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docx

    • 资源ID:370880       资源大小:30.7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docx

    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一、总则(一)目的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独具特色,在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不可或缺。为及时、有序、科学地开展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制定本方案。(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甘点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甘疝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地区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中医药救援工作。(四)工作原则中西结合,中医优先;因地

    2、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高效,快速简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社会动员,依靠群众的原则。二、组织管理和指挥协调(一)组织管理1 .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在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古浪县中医医院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医务科、总护理部、各大科室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中医药救援工作。根据医疗救援工作进展,及时调整中医药救援工作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协调辖区中医药资源对灾区卫生应急工作进行指导支持。2 .成立现场各工作组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下设、救治组、防疫组、宣传组、保障组等工作组。(二)指挥协调1 .应急响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响应、属地

    3、为主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部署,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中医药医疗机构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非受灾地区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中医药救援工作。(1)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和卫生应急响应,在当地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统指挥卜.,开展灾情、伤情等综合评估,迅速组织中医医疗单位自救、搜救和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并适时提出支援请求。(2)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立即启动本级卫生应急响应,统一协调调度辖区内中医

    4、药资源,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3)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本级中医药应急响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卜,组织开展中医药应急工作。2 .现场设立临时中医药救治机构(1)在第一时间选择安全场所,组织中医医疗机构和支援的中医救援医疗队,建立临时中医医疗点,开展现场伤员抢救任务。(2)迅速恢复灾区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医疗服务。(3)配合做好伤员转运工作。3 .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确定定点救治科室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医院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抽调中医医疗年富力强,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及后勤人员。我院骨伤科为收治定点科室。开设绿色通道,做好药品、设备、技术等

    5、各项准备工作。三、中医药应急救援工作(一)中医医疗救援中医药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以最快速度准备好抢救药械,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中医医疗点,配备中医技术力量,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二)中医药现场救治医疗点负责对接受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等早期处理,包括包扎、小夹板固定等,经过现场处置后,送往后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I步诊治。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对转往后方的伤病员,在西医救治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

    6、痴、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收治伤员的定点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手法、针灸、中药、理疗等传统医学优势和简、便、验、廉的特点,按照救命为先,救治为辅;保守为主,手术为辅;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与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治相结合,临床救治与心理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对伤员进行救治。对于手术伤员,采用手术治疗并中药调理的方法治疗。对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而又无手术指征的伤员,采用消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打牵引,以及口服中药促进伤口愈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1 .开展传染病(流感、痢疾等)的中医药

    7、预防。2 .针对灾后易发生的常见病(湿疮、烂裆、腹泻、抑郁症等),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中医验方预防。3 .根据灾区特点,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外用中药洗剂,预防治疗常见皮肤病。4 .根据灾区需要,筛选适用空气消毒的中药材,进行熏蒸空气消毒,预防经呼吸道传播的常见传染病。5 .中药汤剂发放可设在灾区临时医疗救治点、灾民安置点、学校、等场所。6 .预防灾区传染病、常见病流行情况由中医药防病救治组确定。中医药健康教育组织有经验的中医师编印中医药P.生宣传资料,宣传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宣传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受灾地参加卫生应急工作的各类队伍每日12时前将

    8、前TII作情况统一上报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指挥部。五、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灾区伤员全部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部恢复,并且开展正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灾区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灾前水平及以下,健康隐患和相关危险因素消除。中医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达到以上条件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应急工作终止的建议,报请灾区前线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六、总结评估评估防病治病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总结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预案和措施,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和

    9、能力。资料收集、汇总和存档工作。附件: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2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3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方案。4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防治常见病方案。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附件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许亚兵鲁柏山侯俊峰董德云杨相芳俞国河李宗信周兴文史新平朱暄南古浪县中医医院古浪县中医医院古浪县中医医院占浪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治医师附件2: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一、危重

    10、伤员的急救各种灾害事故所致重伤患者都可能发生昏迷,而神志昏迷不醒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采用中西结合疗法积极救治。(一)对于昏迷伤病员,应掌握一般的常规处理,以防病情加重。首先,让其处于平卧位,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第三,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第四,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吸出痰液。(二)急救从掐人中开始。掐人中(位于鼻子下方,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处

    11、是普通大众都知道的一种急救办法,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急救方法之一。把大拇指指端放到人中穴上,其他四指放在下颌处,先从中间往上顶推,不断活动大拇指行强刺激,不能一直放在穴位上不动。时间控制在2040次/每分钟为宜。若还不能苏醒者可以用针灸从人中穴-A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进针,斜向上30度,捻转行针予以强刺激。(三)针灸疗法治疗急症以及放血疗法举隅。1.针灸取穴及治法:(1)昏迷:取素修、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先用亳针刺素修、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

    12、穴出血。探测预后可用亳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2)休克: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先用亳针强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后再加针足三里穴,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分钟并间歇运针。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穴位埋针。针灸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急救措施。运用针灸急救休克,不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J以在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维持血压,改善循环,巩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弹,直至取得抢救的

    13、最后成功。(3)心跳骤停者:立即实施CPR术,复苏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时可配合针刺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轻轻捻转,医者行针布气,随针上下,呼吸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再针哑门穴,针入8分深,平补平泻,以知为度,不留针。如此针之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4)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具有开窍启闭、护脑醒神、泻热消瘀、活血通络等功效,为中医传统的特色急救措施之一,可明显改善预后,尤其适用于中风初起的急救。口眼歪斜者可以在歪斜相反方向的耳垂进行放血。有研究表明,手卜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用,可明显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缓解乳酸

    14、堆积造成的酸中毒,减轻因胞外K+、Na+失衡引起的毒性脑水肿的发展,从而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起到保护脑细胞、急救中风的作用。(5)百会放血:百会穴为人体诸阳之首要的大穴,如果神昏,此处放血很有效。但此法只有在前四种方法均无效时方可再用。放血时人体取仰卧位。(6)涌泉放血:如果手脚十宣放血仍未醒时则用双针扎双脚涌泉穴放血(要用1.5寸的针)。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位手脚掌正中人字中处。(四)合理选用中药急救药品。1 .中药注射液(1)醒脑静注射液:系由安宫牛黄丸改进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由麝香、冰片、桅子、郁金等中药组成,具有芳香开窍、醒神止痛、化痰通瘀、清热解毒之功。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次

    15、24m1.静脉滴注,每次3()40m1.,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中。(2)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苓、金银花、珍珠母、桅子、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用法用量:4080m1.,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500m1.中静滴。(3)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茶、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适宜于昏迷证属痰热内盛者。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次20m1.,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1.中,控制滴速在60滴/分内。不得与含酸性成分的注射剂混合使用。(4)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

    16、舒络之功,适用于昏迷见有瘀血闭阻者。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具有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减轻再灌注时继发氧自由基、兴奋氨基酸、钙超载损害,保护缺血区半暗带的残存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用法用量:肌肉注射,24m1.;静脉注射,4m1.加入到50%葡萄糖注射液20m1.中稀释后缓慢注射;静脉滴注,2040m1.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10050Om1.中稀释后缓慢滴注;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5)川芳嗪注射液:为从中药川苗中提取的有效成份,适用昏迷,尤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引起者。用法用量:

    17、4080mg(1支2支),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50OmI中静脉点滴。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6)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适用于昏迷证属气阴两亏、脉虚欲脱者。用法用量:肌内注射,24m。静脉滴注,2060m1.,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50OnII中。(7)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黑附片组成,主要含人参皂昔、水溶性生物碱,具有良好的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作用,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急救,尤其适宜于昏迷见有阴阳欲脱者。用法用量:肌内注射,24m1.;静脉滴注,20用OmI,加入到5喝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中;静脉推注,520m1

    18、加入到5%10%葡萄糖注射液20m1.中。2 .中成药(1)急救三宝(2)步长脑心通胶囊:(3)苏合香丸:(4)牛黄清心丸:(5)犀角散:6)红灵丹:(7)通关散:二、创伤的中医急救(一)闭合性创伤,常因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腰、踝、膝、肩、腕、肘、谶等)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时,引起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产生撕裂、断裂或移位等,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色紫青为主要表现。首先应区别是软组织损伤还是骨折,因其处理原则完全不同。对于无骨折者使用中药外敷,如消定膏、三黄膏、玉红膏等,并且可以使用当地的新鲜植物药材捣烂外敷,配合口服损伤胶囊、

    19、消肿止痛合剂等。损伤48小时之内,应用冷敷压迫,并抬高损伤肢体;注意休息,使肌肉充分休息。受伤当天,每3到4小时进行15分钟冷敷(可以缓解肿胀)。切记不能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同时可使用云南白药喷雾剂或消肿止痛合剂滁擦,口服损伤胶囊去南白药或跌打丸等治疗。严重的肌肉拉伤(断裂)、韧带扭伤(断裂)、骨折,则必须由专科医师处理。有骨折者应先妥善固定,再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以加强疗效。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软化者,用两横指宽的胶布条或肋骨背心作环状固定,以减轻胸壁浮动。在运送过程中,需用平车或担架抬离,勿让患者站立行走,保持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固定的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减少疼

    20、痛便于搬运。对于简单的骨折,可以用中医手法复位以临时纠正明显的畸形,然后用夹板固定,或就地取材用树枝、木板、木棒等临时固定;若无任何可利用的材料时,上肢骨折可以将患肢固定在胸部,下肢骨折可以将患肢与对侧健肢捆绑固定,这样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减少骨折端活动,减轻病人的疼痛,而且方便病人的搬动转运。但在固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伤口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2 .固定时动作要轻,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扭动,以免使骨折加重和引起疼痛或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3 .固定时松紧适宜可靠牢固,不但要固定上下两端,还要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4

    21、四肢骨折时应先固定骨折上段,然后固定骨折下段,并把指(趾)露在外面,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5 .行固定时应尽可能将骨折肢体牵引正直,固定器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尤其是骨突出部和固定器材上下两端,都应垫适量棉花、纱布或衣物等,以防压伤皮肤和浅表神经。(二)开放性创伤患者,应予以积极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1 .包扎止血法:一般限于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为宜。小创口出血,有条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包扎的压力应适度,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包扎后若远

    22、端动脉还可触到搏动,皮色无明显变化即为适度。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造成伤口进一步污染,而且给下一步清创带来困难。2 .指压止血法: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中,可用此法。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常用的压迫止血点有:(1)头面部:压迫撅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撅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2Tcm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压迫颈动脉(将

    23、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两侧同时压迫,以防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可因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受阻。(2)肩部和上肢出血: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3)下肢出血: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止下肢出血。止血带止血法: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上止血带。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均可。上肢出血:止血

    24、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3处,禁止扎在中段,避免损伤楼神经。下肢出血: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部。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软织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度。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应和要领,如扎得太紧,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症。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扎好止血带后,一定要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上止血带后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无

    25、骨折者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时最好用碘伏或高钵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伤口使用无菌玉红油纱条、养阴生肌散等药物后严密包扎。有骨折者初步清创、包扎、固定后做好转运准备,时机成熟进行转运。胸部有开放性创口者,立即用敷料覆盖并封闭伤口。当开放伤或开放性骨折必须现场处理时,可选择无菌区域在针刺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三)脊柱损伤病人的急救:脊柱损伤的病人不要轻易搬动,以防加重脊柱骨折的损伤。如病人被重物压住时,应立即将压在2 .牡芍合剂、消肿止痛合剂,口服,每次3050m1.三、大面积烧

    26、伤烫伤的中医急救可由高温液体(如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如果有大面积烧伤烫伤的伤员,可外涂烫伤膏等。(一)迅速避开热源,采取冷散热的措施,在水龙头下用冷水持续冲洗伤部,或将伤处置于盛冷水的容器中浸泡,持续30分钟,以脱离冷源后疼痛已显著减轻为准。剪开覆盖在伤处的衣物以防止继续烫伤。(二)一度烫伤(红斑性,皮肤变红,并有火辣辣的刺痛感)经以下处理后可自行愈合:应立即将伤处浸在凉(冷)水中进行冷却治疗;它有降温、减轻余热损伤、减轻肿胀、止痛、防止起泡等作用,如有冰抉,把冰决敷于伤处效果更佳。冷却30分钟左右就能完全止痛。随后用蜜蛋膏(蜂蜜30g、鸡蛋两个、白酒10g

    27、调和成膏状)、鸡蛋清、万花油、烫伤膏或中药美宝涂于烫伤部位,这样只需35天便可自愈。(三)二度及以上烫伤要尽快入院治疗。二度烫伤切忌不要弄破水泡。三度烧烫伤者,应立即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简单包扎,避免污染和再次损伤,创伤而不要涂擦药物,保持清洁,迅速送医院治疗。四、吸入性中毒,应当先脱离中毒环境再进行抢救五、中暑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3 .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二)治疗1 .湿热浸淫证主症:发病急,皮损处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

    28、或数。治法:清热除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桅子10g、黄苓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苑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外用药: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箧滑石粉(青黛、滑石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茄、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免洗净捣烂外敷;或皮肤康洗液(1:50稀释)外洗。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0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针灸治疗处方: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脸穴为主。曲池睥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操作:经穴常规针刺。皮损局部用皮

    29、肤针叩刺出血后,可加拔火罐。2 .脾虚湿组证: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滤。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治法:健脾除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蕙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IOgo常用中成药:二妙丸或四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针灸治疗处方.: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腌穴为主。曲池脾俞太白胃俞足三里水道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操作:经穴常规针刺。皮损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可.加拔火罐。(三)预防及注意事项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或用肥皂等刺激物清洗。

    30、3 .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4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及环境的干燥。三、腹泻5 泻是灾后常见多发病。大便稀滤或稀水样,每日3次以上,或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或有脓血样便,或伴发热。(一)治疗1 .寒湿中阻主症:泄泻清稀,甚至为水样便,腹痛肠鸣,脱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法:温化寒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蕾香10g、厚朴10g、姜半夏10g、苍术15g、茯苓20g、草豆蔻10g、白芷10g。常用中成药:蕾香正气水或胶囊)卜滴水、保济口服液、附子理中丸等。食疗方:大蒜、生姜适量。外治法:艾灸:关元、神阙、天枢;穴位按摩:中皖、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

    31、虚、脾俞、胃俞;脐疗:以花椒、干姜、丁香、胡椒研末敷于肚脐上,并用伤湿止痛膏贴敷。每日】次,每次贴敷4-6小时。针灸治疗:处方:以手阳明大肠经的俞穴、募穴、下合穴为主。天枢神阙大肠俞牌俞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操作:经穴常规针刺,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神阙宜用隔盐灸或隔姜灸。2 .湿热内蕴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有脓血便,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葛根15g、黄苓15g、黄连10g、白头翁15g、马齿览30队白芍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常用中成药:枫廖肠胃康、葛根苓连微丸、香连片等。食疗方:大蒜、马齿

    32、免适量。外治法:拔罐:天枢、大肠俞。针灸治疗处方:以手阳明大肠经的俞穴、募穴、下合穴为主。合谷天枢神阙大肠俞血海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操作:经穴常规针刺。(二)预防及注意事项1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2 .不要饮用不洁的河水、井水等;不要食用馒腐变质的食物。3 .不要在过于寒凉湿冷的地方坐卧过久。4 .食疗:鲜马齿觉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花椒,水煎服。四、感冒感冒是灾后常见多发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头通、曼塞、流涕、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一)治疗1 .暑湿证主症:身热,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随,小便短黄,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

    33、化湿解表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茶香10g、佩兰10g、香蕾10g、厚朴10g、姜半夏10g、黄连9g。中成药:选用蕾香正气水或软胶囊、保济口服液。针灸治疗处方:风池大推列缺合谷外关中脱足三里操作:经穴常规针刺。2 .风热证主症:身热,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9g、桔梗6g、板蓝根15g、炒杏仁10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中成药:选用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发热者用瓜霜退热灵胶囊。针灸治疗处方:风池大推列缺合谷外关曲

    34、池尺泽操作:经穴常规针刺。大椎、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 .风寒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发散风寒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炙麻黄6g、荆芥1.()g、白芷1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散寒解毒口服液。针灸治疗处方: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风门肺俞操作:经穴常规针刺。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用温针灸。(二)预防及注意事项1 .注意避风寒、劳逸结合;2 .食疗: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姜糖水;鲜鱼腥草或鲜马齿范草煎服、凉拌。欢迎卜.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卜.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注意事项

    本文(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