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规划基础第一节现状基础第7条地理格局林州市是太行山东麓三省交界的重要节点城市。林州市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太行山东麓,是南太行山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位于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三省交界,是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交汇辐射地区。太行隆起,盆地相间,四水穿城。西部太行山脉、北部林虑山支脉、南部淇山支脉与中部盆地交错构成整体三山围合盆地的地貌格局,境内河流随山势而东趋,四条重要水系贯穿林州市。第8条资源禀赋(I)国土资源现状林地、耕地规模占比较高。2020年,林地965.43平方千米;耕地544.53平方千米;草地89.70平方千米;湿地1.31平方千米;园地7
2、0.18平方千米;农业设施建设用地22.82平方千米;城乡建设用地208.94平方千米,其中城镇用地面积50.36平方千米,村庄用地面积158.58平方千米: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3.37平方千米;其他建设用地9.97平方千米;陆地水域37.17平方千米。(2)自然资源现状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难度较大。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林州市地表水多为季节性河流,地下水不丰富且多为深层地下水,开采难度大,用水依赖性强,主要靠蓄雨水和外来客水,自主性较差。2020年,林州市降水量为559.3亳米。林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93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0986万立方米,地表水与地卜.水重复量31179万立方米
3、水资源总量52743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1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23808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4941万立方米,地表水与地卜水重复量1966万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782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后备资源不足。截至2020年底,林州市己发现各类矿产10大类39种(含亚矿种),载入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种10种,分别为煤炭、铁矿、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含钾砂页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玻璃用石英岩、硫铁矿(伴生)、钻矿(伴生):矿产地19个,其中大型4个、中型4个、小型11个。煤炭、水泥配料用粘土已完全开发利用。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
4、玻璃用石英岩等是林州市的优势矿产。林州市铁矿后备资源不足,需加快勘查步伐,增加后备资源地。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2020年,林地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46.82%,森林覆盖率达30.59%,高于全国(23.04%)和河南省(25.07%)平均水平。在林种结构上,防护林比例偏高,特用林比例偏低,特别是风景林数量明显不够:林龄结构上,林州市超九成树种龄组以幼、中龄林为主,占比近99.18%,成、过熟林比例较小;森林类别以公益林为主,占比近95%,一般商品林比例小。(3)历史人文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红旗渠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具有全国影响力。县级以上文物保
5、护单位保护区划面积达到22.74平方千米,其中省级以上约占80%,在全域范围分布广泛。林州市拥有任村镇、石板岩镇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共30个,数量占安阳市的90.90%。旅游资源单体数量94个,占安阳市的53%,A级旅游景区数量9个,占安阳市的1/3,其中林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八百里太行之魂”“北雄风光最胜处”之称,被韩国观光协会评为“韩国游客最喜欢的中国名山”。(4)经济社会基础经济综合实力强劲,人口集聚能力较强。林州市为安阳市域副中心城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9.90亿元,位列安阳市首位,在河南省157个区县中位列18位。20192020年林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速度为4.48%,高于安阳市、河南省生产总值同期增速。2020年常住人口95.09万,在安阳市排名第2位,较2(HO年增长16.1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8%,高于安阳市(53.04%)及河南省(55.43%)。第二节评价与评估第9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总体而言,水资源对林州市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承载规模的约束比土地资源更为突出。土地资源约束下的承载规模。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的区域作为耕地的最大承载规模,农业可承载面积为1305.7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区。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的区域作为城镇建设的最大承载规模,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为
7、512.9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丘间盆地地区。水资源约束下的承载规模。基于规划2035年农田灌溉用水量14.86亿立方米,林州市可承我农业生产规模为508.88-543.20平方千米。基于规划2035年城镇用水量0.65亿立方米,林州市可承载城镇人口规模上限为108万人,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17平方米/人计算,林州市可承载城镇建设用地上限为126平方千米。第10条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功能重要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区。林州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9.01%,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太行山和南北部山区。重要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59.14%,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和东部的低山区。一般重要
8、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1.85%,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盆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地区。林州市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34.53%,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区。一般适宜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44.71%,主要零星分布在市域丘陵地区。不适宜区面积占市域面枳的20.76%,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太行山区、南北部山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地区,与农业生产适宜区高度重合。城镇建设一般适宜区而积占市域面积的31.13%,主要分布在山丘间盆地地区。不适宜区面积占市域面枳的68.87%,主要分布在西、北、南部山区及中部丘陵地区。第11条规划实施成效(1)严守底线约束,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9、初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得到有效管控。林州市原有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397.32平方千米。经评估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增加了19.44平方千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情况:根据2O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林州市耕地面积为54452.74公顷,较规划目标少4247.26公顷,主要是由于公路、村庄建设占用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4117.96公顷,较规划目标少5055.37公顷。(2)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镇化率高于预期林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一心两轴四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S228、南林高速公路两条交通廊道集聚城镇、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
10、施空间覆盖率和均衡度有较大水平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51.50%,增长到2020年的56.78%。(3)中心城区框架拉开,人口显著集聚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与规划基本一致,均为向西和向北发展,整体形成“一城两区”的空间结构。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超过预期规划目标,由2009年的25.85平方千米增长到2020年的53.4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基本达到预期,从2009年的18.29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35.05万人。(4)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有力保障有力保障中心城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市政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林州市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第三节机遇与优势第12
11、条战略机遇(1)区域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林州市为河南省“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节点”总体格局中“多节点”之一,安阳市域副中心城市。省市级层面要求并积极支持林州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现代的空间格局,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要素保障,为林州市进一步集聚发展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文旅发展动力强劲林州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旗渠精神成为国家文化复兴和河南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红旗渠申遗工作稳步推进,与郑州直连的“红旗渠号”红色专列开通,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辐射能力与影响力将大幅提升,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文旅产业能级提升。(
12、3)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支撑构建区域开放合作格局高速公路方面,林桐高速公路连通京津冀、贯穿太行山南北,将推动融入太行山旅游发展带,大幅提升外地游客数量。国省干线方面,G341胶海线沿途串联林州市林虑山风景区、平顺县神龙湾风景区,S230为河南省规划的沿南太行旅游通道,S30I南林高速东延线将缓解林州市至安阳市的交通压力。第13条特色优势三省通衢要地。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三省交界,交通条件便捷,是豫北资源输出和人员交流的综合运输通道重点节点城市,是安阳市西部市域副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相比,林州市在第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位列第一,具备服务周边县市的综合发展实力。生态重
13、要屏障。自然生态地位突出,是河南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太行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安阳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基本全部分布在林州市的山地丘陵区,功能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红色文化鲜明。林州市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红色文化具有全国地位,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同时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诗经文化等多元文化荟萃,历史遗存丰富,旅游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工业与建筑业优势突出,拥有红旅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有“中国建筑之乡”的美誉。旅游业、商务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业发展潜力较大。2020年,林州市共接待游客904.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57亿元。2020
14、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656.27亿元,居于安阳市第一、河南省第二第四节问题与风险第14条核心问题(1)耕地、林地双重保护压力,宜耕、宜林后备资源不足基于当地现状,林州市耕地、林地、园地交错,林业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现状相互占用及规划相互争地的矛盾。受后备资源立地条件影响,坡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且地块零星破碎,宜耕后备资源有限。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已基本完成造林绿化,无林地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石质低山丘陵区,林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大。(2)建设用地效率有待提高,未来扩张将侵占保护性用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由2010年的116.40平方米降低到2020年的115.79平方米。人均村庄建设用地由2010年的
15、155.00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385.86平方米。面向未来,建设用地仍有进一步扩张的需求,将占用大量耕地、林地等保护性空间。(3)自然人文资源价值激发不足,仍需加强要素支撑保障文化、景观价值转化不足。文化产业以红色教育、景区观光为主,文化衍生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不足,全域特色旅游资源有待整合,游客驻留时长短,多为天,消费层次和水平不高,旅游业创收能力较低。旅游服务设施品质不高,旅游支撑系统不完善。旺季景区内停车场供应不足和交通拥堵、景区内住宿条件不佳及餐饮娱乐配套设施落后等将限制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林州市没有形成连贯、有效的旅游交通环线,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乡村之间的
16、旅游交通联系不足,尤其在西部山区问题较为突出。(4)产业用地效率仍待提升,配套设施保障不足市域工业用地分散低效。工业用地以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乡(镇)工业园区尚未成规模,园区外零散工业用地较多。受环保压力影响,各乡(镇)工业用地发展效率不高,部分工厂停工。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增长迅速,但低效用地和三类工业用地规模和占比较高,低效用地面枳317.10公顷,占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总而积的22.22%,三类工业用地353.92公顷,占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18.40%O产业配套水平尚需提升。林州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阶段,未来二产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工业将朝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三产比重
17、进一步提升。但目前产业服务能级偏低,创新生态体系不优,生活服务配套体系尚不完善,不利于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人才等要素集聚。(5)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不高,环境品质仍有提升空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覆盖率仍待提高。2020年,社区卫生医疗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为34.49%。社区小学步行10分钟覆盖率为54.59%,社区中学步行15分钟覆盖率为65.27%。社区养老设施步行5分钟覆盖率约为13.24%。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27.28%。社区体育设施15分钟覆盖率仅有57.72%,足球场地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30.45%。公园绿地、广
18、场(大于400平方米)步行城区5分钟覆盖率为51.17%。城市形象特色塑造有待加强,山水要素在城区的感知度有限。城市建设以面貌相似的高密度住宅为主,缺乏标志性建筑。城市西部天际线管控较弱,对眺望太行山形成一定视觉遮挡。旧城、十二支渠等重点风貌区特色彰显不足,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风貌特征尚不突出。第15条风险挑战(1)自然灾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高。林州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汛期地质灾害易发。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目前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59处,其中崩塌24处,滑坡27处,泥石流6处,地面塌陷2处。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林州市属暖温带半湿
19、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气候特征,汛期降雨集中,暴雨多发生在7-9月份,洪水历时短,坡陡流急,极易发生洪涝灾害。(2)能源矿产开发利用风险林州市埋藏浅、开采条件较好的矿区历经几十年的开采已接近枯竭,埋藏深、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区将逐步得到开发,环境地质问题H趋复杂化。随着开采面积的扩大和开采深度的增加,采空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下含水层破坏等问题将更为严重。(3)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林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资源型缺水依然是林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制约。多年来地下水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50%以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超采范
20、围大,导致地卜一水水位持续下降、水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4)城市治理中的防控风险随着向中等城市迈进,人口进一步集聚及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城市空间治理的系统风险增加,火灾、传染病、次生灾害影响较大,各类重大危险源防护风险加剧,交通枢纽、工业园区、老旧小区等地区的风险防控难度较大。第三章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目标愿景与城市性质第16条目标愿景坚持林州市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远景目标,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红色力量”,以“红色文化筑梦城,太行山水美林州”为城市愿景,优化全域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底线管控,科学高效配置国土空间资源,提升国土空间品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
21、韧性生态之城、集约绿色之城、幸福宜居之城、休闲活力之城。第17条战略定位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依托红旗渠和红色教育平台等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丰富文化产业和服务供给,建设中华民族红旗渠精神发源地、知名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知名研学营地。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依托“红绿蓝青四色旅游资源,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知名名山旅游目的地、河南省民宿特色县、河南省重要的康养基地、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中心城区、中心镇区、重要旅游服务节点,发展辐射周边县市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建筑业总部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中心。依托
22、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区产业园区,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电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魅力宜居家园。依托独特的山水环境和特色城市风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塑造露水的城市风貌,提升宜居宜业宜创的城镇吸引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建设太行东麓生态人文城市。第Ig条城市性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豫晋冀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豫北先进制造基地。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第19条发展目标规划至202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空间矛盾基本解决,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升,综合实力保持河南省前列,创新驱动实现更高提升,结构优化实现更
23、大突破,乡村振兴图景更加生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增进,改革开放实现更高水平,绿色发展实现更高要求,治理能力实现更高水准。规划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保护与开发统筹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三省交界省际综合交通枢纽。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对外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
24、平差距显著缩小,宜居共享的优质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建成国内人文山水名城。规划至2050年,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形成社会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宜游、开放创新包容、魅力特色彰显的美丽国土格局,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出彩林州,实现林州市“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目标愿景,成为新时代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之一。第20条指标体系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指标,围绕林州市发展定位与目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三类27项,基于2020年基期,提出2025年、2035年指标目标,其中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19项(附表1)O第三节国土空间开
25、发保护战略第21条安全绿色筑基立足三线,构建总体格局。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落实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与治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精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目标,优化农业空间格局,实施国土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布局,划定防灾分区,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第22条高质量发展严控用水总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用水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精准配置城镇增量建设用地,推进低效存量用地有机更新。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工业生产用地,提升工业用地效率。推进乡村分类布局,保障
26、乡村振兴发展用地,有效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统筹乡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双碳”战略,完善综合交通、供水、排水、供热、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第23条文化传承弘扬加强对红旗渠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大力推进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活化利用与价值转化,为红色教育、文化展示体验等衍生文化产业提供用地与设施配套保障。促进文旅融合,以“红绿蓝青”四色品牌为主体,统筹谋划旅行游线,构建全域旅游体系。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突出城市红色基因,建设“显山露水、望山见水”的山水人文城市。第24条魅力家园建设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处理好与周边
27、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分类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单元,完善住房体系,完善医疗、教育、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蓝绿本底,构建蓝绿交织,分级分类公园绿地体系,营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推动低效工业、旧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第四章构建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一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底线第25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林州市耕地保护量不低于5361397公顷(80.42万亩J,实际划定耕地面积53613.97公顷(80.42万亩):林州市永久基本农山保护H标不低于49058.47公顷(73.59万亩),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IH面积49059
28、27公顷(73.59万亩),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林州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集中分布横水镇、临淇镇、东姚镇、合涧镇、河顺镇等乡(镇)。第26条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ft州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规模41574.01公顷。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于西部太行山、南北部低山区和淇淅河湿地公园,功能类型以水土保持为主,其中含31277.38公顷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占市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75.23%。第27条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城镇开
29、发边界指标,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林州市基期年城镇现状用地面积为50.36平方千米,规划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8.79平方千米以内,城镇开发边界拓展系数为1.18,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06平方千米,包括林州市中心城区、黄华镇区、合涧镇区、原旗镇区、桂林镇区、茶店镇区、临淇镇区、五龙镇区、东姚镇区、采桑镇区、横水镇区、河顺镇区、东岗镇区、任村镇区、石板岩镇区、姚村镇区。林州市城镇开发边界与15个国家矿产地重叠,规划期内,重叠矿区原则上需有序退出,确需保留的需依法依规做好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核查评估报告。第28条历史文化保护线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城市紫线、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各类历
30、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范围边界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对于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暂不具备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基础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历史文化保护线应与周边山水环境整体保护,与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相关联的空间环境相协调。经认定公布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应依法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按照专项保护规划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管控。第29条洪涝风险控制线将市域内淇河、安阳河、淅河、桃园河等河流及林州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按其已批复的管理范围划定为河道洪涝风险控制线,控制面积约50.20平方千米。加强洪涝风险控制线范围内平时监管,严禁建设任何与防洪控
31、涝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及设施,确保行洪泄洪通道畅通。洪涝风险控制线内禁止进行违反雨洪行泄的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禁止擅自填埋、占用洪涝风险控制范围,从事与防洪排涝要求不符的活动。按照相关规划必须实施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航道整治、重要基础设施等事关公共安全及公众利益的建设项目,须经过充分论证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许可程序。第30条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落实河南省林州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将林州市西部中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北部低山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和南部低山占元一七峪崩塌滑坡高易发区划入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规模479.18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风险区分
32、布应该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动态调整。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内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优先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安装地表位移监测仪器、自动化雨量站、现场报警仪等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仪器,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新建工程尽量避让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点,不能避让的应充分论证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许可程序,己建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开展工程治理。第31条矿产资源控制线严格保护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划定林州市域范围内重要矿产资源控制线,面积47.25平方千米。矿产资源控制线内探矿权及采矿权范围以规划有效期内的探矿证和采矿证为准,探矿证和采矿
33、证到期需要延期的,可到相关部门依法办理延期手续,不需要延期的可逐步退出;财政类勘查项目以项目任务书范围为依据。对当前技术、经济或生态环境条件下留不宜开发的大中型矿床进行保护。第32条河湖水系控制线划定林州市域范围内重要河道、水库等河湖水系控制线,将林州市域22条河道管理范围线、25座水库管理范围线作为林州市河湖水系控制线,确保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管理。林州市划定河湖水系控制线面积38.77平方千米。严格管控河湖水系控制线。河湖水系控制线内禁止围湖造山、弃置或倾倒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行为,河湖水系控制线内其他允许的如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
34、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等涉河建设项目,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第二节落实细化乡(镇)级主体功能定位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适宜性评价,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进行差异化指引,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体系(附表9)。第33条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主产区包括东姚镇、果桑镇、桂林镇、茶店镇、五龙镇。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主要农产品向
35、优势区域集中。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规划,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苗木、花卉、林果、蔬菜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基地,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传承农耕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等作用。第34条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任村镇和石板岩镇。着力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我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镇建设与工业开发要布局在资源环
36、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提升各级别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合理发展生态休闲等生态经济。第35条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包括开元街道、振林街道、龙山街道、桂园街道、合涧镇、横水镇、临淇镇、姚村镇、黄华镇、东岗镇、河顺镇、原康镇、陵阳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聚集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区域内挖掘存量空间,盘活低效用地,提升用地效率,创新空间组织模式。提升城区发展水平,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分工协作、吸纳就业能力,加快产业和人口向
37、中心城区集聚。围绕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方向,建设宜居宜业的乡(镇),引导城镇人口集聚。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第36条构建“一屏两区、一区一片、两轴一带”的总体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立足自然地理格局与资源条件差异,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构建“一屏两区,一区一片,两轴一带的总体空间格局。“一屏”,即太行山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工作,统筹布局生态涵养、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功能。“两区”,即农林保育区、山体保育区。优化农业发展格局,加强生态景观的连续性,提升农业与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区,即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和北部开发区共同构成,是市域的政治、经济、
38、文化中心。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能级与品质,着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承载能力,着力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与魅力。“一片”,即中心城区及与之毗邻发展的姚村镇、黄华镇、横水镇镇区组成的城镇发展集聚片区。加强片区内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奥中投放产业配套设施、高等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产业协作水平,辐射带动外围镇村发展。“两轴”,即纵向城镇综合服务发展轴、横向安阳市一林州市一长治市综合服务发展轴.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引导城镇、产业、旅游紧凑布局,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一带”,即西部太行山旅游服务发展带。以S230为骨架,串联青年洞、红旗渠分水苑、林虑山、太行山大峡谷、桃花谷
39、洪谷山、柏尖山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提升林州市旅游业影响力与创收能力。第四节国土空间用途调整与规划分区第37条用地结构优化调整严格保护耕地。规范耕地与园地、林地以及设施农业用地之间的流动,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补充和恢复耕地,确保规划期末耕地数量不低于上级确定的保护目标。至2035年,耕地面枳不低于53613.97公顷。因地制宜发展园地。加强对中低产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支持特色农林产业种植,提升园地效益。至2035年,园地面积略低于现状。合理拓展林地。森林覆盖率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林地规模,各类建设确需占用林地的,应依据相
40、关法规政策要求实施占用,并按照林地占用补划政策开展补划工作。以规划造林绿化空间为基础,积极推进林地提质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上级下达指标。至2035年,林地面积保持稳定。坚持保护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至2035年,保护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面积保持稳定。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至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911.25公顷以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中心城镇及开发区等战略性空间的用地需要。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7397.78公顷以内。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加强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合理预留乡村振兴产业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控制在13513.47公顷以内。保障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支持促进区域
41、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充分保障水环境治理、水循环利用和引水工程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等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为2922.79公顷。合理利用其他建设用地。有序引导特殊用地集中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83.72公顷以内。(附表2)第38条农田保护区农田保护区面积约占林州市土地总面积的27%。主要分布于北部农林保育发展区、南部农林保育发展区等地区。农田保护区内从严管控非农建设活动,严禁“非农化”和“非粮化”,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完善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为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经批准占用农田保护区内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上分区不作调整。第
42、39条乡村发展区乡村发展区面积约占林州市土地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于适宜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的乡村地区。乡村发展区内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统筹协调村庄建设和生态保护,允许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严禁大规模城镇建设。第40条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20%O生态保护红线全部划入生态保护区内,主要沿林州市西部太行山脉、南部和北部低山区及淇淅河湿地公园分布。生态保护区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区内需按照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管控规则进行管理,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
43、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第41条生态控制区生态控制区总面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于太行山、柏尖山支脉低山丘陵地带、泡河湿地自然公园(拟建)、林州市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控制区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导用途,原则上应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区内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法定程序、管制规则适度开发利用。第42条城镇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面积约占林州市土地总面枳的5%。红旗渠经开区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为东至翟阳公路、北至泡水大道、西至黄华路、南至红旗
44、渠大道。城镇发展区内应按照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按照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进行分类管理。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附表3)第五节推进区域开放协同发展第43条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强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各县市、南部河南省各县市协同维育太行山,筑牢太行山生态屏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人居环境敏感区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协同推进太行山国家公园申报建设。加强漳河流域、海河流域上下游跨地区协同治理,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调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第44条融入南太行旅游发展带
45、以红旅渠、太行大峡谷为核心,整合林州市旅游资源,对接河北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各县市文旅资源,融入环太行山复合旅游线路,以地质奇观为主题推动共建特色山地生态旅游线路。依托太行山崖壁、峡谷、裂健、崖沟、横谷等奇特地貌景观,联合沿线同类旅游资源,联动石家庄市、邯郸市、林州市、新乡市、鹤壁市、焦作市、济源市、晋城市、长治市等城市相关旅游景区,推动共建特色山地生态旅游线路。与山西省建立红旗渠申遗合作协调机制。与鹤壁市联合打造淇河诗经文化展示体验高地。完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对外交通网络,全面对接环太行山旅游通道,强化与京津冀等客源地的直接联系。加快实施安林城际铁路暨“安林市域铁路”建设,加强与长
46、治市、安阳市中心城区的客运联系,与连通长治市一林州市一安阳市的高速及国省干道共同构建东西向旅游风景道,推动沿线景区实现联动发展。枳极推进林州市至焦作市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动林桐高速公路(林州段)建设工程,与邯郸市(涉县)与河北太行山高速公路相接,形成贯穿太行山南北的交通大通道,同时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的直接联系。推进G341胶海线林州市至长治市平顺县路段建设;推进河南省沿南太行旅游通道(S230)林州段建设,中联沿途旅游景区。加强南北旅游通道道路两侧景观打造,加强周边用地功能与风貌协调。第45条加强与安阳市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承担安阳市域副中心城市职能,在城镇服务、产业发展、交通枢纽服务、文旅服务
47、等方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旅游业,协同发展物流业,建设产业发展基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接融入安阳市物流发展带。依托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安阳市高新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有较大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林州市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安阳市殷墟等景点为核心,整合两地旅游资源,推动景区实现联动发展,共建林州市一安阳市精品旅游线路。以大通物流园一期工程为基础建设区域物流节点,重点发展钢铁、大宗物资、制造业和农副产品物流,对接融入安阳市“一区一带“物流业发展总体格局。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廊道,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强化与安阳市的客、货运联系。加快推进林州市至安
48、阳市城际铁路、安濮前城际铁路的选线建设。推动省道范红线(S3()1.)、濮安线(S3O3)拓宽改造。规划新建内林高速,与安阳市西北绕城高速相接。重点加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道路两侧景观打造。第五章稳固高效富美的农业空间第一节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第46条严格保护耕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领导任期考核,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确保林州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市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第47条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项目选址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避免占用优质耕地。耕地占补平衡原则上以市域自行平衡为主,按照“以补定占”的原则,拓宽补充耕地途径,通过组织实施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方式挖掘补充耕地潜力,符合稳定耕地条件的可用于“占补平衡”,按照“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要求,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的现象。第48条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全面实行耕地年度“进出平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按照年度耕地“进一出一”“先进后出”的方式,优先将即可恢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