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案.doc

    • 资源ID:4043039       资源大小:507.5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案.doc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案 目 录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 美国的对外战略第六章 西欧(欧盟)的对外战略第七章 日本的对外战略第八章 俄罗斯的对外战略第九章 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授课教师授课班级×××××级文理科学生学生人数200授课题目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授课学时6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教学重点: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学难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章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方式。作业及课外训练:(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格局 3经济全球化 4综合国力 5 全球性问题(二)论述题:1试论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试论经济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3试论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4. 试述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的主要表现。参考资料:1陶季侃、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第四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陈必达、许月梅: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3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课后小结:本章主要讲解了当代世界经济及其行为主体以及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阐述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其中主要介绍了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以及全球性经济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一当代世界经济的构成要素1世界(国际)经济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2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主权国家、跨国公司、企业、经济组织。主权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基本主体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最不发达国家(least-developed countries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主要主体 其实质是国际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中心活动是对外直接投资,最新发展是企业兼并。(8.2万家)3经济活动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协调等。其中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一大标志。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二当代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1.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185家)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185家)IBRD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BWorld Bank)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1995)世界贸易组织(1995)(153家)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国际协调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保障(1)国际经济组织全球:世贸组织;地区:欧盟;国别:中美(2)大国协调机制八国集团(Group of Eight)(美、加、英、法、德、意、日、俄)(1975-1976);二十国集团(Group of Twenty)(八国集团:美、加、英、法、德、意、日、俄,欧盟、澳,发展中国家:中、墨、南、阿、巴、印、印尼、韩、土、沙。)(1999-06)金砖国家(Brics):巴西、俄国、印度、中国、南非。(2001年)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1)世界总体和平的客观因素。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爆发,甚至酿成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世界局势总体上是和平的,各国充分利用和平环境发展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2)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促使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加快了生产、贸易、金融国际化的进程。(3)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战后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对经济调节机制、所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地位和结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社会保障体系等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4)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在世界范围内有利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5)国际经济协调的积极作用。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与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缓和了各种经济矛盾,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国际)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1)其核心是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2)其特点是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3)其主角是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力、科技力、资源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国家或经济集团,才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一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世界银行)。2 在国际贸易领域,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组建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3在国际关系领域,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 对西欧和日本,采取经济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6月5日)和 “道奇路线”(1949年)。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技术援助和投资开发,实施“第四点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二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后美国在全球的过度扩张等,极大的消耗了美国的经济实力。金融危机: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美国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关系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能源危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酿成了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 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它们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摩擦日益加剧,连绵不断。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20世纪60、70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三强: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重大变化和调整发达国家经济矛盾上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两极世界政治格局解体,俄罗斯出现政治动荡、经济萎靡,而欧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则受到影响,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和摩擦日渐突出。新兴国家迅速崛起。随着世界经济的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一些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国家” (中、俄、印、巴、南非)等,并最终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形成,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美、日、欧等经济大国和经济集团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直接推动了欧洲联盟(欧共体扩大为28国)、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国)跨太平洋火棒西的发展壮大。另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成立了区域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扩大(1967年)、南美共同市场(1995年)的建立等,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第三节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其表现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运行的整体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初显端倪,区域集团化深入发展。(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在面上的空前扩展,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集团化是在点上的超前突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产物;二者共同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1)经济全球化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与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领域向着结成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和重新组合,是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2)产品国际化,即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了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而且企业降低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风险,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不仅大大推动了集团内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1)新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层出不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2)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国际和平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3)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5)国际协调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等,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1)积极影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在经济的密切交往中,实现了生产要素优势互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了经济效益。全球产业结构进行新一轮调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企业经营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引起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经济全球化使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更加顺利地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各国经济发展获得了新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这些国家能够在引进资金和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发挥“后发优势”。 (2)消极影响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横,使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贸易组织和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占据着巨大的经济实力,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更严重的掠夺,加剧世界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由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依赖性,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震荡会很快扩大和蔓延到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世界政治和文化受到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导致了世界各国市场的整合,而且造成了不同文明和制度的接触与碰撞,派生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应对方案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障机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发展中国家则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避免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二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经济联合,谋求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乃至社会政策的高度协调与统一的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1欧共体-欧洲联盟(ECEuropean Community - EUEuropean Union)(1)欧共体欧盟的经济一体化根据“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了巴黎条约(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2年7月25日生效),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根据让·莫内建议,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又签订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称为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5年4月,西欧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1967年7月1日生效),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成为拥有立法权、行政权、仲裁和监督机构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73年1月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1981年希腊、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已达12国。1985年2月17/28日,欧共体十二国分两次签署了单一欧洲法令,1987年1月1日生效。(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即欧洲科技共同体),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12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包括欧洲政治联盟条约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德洛尔提出该建议)(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盟;(15国,人口3.8亿)2004年5月1日,波兰、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加入欧盟。(25国,人口4.5亿)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加入欧盟(27国,人口4.8亿)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28国),人口5亿,面积440万平方公里)(还有许多国家等待加入。诸如:乌克兰、白俄罗斯、马其顿等)欧洲联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附录】欧自联:1960年1月4日,英国、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七国签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5月3日正式生效。英、丹、葡退出欧自联,而冰岛、芬兰、列支敦士登相继加入欧自联。1985年6月双方发表了关于建立欧洲大市场的白皮书,加快了合作力度。以法、德、荷、比等国签订的申根协定为标志,目前已达15国。1992年5月双方签订欧洲经济区条约,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两大集团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劳务、资金的四大流通。1995年1月1日,奥、芬、瑞退出。)(2)欧共体-欧盟的货币一体化欧共体货币合作的构想和行动:建立了“货币委员会”和“经济政策委员会”。欧洲货币体系计划(19691978):在汇率调节领域,实行“蛇形浮动”和“联合浮动”,建立了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979-1989): 创立了“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成为一种由各成员国货币组成的“篮子货币”。欧元的启动:1996年12月,欧盟柏林首脑会议通过了欧元的法律地位、预算稳定公约、新货币汇率机制三个文件,推动了经济货币联盟的进展。1998年确定加入欧元成员国的资格;1999年1月1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正式启动,参加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支票、股票债券形式发行;2002年1月1日发行欧元硬币和钞票,新旧货币兑换;2002年7月1日欧元正式成为参加国法定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元($)、欧元()、日元(¥)对峙之势。欧元成员国:法、德、意、荷、比、卢、西、葡、爱、奥、芬(11国成为首批成员国)(1999-01-01);希腊(2000-01-01)、斯洛文尼(2007-01-01);马耳他、塞浦路斯(2008-01-01);斯洛伐克(2009-01-01);爱沙尼亚(2011-01-01);拉脱维亚(2014-01-01);立陶宛(2015-01-01)(19国)(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安道尔、黑山、科索沃等17国官方货币与欧元挂钩)。(3)欧共体-欧盟的政治一体化2000年12月欧盟15国理事会达成尼斯条约第23号声明,商讨欧盟制宪问题。2001年12月5日,欧盟15国首脑会议通过莱肯宣言,决定制定欧盟宪法,成立了一个制宪筹备委员会(105人)。自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欧盟宪法草案初稿出台,7月10日最终定稿。2004年6月18日,欧盟25国首脑会议通过欧盟宪法条约草案。10月29日,欧盟各国首脑在罗马签署欧盟宪法条约 (兹定于2006年11月1日生效)。至2007年6月已有16国批准,法国、荷兰在2005年公投中予以否决,另有7国冻结或推迟。6月16日,欧盟27国首脑会议决定延长批准期限,6月23日达成取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协议,结束了长达两年的欧盟制宪危机。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里斯本条约,12月13日欧盟各国首脑正式签署,已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欧盟已有议会、法院、银行、货币、旗帜、护照、宪法,已具备邦联的性质。)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North-America Free Trade Area)(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1988年1月2日,美国与加拿大草签美加自由贸易协议。1989年1月1日,美加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议。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贸易区人口达到3.63亿,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据1991年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45万亿美元,年进口贸易额7000亿美元,年出口贸易额近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和目标协议的宗旨: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协议的规定:根据协议规定,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南”、“北”共存性。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七国集团成员之一的加拿大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共处一体。一国主导性。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和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的利益与意愿。经济互补性。无论各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存在多大差异,也无论由此带来多少利益上的不协调甚至冲突与矛盾,成员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互利互惠性,始终都是地区性贸易安排得以建立的现实基础,北美自由贸易区亦不例外。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1)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过程1989年11月由澳大利亚倡议,在堪培拉举行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于1991年同时加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共有21个成员国。其中,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属于发达国家,其余16国皆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目标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确定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目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召开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确定发达国家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以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5年11月,大阪非正式首脑会议明确宣布,经济技术合作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目标。亚太经合组织原成员国所拥有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1,人口2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13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5。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1)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2001年,中国与东盟率先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样,中国对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持积极态度。在2003年10月“10+5”会议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标志着三方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与东盟的“10+1”合作机制更是取得了不少成果。2004年11月29日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项协议为在2010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个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0亿人口,经济规模达2.4万亿美元,对亚洲和全球的贸易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它还将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义十分深远。(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组成,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之间,超过90%的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将在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为中国与东盟企业创建了更加便利的发展平台。(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附录】东盟(10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三.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1综合国力及其构成要素(1)综合国力及其特征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的总和。综合国力的特征: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手段,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国家强弱盛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2)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等自然因素,还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外交实力等社会因素,以及民族特征、国民凝聚力、政治制度、政府素质、国家意志等精神因素。也就是说综合国力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是有形的物质实力和无形的精神实力的统一。其中,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先导,文化是支柱。2综合国力竞争的内容(1)经济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上升,每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由于单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经不足以扩大自己的经济规模,所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都调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确立了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战略。政治家们出访往往都喜欢带上企业家同行,力图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更多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以及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为此,贸易争端甚至贸易战也屡见不鲜,如何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问题,情报工作瞄准了商业秘密,防范金融风险成了一大课题。(2)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保持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发挥所谓"领导者"的作用。世界其他大国不愿生活在单极世界之下,于是大力推动多极化进程,也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间也就构成了纵横捭阖的复杂关系。其中,有合作也有竞争,有争夺也有交易。有的国家把谋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标,有的国家力图在某个地区发挥重要的政治影响,对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席位特别是领导职位更是当仁不让。对一些热点地区、热点事务,也力图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以便使事态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3)科技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谁占据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发展规划或项目计划,投入较大的物力财力,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加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展开了对重大科技发明的时间、速度、水平的争夺。 (4)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一个重要的带有威慑性的因素。在国际关系史上,国力的竞争,其重点以及直接的表现,往往是军事力量的竞争。冷战结束之后,军事斗争曾经一度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军事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军费开支明显增长,二是核武器竞赛抬头,三是高技术武器竞赛成为新的热点,四是军火交易日益扩大,五是谋求军事优势进行军事较量,六是军事与政治结合的更加紧密。(5)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文化是一种软国力,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捍卫自己的文化。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展开着复杂的较量,文化之间的合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状态。(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传统的带有基础性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较之以往人才的流动性、包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所以人才的竞争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有实力的国家,则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3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1)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控制着大部分国际经济组织,在制定章程和游戏规则时往往发挥着主要作用。(2)信息成为经济核心资源。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推动力和新兴的支柱产业。(3)强强联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在这一方面,欧盟已经先走一步,以联合力量与美国争高低,东亚地区也正在加紧行动。21世纪的竞争主要在美、亚、欧三大板块间展开。(4)“创新战”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热战中,科技创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权重和地位,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源。而创新也将超越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范畴,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保证。(5)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有可能出现富国欲富、穷国欲穷的趋势。今后国际间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实际上则是高科技的竞争,即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6)“新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团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预的危险。四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性经济问题: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指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目前更趋严重。它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1.人口增长问题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占7%,即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社会(2005年),人口已达2亿。就业与教育:人多导致贫困,全球有49个最贫穷国家,人口近6亿;许多人失业,上不起学。比例失衡:一些国家男女比例失衡,造成婚姻困境。中国男多女少(广东河南等5省比例为130:100以上,而且男的比女的多4000多万);俄罗斯、法国等女多男少。(7月1日为世界人口日,1990年)(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2环境恶化问题气温升高:海平面上长、南北极冰雪融化、太平洋岛国消失等。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高达50摄氏度以上,每年都热死上千人;水土污染:全球80%的疾病、30%的死亡与饮水有关,(每年1500多万人);庄稼不结果,鱼虾死亡等。土地荒漠:草原森林减少、内陆河干枯、沙漠化增多,撒哈拉变迁、楼兰衰亡、沙尘暴肆虐便是做好的例证。(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2009年)3.资源短缺问题耕地减少:全球人均耕地仅有0、15公顷,(约15市亩);沙漠化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近1/3),中国每年损失3436平方公里。森林减少:500年前,地球表面2/3是森林,面积达76万亿平方米;1986年仅剩28万亿平方米;现在每年损失2000亿平方米;120年以后,森林将化为乌有。(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1971年)淡水危机:全球80个国家面临危机,26国3亿人严重缺水,20亿人没有净化水设备,10亿人喝不上纯净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93年)能源短缺:据估计,全球石油、天然气可采量40年左右,煤炭100多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能源和消费大国。4.粮食匮乏问题差距扩大:1966年,世界上最富的20%人口与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之比为30:1,到1997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74:1。最富的卢森堡、挪威等国人均收入十万多美元,最穷的津巴布韦、刚果、利比亚等国人均收入三百多美元。饥荒蔓延:最近20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29个增加到49个。全球29国面临严重饥荒,8亿人常年饥饿,2亿儿童(5岁以下)患有营养不良症。粮价上涨:自1990年以来人口增加了10%,粮食只增加了2.3%。联合国统计:2005-2007年, 小麦价格上涨了181

    注意事项

    本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案.doc)为本站会员(少林足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