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05658       资源大小:60.0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doc

    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论 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的神化中文摘要看作者如何把诸葛亮塑造成“忠贞”的典型,智慧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军师”、“谋士”的智慧将其美化成理想中的”完人”。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有何启迪。关键词:诸葛亮神化形象1 .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现象诸葛亮 生于公元一八O ,病逝于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二十六岁之前,诸葛亮隐居乡间耕种,生平好吟诵乐府歌梁父吟。三国志中描写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与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为友。其人胸怀大志,虽隐居乡间,然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后刘备与其隆中对时亦言:“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1 公元206 年,诸葛亮承刘备“三顾”之请,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自此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之亲密,用刘备的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亦开始了他万古留名的军事生涯。公元208 年由于曹操南征,刘备兵败逃至夏口,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求救,并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当时诸葛亮年仅27岁。三国演义 中描写诸葛亮在东吴经历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等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飞焰更具传奇色彩,浩浩长江也由此成名于历史舞台。赤壁之役曹操败北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荆州诸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描写也为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下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公元211 年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将率兵逆江而上,分头平定诸郡,和刘备一起包围了成都,成都得以平定。同年,刘备在西川称帝,封诸葛亮为汉承相。公元二二三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亦病逝于白帝城,同时,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诸葛亮决定。期间,诸葛亮致力于平定益州南部诸郡叛乱,与东吴修好,令西蜀局势在易主期间得到稳定的发展。公元225 年,诸葛亮“五月渡泸”,率兵南征,同年秋“深入不毛”,平定了南部诸郡叛乱。小说中正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剧情所在。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上疏刘禅,要求北伐,那道奏疏便是有名的 出师表 。诸葛亮率各路大军北上,驻扎汉中。然街亭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安排,被魏军大败,这就是小说中的“失街亭”。无奈中的诸葛亮用了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骗走了司马懿,接着大军急速退回了汉中,这便是万古留名的“空城计”。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其后,诸葛亮又数次出兵北伐,然均未获得成功。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怀着满腔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至此,他依然不忘刘备之嘱托。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劳,然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2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特点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是罗贯中倾注满腔心血精心塑造的千古名相,在他眼里,诸葛亮集忠诚、智慧、坚韧、公正于一身,是历代众多儒家士大夫的写照和缩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身精力和心血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功败垂成而遗恨千年。诸葛亮身上其实寄附了作者太多的感情和理想。“舌战群儒”见其辩,“草船借箭”证其能,“七擒孟获”扬其智,“空城退敌”显其谋,平南越,立法度,理戎旅,兴科教,诸葛亮的治世之才世所罕见, 三国志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生于当时的蜀人是幸运的,因有亮为相“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然生于彼时的蜀人又是不幸的,“宇内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从 三国志 的记述可以看出,以诸葛亮的志向,进欲饮马黄河,一统四海;退欲攻城掠地,威震华夏。为了其平生之志,诸葛亮不惜举弱兵而伐强魏,五进中原而不得,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万世英名。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前期的联吴抗曹均是为他后期殚精竭虑辅佐后主,矢志不渝举兵北伐作铺垫,真正让诸葛亮闻名遐尔、为人称道的是刘备死后他不以相父自居,尽心尽力忠于王事,一心一意辅佐后主,对内立法度、兴科技、奖励农耕、平定叛乱,对外联孙吴、扶汉室、拒北魏,以弱小之兵讨伐中原。极尽一个人臣之职,可算劳苦功高。诸葛亮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忠诚和智慧的象征,自陈寿著 三国志 以来,历代多誉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 更将其神化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的封建社会理想人物。 三国演义 是有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那末,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第八十回回目:“曹不废帝篡炎刘,汉王(刘备)正位续大统。”就是这意思。 三国演义 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够典型或写得不好,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各极其态。不过这里只说这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是中国长篇小说中最大也最久的典型,不但读书时活跃在你眼前,就是抛开书了,他们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3 .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方法3 . 1 诸葛亮的形象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每一句话都是说周瑜的, 三国演义 把“羽扇纶巾”等等都拿给诸葛亮了,剩下的只有小乔。先把诸葛亮打扮一番。3 . 2 诸葛亮的出场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 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3 . 3 诸葛亮的智谋 三国演义 表现诸葛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刘备弃新野走樊城一路逃走不脱,却说成诸葛亮率领百姓撤出新野,然后设计火烧占领新野的曹军,接着说刘备不忍弃百姓,“缓缓而行”, “日行十余里”。虎亭兵败,刘备输干赌本,逃到白帝城,却有诸葛亮早摆好八阵图,使敌将陆逊迷失其间,若无孔明的岳老太爷引路,恐怕会死在里头。失了街亭,司马懿兵临城下,不过为了表现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孔明被司马懿拖死了,还用木偶吓司马退却一阵,也就挽回了一点面子。几乎一切坏事都是好事。艺术形象的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的是有历史记载,有的则纯属虚构。 三国演义 及有关戏剧中,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有两大贡献,即借箭与借风。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 魏略 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后,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口。历史上有过草船借箭的事,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雍州(今河南杞县)时,因为城被围,城内箭用光了,张巡于是扎了一千多草人,外着黑衣,夜间从城上垂下,城外敌人万箭齐发,结果得箭几十万支。艺术家可能是把这两件历史记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促成孙刘联合,可是戏剧作品中却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借风看做了战争胜负关键。借风故事纯属虚构,但也并非没有由来,东风最早见于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典艺术家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写出了诸葛亮的借东风, 三国志平话 中也有借风的事。“空城计”在诸葛亮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在 三国志 、 三国志平话 中还没有,在 三国演义 中才出现, 郭冲王事 中有一段与小说中类似的记录,记诸葛亮守平阳时,兵多被派出,城内仅万人,突然司马彭率二十万众来攻,但“亮意气自若 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司马懿)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可裴松之在把这条记载引为 三国志 注的同时,就指出它的不可靠。他指出,诸葛亮当时在汉中而不是在阳平,司马懿那时也正镇守城,并未与诸葛亮直接对阵。而且司马懿如果真有二十万兵,又明知诸葛亮兵少,也只能不冒险进城,断不至于仓皇逃走。这个分析很正确,历史上虽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这件事,但小说和戏剧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的。诸葛亮终其一身,都是在其一贯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历史上具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并不多,西方有将汉尼拔、凯撒、拿破仑等列为四大军事战略家之说。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其战略思想已成型并成熟, 隆中对 便清晰地判明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这正有如二战后雅尔塔会议标明了战后的政治格局一样,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之时也判明了其后半个世纪的政治格局。如果说“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第一步战略,那么“统一中国”则是诸葛亮的更大战略。诸葛亮的悲剧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因为自刘备入蜀,并战领汉中,三分格局已定。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孙权集团那样坐享太平。孙权集团虽也有以攻为守的举动,但终究是守。刘备、诸葛亮的旗帜非常鲜明,那就是“统一中国”。这已不仅仅是英雄的悲哀,而是心忧天下者的悲哀。因为诚如诸葛亮所分析,如果坐等形势的变化,那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魏国因其据有中原而将在长期的和平中胜出,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尽量人谋。如果形势未变,人谋终难成功,但未尝不有三分胜算的可能。故陈寿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长与?”2 其实不免有失公允,因为连年动众,是不得不为之,是不能坐以待毙,而想统一中国的诸葛亮所不能忍。诸葛亮在以上两个大战略之下,也有相对具体的战略。这就是 孙子兵法 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征服南蛮,平定后方,以为统一中国打下稳定基础,便是这一战略的运用。这一战略着重“德”,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注重“势”,以强大威势慑服人。如果仅以战争解决定,那一战就可平定南方,而战略解决则有七擒七纵。 三国演义 中所描述的诸葛亮,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眼光远大、雄才大略而且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除了直接描述,罗贯中还以下列两点来衬托出诸葛亮空前绝后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诸葛亮清高而有志气,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为国为民,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曹操暴躁;司马懿多疑;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呆直;阿斗的无能和张飞的鲁莽等。杜牧 铜雀台怀古 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演义 从中悟出了两点。一点,从二乔与东吴人物的关系,说诸葛亮去东吴游说,劝周瑜献“民间之二女”二乔与曹操,曹操自然退兵。激起周瑜破曹决心,好象东吴破曹全由诸葛亮激起。更重要的是东风,曹操在上水,船多;东吴在下水,船少。非有东风,决难取胜,而东风则只有诸葛亮能祭。于是破曹首功,当然推诸葛亮。但这也是剥夺周瑜的。元曲中有隔江斗智,于是 三国演义 有三气周瑜。不但剥夺了周瑜的东西,简直把他的性命也了结了。使他临死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在 三国演义 里,诸葛亮的眼光远大和雄才大略,体现在他于“隆中对策”中分析鼎立三国,静观天下,然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局势。不幸,关羽刚愎自用,挑战孙权而失荆州;刘备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手下。这么一来,蜀汉陷入颓势,隆中对策,北伐中原的全盘计划于是遭破坏。马谡的轻浮;阿斗的无能以及蜀中将才的凋零,更使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而害得他鞠躬尽瘁,在五丈原以身殉国。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章回里,其中包括: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摆空城计,木牛流马计败司马懿,最后死诸葛还能吓走活司马。不幸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而诸葛亮只能靠人和。因为没有天时和地利,所以诸葛亮不能成功而成仁了。当真是人算不如天算!3 . 4 诸葛亮的忠义“忠义”是维系整个蜀汉集团内部团结的纽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贤相诸葛亮也是“忠义”的积极维护者。 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忠义”品质的描写是多方面的,是无处不在的,也可以说,“忠义”这条红线是贯串于诸葛亮一生的。为酬刘备“三顾”之恩,诸葛亮在八十万曹军压境,兵败樊城的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吴,舌战群儒,坚定了吴主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此乃他“忠义”表现之一。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此后他侍奉后主刘禅,虽然后主昏庸无能,但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履行了他对刘备的诺言,此为其“忠义”表现之二。值得注意的是,刘关张和诸葛亮这种死生不弃的“义”是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忠于刘汉王朝为依归的大“义”。这种“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涵盖了“忠”。恰如后来刘备三顾草庐时所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 ”此处的“义”就有“忠”的意思。在 三国演义 中,所谓“匡扶汉室”只是一种传统的“忠”,对割据群雄来说,这只是一种口号,“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吕氏春秋· 贵公 )这种政治理论成为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武器。在“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中周仓便有一语责鲁肃:“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除此之外,孔明出使东吴嘲斥孙权时;张松劝刘备入主西川时;华歆逼献帝退位时都阐明了这种理论。因此 三国演义 中的“忠”只有相对的意义,人们常常通过政治、伦理和功利的不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倒戈反水、择主而事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义”在 三国演义 中却是绝对的。马超、黄忠的依附刘备,有别于魏延,前者虽属无奈之举但得到认可,而后者的主动行为却饱受非议,世人谓之有“反骨”,原因就在于后者的行为被认为是“不义之举”,用诸葛亮的话说,“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这在 三国演义 的道德规范中是不允许的,在 三国演义 中,“义”是判断人品、判断是非的最主要标准。故而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三功合一,仍无法抵其“不义”之过,几乎被斩,只为刘备担心“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才得以苟活,“义”这一标准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缘于此,关羽华容道的“放虎归山”,才会因其合乎“义”而被誉为“义释曹操”了。4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原因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就可能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有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权的忠臣。 三国演义 既以蜀为正统,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需要这样一个典型,而蜀国恰有这样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本是一生唯谨慎,是鞠躬尽瘁的人物。这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还需要一个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识魏延反骨、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的诸葛亮。它也就把他写成这样了。鲁迅先生 中国小说史略 说 三国演义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 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诸葛亮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深受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喜爱。士大夫们也不例外。诸葛亮能如此受爱戴,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的品德修养,为人处事深得中国士大夫精神,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诸葛亮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着中国士大夫精神。他隐居隆中,不仕乱臣,这是他卫道的表现;他择主谨慎,始终忠于蜀汉政权,这是他忠君的表现;他在蜀汉处于岌岌可危的时候,义正严辞地断然决绝曹魏群臣的劝降,这是他守义的表现;他辅佐刘备,使刘备从一个无立足之地的人成为一方霸主,并且一生以兴复像光武中兴那样安定繁荣的国家为己任,为之奋斗了一生,最终流芳百世,虽然最终未能功成身退(因为他并没有实现统一),然而他那俭以致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思想“把诸自子百家所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出世与入世和i 皆地统一起来”了,这是他符合士大夫阶层理想生活模式的表现。总的来说他律己以严,治家以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小心谨慎而不优柔寡断,英国果断而不刚惶自用,位高权重而不凌上欺下,知错能改而不文过饰非,克己奉公,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负责任,因此,他才能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者与代表者。5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意义三国历史给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后人从三国历史中得到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人也从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中学到很多东西。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唐太宗称他为“贤相”,治国“正直”, “至公”,要群臣学习。乾隆 五贤祠诗 说:“端称诸葛是完人”。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说:观历代“秉事君之节,具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有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一人。唐、宋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都给予热情讴歌。杜甫诗称:“诸葛大名垂宇宙”。唐初名画家阎立本画诸葛亮像以后历代摹拟传瞻。至南宋摹拟像上有张拭赞、朱熹书。南宋理学家王柏仰慕诸葛亮,特刻其石像供奉。朱子“每酒酣,多朗诵 出师表 ”。史可法等一批民族英雄,忠于国家民族的思想品德无不受其影响。诸葛亮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立身处事格言,影响了许多人!! !可以说,诸葛亮思想的积极面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它将永远昭示来者。人的生命有多种含义,精神生命是其中之一。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的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命要远远长于他的自然生命。当诸葛亮的自然生命已经结束的时候,他的精神生命却才刚刚开始。自西晋至明朝,蜀中百姓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诸葛亮,所以金庸的小说里一提到四川人,总说头戴孝帽,这是祭祀武侯留下的传统。千百年来,怀念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也包括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那么,诸葛亮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他的身上,又是什么吸引了我这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甚至为之动容,肃然起敬?如果仅就诸葛亮建立和治理蜀汉的政治军事功业而论,他不仅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名相,就连西汉统一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也难以企及。但是,他凭借客观条件所能够给予的历史舞台,经过主观的奋力拼搏。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诸葛亮27 年的政治生涯中,处处事事表现出一种更伟大、更感人、更具魅力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总结、发扬,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这种东西,就是诸葛亮为政所反映出来的品德、人格和精神。我想,如果说诸葛亮是一颗高悬于苍穹中的明星,在我感受到他耀眼夺目的光芒之中,首先便是他的公平、无私。身为一国丞相,家庭生活却如此简朴,以至“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当然更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给后主的表章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才,以负陛下。”从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崇高的思想境界。清人王夫之曾说:“且夫持大权,建大功,为物望所归,而怀不轨之志者,未有不丰殖以厚储于家者也。”在这里,王夫之提出一个持大权、建大功的目的问题。在封建社会,财富与权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建大功以收众望,收众望以揽大权,揽大权以取民财,这的确是一些野心家共有的逻辑。诸葛亮在汉末大乱风云际会之时为刘备规划三分,在强曹雄孙的夹缝中助刘备建立霸业,把区区一州之地治理得在三国中最有条理,其功劳不可谓不大;受遗诏辅政,后主以父事之,“政由葛式,祭则寡人”,事无巨细,皆亮专之,权力不可谓不重。功大而权重,但诸葛亮的发展逻辑并不是广厦富丽,美女充盈,财宝流溢,谷米陈腐,而恰恰相反,是家无余财,妾无副服,这不正说明了他的功业、权力不是为了个人吗?那些已经或即将要被牢牢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野心家、贪官污吏们能不对此感到汗颜、自惭无地吗?克勤克俭,天下为公,武侯有之矣!有句俗语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惟其无私,方能公平。为什么像廖立、李严那样被诸葛亮严厉制裁过的人,在得知孔明死讯之后,前者竟然失声痛哭,后者甚至激愤忧死?我想,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坚信,既然诸葛亮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就一定会言而有信,终会再次起用自己。但诸葛亮的逝世,使他们感到不会再有人像诸葛亮那样公平执法了,他们再次出头的机会没有了,他们绝望了。“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武侯亦有之矣!诸葛亮的光芒,其次是他的正直、忠诚。他出生在一个令曹操都感叹不已的官僚世家,家风廉洁,疾恶如仇。累世家风的潜移默化,幼年时的耳濡目染以及那个时代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名节操守,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他的政治理想只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所以他才“智恢宇宙而终不北向”,在时人的不解与嘲讽中默默地等待自己心中理想的明主。凤翱翔于千初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终于,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明主,平生的抱负得以施展,从此他们君臣合力,聚集群英,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意图,推动着汉末群雄割据的历史迅速向前发展。然而,命运有时就是如此地捉弄人,正当“兴复汉室”的事业一步步地达到颠峰之时,刘备却倒下了。从建安十二年(207 年)算起,刘备与诸葛亮己经相识16 年了。16 年,可以说,刘备是用了自己生命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去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感受诸葛亮的智慧,感受诸葛亮的正直,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感受他与诸葛亮情同鱼水的君臣关系。正因为他太了解诸葛亮,所以才没有必要对他进行任何试探,所以他才说出了那句令后人百般附会的千古遗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始终如一的真诚和信任,这是至死不渝的真诚和信任。诸葛亮感到,刘备的托付是不能完全接受的,所以他才仅仅答应了自己以毕生精力作好辅政大臣,这是他对刘备给予权力的极致选择,他只能答应自己所能办到的事,决不虚应自己不愿做、不想做的事,哪怕是对一个弥留之际的人的真诚请求!刘备走了,走得虽有些遗憾,但却很坦然,因为他把未竟的事业和希望托付给了自己最信赖的人。对此,陈寿评论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胜轨也。”这种对君臣永别之际的高度赞扬,不仅昭示着后来的明君贤相,而且也深深地感动着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最后,我想谈一谈诸葛亮的光芒之中最为绚烂夺目,惟仰视方可见的那部分,这便是他对于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执着信念。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才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并非什么不惭的大话,如果说上文中孔明的几个闪光点是大政治家的境界,凡俗如我者有生之年恐怕也难以望其项背的话,那么对于理想的不尽追求,却是任何有志向的人都能够而且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如果能够确定,我们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的话,那么就必然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人有了它,才会海阔天空,才会更加坚定地活下去。或许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奢谈理想的,说到理想,便含着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孔明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早已看出生命的无奈,而且也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深知自己的理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成。但他也不是个悲观论者,命是上天注定的,但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将宿命化为积极的、无止境的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终会有些成果。这,或许才是他在深度兵法素养下,对这个世界及个人生命,经过冷静透彻的了解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和神佛一样,以无尽的关心,来面对这个无奈又荒谬的人世,不企求任何回报,努力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不正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学普度众生的最高境界么?我是个普通人,当然没有这样高深的思想境界,但毕竟朝着这个方向做了:记得高考前那令人终生难忘的几个月中,每当自己活得蝇营狗苟、浑浑噩噩的时候,总会听到冥冥中一个声音在说:想想孔明!想想古人,再看看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连眼前一道小小的坎都迈不过去,还谈什么乘风破浪济沧海?!于是自己从堕落的深渊中挣扎出来,重新尝试着以最冷静的态度,最温暖的心情,来面对有限生命及无限工作的挑战。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岁月流迁,多少人世沧桑,不灭的是真理,不去的是英雄。虽然真理也有被云蔽沙埋,英雄也有气短扼腕的时候。开天辟地、孤独而终的盘古;积苇弥水、燃石补天的女蜗;衔石滴血,志在填海的精卫;不甘失败,枷化红枫的蚩尤;追求光明、逐日而死的夸父他们是神,但他们又不是神,他们不过是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塑造出来的理想人格、英雄气概的化身,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特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遗恨风波的岳飞;临危授命,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卫国抗敌、身死冤狱的于谦;负帝蹈海,致死不降的陆秀夫;威震辽东,死无全尸的袁崇焕他们不是神,但却被人们当成神圣顶礼膜拜,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情操。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总会面临着与前一代不同的历史条件,前人没有权力来决定后人该怎么做,后人同样也没有权力来妄加评说于前人。破字当头,把一切通通打倒,最后又能剩下什么呢?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功业微巨、成败得失本不足以论英雄,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对人类进化发展有益的那种精神,正所谓“薪不传,火传”。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他给予这世间的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点,而更是一种人生,一种神韵,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他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鲜红的人生,一种清新的神韵,一种奋斗的气概,一种不朽的冰姿风骨,这不正是支撑起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种悲剧英雄之魂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翁斯言,诚为武侯之今挽。“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坚持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大半个世纪前的先生的话语到如今仍然振聋发聩,遂以此作结。参考文献1 罗贯中: 三国演义2 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标点本致 谢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X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三年来教过我的各位老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三年学习时光的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16

    注意事项

    本文(三国演义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