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pdf

    • 资源ID:3713765       资源大小:127.4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pdf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12492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9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 * 徐华春 郑 涌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近些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其中将五因 素模型引入人格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主要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将五因素模 型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干预的可能性最后讨论了未来人格障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原型诊断标准 分类号 B848R395 1 引言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 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 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 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 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1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自 DSM-III 之后将其列 为精神疾病中单独的一轴轴 II其中有关人格 障碍的诊断标准长期以来成为国外临床医师以及 相关研究者的工作依据 从传统医学观点来看 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精神 疾病应该被理解为非连续的独立的病态实体个 体应被明确的诊断为是否患有这种疾病其严重程 度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检验APA 的 DSM 系 列就是依据这种观点对人格障碍进行了绝对类别 式的分类 最新的 DSM-IV2区分了10 种人格障碍 即反社会型回避型边缘型依赖型戏剧型 自恋型强迫型妄想型分裂型和分裂样型人格 障碍在这里面人格障碍被描述为对一定数量行 为标准的符合情况通过考察一个人达到特定行为 标准的内容和数量并附带一些苦恼和功能损害等 收稿日期2005- 04- 18 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项目西国重 04004 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招标委托课题教社政司2004256 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心理学与社 会管理研究中心资助 通讯作者郑涌E-mail: zhengyswnu.edu.cn电话 023-68254139 标准来诊断其是否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障碍大多 数临床医师已经可以熟练地根据这种分类对人格 障碍进行概念理解信息交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决 策和计划但同时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凸 现出来 比如 不同的人却在同一个诊断分类当中 过多共病诊断的出现与其他精神障碍的界限划分 问题缺少与正常人格功能之间关系的明确界定 对人格功能适应不良情况总结不完全时间稳定性 不好等等尤其是过多共病诊断的出现说明这套分 类系统的结构效度还存在很大问题Widiger3认 为这些都与对人格障碍进行理解和分类的科学 依据不充分有关事实上现有的十个人格障 碍的分类没有一个是从人格的基础研究中得出 的 另一方面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格它与一般 人格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现在的人格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格特质是一个连 续体其差异与变化只是程度上而不是类别上的不 同他们用这种维度观点来描述人格并利用因素 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人格提出结构模型这其中影响 最大的自然就是人格的五因素模型the five-factor model , FFM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者就将五因 素模型引入人格障碍的研究之中用人格的维度观 点来重新审视人格障碍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这 类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格科学与人格障碍研究相结 合探索出一般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也有 利于弥补 DSM 系列中对人格障碍的类别式分类所 带来的诸多局限和问题为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 提供更多的基础科学依据 -25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2 人格障碍的五因素模型研究 2 . 1 人格障碍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 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 文章4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 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 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 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 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因此这些研究也就试图 证实五因素模型中的每个维度与各个人格障碍之 间可能的特定关系其中绝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认为 用五因素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各种人格障碍的 特点 Saulsman 和 Page2004就对之前 15 项独立 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元分析 回顾5他们用一个 10 行 5 列的表格来表述出了 DSM 中的人格障碍分类与 FFM 两个结构间的关 系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FFM 各维度与每一种人格 障碍的相关并且“这些相关都是有意义有预见 效果的 ”其中以情绪苦恼为特点的人格障碍如 妄想型分裂样型边缘型回避型和依赖型尤 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以社交群居为特点的人格 障碍如戏剧型自恋型与外向性呈正相关以 害羞和退避为特点的人格障碍如分裂型分裂样 型回避型与外向性呈负相关以社交困难为特 点的人格障碍比如妄想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 边缘型自恋型与宜人性呈负相关而以强调秩 序为特点的人格障碍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则与责 任感呈正相关 以冲动 鲁莽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如 反社会型边缘型则与责任感呈负相关开放性 维度与病态人格特质间的相关不明显 但是该研究还发现各个人格障碍与五因素模 型呈现相关的程度不尽相同 FFM 对某些人格障碍 比如回避型和边缘型的描述效果比对另一些人 格障碍比如强迫型和分裂型要好其原因可能 是现在常用的 FFM 的测量工具如 NEO-PI-R 并没有很好地描述某个人格维度上在极端以及不 适应时的情况这样一些人格障碍比如与责任 感相关的强迫型人格就不能用 FFM 很好地反映 出来比如一般观点认为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 格分裂型人格分别与 FFM 中的宜人性责任感 和开放性维度有重要关联但也有些研究没有得出 这样的结果Haigler 和 Widiger2001则对 NEO PI-R 的项目进行了修改 在保证各项目本质内容不 变的前提下加入了描述这一项上的行为在过分 极端以及不适应时的词汇6之后再进行的相关性 研究就得出了宜人性和依赖型人格责任感与强迫 型人格开放性与分裂型人格之间更为实质性的相 关 2.2 人格障碍的区分和共病问题 用五因素模型来考察人格障碍的区分和共病 情况也是研究的重点Morey 等2002用 NEO PI-R 对 89 例分裂样 175 例边缘型 157 例回避型 153 例强迫型人格障碍进行了测评在对结果进行 判别功能分析后发现 FFM 对各项人格障碍的区分 效果并不好7考虑到依照 DSM 的标准这些样 本本身可能就有许多共病的情况他们又对样本进 行了二次抽样选择只有一种人格障碍而不符合其 他三项人格障碍标准的患者重新进行了实验这样 缩减样本之后的研究结果显示 FFM 对人格障碍的 区分度确实提高了如果再考虑到这些患者与另外 6 种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可以认为FFM 对人格 障碍的区分度还可以更高也就是说研究结果说 明不是 FFM 对人格障碍间差异的解释不够而更 可能是DSM-IV有关人格障碍分类本身的区分度有 问题 Lynam 和 Widiger2001的研究中则用 FFM 来解释 DSM-IV 诊断中出现的人格障碍共病情况 他们首先让人格障碍研究者们在 FFM 的三十个项 目上以五分制来描述DSM-IV中的每一个人格障碍 的原型然后他们以这些描述为基础来考察各项 人格障碍之间的相关得出的相关矩阵再与实际人 格障碍诊断中出现的共病机率数据来自于 9 个以 DSM-III 为标准6 个以 DSM-III-R 为标准的共病 研究结果求相关结果表明依据 DSM 得出的 共病诊断率与人格障碍在 FFM 中反映出的结构相 似性呈显著的一致性于是从 FFM 的观点来 看现在人格障碍分类之间的共病几率似乎取决于 它们在 FFM 结构中相似性的多少 8 Saulsman 和 Page2004也强调人格障碍 间的共同处可能更有助于对人格障碍最根本的不 适应特性的理解 5 为此他们的元分析还专门 总结出了从 FFM 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障碍之间的 共性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格障碍与神经质因素 成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因素呈负相关见图 1 外向性因素的相关性次之 第 14 卷第 2 期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 -251- 图 1 从神经质和宜人性两维度上反映出的各人格障碍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Saulsman L M, Page A C.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empirical literature: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23(8): 1069 2 . 3 词汇研究 众所周知人格的五因素模型FFM是源于 英语中描述特质词汇的研究其良好的结构效度也 来源于对众多描述词汇的总结和分析而事实上 大多数人格障碍的五因素模型研究中用于 FFM 测 评的都是基于 NEO-PI-R 等人格量表这样人格 障碍的五因素模型的概念事实上就被局限于用专 门的人格量表尤其是 NEO-PI-R所作的研究 尽管 FFM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与大五紧密联系 的是对人格结构很好的整合模型但 NEO-PI-R 毕竟不是专门针对病态人格的其中描述不良人格 特征的词汇的分布可能与现实语言中对病态人格 特征描述的分布情况不是完全符合 为此Coker 等2002区分了五因素模型与 大五 的概念 他们基于对 Goldberg 1982大 五概念中所有 1710 个特质词汇的社会期许等级 排序考察了完整大五中不良人格特质的分布 9 比较结果显示大五中的不良人格特质分 布与之前得出的不良人格特质在 FFM 中的分布情 况大致相符这也进一步支持了以 NEO-PI-R 等人 格量表为载体的 FFM 在应用于人格障碍研究时同 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 4 青少年的研究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儿童及青少年的人格特点 对于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为了考察成人人格的五个维度与人格障碍之间 的相关在青少年是否也存在DeClercq 等2003 分别用 NEO PI-R 和 ADP-IV 由 Schotte 和 Doncker 依据DSM-IV制定的适用于青少年不良人格特征的 量表对 419 名青少年描述了他们的人格与人格障 碍状况最后得出了与成年人相类似的各维度以及 各层面上与人格障碍的相关10 考虑到 NEO PI-R 中的维度尤其是其中的三 十个层面是从针对成年人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 其中可能涉及到与青少年无关的如职业或他们 难以理解的内容 DeClercq 等 2004 又用 Mervielde -252-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和 Fruyt1999构建的儿童人格量表HiPIC来 重新检验了这种相关11他们通过将家长对 6 到 13 岁儿童的描述词汇加以分析和归类形成了类似成 人五因素模型的针对儿童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广 泛描述模型其中也包括五个维度外向性仁爱 心责任感神经质和想象力与成人人格的“大 五”相对应被称之为小五研究结果证实这 种基于对青少年特质一般描述词汇包括少量行为 描述的“小五”也可以较好地描述青少年中的不良 人格症状与之前使用 NEO PI-R 的研究相比二 者在各维度上得出的特质-人格障碍关系非常一致 层面分析的比较则发现HiPIC 比 NEO PI-R 解释 了更多的变异显示了 HiPIC 在层面水平上对青少 年不良人格症状进行区分的潜力 两项研究所反映出的青少年人格特质- 人格障 碍关系都与成人研究结果很相似说明了不论在 维度水平上还是层面水平上五因素模型与人格障 碍之间的相关从青少年到成年都是具有跨时间稳 定性的 10 有不同的是成人研究中的责任感一 般只与反社会型和强迫型相关 而 HiPIC 中的责 任感维度则与七种人格障碍都相关DeClercq 认为 这可能正反映了HiPIC作为特殊年龄层人格量表的 特点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依据成人十种人格 障碍发展出来的ADP-TV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青少 年所以有必要形成真正针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分 类法 DeClercq 相信 将这种人格障碍的发展观点与 对个体所处环境特点的研究相结合就可以解决现 在人格障碍研究中维度观点与类别观点所争论的 许多问题 3 人格障碍的 F F M 原型及临床应用 3 . 1 人格障碍的 F F M 原型 要从 FFM 的观点全面理解和解释各种人格障 碍并在日后的诊断中加以应用就必须对每一种 人格障碍建立起 FFM 原型Widiger 等1994逐 一用 FFM 中的维度和层面来描述了 DSM-III-R 中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建立起了最早的人格障碍 FFM 原型12DSM-IV 出来后Widiger 等2002 又随之对这一原型描述进行了修订13这一种人格 障碍的 FFM 原型描述在后来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应 用 但是如前所述 DSM 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本 身就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这种原型描述也就可能 受到 DSM 的诸多限制Lynam 和 Widiger2001 8的研究则是通过 120 位人格障碍的专业研究人员 分别对其所研究的一到三种人格障碍进行 FFM 描 述 得出了理论研究者对人格障碍相当一致的 FFM 原型描述 他们将这种基于研究者的人格障碍 FFM 原型与 Widiger 等1994的原型进行了比较后认 为两种原型描述基本符合但研究者所描述的信 息更加丰富和全面比如关于强迫型人格基于 DSM-III-R 和研究者的原型描述都包括高责任感 低温情度情感与行为的低开放性等内容但研究 者的描述还另外包括了低冲动性低兴奋寻求度 较低的对观点与价值观的开放性以及高的焦虑度 能力感和自律程度 随后Sprock2002的研究14又让 89 个获 得职业资格的临床心理学者对三种人格障碍分裂 型 反社会型 强迫型 的典型和非典型病例用 FFM 加以描述其结果他们的描述也都集中在上述两 种人格障碍的 FFM 原型描述上据此Sprock 认 为临床医师已经可以直接采用 FFM 维度模型 进行诊断同时具有较好的信度为了进一步验 证这一结论Samuel 和 Widiger2004让 APA 成 员中的个体医师对所有人格障碍进行了 FFM 描述 其结果认为尽管临床医师对 FFM 的熟悉程度远不 如 DSM但他们的确也可以依据 FFM 对人格障碍 进行非常一致的原型描述并且这种原型描述与 Lynam 和 Widiger2001基于学术研究者的 FFM 描述也相当符合15 基于 DSM研究者以及临床医师的人格障碍 FFM 原型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日后研究的深入 而三 者较好的一致性也更增加了将 FFM 直接应用于人 格障碍临床诊断的可能性 3 . 2 F F M 的临床应用前景 事实上DSM-V 命名研究计划工作组已经 开始考虑部分或者是完全地基于维度观点来制定 DSM-V 诊断手册的可能性由于人格障碍在引入 维度模型方面已有的巨大成果有建议认为这一尝 试就要从人格障碍开始 3 Widiger 等2002还 具体提出了医师依据 FFM 对人格障碍进行诊断的 四个步骤13第一步根据 FFM 的五个维度和三 十个层面对个体的人格功能进行全面地评估第二 步确认与其个性特质相关联的社会和职业功能障 碍和苦恼的情况为此他们分别确定了 FFM 三 第 14 卷第 2 期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 -253- 十个特征项目上 60 个极端情况下可能的社会适应 不良情况第三步考察这些机能障碍和苦恼是否 达到了功能损害的临床显著水平最后就这个个 体从各个维度上表现出的人格综合特点与已有诊 断系统中的原型进行量的比较决定是否使用某一 种人格障碍命名对其状况加以定性 但其实关于是否要用五因素模型等维度观点 完全替代现有分类模式的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比 如Haslam2002对之前 21 项有关分裂型反 社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分类研究进行回顾后认 为尽管 FFM 等维度模型在人格障碍研究中的 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但分析结果表明有些人格 障碍还是更适用于原有的类别式分类方法 16 Sprock 2003 在比较了 FFM 与 DSM-IV 临床 应用情况后发现依照 DSM-IV 进行诊断时医师 的自信更高在职业交流案件概念化以及治疗计 划中也是 DSMIV 的效果更好17对此Sprock 的解释是临床医师长期以来就是接受 DSM 的 培训对 DSM-IV 的诊断分类自然更加熟悉和自 信但是 FFM 在对人格障碍的诊断中的确还有 其局限比如某些维度上描述适应不良的词汇较 少以及无法提供确实的行为标准等为此将来 人格障碍的五因素模型研究就要更加深入和细致 其描述不仅要到层面水平上也可能需要深入到具 体行为上这可以说是五因素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也可以看作是 FFM 与已有诊断方法中行为标准的 一种互补因此多数研究者都赞同两种描述方 式的结合可能更有利于提供全面和高级的人格障 碍概念 另外在治疗和干预方面由于五因素模型中 的每一个维度都已经有大量相关文献可供参考我 们在了解了各种人格障碍与之的联系后就可以对 这些信息加以运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五因素 模型的研究成果也会对人格障碍的干预产生更多 更直接的积极影响 4 小结 综上所述五因素模型已经成功地引入人格障 碍的研究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中也必将发挥更 大的作用首先FFM 对 DSM 中的各种人格障碍 都可以在维度以及层面水平上提供全面细致的概 念化描述与 DSM 等诊断标准不同的是这种描 述是基于基本的人格特质而不仅仅是个体外在的 行为表现或者主观体验对于人格障碍来说这样 的定义与概念也许也更体现其根本在人格障碍的 诊断分类方面以 FFM 为代表的维度式观点已经 给现有的分类模式以巨大冲击尽管前者似乎不能 完全取代后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弥补了现有分 类系统中的诸多局限和不足并已具有相当的临床 应用可能性也必将在日后新的诊断标准中有所体 现 其次 FFM 在人格障碍与基础人格研究之间起 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使得人格障碍缺乏基础理论 研究的状况有望改善由于五因素模型在基础人格 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所涉及到的文化职 业婚姻等等各方面的研究以及各种深入的横向纵 向研究结果与理论无一不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具有 同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这种一般人格与病态人格 的整合本身也使得人格理论更趋于完善 另外 FFM 将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置于一个描 述体系之下从维度和连续体的观点来看待二者之 间的关系也更有助于对人格障碍的不适应性本质 的发现比如现在的研究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 人格障碍具有高神经质和低宜人性的特点就具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其他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还很多 比如曾有观点认为某一种人格维度上的极端情 况就可以解释其不适应性事实当然绝非这样简 单很多人在 FFM 中的个别维度上得分极高却没 有人格障碍或适应不良的情况所以考察同样在 某个维度得分很高的正常人和人格障碍患者之间 的差异应该是下一步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还有观 点认为可能是特定维度上的正向或负向极端情况 与另一维度上正向或负向的极端情况的匹配又或 者是某个维度上的极端情况与特定环境的匹配导 致了各式各样的人格障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证实DeClercq 等人的发展观点也应当给予重 视通过更加深入地比较和分析儿童青少年的不 良特征以及成人的人格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也将 有助于发现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大五分类并不是一个全面的人 格理论它是为了说明人格特质的结构关系而发展 起来的它对人格的说明首先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释 义性的强调行为的规律性而不是推动的动力和发 展的过程因此要确定人格障碍的不适应性本质 及其形成机制就不能仅仅依靠 FFM 与人格障碍 的研究结合更要从人格动力学已有的理论和假 -254-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设中获得指导同时也对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加以补 充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三版.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25126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ext revision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3 Widiger T A.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in press) 4 Wiggins J S, Pincus A L. Conception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89, 1(4): 305316 5 Saulsman L M, Page A C.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empirical literature: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23(8): 10551085 6 Haigler E D, Widiger T A.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NEO PI-R ite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01, 77(2): 339358 7 Morey L C, Gunderson J G, Quigley B D, et al. The representation of borderline, avoidant,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by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2, 16(3): 215234 8 Lynam D R, Widiger T A.Using the five factor model to represent the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 expert consensus approach.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1, 110(3): 401412 9 Coker L A, Samuel D B, Widiger T A. Maladaptive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within the Big Fiv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2, 16(5): 385402 10 DeClercq B, DeFruyt F.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ce: A Five-Factor Mode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317(4), 269292 11 DeClercq B, DeFruyt F, VanLeeuwen K. A “Little Five“ lexically based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n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4, 18(5): 479500 12 Widiger T A, Trull T S, Clarkin J F,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DSM-III-R and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with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Costa P T, Widiger T A.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4, 4156 13 Widiger T A, Costa P T, McCrae R R. A proposal for axis II: Diagnosing personality disorders using the five factor model In: Costa P T, Widiger T A.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2n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431456 14 Sprock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mensio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in the diagnosis of cas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2, 16(5): 402423 15 Samuel D B,Widiger T A. Clinicians' personality descriptions of prototyp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4, 18(3): 286 16 Haslam N. The dimensional view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taxometric evid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 23(1): 7593 17 Sprock J. Dimensional versus categoric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otypic and nonprototypic cas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59(9): 9911014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Studies Abroad Xu Huachun, Zheng Yo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Recently, many psychologists abroad have been work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bas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with the studi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re is especially big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FFM)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This paper chiefly summarize the relevant studies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to use FFM in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s.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given at the end.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five-factor model, prototypic case, diagnostic criteria.

    注意事项

    本文(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pdf)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