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GBT 13994-1992.pdf

    • 资源ID:3762585       资源大小:1.39M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GBT 13994-1992.pdf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6 0 路P C M / A D P C 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B / T 1 3 9 9 4 一 9 2 T e c h n i c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o r 6 0 - c h a n n e l P C M/ A D P C M t r a n s c o d e r e q u i p me n t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 C I T T) G. 7 6 1 和 G . 7 2 1 等有关建议。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6 0 路 P C M/ AD P C M 编码转换设备的接 口特性、 信令传输、 定时同步、 监测、 维护运 用以及其它实现6 0 路编码转换设备所特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用网中使用的 6 。 路 P C M/ A D P C M编码转换设备。专用网中使用的 6 。 路 P C M/ A D P C M编码转换设备也应参照采用本标 准。 2 弓 1 用标准 GB 7 6 1 。 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 G B 7 6 1 1 脉冲编 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 参数 G B 6 8 7 9 2 0 4 8 k b i t / s 3 0 路脉码调制复用设 备技术 要求 3 技术要求 3, 设备的定义 6 0路 P C M/ A D P C M 编码转换设备 ( 简称编码转换设备, T RA N S C OD E R) 实现两个 3 0路 2 0 4 8 k b i t / s P C M码流与一个6 0 路 2 0 4 8 k b i t / s A D P C M码流之间的转换。在 3 0 路 2 0 4 8 k b i t / , 码流 巾. 采用按 G B 7 6 1 0中规定的6 4 k b i t / s A律 P C M 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 在 6 0路2 0 4 8 k b i t / s 码流中, 采用按本标准附录 A规定的 3 2 k b i t / s AD P C M算法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 编码转换设备三个不同的信号端口A, B和 C的规定见图 t o 2 0 4 8 k b i t / s -A - C -2 0 4 8 k b i t / s 2 0 4 8 k b i t / s - B 2 0 4 8 k b i t / s - A - C -2 0 4 8 kb i t / s 2 0 4 8 k b i t / s y - B 一 发送侧 接收侧 2 x 3 0 路 每站 6 4 k b i t/ s印路 每路 3 2 k b it / s 编 码( A I# P C M )编码( A D P C M ) 图1 6 0 路P C M/ A D P C M编码转换设备的端口 2 接C 3 A 、 接u$和 接C l c的基 本要求和电 气特性 国家技术监督局1 9 9 2 一 1 2 一 1 9批淮199 3一 0 8一 0 1实 施 GB/ T 1 3 9 9 4 -9 2 接口A、 接口B和接口C的基本要求和电气特性应符合G B 7 6 1 1中3 . 1 和 3 . 2 条的要求。 输入、 输出口的过压保护能力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 输人口的抗干扰能力应满足下述要求: 利用一个组合网络将有用信号与一个干扰信号叠加, 然后经 过符合 G B 7 6 1 1中3 . 2 条规定的连线加到设备的输人口。有用信号是一个符合 G B 7 6 1 1 中 3 . 1 和3 . 2 条规定的 P C M 信号。干扰信号是一个比特率符合G B 7 6 1 1 中 3 . 1 条的规定, 但与有用信号不同源, 脉 冲形状与有用信号相同, 二进内容为 沙一1 的伪随机序列。组合网络标称阻抗符合G B 7 6 1 1 中3 . 2条 的规定, 该网络对有用信号呈现零损耗, 并给出信号对干扰比为 1 8 d B 。在这种情况下, 设备应能正常工 作 。 3 . 3 码流 A和码流B的帧结构 2 0 4 8 k b i t / s P C M码流 A和码流B的帧结构符合G B 7 6 1 1 中3 . 2 条的规定。 时隙T S O 的比特1用 于C R C程序。帧失位、 帧定位恢复和 C R C复帧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C规定。 码流A和码流 B的T S 1 6如未用于信令, 可以用来传输电话信号, 提供两个分别命名为3 1 A和 3 1 B的附加信道( 见本标准表 1 ) , 3 . 4 码流A和码流B的T S 1 6 中的复帧结构 当用于随路信令时, 码流A和码流 B的TS 1 6 按 G B 7 6 1 1中3 . 3 条的规定构成复帧。 告警指示的 定 义按G B7 6 1 1 中3 . 3 条的规定。 复帧失位和复帧定位恢复的判据见本标准的3 . 7 . 1 . 1 . 4 条或按 GB 6 8 7 9 的相关规定。 15 码流C的帧结构 码流c的帧结构符合GB 7 6 1 1 中3 . 3 条的规定。 时隙TS 。 的比特1 用于 C R C程序。 帧失位、 帧定 位恢复和 C R C复帧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 C的规定。 时隙T S 1 到T S 1 5 和T S 1 7 到T S 3 1 中, 每个时隙的信号各为下列二者 之一: 两个4 比 特电 话信号样值, 这是来源于同一个P C M输人码流( A或B ) 的3 2 k b i t / s A D P C M编 码样值。3 2 k b i t / s 信号的比特顺序是从比特1开始传送 4比特码语。信道的比特 1 到 4 对应于第一个 3 2 k b i t / s 信号, 信道的比特 5 到 8 则对应于第二个 3 2 k b i t / s 信号。 一个6 4 k b i t / s 数字信 号。 在码流C中传 输6 0 路电话信号时, 各信道的编号及码流A和码流B中 的6 4 k b i t / s P C M信 道与码 流C中的 3 2 k b i t / s A D P C M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 1 , 3 . 6 码流c的时隙 T S O 的比特分配 码流c的时隙T S O的比特分配按G B 7 6 1 1中3 . 3 条的规定, 但在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帧中 T S 。 的比特3 到8 用来传输如下 信息: 比特 3 和 4 分别用来直接转移与 P C M 码流 A和码流 B的帧相关的对端告警指示( 见 3 . 8 . 3 条) 。 比特 5和 6 分别用来直接转移P C M 码流A和码流B的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时隙T S O 的比 特 4 . 比特 7 和 8用来传输与 P C M 码流 A和码流 B相关的 A I S告警指示或旁路保护指令( 见 3 . 8 . 2 条) 。 表 1 6 0路 3 2 k b it / s 信道的2 0 4 8 k b it / s帧的安排( 码流 C ) 8比特时隙编号 01234 567891 01 11 21 31 41 5 信道的1 -4比特 I A1 B3 A3 B 5 A5 B7 A7 B9 A9 B1 1 A1 1 B1 3 A1 3 B1 5 A 信道的5 -8比特 2 A2 B4 A4 B6 A6 B8 A8 B1 0 A1 0 B1 2 A1 2 B1 4 A1 4 B1 6 . A GB/ 'r 1 3 9 9 4 - 9 2 续表 1 8比特时隙编号 1 61 71 81 92 0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3 0 3 1 信道的 1 -4比特 1)1 5 B1 7 A1 7 B1 9 A1 9 B2 1 A2 1 B2 3 A2 3 B2 5 A2 5 B2 7 A2 7 B2 9 A2 9 B 信道的5 -8比特 1 )1 6 B1 8 A1 8 B2 0 A2 0 B2 2 A2 2 B2 4 A2 4 B2 6 A2 6 B2 8 A2 8 B3 0 A3 0 B 注 P C M码流A( 相应地B ) 中, 从 1 到 3 0 的信道编号以及它们与时隙的对应关系按照 G B 7 6 1 1中3 . 3 条的规 定 。 1 ) T S 1 6预定用于信令, 但在需要时也可以传输话音信道, 其 1 -4比特和 5 -8比特分别编号为3 1 A和 3 1 B ( 见 3 . 7 条 ) 3 . 7 码流 C的T S 1 6 中的比特分配 T S 1 6 可用于下列二者之一: 传输信令: 随路信令( 见3 . 7 . 1 条) 或共 路信 令( 见3 . 7 . 2 条) 。 传输电话信号( 见G B 7 6 1 1 中 3 . 3 条) 。 在这种情况下, 电话信号的两个样值各用四比特编码。 这样使用时, 码流 C能传输多达 6 2 个电话信号。码流C的 1 -4比特和 5 -8比特分别对应于 P C M 码 流A和码流B的T S 1 6 中传输的6 4 k b i t / s P C M 信号。 3 . 了 . 1 随路信令 T S 1 6的比特分配将取决于每个信道信令比特的数 目。 3 . 7 门. 1 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 把T S 1 6 组织成复帧, 每个复帧包含 1 6 个连续的帧, 组成复帧的帧的编号从。 到 1 5 。 复帧的重复频 率是5 0 0 H z o 3 7 1 1 1 帧 。 的 T S 1 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 帧。中T S 1 6的内容见表 2 , 表2 帧。中T S 1 6的内容 一比 特 编 号1 1 1 2 1 3 4 1 5 6 7 8 内容X .,X sXX a 1 到 4比特固定为。 , 构成复帧定位信号。比特5和 8 用于 P C M 码流A和码流 B的“ T S 1 6中的 A I S ” 指示( 见 3 . 8 . 5 条) 。比特 6 和 7 用于直接转移与P C M码流A和码流B的复帧相关的对端告警指 示( 见3 . 8 . 6 条) 。 3 . 7 . 1 . 1 . 2 帧 1 到帧1 5 内T S 1 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 帧 1 到帧 1 5中T S 1 6 的内容见表3 . 这种比特分配对每个 3 2 k b i t / s 信道提供两个 5 0 0 b i t / s 的、 命名为“ a ” 和“ b ” 的信令信道, 其定义见 GB 7 6 1 1中3 . 3 条。 为了把假冒复帧定位信号的危险减到最小, 对某些信令比特进行特殊处理, 见3 . 7 . 1 . 1 . 3 条 对P C M码流A和B 的T S 1 6 中 未用的比 特c 和d , 编码转换设备还原为; c =l , d =1 o 在直接转移P C M码流 A和码流 B的某些 6 4 k b it / s时隙时, 与所转移时隙相关的 T S 1 6的四个比 特将被透明地传输, 并按 G B 7 6 1 1中 3 . 3条的表 9和图 1 4进行分配, 这些信令比特不经受如 3 . 7 . 1 . 1 . 3 条所述的特殊处理。由于直接转移, 与 P C M 码流A和 B中不可用的各个时隙相关的T S 1 6 中的四个比特, 编码转换设备将它们还原为下列值: a =0, b =l , c =1 , d =1 e 任何信令信道的信令畸变将不超过士2 ms , GB/'r 1 3 9 9 4 -9 2 表 3 帧 1到帧 1 5中 TS 1 6的内容 时隙TS 1 6比特编号 1 23 45 67 8 信令 信道 a b 信道 a b 信道 a b 信道 a b 帧 1 I A2 A1 5 B1 6 B 帧 2 1 B2 B1 7 A1 8 A 帧 33 A4 A 1 7 B1 8 B 帧 43 B4 B 1 9 A2 0 A 帧 55 A6 A 1 9 B2 0 B 帧 65 B6 B 21 A2 2 A 帧 7 7 A8 A 2 1 B2 2 B 帧8 7 B8 B 2 3 A2 4 A 帧 9 9 A1 0 A2 3 B 2 4 B 帧 1 0 9 BI O B2 5 A 2 6 A 帧 1 1 1 1 A1 2 A 2 5 B2 6 B 帧 1 2 1 1 B1 2 B 2 7 A2 8 A 帧 1 31 3 A 1 4 A2 7 B2 8 B 帧 1 41 3 B 1 4 B2 9 A3 0 A 帧1 5 1 5 A1 6 A 2 9 B3 0 B 3 . 7 . 1 . 1 . 3 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 帧 1 到帧 1 5 的T S 1 6 的比特 2(相应地 4 , 6 和 s 中所传输的信令比特 B , 按照表 4由B_, , B . z , B . - 3 , 6 . , 和b 计算得出。 在表 4中: 1 ) b , 是处理前的信令比特。 2 ) B , 是处理后的信令比特。 3 )下标n - 3 , n - 2 , n - 1 和,标明同一电话信道不同时刻的信令比特。 例如, 如果b 。 是帧1 到帧 1 5 的 某一 T S 1 6 中某一编号( 2 , 4 , 6 或 S ) 的比特, 则 b , , 是一个复帧之前相应T S 1 6中同一编号的那个比特。 传输后的逆处理按表5 进行。 由相继收到的B , - s , B n -z r 氏_ , , B , 和前面的瓦1 值推算出经逆处理的玩。 当码流C中没有传输误码时, E -b , , 信令畸变不增加。在情况不是这样时, 误码增值因子在 2 到 4 之 ,1 . 4 复帧失位和复帧定位的恢复 当已连续地收到两个有错误的复帧定位信号时, 应认为复帧已失位。 当检测到一个时隙1 6 ( T S 1 6 ) 开头四个比特为全零 4比特码语, 并在一个复帧周期后又检测到一个 间3 全零 4比特码语时, 应认为复帧定位已恢复。 3 . 7 . 1 . 2 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 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见 3 . 1 2条。 3 . 7 . 2 共路信令 码流C的T S 1 6 可用于传输共路信令。 在这种情况下, P C M 码流A或码流B的 T S 1 6 通过码流c 的 T S 1 6 直接转移。不要求同时从码流A和码流 B中转移T S 1 6 , 由于P C M 码流A( 或码流B ) 的T S 1 6 直接转移到码流C的T S 1 6 , 对P C M码流B ( 或码流A) 中不 GB/ T 1 3 9 9 4 -9 2 可用的T S 1 6 , 编码转换设备应将它还原为全1 信号格式。 IB 告警指示 在码流 c中能够传输下列告警指示: 3 . 8 . 1 码流c的AI 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 6 0路公共故障。“ 码流c的AI S ” 以全“ 1 ” 状态在码流 c中发 出。 表 4 发送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输入状态输出 hb ” 1B , -,B 2B o 1B . 000001 010000 0 0或 1 00 1 0 0 0或 I 010 1 0 0或 1 0 11 0 0 11 000 001011 001101 011110 110001 100000 1 0或 1 0011 1 0或 1 0100 1 0或1 0111 111001 101010 101100 111111 表 5 接收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输入状态输出 RB 3B iB 1 b ,b 000001 000010 I00000 10001I 000I 0或1 0 I00I 0或 I . 1 0010 0或I I 2 4 GB/ T 1 3 9 9 4 -9 2 续表 5 输入状态输出 氏氏 3氏氏 卜 , 1h 1 O 1 0 0或 1 0 00 110或 1 0 10 110 或 11 O10010 1 1 O01l 010101 110 上 0O 0 11 00 I III O00 0 I工 IIn 1II III 3 . 8 . 2 码流A( 相应地B ) 的A I 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 测到码流A ( 相应地B ) 的3 0 路公 共故障。 对于发送侧 当“ 码流A的 A I S ” 和“ 码流B的 A I S “ 同时出现时, 就应当发出“ 码流C的A I S “ , 当“ 码流 A( 相应地 B ) 的 A I S ' , 出现, 而“ 码流B ( 相应地A) 的 A I S ” 不存在时, 则与码流 B ( 相应地 A) 相关的信息比特和信令比特应照常传输, 而在码流 C中与码流A( 相应地 B ) 相关的信道时隙和信令 时隙中的相关比特应发送“ 全 护状态。此外, 码流C中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中比特7 ( 相应地 8 ) 应被 税为1 , 以指示“ 码流A( 相应地 B ) 的AI S “ ( 见表 6 ) 。码流c中的这种比特状态称为杯 部分AI S码流A“ ( 相应地“ 部分 AI S码流B “ ) e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c中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O中比特 7 ( 相应地 8 ) 为状态 1 , 将认为部分 A I S码流 A( 相应地B ) 已出现。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 c中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中比特7 ( 相应地 8 ) 为 。 状态, 将认为部分 AI S码流 A( 相应地B ) 已消失。 表 B 码流c中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O中比特 7 和 8 的用途 比特 编 号 78 含义 状 态 10 码流 A的AI S 01 码流 II的 A I S 4Q 正常 1I 旁路保护状态 3 . 8 . 3 码流 A( 相应地 B) 的对端告警指示 在发送侧, 码流 A( B ) 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O的比特 3 转发到码流c中相应的T S O的比特3 ( 相应 地 4 ) 在接收侧, 码流c的不含帧定位信号的T S 。的比特 3 ( 相应地4 转移到码流A( 相应地B ) 中相应的 I 'S O的比特 3 0 GB/ T 1 3 9 9 4 -9 2 3 . 8 . 4 码流 C的T S 1 6中的 A I S 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与码流C的 所有 6 0 路相关的信令信息的公共故障。“ 码流C的T S 1 6中的AI S “ 是以在T S 1 6中的“ 全 1 ” 状态发送 的 3 . 8 . 5 码流A( 相应地 B ) 的T S 1 6中的 A I S 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码流 A( 相应 地B ) 的3 0 路公共故障。 对于发送侧: 当 “ 码流A的T S 1 6 中的AI S ” 和“ 码流B 的T S 1 6 中的A I S ” 同时出现, 就应当发送“ 码流C的T S 1 6 中 的A I S “ o 当“ 码流 A( 相应地 B ) 的T S 1 6中的 A I S ” 出现, 而“ 码流 B ( 相应地 A) 的T S 1 6中的A I S ” 不存在 时, 则码流B ( 相应地 A) 的信令信息应照常传输, 而码流C的T S 1 6中与码流 A( 相应地 B ) 相关的信令 比特应以“ 全 1 “ 状态发送。此外, 帧。的T S 1 6中的比特 5 ( 相应地比特 8 ) 应被置为 1 , 以指示“ 码流 A ( 相应地 B ) 的 T S 1 6 中的 A I S “ .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帧。 的T S 1 6 中的比特5 ( 相应地8 ) 为1 状态, 将认为码流A( 相应地B ) 的T S 1 6 中的 AI S已出现。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帧。 的T S 1 6 中的比特5 ( 相应地8 ) 为。 状态, 将认为码流A( 相应地B ) 的T S 1 6 中的A I S已消失。 3 . 8 - 6 码流A( 相应地 B ) 的T S 1 6 中的对端告警 对于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 在发送侧, 码流A ( B ) 帧。的T S 1 6中的比特 6 转发到码流c帧。 的T S 1 6 中的比特6 ( 相应地7 ) . 在接收侧, 码流c的帧。的T S 1 6中的比特 6 ( 相应地比特7 ) 转发到码流 A( B ) 中相应的T S 1 6 的 比特 6 . 3 . 8 . 7 对于每个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传输( 见3 . 1 2 ) 当“ 码流A( 相应地 B ) 的T S 1 6 中的A I S ” 出现时应当在码流C的T S 1 6 ( 相应地T S 1 7 ) 中发送“ 全 1 ” 状态。 I9 绝对时延 一 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 即P C M到 P C M) 所引入的总绝对时延, 对任何 3 2 k b i t / s 信道和任 何透明 地转换的6 4 k b i t / s 信道, 都应小 于5 0 0 p s 在随路信令情况下, 一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 即 P C M 到 P C M) 所引人的总时延, 对任何信 令信道, 都应小于3 m s , 11 0 时钟同步 11 0 . 1 发送侧 为了使设备能在准同步网或降级条件运行的同步网中正常运行, 在发送侧P C M 口A和B都应装 有帧和复帧的重新同步设备, 以实现受控制的样值滑动( 即样值重复或丢除) 。 发送侧应能同步到下列信号之一: 与输入P C M 码流A相关的定时信号。 与输入P C M 码流B相关的定时信号。 与输人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 外部的 2 0 4 8 k H z 定时信号( 接口要求见 G B 7 6 1 1中的第 7 章) 。 如果选用作同步的输入信号出现 故障( 见表 8 注 1 ) , 则认为时钟同步失灵, 相应措施是即时维护告 体 G B / T 1 3 9 9 4 -9 2 注: 为使设备在网络中运行时尽可能避免有控制的样值滑动, 应优先选用与输人P C M码流A或B相关的定时信号 作时钟同步信号 3 门0 . 2 接收侧 接收侧应同步到与输入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 3 . 1 1 抖动 3 . 1 1 . 1 2 0 4 8 k b it / s 输入口容许抖动和漂动 输入口承受数字信号的抖动和漂动容限是以对该数字信号进行相位调制的正弦信号的幅度和频率 来衡量的。 在满足G B 7 6 1 1中3 . 2条的允许连接衰减和本标准 3 . 2条的抗千扰能力要求的同时, 输入口 应能承受的输人抖动和漂动的下限按图2中所给出的规定。 当编码转换设备发送侧被同步到输人P C M码流A或 B , 且码流A和B彼此同步时, 则当在输入口 A或 B之一或二者都存在幅度小于最大允许抖动的正弦抖动时, 不应出现样值滑动。 U l36 .9 I U / 二4 8 8 ns 斜率 为 2 0 d B/ 1 0 倍 颇 程 L If i n a k H z 口,卜1 1.0.0 八雌翻翻友)侧全一考俘肠尽俘戴 1 . 2- 1 02 . 4 kHz l . 8 k H. 抖动 翻动 频率, H z ( 对敌坐 标 ) 图2 . 2 0 4 8 k b it / s 输入口 抖动和漂动容限 3 . 1 1 . 2 2 0 4 8 k b it / s 输出抖动 3 . 1 1 . 2 . 1 定时信号( 发送侧、 接收侧) 来自内部振荡器 当在f , =2 0 H z 到 f , = l o o k H z 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 在 2 0 4 8 k b i t / s 输出口的峰一 峰抖动值不应超 过 0 . 0 5 UI , 3 . 1 1 . 2 . 2 发送侧定时信号来自没有抖动的外部 2 0 4 8 k H z 时钟信号 当在 f , = 2 0 Hz 到f 4 =l o o k H 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 2 0 4 8 k b i t / s 输出口的峰一 峰抖动值不应超过 0 . 0 5 U7 o 3 . 1 1 . 2 . 3 定时信号( 发送侧、 接收侧) 来自没有抖动的输入2 0 4 8 k b i t / s信号 当在了 1 = 2 0 H. 到人=l o o k Hz 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 2 0 4 8 k b i t / s 输出口的峰一 峰抖动值不应超过 0 . l o ut, 3 . 1 1 . 3 抖动转移特性 一对互相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 即 P C M 到P C M) , 2 0 4 8 k b i t / s P C M输入接口与相应的P C M输出 接口之间的抖动转移特性, 应在图 3 极限范围以下。 GB/ T 1 3 9 9 4 -9 2 I O D x I 了 抖 动领 率 , H z 一2 o dB na f e 0 ff 国P.喇势届软 一 1 9. 5 图 3 抖动转移特性 11 2 直接时隙转移 应能对编码转换设备进行人工编程, 使将两个输人 P C M 码流A和B的每一个中至少两个时隙透 明地转移到码流 C中。 在应用中, 当 需要每个 信道有两个以 上的信令比 特时, 来自P C M码流A和B的时隙T S 1 6 应该分 别转移到码流 C的时隙T S 1 6 和 T S 1 7 , 而来自码流C的时隙 T S 1 6 和T S 1 7 分别转移到P C M码流 A和 B的时隙T S 1 6 。这时, 不需要 3 . 7 . 1 . 1 . 3 条所述的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 表 7 列出最大可能直接转移时隙的设置情况, 并给出了优先顺序。因此, P C M 码流A和B每个中 至少 T S 6 和 T S 2 2 应是可直接转移的, 这些时隙在码流C的帧中的位置如下: -P CM 码流 A的 TS 6转入码流 C的 TS 5 0 P C M码流 B的 T S 6 转人码流C的T S 6 P C M码流 A的TS 2 2转入码流C的T S 2 2 0 -P C M 码流B的T S 2 2 转入码流 C的T S 2 3 0 在直接转移时, 编码转换设备应在 P C M 输出码流A和B的不可用时隙中还原相当于A律解码器 输出值编号为 1 的P C M 码语。例如, T S 6被透明转移时, 同一个P C M码流中的时隙T S 5 不再可用, 在相应P C M 输出码流的时隙T S 5 中应还原A律解码器输出值编号为 1 的P C M 码语( 1 1 0 1 0 1 0 1 ) 0 表 7 码流 A或B的 6 4 k b i t / s 时隙 转换到码流 C的先后次序 码流A中的时隙T S码流 B中的时隙T S码流C中的时隙T S 6 2 2 1 4 3 0 2 1 8 6 2 2 1 4 3 0 2 1 8 5 6 2 2 2 3 1 3 1 4 3 0 3 1 1 2 1 8 1 9 GB/ T 1 3 9 9 4 -9 2 续表 7 码流A中的时隙T S码流B中的时隙T S码流C中的时隙丁 S 1 0 2 6 4 2 0 1 2 2 8 8 2 4 1 7 1 0 2 6 4 2 0 1 2 2 8 8 2 4 1 7 9 1 0 2 6 2 7 3 4 2 O 2 1 1 1 1 2 2 8 2 9 7 8 2 4 2 5 1 5 1 7 0 注)当P C M 码流的时隙T S 1 6 用于每个信道有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 码流C的时隙TS 1 7将不能 用来直接转移码流B的时隙T S 1 7 ( 见3 . 1 2 条) 在直接转移几个 6 4 k b it / s时隙时, 编码转换设备要保持八比特组序列的完整性。 3 . 1 3 不停业务监测 当P C M 到AD P C M( 编码) 和/ 或AD P C M 到P C M( 译码) 处理器是 6 0 路时分共用时, 应当提供对 处理器的不停业务监测。这种不停业务监测的实现方案, 应当具有区分发侧故障和收侧故障的能力 注因为在T S O中不传输 P C M( 相应地A D P C M) 信号, 所以可以采用把侧试信号插入P C M码流 A和B的TS O相 对应的额外信道中的方法来实现不停业务监测。 11 4 一个 P C M码流( A或B ) 的保护 在已检测到编码转换设备的数字处理部分或编码转换设备的电源有故障时, 应该能够自动地或者 非自动地保护一个 P C M支流。在这种情况下, 应使指定的P C M码流( A或 B ) 在两个传输方向上都旁 路通过编码转换设备而连接到传输链路, 以取代正常的码流C信号。 应优先对端口A的P C M码流实施 保护 。 在接收侧 , 当检测到码流C中不包含帧定位信号TS 。 中的比特 7 和 8 连续三次同时出现状态,. 1 ; 时, 表示上游的编码转换设备已经倒换到保护状态 本端编码转换设备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见表 l 1 ) , 注在设备安装时, 所选定被保护的P C M码流在传输链路的两端应当一致. 要验证被保护的P C M码流中不含帧定 位信号的T S 0 的比特 7 和8应处于状态 1 必须保证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局内电缆在1 0 2 4 k H z 的总衰减不超过连接到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其他设备所 允许的最大衰减。 G B / T 1 3 9 9 4 -9 2 11 5 故障情况和相应措施 与码流A, B或 c的帧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 8 , 采用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 与码流A, B或c的复帧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 应措施列于表9 0 采用每信道两个以上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 与码流A, B或 C的复帧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 列于表 1 0 . 设备的即时维护告警信号应可供外部利用( 例如为了集中维护的需要) 。 11 6 可用性要求 对于任一P C M基群的 3 0 路 A D P C M信道全中断性故障, 平均的故障间隔时间MT B F应不小于 5 年每次故障导致中断通信的处理时间应不大于5 分钟。 工 作条件 4 . 1 环境条件 储存时的温度: 一1 0 -6 0 'C . 工作时的环境温度: 5 -4 0 -C( 保证性能指标) 。 工作时的相对湿度: 簇8 5 % ( +2 5 C) . 大气压力: 7 0 -l o 6 k P a , 4 . 2 供电直流电源 供电电压: -2 4 V士1 0 %或 一4 8 V士1 0 %或 一6 0 V士1 0 0 a 脉$M电压: -2 ) 孺黔 即时维护 告警指示 A I S加到 T S 1 6 AI S加到T S 1 7 AB C C 复帧A要要 复 帧 B要要 复帧A和B要 要要 复帧C( TS 1 6 )要要 复帧 C ( T S 1 7 )要要 注: 与复帧有关的故障情况为复帧失位。 如果在相应端口 上已 检测到T S 1 6 中的A I S , 或码流C 的T S 1 7 中的A I S . 则必须禁发即时维护告警指示。 表 n旁路保护时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 -M v )R 111驶 4 即时维护告警指示倒 换 到 保 护 状 态未保护P C M码流中A I S ( 1)( 2 )( 1 )( 2 )( 1 )( 2 ) ( 1 ) 的编码转换 处理器故障 要要要( 如果可行)要 ( 1 ) 的电源故障 要( 如果可行)要要( 如果可行)要 从( 1 ) 到( 2 ) 码流C奇帧 T S O 的比特 7 和 8为“ 1 ” 要要要 注: 表中( 1 ) 和( 2 ) 为编码转换设备的编号, 见图4 AABB 全 口二 口至 AABB 图 4 在点对点的链路中两个编码转换设备的用法 GB/ T 1 3 9 9 4 -9 2 附录A 3 2 k b i t / s自 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A D P C M) ( 补充件) A1 概述 本附录规定了用于 6 4 k b i t / s A律P C M 信道与 3 2 k b i t / s 信道之间相互转换的算法, 即利用一种 AD P C M编码转换技术对P C M比特流实施转换。 音频信号与P C M编码/ 解码律之间的关系完全 按照 G B 7 6 1 。 的规定 AD P C M 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简化方框图示于图Al ( a ) 和( b ) , 注: 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每个子方框都利用了一个特定的逻辑序列精确地予以了规定。如果采用别的计算方法, 必须 特别注意, 一定要保证所得到的输出处理变量的值与本附录规定的算法所产生的输出变量的值完全一样。 任何 偏离所规定的计算方法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的互连将引起性能劣化, 而这种劣化可能是严重的 A l . 1 A D P C M编码器 在把A律 P C M输人信号变换为均匀P C M之后, 从输入信号中减去输入信号的估值, 得到差值信 号。 利用白适应 1 5 电平量化器把差值信号的值转化成四位二进制数字以便传输到解码器。 逆量化器也 利用这四位二进制数字产生量化差值信号。把信号估值加到量化差值信号上, 得到输入信号的重建信 号。重建信号和量化差值信号都由自适应预测器加以处理, 产生输入信号的估值, 从而完成反馈环路。 6 4km t / s ADP CM PCM输 入 ( a ) A DP C M编码器简化方框图 图 Al A 1 . 2 AD P C M 解码器 解码器包括与编码器反馈部分相同的结构, 以及均匀P C M到A律 P C M的变换和同步编码调整等 部分。同步编码调整防止在某些情况下( 见A 3 . 7 ) 同步级联编码( 如A D P C M- P C M- A D P C M等 数字 连接) 时所发生的累积失真。 同步编码调整是这样实现的: 调整P C M输出码使之力求在下一个A D P C M 编码级中消除量化失真。 c s / T 1 3 9 9 4 -9 2 t 嚣 值 t of3 4 A D ig 这个信号也送给逆自适应量化器、 自适应速度控制和量 化器定标因子自适应方框。 G B / T 1 3 9 9 4 -9 2 图A2 编码器方框图 表A1 量化器归一化输入/ 输出特性 归一化量化器输入范围 l o g , l d ( k ) I -y ( k ) Ji m I 归一化量化器输出 I . g , d a ( k ) 一y ( k ) ( 3 . 1 2. + - ) ( 2 . 7 2. 3 ( 2 . 3 4. 2 : 9 1, 2 . 3 4 ) 3 8. 1 . 9 1 ) ( 0 . 6 2. 1 . 3 8 ) ( 一0 . 9 8 , 0 . 6 2 ) ( 一叨 , 一0 . 9 8 ) 3 . 3 2 2 . 9 1 2 . 5 2 2 . 1 3 1 . 6 6 1 . 0 5 0 . 0 3 1 -)介 A2 . 4逆 自适应量化器 从表 A1 给出的归一化量化特性中查出具体数值, 用y ,( k ) 对它定标, 再将此结果从对数域还原, 就 得出差 信号的 量化形式d q ( k ) , A 2 . 5 量化器定标因子的自适应 这个方框计算量化器和逆量化器的定标因子刃k ) 。 其输入是4比特量化器的输出I ( k ) 和自适应速 度控制参数 a , ( k ) , 量化器定标所用的基本原理是双模式白适应: 快速用于如语言等信号, 这类信号产生波动大的差值信号。 G B / T 1 3 9 9 4 -9 2 慢速用于如话带数据、 单音等信号, 这类信号产生波动小的差值信号。 自适应的速度受快速和慢速定标因子的组合所控制。 快速( 非锁定) 定标因子N ( k ) 是由总的对数定标因子y ( k ) 在以2为底的对数域中递推算出: y . ( k ) 一 ( 1 一 2 - ' ) Y

    注意事项

    本文(GBT 13994-1992.pdf)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