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

    • 资源ID:4143644       资源大小:2.19M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

    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本章内容: 第1节 生理心理学 第2节 驾驶人与交通安全 第3节 骑车人特征与交通安全 第4节 行人特征与交通安全 第5节 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 复习思考题 重点: 生理心理学、驾驶人特征、行人特征,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1节 生理心理学,一基本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科学。 它和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神经学、精神病学、遗传学、动物学以及哲学等都有密切关系。,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二、交通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交通系统中驾驶人和行人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交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内容有: 驾驶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感觉、情绪、注意力、反应等特性及其与驾驶机能的关系。 道路线形、坡度、交通设施、交通环境对驾驶人的心理作用。 酒精和药物对驾驶人驾驶机能的影响,以及驾驶人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查方法。,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驾驶人驾驶疲劳的规律、测定方法和指标。 驾驶人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的检查方法与考核方法。 车辆内仪表盘、操作设备、音响设备、安全设备等人机设计等对驾驶人产生的心理效果。 车辆外形、喷漆颜色、头灯位置、安全设备等对行人产生的心理效果。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骑自行车人在不同交通条件下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行为的规律。 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行人肇事与本人年龄、性别、过街速度、过街地点及道路宽度的关系。 交通宣传方法及其效果。,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的研究方法 : 宏观定性方法,例如调查问卷法、面对面问询法; 宏观定性定量方法,例如现场观察法; 微观定量方法,例如实验法,其中又包含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等。 驾驶人的生理心理波动与交通安全的定量关系,这主要体现以下2个方面 : (1)在正常的交通环境下,驾驶人生理心理(肌电、皮电、脑电、脉搏、呼吸等)的突然波动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宏观定性定量方法,例如现场观察法; (2)交通设施(道路照明、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的变化(或一种新式交通设施)对驾驶人生理心理的影响,进而反映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心理与交通行为密不可分。心理状态会对驾驶行为造成影响。,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2节 驾驶人与交通安全,一、驾驶人生理特征与指标 在宏观上,可以表现在性别、年龄、血型、视觉、听觉、疲劳等。 在微观上,可以表现在心电(ECG)、脑电(EEG)、呼吸(RESP)、肌电(EMG)、皮电(EDA)等。 在对驾驶人的驾驶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时,一般这几个微观的生理参数来表征驾驶人的基本生理特征。,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1.心电(ECG)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内,伴随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而产生生物电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 人的一个完整心电波形图如图7-1所示。,图7-1 心电波形图,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当驾驶人遇到危险境地时或者驾驶人处于复杂的交通环境时候,其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使用心电这个生理参数来衡量某些交通设施或某些交通形势对驾驶人的影响。 驾驶人的疲劳程度与机体的唤醒水平密切相关,心电可以作为判断驾驶疲劳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 行车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率主要与车速和行驶时间相关。车速越高,心率也越快,行车越不安全;随着行驶时间不断加长,心率会逐渐变慢,此时表现为驾驶疲劳。,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脑电(EEG) 人在思考时,磁场发生变化,形成生物电磁场,从而产生一种电波叫脑电波。 脑电波的频率变动范围一般在1-30Hz,根据脑电频率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波段: (1)波:频率8-13Hz (2)波:频率13-30Hz (3)波:频率1-4Hz (4)波:频率4-8Hz 脑电信号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亦可用于反应驾驶人的心理及脑疲劳等问题。,1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呼吸(RESP) 呼吸幅度代表被试每次呼吸时的呼气/吸气量,是一个相对值; 呼吸频率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这两个指标均可反映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呼吸情况。 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而异,成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18次。 呼吸能反映人的体能状况,肺活量小,呼吸频率快的驾驶人体能相对较差,长时间行车时容易疲劳,也易发生事故。,1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肌电(EMG) 通常将人体骨骼肌电信号称为肌电信号。 肌电显示了肌肉活动的大小,反映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在临床方面,肌电信号可以用于高血压,焦虑,社交恐怖,考试应激,睡眠障碍,疼痛,磨牙,惊恐发作,康复医疗,心身放松训练等。 5.皮电(EDA) 皮电的高低能反映情绪的变化情况:情绪紧张、恐惧或者焦虑情况下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表面汗液增多,引起导电性增加而致皮电升高;情绪平静时,皮电降低。,1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二、驾驶人生理特征与交通安全 1.性别与交通安全 男女在各个方面有差别,但是相关调查表明,男女驾驶人在交通违章违法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驾驶前饮酒,强行超车男驾驶人比女驾驶人多。 在通常驾驶条件下,男女驾驶人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差距不大,而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明显不同。 在学习驾驶的时间上,驾驶职业选择上应对女性有更高要求才可能保证交通安全。,1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年龄与交通安全 美国某公共汽车公司对各种年龄驾驶人16万公里行程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对于年龄来讲呈现浴缸型曲线 。年轻驾驶人,老年驾驶人都存在着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 3.血型与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与人的血型有关,尤其在女性方面更为突出。有关研究认为:A型血的人机智、细心、谨慎,对周围善加观察,因此,事故较少。,1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视觉与交通安全 1)视力 视力是指人眼能分辨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的能力,分为静(体)视力、动(体)视力、夜视力。 静视力是指在光线充足条件下,人和视标在静止状态下所检查的视力。 动视力是指在光线充分条件下,人和视标处于运动(一方运动或双方皆动)状态下所检 查的视力。 夜视力是指人在光线微弱条件 下,即暗环境中分辨方向、识 别物体大小、形状及运动状态 的能力。,1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的视力属于动视力。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 -20%,特别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 人的视力随运动速度的提高而下降,车速越快,视力下降得越多。 表7-1是测定不同车速下驾驶人对同一标志的判读距离,标志上字高为40cm。 表7-1 车速与判读距离关系,1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动视力除受车速影响外,还随照明强弱、目标与背景亮度对比、目标呈现时间、相对运动的方向与方式、驾驶人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在目标角速度不同的环境下驾驶人的动视力是不同的。 相同环境下不同年龄驾驶人的动视力亦不同,年龄越大,伴随目标角速度的升高,动视力下降得越多。如图7-2、7-3所示。,1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1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视野 视野是指人的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时能够看得见的最大空间范围,包括静视野和动视野。 静视野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两眼注视前方时,眼睛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 动视野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但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够看见的范围。,1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静视野和动视野可以用角度来衡量。一般正常人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时,视野大约120°,左右重叠,双眼视野比单眼视野的范围大,如图7-4所示。,图7-4 驾驶人视野图,2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驾驶人视野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车辆运行速度越快,驾驶人越注视远方,即注视点前移,视野越窄。 驾驶人的视野随车速变化的基本规律如图7-5所示。 图7-5 视野随车速变化规律,2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视觉适应 适应是一种感觉现象,因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当外界光线突然发生变化时,人眼更会出现短时间的视觉障碍,这就是人眼的适应过程。 光线突然由明亮变暗淡的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反之称为“明(光)适应”。,2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交通安全,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指人从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进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该过程需要3-6min(完全适应还需更长)。 暗适应前的曝光愈强,人的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的阈限值越高。图7-6是对3种不同强度白光适应之后人的暗适应曲线。,图7-6 对不同强度白光预先适应后的暗适应过程,2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明适应 明适应是指人从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进人亮处时眼睛的适应过程。明适应相对于暗适应来说相对较快,一般1min之内即可完全适应。 在明适应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力,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盲。 在长隧道的出口处,设置转弯反光镜时都应避免过强的闪光,以保护驾驶人的视觉功能,减少事故发生。 有关研究表明:驾驶人的动视力、夜视力的异常与交通事故直接相关。,2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5.听觉与交通安全 在复杂的道路交通中,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是获取交通信息量多的感知器官。 1)人的听觉基本能力 听觉感受性 驾驶人听觉的特点是感受性有极 宽的动态范围。 听觉掩蔽 掩蔽是心理声学中很重要的效应, 它不仅说明一个声音怎样影响另 一个声音,透过它还有助于了解 人耳的频率分辨。,2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听觉与行车安全 听觉信息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应快,听觉为0.12-0.16s,视觉为0.5-2.08;二是刺激强,行车中,听惯了各种声音后,如突然有异样的声音出现,则会立即引起驾驶人的注意。 在车辆运行速度的判断中,听觉也起作用,而且根据试验,对速度的判断,听觉要较视觉的误差小。 在行车过程中,常常是由听觉发现故障信息,然后再由视觉加以确认具体故障,以保障安全行车。,2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6.疾病与交通安全 近些年,由于疾病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对驾驶人来讲,在病态下开车,其注意力、视动作反应能力会大大降低;动作不协调,准确性和速度也会下降。慢性病同样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2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7.食用药品(毒品)与交通安全 1)药物 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导致的交通事故明显增多。下面列出几种药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抗过敏药: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症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 镇静催眠药:服用后可引起嗜睡、乏力、头痛、头晕、运动失调等副作用 。 解热镇痛药:如使用剂量过大,可出现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等副作用。 以上药物的副作用均可影响驾车的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驾车时应尽量不服用以上药物。,2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毒品 “毒驾”是吸毒驾驶的简称。“毒驾”是指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毒品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的不安全行为。 “毒驾”者吸毒后产生的精神极端亢奋甚至妄想、幻觉等症状,会导致驾驶人脱离现实场景,判断力低下甚至完全丧失判断,其造成的后果不亚于酒驾,甚至比酒驾还严重,它将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三、驾驶人心理特征与交通安全 1.感觉及知觉与交通安全 1)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感觉 感觉是指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其头脑中引起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二是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 知觉 知觉是人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性、综合性反应。知觉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之分。感觉和知觉越丰富,在驾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3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感觉与知觉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与驾驶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等。 知觉可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知觉,这三种知觉对驾驶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平衡觉与行车安全 平衡觉异常迟疑,在起伏、盘旋的山地驾驶中,很难准确地判断行车方向;异常灵敏,也难以适应次级路面特别是山地驾驶。,3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空间知觉与行车安全 空间知觉是驾驶人对交通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与行车安全 时间知觉越长,驾驶人越容易产生急躁、厌烦、拖拉和松劲情绪,以致影响安全驾驶。 运动知觉与行车安全 运动知觉,一般指对物体空间位移和运动速度的知觉。在行车中,车辆和车外物体都在运动,对车辆运动方向和速度知觉是否正确,确实关系到行车安全的重要问题。 错觉与行车安全 引起错觉的基本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及其自身因素的干扰,安全生产管理者及驾驶人均应充分认识错觉对行车安全的影响。,3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注意特性与交通安全 1)注意定义及分类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对象的指向性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指向所关注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 意识的集中性是指人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所选择的对象上,同时对其他对象加以抑制。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主要是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机体的定向反射而产生的。,3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注意能力的判断 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知觉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认识的高度选择状态能够延续时间的长短,即注意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在几种认识活动上的分配,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3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情绪与交通安全 1)情绪的定义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的特点 人的情绪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都会给汽车驾驶人在行车安全上带来不同的效应,积极的情绪起正作用,消极的情绪起负作用。 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驾驶人带消极情绪驾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70%。,3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驾驶人情绪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情绪对人的认识、意志、行为和个性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机动车驾驶人,其情绪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具体说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不良情绪会导致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 不良情绪会妨碍驾驶人技术正常发挥 不良情绪会让驾驶人感到疲劳 不良情绪会驱使驾驶人不讲职业道德,3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 “路怒症”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路怒症是指驾驶人本人对其他驾驶人的驾车行为(超车、变道、加塞等)产生反感乃至愤怒的一种心理及行为的表现,这种行为或延伸为攻击性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 路怒症的发生于驾驶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工作压力、交通拥堵、赶时间等有关系。不良情绪会导致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 。 视频案例23:路怒症,3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路怒症主要有6种表现症状: 开车“骂人”成常态。 驾车情绪容易失控,一点堵车或碰擦就有动手冲动。 喜欢跟人“顶牛”,故意拦挡别人进入自己车道。 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判若两人。 前面车辆稍慢就不停鸣喇叭或打闪灯。 危险驾驶,包括突然刹车或加速,跟车过近等。,3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路怒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与行为,带着愤怒情绪开车,不仅给自己带来交通事故,还会造成交通不便,严重者造成交通伤害等。 路怒症造成的可能影响如下: (1)引发或加重交通拥堵开车 (2)引发交通事故 (3)可导致刑事案件 (4)不利于驾驶人身心健康 (5)不利于驾驶人的人际关系,3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缓解路怒症的基本方法: (1)留够较为充足的时间 (2)避免不良情绪干扰 (3)开车别在路上争吵 (4)出门前准备周全,4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性格与交通安全 调查分析发现,那些能够安全驾驶车辆的驾驶人适应性都比较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遇有紧急情况,镇定自若,妥善处理; 那些事故多的驾驶人,一般来说,缺乏生活规律,协调性差,比较情绪化,对别人漠不关心,并且容易冲动。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人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学习努力弥补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4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四、驾驶人信息处理过程 驾驶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需要不断地认知情况、确定措施并实施操作。认知情况确定措施实施操作这一过程,实质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驾驶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如图7-7所示。,4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图7-7表示由环境获得信息,由接受器(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信息处理部(中枢神经系统),经思考判断作出决定,然后经传出神经系统传递到效果器(手、脚等运动器官),从而使汽车产生运动。 驾驶人对信息的处理,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进行,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安全驾驶的关键。,4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五、驾驶人反应特性与交通安全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 反应特性的含义是:从表露于外的事物引起反应到开始动作所需的时间,常用反应时间来表示。它不是反应的延续时间,而是从刺激到反应动作之间的时距。 1.反应特性分类 1)简单反应 驾驶人对单一信号刺激,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做出反应,称为简单反应。做出简单反应的时间就称为简单反应时间。 表7-2列出的是人的几种主要感觉器官简单反应时间的范围。,7-2 不同感官的简单反应时间,4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复杂反应 复杂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是指对于两种以上的刺激,需按既定方式,采取一个以上的动作。 复杂反应是给驾驶人多种刺激,要求驾驶人做出不同的反应。 因此,超越车辆的驾驶人必须有选择余地和预知准备的余地,只有懂得这样的道路行驶规律,才能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安全行驶。 复杂反应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汽车和车流中的另外一些车辆的速度、行驶路线以及道路环境情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4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影响反应特性的因素 1)刺激与反应 首先,在各种感觉通道中,反应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触觉听觉视觉嗅觉,见表7-2 。且刺激部位不同,反应时间不同,手的反应速度比脚要快,右手的反应速度比左手快,右脚的反应速度也比左脚快。如表7-3所示。 表7-3 反应运动系统种类与反应时间的关系,4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其次,在感觉界限范围内,如果是同类刺激,那么刺激的强度越大,则反应时间越短。且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阈值时,反应时间的缩短便收到明显的效果。 再次,刺激物与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刺激物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强,反应时间相对较短;反之,对比弱,则反应时间长。 最后,刺激信号显露的时间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显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表7-4为光刺激时间对反应时间影响的一组实验数据。 表7-4 光刺激时间与反应时间,4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驾驶人状态与反应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人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到驾驶人的反应时间。 因此,在交通事故多发处及其他危险地段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驾驶人的注意和警觉,让驾驶人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从而缩短驾驶人的反应时间。,4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驾驶人年龄、性别与反应,这里用反应时间来量化。一般来讲,在30岁以前,反应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3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同龄的男性比同龄的女性反应时间要快,如图7-8所示。,图7-8人的年龄、性别与反应时间的关系,49/104,第3章 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案例: 1、女驾驶员泊车踩错油门 撞断金属护栏整车栽进河涌 。,50/104,第3章 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案例: 2、女司机停车时错踩油门 轿车冲出护栏卡墙上,5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车速与反应 汽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 据测试,驾驶人在正常情况下,车速为40km/h时,反应时间为0.6s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时,反应时间增加到1.3s左右。 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驾驶人的脉搏和眼球运动都加快,感知和反应变慢,对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受变得相对迟钝,在会车和超车中往往对车速估计过低,且容易对距离估计失误。,5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六、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 1.驾驶行为三阶段与基本模型 根据人行为的刺激(S)机体(O)反应(R)模式,在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的驾驶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驾驶人的感知阶段、判断决策阶段和动作阶段。 驾驶行为三阶段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不间断地多次串并联,相互重叠、相互补充,因此驾驶行为是信息感知、判断决策和动作实施综合作用的结果。,5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根据驾驶行为三阶段,可认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是一个信息感知决策反馈模型。驾驶行为基本模型如图7-9所示。,图7-9驾驶行为基本模型,5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驾驶行为失误与不安全驾驶行为 驾驶行为失误包括感知失误和操纵失误。 感知失误是指驾驶员对驾驶情境评价发生失误, 操纵失误是指驾驶员不能实施原先计划的操纵动作。 减少驾驶行为失误的主要措施有: (1)防止驾驶员自身驾驶能力的降低,如禁止驾驶员饮酒、服药、患病驾驶车辆; (2)提高和改善交叉口道路交通环境。,5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驾驶疲劳行为与交通安全 1)驾驶疲劳定义及分类 驾驶疲劳是由于驾驶人长时间或超强度地反复操作,体力和脑力过多消耗,使其生理上、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 根据疲劳的分类,驾驶疲劳可分为体力疲劳、精神疲劳。,5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 由于驾驶疲劳是在人车环境(路)这个大系统中产生的,所以可以从人、车、路和环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持续驾驶,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等 (2)车的因素。车辆状况差,车内温度不适宜 (3)路的因素。包括道路状况太复杂或者过于单调 (4)环境因素。季节的影响,5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疲劳驾驶对安全行车具有以下不良影响: (1)驾驶人怠倦、无力,驾驶操作的主动性与准确性减弱,操作动作迟缓、生硬、不合时机,甚至无法按照规程驾驶。 (2)驾驶人反应时间显著增长,判断和驾驶失误增多。 (3)驾驶人注意力涣散,注意广度变窄,注意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 (4)疲劳导致驾驶人记忆力变差,思维能力明显降低 。 (5)驾驶人的感知觉机能弱化 。 (6)进入半睡眠或瞌睡状态,极易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视频案例24:收费站翻车事故-疲劳驾驶,5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疲劳导致交通事故的过程可由图7-10的框图来示意。,图7-10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过程,5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驾驶疲劳的预防措施 驾驶时间控制 驾驶时间是影响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h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min”,道路运输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营运车辆驾驶人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否则将受到处罚。,6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疲劳预警装置 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可以将目前开发的疲劳预警系统分为4类: 1)基于驾驶人生理参数测量的预警系统 2)基于车辆参数监测的预警系统 3)基于驾驶人个体特性监测的预警系统 4)基于驾驶人多个特性参数监测的预警系统,6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酒后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 当人体血液内酒精含量过高,达到醉酒状态时,对驾驶行为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醉酒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视觉受到影响 醉酒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 醉酒使人记亿力降低 醉酒使注意力水平降低 醉酒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往 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醉酒使人的触觉感受性降低,即 触觉的感觉阈值提高了,6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酒后驾驶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如图7-11所示。,图7-11血液酒精浓度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关系,6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依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之规定,酒驾分为两种,饮酒后驾驶、醉驾驾驶,具体标准如下: (1)车辆驾驶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员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员。 (2)酒精含量:车辆驾驶人员血液或呼气中的酒精浓度。 (3)饮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4)醉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6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5.超速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 超速行驶,是指车辆的行驶速度超过一定道路条件所允许的行车速度,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高速行驶。 车速的快慢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超速行驶所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超速行驶使车辆发生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超速行驶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驾驶人往往措手不及,容易造成碰撞、翻车等事故。,6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超速行驶使驾驶人视力降低、视野变窄、判断力变差 。 超速行驶时,驾驶人精神紧张,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量大,极易疲劳。 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对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估计不足,从而造成措施迟缓 。 超速行驶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 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越高,横向离心力越大,从而使操作难度增加 。,6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6.闯红灯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 驾驶人闯红灯是指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在红灯亮起禁止通行时越过停止线并继续行驶的行为。 据统计,全国每年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因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死亡1.6万人,受伤3.8万人。闯红灯对交通安全产生的影响有: 1、闯红灯时驾驶人的注意力都在交通信号灯上,不能全面和正确感知车内外的变化 。 2、闯红灯时,通常通过路口的车速都比较快,减弱了驾驶人对空间的认知能力。,6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闯红灯时,驾驶人对各类交通环境的判断能力下降 。 4、闯红灯加大了交叉口汇合点和冲突点本身的不安全性,导致安全系数下降。 5、闯红灯影响驾驶人及时、准确、有效地操控车辆。 6、闯红灯影响车辆的安全通过性能,同时也减弱了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应变反映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 7、实践证明90%的重特大交通事故都发生在道路交叉口或其附近,因此由闯红灯所造成的事故后果通常都比较严重。,6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3节 骑车人特征与交通安全,一、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现状 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便利、快捷,使得电动自行车数量急剧上升。而电动自行车属于“高速非机动车”,同时具有自行车稳定性能差和自我保护性能差等缺点,容易发生穿插和猛拐等违法行为,存在着发生事故、导致严重交通伤害的隐患。事实上,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继摩托车之后的事故多发车。 视频案例25: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二、自行车的交通特性 1.自行车是轻便、灵活,且经济、适用的绿色交通工具。 2.自行车是人力或混合动力驱动。 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行为特性,有以下几种典型的不安全行为: (1)超速行驶。 (2)不按规定车道和导向行驶。 (3)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行驶。 (4)超载。 (5)占道停车。,7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自行车出行的时距特点。 自行车出行时距大多数不超过50min。 4.自行车运行的蛇形轨迹特征。 5.自行车是无安全防护的交通工具。 6.自行车骑车人的前方空间知觉准确,后方空间知觉不便。,7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三、骑车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 2)心理特征 (1)急快、超越心理 (2)对行空间的占有心理 (3)胆怯心理 (4)随机心理 视频案例26:校园汽车-自行车事故视。,7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四、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 从骑车人自身方面来说,骑车人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随时从自己周围的情况出发,认清道路、交通、天气的特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来决定自己如何骑行; (2)要把握交通运行规律,熟悉交通法规的各项规定,做到按规律办事,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3)要注意观察,直行时要看清前方和两侧的情况,不盲目骑行; (4)要注意动态情况的变化,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危险情况,提前做好思想准备。,7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1)电动车的安全管理与交通行为控制 如何对非机动车进行自我控制,根据电动自行车个体不安全的交通行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法对电动自行车施行牌照管理,并定期进行年审。 (2)定期组织车主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考试。 (3)采用机动车的事故处理办法。 (4)引人非机动车保险制度,完善交通事故赔偿保障体系。 (5)加大对非机动车辆违法的处罚力度。,7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6)增加电动自行车合法种类。 (7)在非机动车道设置临时停车点。 另外,对电动自行车群体交通行为的安全预防及控制方面有: 首先,从改进生产标准开始,电动自行车定义标准要从电机输出功率着手。 其次,要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普及。 最后,要提高交通执法水平,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监测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交通行为。,7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国外自行车安全管理 (1)国外自行车安全防护规定 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规定,自行车必须配备白色前灯和红色尾灯,粘贴反光标志,装备铃铛,并在规定地点停放,夜间行驶必须开启前灯和尾灯。 新加坡规定,自行车可搭载12岁以下儿童,但必须加装防护装置,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必须符合安全技术标准。 澳大利亚规定,自行车夜间前后有效灯光距离不得低于200m。,7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国外自行车通行的规定 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规定,骑车人在转弯之前需打出手势,通常是用左手打左转手势,右手打右转手势。 日本规定,自行车靠左侧行驶,并可以在人行道行驶。 (3)国外骑车人违法行为管理 国外警察对骑车人的处罚方式主要有:告知父母、安全教育、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社区服务、罚款、逮捕;对遵守交通法规的骑车人适当给予奖励(商家优惠券、小礼物等)。许多国家都规定,警察可以没收违法停放的自行车。,7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4节 行人特征与交通安全,一、行人的交通特性 1.行人交通基本参数 (1)步行幅度 步行幅度(步幅)是指行人两脚同时着地时,前脚尖至后脚尖的距离。行人步幅的大小,与行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出行目的、行程距离、道路状况和天气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素。,7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步行速度 步行速度同样受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制约。 步行速度与信号灯的显示时间也有关系。 行人穿过人行横道时的速度也有不同。在人行横道上的步行速度要比在路侧人行道上行走的速度高。其次是穿过人行横道时的速度有前半段与后半段之分,如表7-5所示。,表7-5 前半段与后半段通过人行横道速度,7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 行人横越街道有单人穿越、结群穿越之分。单人穿越街道分为三种情况: (1)待机过街,即行人等待汽车停驻或车流中出现足以过街的空隙,再行过街; (2)抢行过街,即车流中空隙虽小,过街人冒险快步穿越; (3)适时过街,即行人走到人行横道端点,恰巧遇到车流中出现可以过街的空隙,不需等待,随即穿越。,80/104,第3章 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行人闯红灯,8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行人安全心理距离 行人横越道路时,通常要利用车流的间隙安全通过。 行人为了安全通过,就要以迎面驶来车辆的距离和速度为依据,预测出车辆到达自己附近需要多少时间,以此判断自己是否通过。,8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行人过街安全心理距离定义为:行人穿越某车道前,判断该车道上距自己最近的机动车到达人行横道时能够安全穿越的距离。计算式为: (7-1) 式中:L安行人过街安全心理距离; 第i车道机动车平均速度,m/s; L横道人行横道长度,m; n车道数; v人行人个体平均过街步速,m/s; t反行人反应时间,平均值1.8s; l安到达车辆距行人的安全距离,取3m。,8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行人过街的危险程度 行人过街的危险程度与过街人数及过街方式有关。 视频案例20:触目惊心,此交通情形经常出现,必须充分重视。 行人过街地点的选择与危险程度也有一定关系,如表7-6为英国学者调查的行人过街地点相对危险程度。,表7-6 行人过街地点相对危险程度,8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5.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 行人利用车流间隙过街,需要有个等待时间。行人等待过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汽车交通量、道路宽度和行人条件。 随着等候时间的延长,行人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冒险穿越的欲望和可能性也逐渐增大。 N. Rouphail等人在行人和自行车设施通行能力分析报告中指出:强行穿越行人所占的比例,随着平均行人过街延误的增加而增加,且无信号控制路口行人所能承受的延误值普遍小于有信号控制路口。表7-7为研究结果。,8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通过调查发现,交通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所能够承受的最长等待时间,英国的调查数据为45-60s,日本的调查数据为30s,当禁行时间太长时,即使有专人管制,大多行人也会“跃跃欲行”。,表7-7 无信号与有信号控制下平均行人过街延误与强行穿越行人所占比例关系,8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6.行人使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一般心理 据研究,人行横道离行人期望穿越的地点越近,其利用率越高。人行横道离路口太远,人行横道的利用率将下降。 修建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可以完全把行人与机动车驾驶人分隔开,不仅能确保行人安全过街,也避免了行人对车辆的干

    注意事项

    本文(《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为本站会员(少林足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