亮度显示;4) 系统应在菜单中按照打开的先后顺序列出所有窗口,用户可从菜单中直接激活某个窗口;5) 系统应保证窗口显示内容的一致性,当多个用户同时操作系统的相同对象时,不同用户看到的窗口显示内容相同; 6) 网元的物理结构及

    36、其相对位置、形状、尺寸以及通道的占用情况和其他特征,根据用户需要均能用颜色区别,颜色和字体可由用户根据需要配置;5.1.2.2 拓扑图导航功能1) 可逐层细化显示网元的信息,并提供返回前一视图与返回上层视图的功能;2) 可分层显示节点间不同层次的路径,分层包括PW、LSP、链路等;3) 可以根据需要切换到不同的拓扑视图;4) 可以拖动鼠标看到不在视野范围的视图;5.1.2.3 拓扑图定位功能 1) 可在当前或其他视图中,查找指定的网元;2)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显示或隐藏某些网元;3) 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选择网元,如单个网元选择和区域选择(可能为矩形区域,圆形区域或不规则形区域等)。5

    37、1.3 网络监视功能 网络拓扑应能够动态、实时显示所管辖全网的运行状态和状况,包括:1) 实时反映网络设备配置的变更情况,网元配置信息的改变也应能通过某种方式(如图标闪烁或其他醒目的方式)通知操作人员;2) 当EMS/SNMS与网元之间的通信出现故障时应能在拓扑图上反映出来;3) 支持从告警列表到网络拓扑的关联定位功能;4) 支持下层拓扑的告警传递至上层拓扑进行告警呈现;5) 实时反映业务路由和网络保护状况,实时反映资源的空闲和占用情况;6) 实时反映被管网元的告警事件,告警应以可视、可闻的形式提醒维护人员:a) 系统对实时的业务告警事件做出及时反应,并可深入显示告警相关的设备,在拓扑图中以

    38、相应设备变色等形式提示;b) 告警信息未确认应保持对用户的提示;c) 系统应支持彩色高分辨率,并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置;5.1.4 拓扑信息同步与存储1) EMS应支持与网络拓扑信息的同步,包括手工和自动同步方式。2) EMS应能对网络拓扑信息进行存储和备份。5.2 配置管理5.2.1 配置数据管理用户在对网元设备进行配置时,EMS/SNMS应提供下列维护和管理功能。1) 备份配置数据EMS/SNMS应保存网元配置数据变化的记录,包括所改变配置内容、时间和用户名称等。2) 检查配置数据的合法性当用户改变网络或设置配置时,EMS/SNMS应首先检查被管理网元是否能提供此类配置、与其他配置是否冲突

    39、是否有足够的权限等。如有差错,应及时向用户报告,并生成相应的日志。3) 检查配置数据的一致性用户可定义检查EMS/SNMS中保存的配置数据与网元中的实际数据的一致性,在检查一致性结束后,给出一致性报告。4) 自动生成配置数据当用户通过直接操作网元修改设备数据时,EMS/SNMS收到相应通知后应能在网管系统上做出标识或自动更新配置数据,并提示用户。5) 上载配置数据上载配置数据是通过EMS/SNMS与网元之间的连接将网元中的配置信息上载到EMS/SNMS上,EMS/SNMS据此产生拓扑视图。每个网元在其控制机盘中保存有相应的网元数据,用户能通过一定的命令将网元的配置数据同步获取。6) 下载配置

    40、数据下载配置数据是利用EMS/SNMS中现有网元数据将配置信息下载到网元的控制机盘上。EMS/SNMS应提供模版数据,可以直接将模版数据下载到网元或者对模版数据进行修改后下载到网元中。7) 查询/打印配置数据用户可实时浏览网元的配置数据,并可根据需要将指定的数据打印。8) 拷贝配置数据用户可将一个成功配置好的网元配置数据拷贝到其他与此网元具有相同或相似配置的一个或多个网元中,然后修改配置数据。5.2.2 配置信息统计EMS/SNMS应支持对所管辖网络中网元、路径、业务等资源相关配置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主要配置信息包括如下内容: 1) 网元配置信息包括:物理网元类型、状态、槽位、板卡类型、端口类

    41、型、端口占用率、软硬件版本、启用时间等信息;2) 网元物理连接信息;3) PW信息包括:源宿端、方向、QOS参数(CIR/PIR等)、开通时间等;4) LSP信息包括:源宿端、方向、路由、QOS参数(CIR/PIR等)、开通时间等;5) 业务信息包括:源宿端、业务类型、客户信息、激活时间、创建时间等;EMS/SNMS系统支持以下配置信息的统计功能:1) 按资源类型统计物理网元数量、板卡数量、端口数量等;2) 网元交换能力资源占用情况,包括LSP和PW标签空间等;3) 全网LSP和PW数量统计,包括已建立的LSP和PW数量、已分配客户层业务的LSP和PW数量等;4) 每条链路带宽占用情况的统计,

    42、包括总带宽、已占用带宽、可用带宽、保护带宽等。 5.2.3 报表管理EMS/SNMS系统应能以报表的形式(表格或图形等)将全网配置信息(详见5.2.2节)和统计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根据用户设定的报表内容、格式和生成报表的时间,生成相应的报表,并根据用户要求将报表以指定的格式打印出来或输出到其他外围存储设备上。5.2.4 网元配置管理5.2.4.1 创建网元网管在安装完成后并没有当前网络中的网元数据,EMS/SNMS应能提供网元的创建功能。创建网元时,用户应提供下列信息。1) 网元类型2) 网元名称3) 网元位置及标识4) 网元与EMS/SNMS的连接方式包括:选择的网关地址、地址信息等。网元创

    43、建后,创建的网元应能以图标的形式出现在拓扑视图中。为了保证网元当前的配置数据和系统配置数据库中的一致,需要涉及到上载配置数据和下载配置数据操作。1) 上载网元配置数据上载网元配置数据时,网管根据创建网元时提供的地址信息与其相连的网络中寻找符合上述地址信息的网元,建立网管和网元之间的通信联系,并将网元中的配置数据上载到网管中。2) 下载网元配置数据可利用下载的方法将网元配置信息下载到网元的控制单盘上。下载操作应该有用户权限限制。5.2.4.2 删除网元用户应能删除当前不存在的网元。删除网元时,网管应检查操作员是否具有该项权限。5.2.4.3 查询/修改网元EMS/SNMS应支持使用多种组合设置条

    44、件查找/修改网元,支持的查询条件包括:网元ID、IP网段、网元类型、网元状态等。 EMS/SNMS应能提供直观的机架配置图和子架正面板配置图,分别以图形方式显示机架中子架布局和子架中槽道和单元盘的布局(子架中所包含槽道、每个槽道所安装的单元盘)信息,用户可通过对图形界面的操作完成网元硬件配置参数的查询和修改功能。用户可查询和修改的网元信息包括(标*者为可修改信息):1) 插槽信息,包括:a) 槽道中是否安装单元盘;b) 槽道中的单元盘信息;c) 槽道可支持的单元盘列表;2) 单元盘信息,包括:a) 单元盘类型;b) 单元盘型号;c) 单元盘端口数目;d) 是否有保护及保护方式;e) 激光器选项(*):自动关断,人工/自动打开;3) 主控、交叉板等信息5.2.4.4 网元时间管理用户可对网元时间进行管理,应能实现诸如,查询指定网元的当前时间,设置指定网元的当前时间以及以广播的形式设置一组网元的当前时间。5.2.5 业务端口配置管理5.2.5.1 TDM端口配置TDM端口包括以下信息,其中标*属性可配置。1) 端口名称;2) 端口使用状态:端口是否空闲; 3) 端口类型:光接口/电接口;4) 端口速率:E1/STM-N;5) 通道化属性:通道化、非通道化;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