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2).doc

    • 资源ID:3918026       资源大小:196.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2).doc

    2008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中日中韩贸易比较 学生姓名:高瑜莲 指导教师:徐立青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0年08月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姓 名高瑜莲校外学习中心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学 号908930090证 件 号320201198402202544批 次200809层 次专升本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徐立青课题名称中日中韩贸易比较 (第3稿)指导教师评 语 终 稿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内容提要中日韩三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的主导力量。根据中日韩双边贸易数据分析显示,中日韩三国区域间贸易结构日益高度化、高技术及中高技术产业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日渐深入的局面下,如果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为中国提升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机会,有利于中国对于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引进,迅速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产业技术水平贸易结构目录一、中日、中韩的经贸合作现状 3(一)中日贸易现状 3(二)中韩贸易现状 4二、中日韩各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4(一)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4(二)日本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6(三)韩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7三、中日韩区域间的贸易结构分析 7(一)中日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7(二)中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8四、中日、中韩贸易发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一)中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二)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0五、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11六、结论 12参考文献 13一、中日、中韩的经贸合作现状(一)中日贸易现状自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全方位经贸合作有了大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两国贸易额从1980年的89.1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46.6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64.5%。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在80年代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两国贸易额由1990年的16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31.7亿美元,增长4倍。特别是1993年至1996年的4年中两国贸易额以每年86亿美元的速度增长。2001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达到877.5亿美元,2002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1019亿美元,2003年一举突破1300亿美元,达1335.7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16亿美元。2006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73.6亿美元,为2000年的2.4倍。到2006年底,中国一直仅次于美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日中贸易占到日本外贸总额的17.2%,仅比日美贸易额少0.2个百分点。据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在2006年财政年度,日中贸易额达到25.43万亿日元(约合1.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日美贸易额为25.1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0.3%。这就是说,到2007年3月底,日中贸易额超过了日美贸易额,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8年中日贸易额为27.7836万亿日元,较上年减少0.3%,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减少。除双边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减少外,日元汇率的大幅变动也是主要原因。2009年,中日贸易出现了两位数的大幅下降。中日贸易增长率长期低于中国外贸增长率,导致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6年的21%降至2005年的12%,2006年的11.8%,2008年的10.4%,直至2009年的10.36%。尽管如此,2009年,日本仍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2年以来,在中日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2年至2009年间,中国逆差累计达1805.9亿美元。产生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国进口日本的高端零部件较多。同时,中日双边贸易还存在中方逆差持续扩大、双边贸易摩擦增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等问题。1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58页1(二)中韩贸易现状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由1992年的50.28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632.66亿美元,增加12.5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84,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韩进出口总额18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2009年,中韩贸易额1562.3亿美元,同比下降16.0%,目前,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中韩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不断扩大。从1993年的12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据韩国的统计,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首先结构因素,在中国与韩国和日本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一直处于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最低端的产业链进行组装加工,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其次,韩国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韩国向中国出口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中国进口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韩国贸易出口额大大超过了进口额。 表1中韩贸易简明统计年份贸易总额 (亿美元)增长率(%)中国出口额(亿美元)增长率(%)中国进口额(亿美元)增长率(%)逆差 (亿美元)199250.355.224.110.626.2144.92.12000345.037.8112.944.6232.134.7119.22001359.14.1125.210.9233.90.8108.72002440.722.8155.023.8285.722.2130.72003632.343.4201.029.4431.351.0230.32004900.742.4278.238.4622.544.3344.320051119.324.3351.126.2768.223.4417.020061343.120.0445.326.8897.816.9392.520071599.019.1561.426.11037.615.6476.2 20081861.116.2739.531.01121.68.1382.120091562.3-16.0536.8-27.41025.5-8.5488.7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201002/20100206776027.html二、中日韩各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一)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不仅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中国产业竞争力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来看,中国在2000年相当于日本的1/5。2003年时相当于日本的1/2,韩国的3倍。中国制造业在2000年至2003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1%,可以说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总体增长速度是非常高的。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按照技术含量高低划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表2技术水平分类标准技术水平行业高技术宇航、医药、电子配件、电脑及办公设备、信息通讯及广播设备中高技术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装备、家用电器、精密仪器、汽车中低技术石油及煤炭制品、塑料、橡胶制品、非金属矿制品、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组合金属、船舶、电子机械低技术饮料、纤维、衣物、木材及纸制品、家具、印刷199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大值16.1%,从2004年开始,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到12.9%,比2007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图1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其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1999年2008年资料来源:科技统计报告第25期(总第463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12/261、从出口结构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4156.0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1%;中高技术产业仅随其后,所占比例达到21.7。从主要增长行业来看(见表3),由于计算机与信息通讯及电子技术等产品的出口强劲,带动高技术产业出口高速增长;在中高技术产业中,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3下降到21.7,同期,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4.8持续下降到16.1,主要是由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下降引起的。表3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按技术领域分布(2008年)技术领域出口额进口额(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上年(亿美元)占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增长(%)合 计4156.0610019.493418.210019.11计算机与通信技术3084.574.2210.31796.6123.311.96电子技术554.0213.3321.311611.5747.152.71光电技术245.915.92602.79485.4714.21140.63生命科学技术133.943.2250.2180.632.3624.74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63.451.5328.63247.037.237.84航空航天技术32.130.7727.59131.353.841.69生物技术2.630.06-0.653.220.0960.6材料技术36.210.8770.5757.631.6912.44其他技术3.260.0814.334.690.1453.85资料来源:科技统计报告第8期(总第446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09/7/272、从进口结构看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及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所占比重大体相当。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为3418.20亿美元,占29.9%,电子技术仍然是进口高技术产品最多的技术领域;中高技术产业占29.5%,中低技术产业占24.3,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的进口大幅上升。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明显持续下降,占2.7%,主要是由于木材及纸制品、纤维、衣物进口比重下降引起的。 3、从贸易收支看高技术产业总体上由贸易逆差已转向贸易顺差,但电子技术仍然保持高额的产品贸易逆差,这也反映出我国在电子元器件和先进制造领域缺乏国际竞争力。中低技术产业一直以来保持小幅顺差,中高技术产业虽一直以来都处于贸易逆差中,但逆差幅度在迅速在减小。表4 高技术产品各技术领域的贸易差额(2006-2008年) 单位:亿美元年份200620072008合计341.52608.34737.86计算机与通信技术1542.052014.832287.89生命科学技术12.0424.5453.31电子技术-941.83-1112.41-1057.55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167.66-179.75-183.57航空航天技术-107.22-103.58-99.22光电技术29.76-5.31-239.56生物技术1.030.63-0.58材料技术-27.53-30.02-21.41其他技术0.87-0.19-1.43资料来源:科技统计报告第8期(总第446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7/27(二)日本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来看,2000年日本为中国的5倍,2003年下降为中国的3倍。2000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为中国的6倍,2003年下降为中国的2倍。虽然日本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率连年有所下降,但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中增加的比重却达到18.7%。日本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呈稳定上升趋势。1、从出口结构看日本的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明显偏高。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8年14月期间,高达63.2,主要是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装备出口比重上升带动的。其次是高技术产业出口不断下降,主要来自电脑及信息通讯设备出口下降。中低技术产业出口小幅上升,是由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船舶出口带动的。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甚少,只占1.7。2、从进口结构看在日本的进口结构中,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最高,2008年1-4月期间高达41.8。除了石油及煤炭制品进口比重上升之外,其他中低技术产业进口不明显。而同期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达到17.8,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呈下降趋势。3、从贸易收支看日本产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呈贸易逆差。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158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555亿美元,主要是由汽车、化学制品、电子电器的贸易顺差带动的,而高技术、低技术及中低技术产业则出现贸易逆差扩大或顺差减少的情况。(三)韩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来看, 2003年韩国只是中国的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中国的1/2。2000年韩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中总增加值为26.8%,2003年达到28.8%,呈稳定上升趋势。1、从出口结构看韩国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最高,其次是中低技术产业,2008年14月期间,中高技术产业出口占39.3,中低技术产业占28.4,高技术产业占26.3,低技术产业出口占4.1。从变化趋势而言,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上升,2000-2008年期间,由25.0上升为39.3,其中汽车、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出口比重上升,而电子电器比重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6.8下降到26.3,其中宇航、医药的比重保持原有水平,电脑出口比重有所下降。 2、从进口结构看中低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较高。2008年1-4月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高达41.9。从变化态势而言,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上升,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由31.3上升为41.9,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船舶、天然金属制品进口比重上升,塑料、组合金属、电子机械则保持平衡,其他均持续下降。同期,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26降为16.3,主要是由电脑、办公设备、信息通讯、电子配件产品比重下降带动的。 3、从贸易收支看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低技术产业中出现的,中低技术方面出现逆差。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出现,2000-2007年期间,贸易顺差由63亿美元上升为60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10倍,主要是精密仪器、化学制品、家用电器、汽车的贸易顺差较大,同期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18亿美元上升为413亿美元。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2000年126亿美元,2007年扩大到405亿美元,主要是由非金属矿制品、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的贸易逆差增大造成的。2周松兰 基于产业技术水平分类的中日韩贸易结构比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5期,第56页。2三、中日韩区域间的贸易结构分析 (一)中日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表5中日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SITC一位编码) 单位:%分类中国出口日本出口1992年2006年1992年2006年0 食品及活动物19.10 8.12 0.50 0.45 1 饮料胶烟类0.30 0.07 0.00 0.01 2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8.00 1.52 2.40 3.47 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8.40 2.84 0.90 1.59 4 动、植物油脂及蜡0.10 0.04 0.00 0.01 5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4.70 5.15 9.40 12.81 6 按原料分类的产品13.50 14.16 26.80 15.62 7 机械及运输设备4.90 35.52 53.50 51.43 8 杂项制品31.00 32.00 6.40 9.79 9 未分类的产品0.00 0.58 0.00 4.82 资料来源: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0页 如表5,与1992年相比,中国对日本产品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第一、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出现惊人的增长,2006年是1992年的7.25倍,一跃成为中国对日本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这说明中国7类产品近10年实力的突飞猛进。第二、初级产品(SITC0-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45.9%下降到2006年的12.6%;而工业制成品(SITC5-9)比重从54.1%上升到87.4%,这说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结构得到大幅提升,中国的贸易地位有所改善,同时也说明,中国在与日本的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5-8类工业制成品,其中比重最大的产品类别分别是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6类按原料分类的产品、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8类杂项制品,四类产品之和比重高达96.7%。与1992年相比,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大。近十年来,中国对日本的主要顺差和逆差产品基本没有多大改变,顺差产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杂项产品,逆差产品主要集中在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钢铁。从逆差产品结构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中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很大比重,但这部分产品同时又是中国主要的逆差产品。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国需要从日本进口机电类的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组装加工;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依赖性依旧很强,这说明,中国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贸易对日本尚未形成比较优势,中日机械及运输设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分工,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环节,同时在传统初级产品和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仍有优势。(见表6)表6 中国对日本贸易顺逆差前5位产品 单位:万美元1992年2006年产品类别顺差额产品类别顺差额服装及衣着附件275,983服装及衣着附件1,562,418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178,688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627,725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81,504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272,525蔬菜及水果68,073蔬菜及水果230,415非金属矿物制品60,107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物167,701产品类别逆差额产品类别逆差额特种工业专业机械203,336电力机械1,896,740钢铁164,485特种工业专业机械795,029陆运车辆(包括气垫式)116,178钢铁542,094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87,862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468,869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81,282有机化学40,984资料来源: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2页(2) 中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表7 中韩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SITC一位编码) 单位:%分类中国出口韩国出口1992年2006年1992年2006年0 食品及活动物28.10 5.50 0.40 0.40 1 饮料胶烟类0.30 0.10 0.00 0.00 2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6.50 1.90 6.60 1.40 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7.70 5.20 2.70 7.60 4 动、植物油脂及蜡0.20 0.00 0.00 0.00 5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80 6.80 20.60 18.60 6 按原料分类的产品29.30 31.00 49.20 14.20 7 机械及运输设备4.20 35.30 17.30 46.80 8 杂项制品6.80 14.20 2.80 10.90 9 未分类的产品0.10 0.00 0.00 0.10 资料来源: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9页如表7,与1992年相比,中国对韩国产品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第一、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出现惊人的增长,2006年比1992年增长了31.1个百分点,一跃成为中国对日本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这说明中国7类产品近10年实力的突飞猛进。第二、初级产品(SITC0-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52.8%下降到2006年的12.7%;而工业制成品(SITC5-9)比重从47.2%上升到87.3%,说明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结构得到大幅提升,中国的贸易地位有所改善。与1992年相比,2006年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变化在工业制成品方面,6类产品比重下降了近35个百分点,而7类产品的比重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成为2006中韩最大的贸易产品类别。韩国6类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实行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产业政策造成的。2006年中国对韩国的逆差额是1992年的119倍,尤其以7类产品的逆差为最大,但6类产品则由1992年的逆差转为2006年的顺差,且顺差额到达40亿美元左右。根据表8数据显示,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相对于韩国顺差的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具有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产品”的特征,而韩国则明显具有“技术密集产品优势型”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国与韩国的国际分工特征仍然为中国出口初级品,韩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分工格局特征。 表8 中国对韩国贸易顺逆差前5位产品 单位:万美元1992年2006年产品类别顺差额产品类别顺差额谷物及其制品50,692 服装及衣着附件312,070 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20,727 钢铁132,972 非金属矿物制品16,030 煤、焦炭及煤砖114,906 煤、焦炭及煤砖15,322 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105,287 服装及衣着附件8,181 非金属矿物制品72,290 产品类别逆差额产品类别逆差额钢铁46,164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1,975,895 初级形状的塑料32,444 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1,050,847 陆运车辆(包括气垫式)15,849 有机化学617,488 特种工业专业机械14,826 初级形状的塑料496,070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13,418 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462,321 资料来源: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72页四、中日、中韩贸易发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中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直以来,经贸关系互利共赢都是中日关系的核心,也是中日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中日贸易的更进一步交流,要充分认识以下问题。1、中日两国有诸多敏感问题,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日美同盟新一轮强化问题等等,往往造成“政冷经冷”。中日关系持续“政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良好氛围。统计显示,2004年,日本保持11年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被欧盟和美国超过,退居第三位。持续保持中日双边贸易增长要确保两国的政治稳定。双方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中日关系,努力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展望未来,两国面临着开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互利合作新格局的共同课题,如围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加强节能环保合作,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和加强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展开讨论。2、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加剧。最为引人关注的则是日本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输日产品的限制,并且这种限制已经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2007年,中国食品占日本进口食品的比重已出现下降,江苏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对日出口在全部出口农产品中的份额由1/3降到1/4。2008年13月,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受理输日食品和农产品的报检货值同比减少20.7%。特别是,2008年初的“毒饺子”事件在日本媒体的大肆渲染下,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据日本农水省报道,饺子中毒事件发生以来,日本消费者的不安加剧,对中国蔬菜敬而远之。2008年2月,日本进口中国蔬菜28000吨,同比锐减33%,环比减少29%。从上述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中国发展农产品贸易、加工食品贸易应走大规模、规范化经营路子。只有产业化经营才能便于加强管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混入流通领域上市害人。日本政府检疫出中国出口产品存在的检疫不过关现象客观说明,中国有关方面与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检疫制度、确保食品安全。3、中日双方贸易失衡加剧。按中方统计,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间,中方有7年为顺差,顺差总额为99.1亿美元;有10年为逆差,逆差总额高达973.2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贸易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额达到240.8亿美元,2007年更达到319.5亿美元。中日贸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先进设备、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较快;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日资企业将所生产的商品从返销日本改为出口到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减少,贸易逆差增加。两国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国际分工向优势产业转化。总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和互惠性,是中日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要中日双方能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消除人为障碍,中日经济贸易合作前景将更加光明。(二)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但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1、中韩双边贸易增长很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波动性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如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衰退,进口需求下降,导致1998年双边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2002年双边贸易增长率高达22.96%。2、双边贸易产业结构互补性越来越差,竞争性越来越强。在中韩贸易初期,中国出口品种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而韩国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呈现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并从韩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分工的产业互补关系。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这张垂直的互补关系正变化为水平竞争关系。同时,正从产业间的贸易形态逐步转换为产业内的贸易形态,呈现出产业内不同价值链的互补关系。3、中国在中韩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中韩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不断扩大。从1993年的12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3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7页。3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据韩国的统计,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首先结构因素,在中国与韩国和日本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一直处于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最低端的产业链进行组装加工,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其次,韩国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韩国向中国出口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中国进口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韩国贸易出口额大大超过了进口额。如果两国贸易长期不平衡,必然会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中韩两国既要客观对待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1、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要缓解逆差,首先必须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以质取胜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商品真正成为创汇产品。2、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更高层次的合作。中国企业应尽快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3、通过双边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针对日益严重贸易摩擦,中韩两国要通过磋商,争取取消韩国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减少关税品目,降低关税;取消关税壁垒,为中国产品进入韩国市场创造便利而宽松的条件,同时也为中韩贸易解决逆差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相信只要中韩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立足长远的精神,从战略高度认识并解决中韩贸易逆差问题,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方式,中韩经贸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五、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对我国产业的影响中、日、韩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主导力量,如能建立自贸区,通过绝大部分产业领域的自由贸易安排,使中日韩三国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配置,各国产业优势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并用以促进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升级和成长。中国于2002年提出了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其间由于多种因素干扰,并未达成实质性协议。若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假设相互取消所有进口关税,三国的进出口、贸易平衡和贸易条件都会得到改善。由于三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在产业分工中的不同地位,短期内,经济发达、产业比较优势相对在高端的日本受益将最大;中长期内,经济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优势的中国将得到更大受益。在自由贸易区不断推进过程中,三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将不断减弱,竞争性将不断加强,在各自优势产业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各自的比较劣势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比如中国的钢铁、汽车、化工、机械设备等产业。中国的农业将具有相当的优势,受益最大。若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消除关税壁垒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有可能加快区域内资源向中国转移,这无疑会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包括日韩在内的外部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目前是一个技术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对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若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通过产品交易、加工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人员往来的自由化,甚至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等途径,可以有效地促进日本和韩国的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和扩散,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 结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贸易结构出现高度化趋势,中高技术产业逆差迅速减少,正逐渐实现中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偏向中低” 特征。相反,日本的贸易结构由高技术产业向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倾斜,显出“由高向中”的特征。韩国的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减少,同时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大,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上升,显出“由中向高,并偏向中高”的特征。中日韩三国间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贸易比重上升,同时低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贸易比重减少,这说明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结构日益高度化。但与欧盟区域内的贸易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要促进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建立自由贸易区是首当其冲的选择。参考文献:1 伍华佳中日韩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著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M,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2).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