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硕士学位论文-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与文化.doc

    • 资源ID:3968783       资源大小:297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硕士学位论文-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与文化.doc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号 10524 学 号 2004145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与文化学位申请人姓名 培 养 单 位 文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学 科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社会语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7-5-10 49学校代号:10524学号:2004145密级: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与文化学位申请人姓名: 导师姓名及职称: 培养单位: 文学院 专业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7-5-10 论文答辩日期: 2007-6-10 答辩委员会主席: Plant Name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LanguagesBySHI Yu QinM.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07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literatureinSociolinguisticsin the Graduate Schoolof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upervisorProfessor Liu BaojunMay,2007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言1一、植物名称概念1(一)“名称”的含义1(二)名称与词的区别与联系1二、名称的研究历史及现状2三、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4四、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6第一章 植物名称与物质文化8一、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态特征9(一)经济生产对象及经济类型9(二)经济生产方式10二、有关物质文化的起源及发展11三、民族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15(一)意译类植物名称与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16(二)音译类植物名称与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17(三)其它特殊的植物名称反映出民族物质文化交流19第二章 植物名称与精神文化20一、思维特征20(一)植物名称与原始思维特征21(二)植物名称与形象思维特征22(三)植物名称与民族社会思维习惯22二、认知文化24(一)植物名称与认知水平及民间知识25(二)植物名称与民族认知事物的角度及方式26三、风俗文化29(一)植物名称与婚姻风俗文化30(二)植物名称与节日及丧葬风俗文化30(三)植物名称与日常生活生产习俗31四、民族迁徙32第三章 植物名称的价值35一、文化保存价值35(一)如实保存文化36(二)补充文化证据37二、学科研究价值38(一)提供研究素材38(二)提供佐证材料39结论41注 释42参考资料45致 谢49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摘 要本文以各民族有关植物名称这类语言材料为主线,着重剖析植物名称的形成、语言结构、语义发展变化等问题,从多学科、多角度阐述和探索植物名称记录、反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本文由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第一章、第二章为文章主体部分。引言是对有关植物名称概念的概述和目前对植物名称与文化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范围、对象与方法介绍。第一章植物名称与物质文化,论述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反映的物质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的形态特征、物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三个内容组成,重点阐述植物名称通过名称的语言结构、名称的由来以及组成名称的语素意义等方式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第二章植物名称与精神文化,论述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反映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精神文化主要由思维特征、认知文化、风俗文化、民族迁徙以及其他历史等文化等四个内容组成,重点阐述植物名称通过语言结构、名称的由来以及组成名称的语素意义等方式所记录或所揭示的精神文化。第三章植物名称的价值,针对植物名称反映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事实,论述植物名称存在的文化及科研等价值。本文首先将植物名称这一类语言现象单独进行讨论并与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植物名称不仅仅是标记符号,而且是反映民族各种文化的一类重要的语言材料。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分析方法,分析植物名称这类语言材料如何记录、反映民族文化的原因、方式,揭示各民族一些植物名称所蕴藏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在讨论分析植物名称所看到的文化基础上,结合植物学、地理学等角度,对植物名称中的民族文化进行再认识,阐明各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揭示的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关键词:植物名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文化价值AbstractThe basic clue of this article is taking the kind of language material such as various national related plant names as the master line, emphaticall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plant name formation, language structure, semantic development change and so on. Furthermore, elaborate and explore plant names that could record, reflect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angles.This article content is composed of the introduction, first chapter, second chapter, third chapter, the conclusion and the reference and so on several parts.First chapter and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article.The introduction is the outline of plant name concept 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plant name and cultural at present and the scope, the object and the method of this article. Chapter one is plant name and material culture that is composed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shape characteristic,the material cultur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culture introduction and disseminates. The key elaboration is plant name that reflects the material l culture trace through the nam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composing name language element significance.Chapter two is the plant name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 the cognition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e, the nationality moves culture and other history culture and so on. The key elaboration is plant name language structure, the language element significance and so on that is recorded or revealed the spiritual culture. Chapter three is the cultural value of plant name.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fact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es are reflected in view of the plant name. The elaboration is plant name cultural value and the discipline research value.Above all, this article lists and discusses the plant name and language phenomenon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plant name and illustrates important value of the plant names culture in various national language. Key Words:Plant nam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cognition culture;cultural value 引言对名称的认识与讨论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名实之争和西方古希腊对词的论证就是有关名称认识的开始。但由于当时缺乏对语言本质的正确认识,人们也就不可能从语言符号角度真正认清名称。直到19世纪索緖尔建立了现代语言学,人们才有了对名称的科学认识和研究名称的语言理论。要对名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还要从符号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的角度展开。现代符号语言学认清了名称的符号本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化语言学又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名称生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俄罗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提出了要以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名称。由于提出以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名称还是当代的事,目前人们对名称研究特别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的研究还是零散的,这就需要首先对个别名称现象如植物、动物、地理、商标等名称进行具体分析来推动名称的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研究植物名称,我们能够加深对名称的语言符号本质、语言特征以及植物名称中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一、植物名称概念(一)“名称”的含义辞源 辞源,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1986年版记载:“名称”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六十八卷郭符许列传附符融传:“太守冯岱有名称,到官,请融相见。”“名称”当初指“声望”。后来词义发生变化,名称已失去“声望”之意。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普及版),2000年版中“名称”一词解释为:“名号称谓。亦指事物名。”一般指事物名,如事物名称、企业名称等。这一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普遍使用。名称包括专名和通名,所谓专名就是专有名称,特指一个具体的事物对象,如“北京”、“苏格拉底”等;所谓通名,就是普遍名称,指一类事物,如“人”、“植物”等。依据现行“名称”一词的含义,本文的“植物名称”就是指植物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二)名称与词的区别与联系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名称的本质就是人类认识事物并赋予事物的语言符号,表达一个指称事物的概念,属于词的范畴。语言学家李锦芳先生在侗台语言与文化中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事物的名称都是一个词,其中有只包含一个语素的和两个或多个语素的词。两个或多个语素的名称中,其中指明事物类属的语素是中心语素。如长江、黄河、樟树中的江、河、树就是中心语素,而其它起修饰作用的语素就是修饰成分。一般来说,名称中的中心语素叫通名也叫大类名,修饰成分就是专名即小类名。语言结构特点往往反映在名称中。汉语名词修饰成分的语序为定语+名词,反映在名称的结构上则为专名(定语)+通名(中心语素名词)。” 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名称与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名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名词即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名词分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专有名词表示各个事物专有的名称,即人名、地名、民族名、书名、文章名等;普通名词表示同一类事物的概括名称。从名词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称事物名称的语言结构形式一般表现为名词。但是,当要表示刚接触的新事物而又未形成很抽象的名称概念时,或者某些民族由于独特的认识和命名,名称的语言结构形式经常表现为短语形式。例如:当人们第一次发现飞碟怪物时,飞碟称作“能飞的旋转的像盘子一样的怪物”;在梵语里,大象有时称作“饮两次水的动物”;有时称作“双齿的动物”;有时又可称作“用一只手做事的动物”。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5页因此,表示名称的语言结构形式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名词性短语。植物名称的语言形式一般表现为词,但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的语言形式。如汉语中许多植物名称被借入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后,往往加上“汉族的”这一修饰语,从而使植物名称表现为短语形式。在本文中,关于植物名称语料的语言结构形式既有名词,也有名词性短语。二、名称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的“每一种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有当它与人发生关联并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只有当它具有名称并进入语言,它才能变得可以理解,才能向人表明自己的存在,才能具有特定的意义。” 周光庆:汉语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2月第1期因此,名称这一语言现象一开始就被人类感知和认识。“名”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从造字理据看,名称最初就已经当作语言现象和语言符号被感知和认识了,这说明先民对名称这一概念的体验和认知已非常深刻。这是人们对名称最初的感性认识阶段,是以后展开讨论和论辩的基础。涉及与名称有关的讨论是从哲学领域开始的,其中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为代表。早在远古时,古希腊的哲学家就曾探讨名称的由来。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名称是天生就有的,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是由被呼的物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们的观点是,名称是由人规定下来的,是在人们共同使用的过程中,经形成习惯后被保存下来。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正名篇中,对“名”与“实”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并提出了命“名”的重要原则约定俗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就是说,一个名称本来是没有确定的意义和所指的,事物最初的命名是随意的,在使用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公认后,名就获得了确定性。纵观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等的论辩和古代中国荀子、公孙龙、墨子等的言论,讨论名称的形式虽各有不同但东西方学者着重思考的是人们如何给事物命名的、命名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样的名称才是对事物正确的命名等问题,虽然触及语言问题,但最终还是为哲学的论辩服务的。由于当时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没有形成独立学科,这些学者没有也不可能从语言符号或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名称,但这是讨论和认识名称的开始,是对名称如何指称事物最朴素的哲学认识,对后世的名称研究有很大的启发。近代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论述过名称:“什么是名称?名称就是一种用以识别事物的记号,一种惹人注目的标志,我用它来代表事物,说明事物,以便使事物能够完整地呈现在我面前。”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涂纪亮译: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6页但对名称的专门研究是从近现代语言学领域开始的。现代语言学诞生后,学者们对名称的研究摆脱了哲学的角度,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指出了名称指称事物的任意性原则。后来语言学家把名称看作纯粹的语言符号来研究,从名称的能指与所指的两重属性和标记功能来论证符号本质。虽然此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LR帕默尔的语言学概论都提到过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LR帕默尔甚至说过“地名是令人神往的科学”,但他们一味强调名称的能指与所指的符号本质和功能,所以此时学者们都没注意或是忽略了名称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名称的符号研究只是附属结构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名称的文化角度研究没有独立成科。19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研究的转向也引起了名称研究的转向,因为人们认识到脱离社会文化因素还不能真正解释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及名称指称事物的现象。现代西方学术界在名称问题上的争议集中在两个“派别”之间:一派以罗素等为代表的名称摹状词理论;另一派以克里普克为主要代表的名称因果历史理论。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和通名都有含义,其含义实质上是缩写或伪装的摹状词。命名行为就是在思想上把摹状词所表达的关于对象的特征与一个名称进行关联,它依据被命名的对象具有这样的特征,或者说依据人们对这个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识别对象。名称的因果历史理论认为,专名和自然种类通名没有含义只有指称,而且其指称固定不变,从命名行为开始的、以名称的使用者为中介和终结的一个传播链条来确定。人们通过回溯一个名称的这种历史的、因果的传播链条来确定其指称,不需要任何意义描述作为中介。从以上观点看,名称问题的研究已经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但缺少从社会文化角度的专门的系统的讨论。后来,俄罗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提出以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名称,他认为:“名称有两方面的作用,作为语言事实它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名称它又是其他一切非语言特征的文化事实的信息载体。” 石树,詹德华:中西方命名观及俄语中的事物命名方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他认为,肉体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事实,以及个人的、集体的、社会的文化事实,他们本身都并不是词,但一定以名称的形式表现于词中,记录文化事实并且使之系统化,这正是名称的作用。从此揭开了对名称的社会文化研究。在我国,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发展,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研究促使许多学者涉及到名称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或运用它来论证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话题。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就有许多语料涉及各种名称,如人名、地名以及谷物、茶等植物名称,通过名称分析社会文化的内涵,如“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现代语言学家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有两章“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名称”、“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对地名及某些植物名称进行了论述。综合国内外的名称研究,名称的文化研究继社会语言学兴起后虽在迅速发展,但还有待深入和系统研究,除了对地名、人名两类名称有较多论述外,其它类的名称还有待深入研究讨论。尤其是关于我国各民族植物名称的社会学、文化学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三、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植物名称与文化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话题。随着19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及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派的兴起,关于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已有相当成熟的理论: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接受民族文化的过程。人们在利用语言去表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各种体验、认识和经验等记录在语言之中,语言成为人的全部精神创造的关于物质的镜象,是“人类出入于物质世界的根本通道”。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这些深刻的认识是我们进行植物名称文化研究的学术理论依据。从语言结构来看,名称往往表现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形式,换句话说植物名称文化研究就是对特定词汇的文化研究。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组成部分,是语言三要素中最能体现文化特征的要素。在谈论一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许多语言学者都运用从词汇角度来看文化的方法。例如: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是从语词的语源与变迁、造词的心理、借词、地名、姓氏别名、称谓等六种途径来看民族文化的,这六种途径都是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的;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也是从方言中的地名、植物名称等词汇来讨论方言与文化。总之,从词语看文化已成为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途径。这种研究方法为我们进行植物名称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依据。名称很早就是哲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古代中国就有“名实”之争;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有对名称由来的论证。因此,以植物名称为话题除了有成熟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提供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外,相关的哲学角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讨论的依据,如上文提到的古代中国、希腊的言论、当今西方学界在名称问题上的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等。从植物名称的形成及特点看,本选题也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依据。首先,植物名称的生成受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和现实上的植物名称语料就是探索这些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依据。以罗素、弗雷格等哲学家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认为,“摹状词所表达的关于对象的特征”源于实践中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不同民族社会对“摹状词所表达的关于对象的特征”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把握,同一植物会有不同特征的名称。以克里普克为主要代表的名称因果历史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指称不仅依赖我们自己所想的东西,而且依赖于社会中其他成员,依赖于该名称怎样传到一个人的耳朵里的历史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美索尔克里普克著,梅文译: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因果历史理论“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名称和社会的联系,认为社会因素在决定指称中起了决定作用。它告诉我们:名称的指称是由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的。”并且“名称的含义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在一系列社会交际活动中逐渐获得的”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9页这种名称理论表明,植物名称所指对象及其含义受社会、语言交际的影响。实质上,植物名称的生成就是人类认识植物并赋予植物语言符号的命名过程,是人为的结果。所以,命名方式、对象的选择、语言特征及命名者本身的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名称的形成和特征。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每一种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或文字符号体系,都因为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而与其他民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因此,即使同样的植物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名称也各不一样。其次,名称的传承和变异受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思想观念、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地比较植物名称语料能够揭示或证实这些变化。老子道德经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名称源于人类的认知实践,又受语言、思维、观念及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随着人类加深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时,必然引起名称的变化或名称含义的变化。如:古代汉语把人类思考的器官称为“心”,而现代随着认识的发展,思考的器官称为“脑”;古代汉语的“车”与现代的“车”即使名称符号未变,但名称的含义与所指对象早就变了。也就说,名称是社会现象同时又是历史现象,在历史的传承和变异中,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植物名称在历史的传承和变异这一特点上,我们可以探索民族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名称系列中,植物名称所指的对象“植物”有其特殊性。人类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植物:生活环境需要植物、生产劳动依靠植物、食物来源主要来自植物。植物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接触、认识并给植物命名而形成较早且在语言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植物名称语言现象就是很自然的事。但源于特定环境的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植物,这些独特的植物受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思想及其民族语言等影响,就形成了能够反映民族文化差异的植物名称,而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食物来源就会在各自的语言中形成各自相对应的植物名称系列。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依据这些历史的或现在的植物名称特征,我们就能够从语言学角度深入探索并挖掘出植物名称所保存的久远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本文就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植物名称与文化。四、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本题要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植物名称。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本文有关的植物名称材料都来源于各种文本资料:我国各民族的语言简志丛书,如田德生与何天贞主编的土家语简志、王辅世主编的苗语简志等;有关民族语言词典,如苗汉词典等;论述民族语言文化的有关论著,如张公瑾的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何俊芳的语言人类学教程、李锦平的苗族语言与文化等著作。本文研究的民族语言中的植物名称主要有: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如居住周围常见的花草树木等植物名称;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如用来制作日常工具的树木等植物名称;历来生产劳动的对象,如农作物、蔬菜等植物名称。这些名称对应的植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植物名称所蕴涵的各种社会文化。从名称所代表的植物看,它们的种类表明着民族物质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从植物名称形成的过程看,它们浸透了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文化;从植物名称的语言符号意义看,它们保留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迹,反映着各民族丰富的风俗文化、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念等。这些就是本题要讨论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本文主要是运用从词汇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语言学方法,这是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所论述并开创的语言学方法。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文化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欧洲的学科地位得到确认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语言学解决中国文化史的问题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对于南诏王族的族属新论就是值得称道的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文化史问题的例子。语言学家游汝杰使用水稻名称的地理分布和含“水田”一词的地名分布同野生水稻的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找出了二者之间的重合之处,这成为推断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关键证据。另外在比较各民族植物名称及其类别等来探究文化时,还要运用植物名称比较法及统计分析名称等方法。本文确定这些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讨论各民族语言中的植物名称来挖掘民族的生产生活、思维、认知、风俗、历史等等文化痕迹,既是语言与社会文化论题的深入研究,又是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补充。第一章 植物名称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关系,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对自然加工时创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部分,往往在语言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去主要依靠文献的记载和地下发掘的实物,例如我们知道葡萄、苜蓿、石榴是汉代从西域引进来的,因为葡萄、苜蓿的传入最早有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石榴的传入最早有博物志的记载。但很多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并不见有文献记载,或者从前有过记载,但这样的古籍文献没有能保存下来,现在也就无法考证了。于是与植物有关的物质文化就可以求之于民族语言中的植物名称材料。由于这些语言材料非人为的特点,又由于有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古生物学等的应用,这些植物名称语言材料就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可靠的证据。张公瑾主编的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一书有一篇他的论文物质文化史在语言中的积淀,他认为:“语言材料对研究物质文化史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某种物质文化的起源;第二是某种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第三是某种物质文化本身的演变或演进的情况。”其实物质文化史就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而这三个方面的物质文化一样能够通过植物名称这类语言材料来进行考察和探讨。以汉语中竹子的名称“竹”为例。汉语中有一个成语“罄竹难书”,为什么把书写的东西也称作“竹”呢?细察其来源,是因为古代汉族是在竹简上书写的。再如,古代汉语有“掌北门之管”,为什么古代钥匙称作“管”呢?这个字与中空之圆棍的“管子”的“管”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呢?实际上都是同一个来源。因为古代钥匙的形状是中空的管子,所以古代钥匙叫“管”,而谁掌握了钥匙,他就被赋予管理的权利。从 “管”字可以考证出古代的管理制度方式以及钥匙的形状来。这都说明,名称这类语言材料中保存着生活中已经消失了的东西。现实中的语料就是珍贵的历史证据。拉法格在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一书中曾举了一个希腊语中的词nomos。这个词的词意演变是这样的:最先的意义是“草原”、“牧场”,反映的是游牧时期的生活;后来的意义为“居留”、“住处”、“分配”,住处与分配联系在一起,这时已建立了农村公社了;最后的意义是“习惯”、“风俗”、“法律”,这是在农村公社制度消失之后,原来的词义失去了依附,然后词义扩大了。拉法格说:“这个词的不同意义表明,一个游牧民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变为定居的、农业的民族,并且得到了法律这个概念。法律无非是习惯和风俗的规章化。” 拉法格: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页 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说明从一个名称的词源考证及其意义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物质文化的变迁以至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因此,我们从植物名称可以探索丰富的民族物质文化:各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态特征、各民族物质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各民族间物质文化的交流等。一、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态特征物质文化的形态特征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关于物质生产生活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及其方式等,如生产工具、物资生产对象以及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运输等等所呈现的物质内容及生产这些物质的方式等。我们知道,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一定的经济生产对象或方式。这种特定的对象和方式就会形成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自然也就在各民族语言中会留下带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类事物名称。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很丰富的反映牲畜的名称。羊、牛、马、骆驼等主要牲畜因性别、年岁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与牛有关的名称就有“群牛、公牛、母牛、牛、公牛犊、小牛犊、一岁牛、二岁牛、一岁公牛、一岁母牛”其语义场的分布与农业民族对应的有关名称就大不相同,很明显地反映出各自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植物也一样,作为较早被人类使用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名称自然就带有民族文化差异。通过这些民族语言中的植物名称,我们就能够通过比较分析看出各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形态特征。(一)经济生产对象及经济类型 “粮食”是对植物类生产产品的总称。据景颇族语言简志 刘璐编著:景颇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景颇族语言里的“粮食”一词由“芋头+谷子”两个语素组成。依据社会语言学专家刘宝俊教授提出的语素分析法 刘宝俊:汉字汉族历史文化的索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从粮食这个词语的构成语素可以看出,景颇族最早时期就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人们主要的经济生产对象是芋头和谷子这两类农作物。而据壮侗语族语言简志,西双版纳傣语“粮食”一词有“果子+粮+粒儿+水”四个语素组成 王均编著: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同理,从粮食这个词语的构成语素可以看出,傣族人们主要的经济生产对象与景颇族是不同的,其中增加了“果子”这类植物。不过,也表明了早期傣族人民从事农业的经济生产类型。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植物粮食作物和蔬菜的名称则比较丰富,是北方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所不及的。我国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哈萨克族,其语言中蔬菜类名称却很丰富,有白菜、萝卜、茄子、豆角、青菜、韭菜等。比较研究这些名称的语音特点,语言学家何俊芳教授就判断他们都借自汉语,属于汉语音译词。 何俊芳编著:语言人类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但从这些植物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已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些生产对象;另外,由于这些植物需要一定生长期,说明哈萨克民族必定存在一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特点,否则无法种植收获这些植物。这说明了植物改变着民族经济生产类型,也有利证实了植物名称就是一个民族经济生产类型的反映。苗族很早就是一个从事农耕的民族,这从苗族关于植物名称类固有词汇的丰富可以看出。苗族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例如黔东苗语中植物名称:主要粮食作物有:nax(水稻)、nax nef(糯谷)、nax dlub(粘谷)、 detgad mangl(小麦)、gan wangx(玉米,亦称gad nail、ax diel等)、ghol(小米)、jub maix(高粱)等。主要蔬菜有:vob dlub(白菜)、vob gat(青菜)、vob bangf(萝卜)、vob gis(苋菜)、vob yongx(苦马菜)、vob naix ninx(牛皮菜)、vob jangd hfud(卷心菜、莲花白)、vob nix(韭菜)、fab

    注意事项

    本文(硕士学位论文-民族语言中植物名称与文化.doc)为本站会员(哈尼dd)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