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doc

    • 资源ID:4149898       资源大小:202.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doc

    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教材概述本板块所选的四首词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各一首,这四首都是婉约词,且表达的情感有类似之处。李煜的虞美人写他亡国后内心绵绵的愁怨。晏殊的蝶恋花细腻地表达了痴情女子的离恨别愁。柳永的雨霖铃基调低沉,“离情”线索贯穿全篇,词中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见“别”情,实在高明。李清照的声声慢充斥着冷清、愁苦的气氛,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寡居时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由此看来,四首词中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孤独愁苦”。教学重、难点是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体会词人们抒发的人生愁苦,并以此来探究四首词表达的感情存在的差别。另外品味四首词各异的语言,赏析它们各自独有的艺术手法也应作为教学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首词虽同属婉约词,但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而后两首词则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思路方法本板块所选作品文意理解的难度都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因此学习这一板块,可以按照诵读、涵咏、赏鉴的过程来进行。词有合乐可歌的特点,比之诗更便于吟诵,所以教学中诵读仍是很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感知词的内涵,在诵读时要注意词的平仄和押韵,读出感情,读出内涵。涵咏即咀嚼回味,细细品味词的内蕴,通过涵咏就可以慢慢进入词的意境中去,可引导学生从词的章法入手,通过想象联想来进行品味。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对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这就是鉴赏。课堂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词别是一家的风味。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回顾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各首词的重要思想内容。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语言、音韵之美。2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比较各首词的表现手法。3理解词人内心,感受不同处境和心境下不同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来源:学_科_网第1课时导语设计“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提到这两句,我们常常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确,我们对于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对于一位失败的政治家,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李煜却给后代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一位昔日君主记忆中的伤痕,一位亡国之君内心的绝望,让他唱出了千古传诵的血泪悲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播放邓丽君歌曲几多愁(虞美人),学生学唱,以此导入。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华艳温馨,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被害前几年,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两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他在七夕他的生日那天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宋太宗闻之大怒,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2)晏殊来源:学.科.网Z.X.X.K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初期婉约词的重要作家。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晏殊今存词130余首,全为小令,无慢词。他的词大部分是在富贵优游的生活中产生的,内容多取四季景物、男女恋情、欢愉情趣以及流连诗酒、歌舞升平,题材较狭窄。但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皆为工妙之语,千古传诵。晏殊词的风格,既吸收花间派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承袭了其清俊疏淡的特色,不流于轻浅、浮浅,故为当时所重。2基础积累虞美人1听录音,整体感知内容与情感。2学生自读,体会情感,教师指导语调语速。3读过这首词,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李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词中有没有可以印证他情感的语句?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这首词要表达的感情就是一个“愁”字。一、解读课文,剖析情感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你感受到李煜的愁有哪些特点?明确:用了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让我们感受到李煜的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他的这种愁绪应该是绵绵不绝,又多又长又深又久的。2李煜究竟在愁什么呢?他有哪些愁?(可点拨学生逐句分析来找寻答案,力求全面完整)明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句的关键即是“往事”,自然更迭,永无休止,看到眼前景物,想起往事,这个往事包括以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在这一句里包含追念往事之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回顾故国,登楼遥望,东风吹面,只是这美好的月明之夜,故国何在。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不堪”二字让人动容。这里李煜以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直抒亡国之恨。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景物应该还在吧,然而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了。所有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所以这里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教师总结:由此看来李煜的愁绪有对往事的追念,有亡国思乡之痛,还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总之,这首词字里行间满是李煜的亡国思故之愁和人生迷惘之愁。二、探究技法和风格1“愁”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李煜却将这种情感表达得具体形象可感,他用了怎样的技法呢?明确:词中出现了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月明、雕阑玉砌、朱颜、一江春水等一系列意象,一开始写眼前实景,接着感叹,沉入回忆,成了虚写;虚写后“小楼”“东风”又是实景,而登楼遥望后又回到虚写“故国”“月明”;接下来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也是虚写,有物是人非之感。虚实对照使全篇跌宕生姿,正是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使愁情缠绵悠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具体可感的江水比喻愁多,用东流之水比喻愁绵绵不绝。巧妙地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2拓展:回顾把抽象情感形象化写愁的名句。明确: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李煜、欧阳修、秦观、贺铸等或将愁变成水,或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或将愁化为萋萋芳草,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这些名句都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各具特色。可见比喻这种修辞是化虚为实最有效的载体。三、美读这首词,体会李煜的情感,读出幽怨、悲伤、无奈、凄楚的味道。蝶恋花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课上交流,课后形成书面文字,完成本课学习。1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词的上阕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情感的?3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是怎样来排遣情感的?有效果吗?4赏析下阕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明确:1表达的是“离别苦”,即主人公与恋人(友人)分别的离愁别恨。2词的上阕全部在写景,出现了菊、兰、罗幕、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但这些景物都是浸透了主人公感情的。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情;兰花沾露珠,似默默饮泣,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3下阕中主人公用“独上高楼”和“寄彩笺”的方法来排遣离恨。但显然这毫无效果,“望尽天涯路”,表明登楼遥望,但不见所思之人,因而想到音书寄远,但“山长水阔”,怎能知道“彩笺”“尺素”寄往何处?这种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音书难抵的残忍现实反而更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悲苦。4“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强劲肃杀,“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主人公凄楚之情。“独上高楼”,为的是排遣苦闷,一个“独”字写出了女子的孤独、迷茫、空虚、惆怅。“望尽天涯路”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这几句和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这几句的经典性。而唐宋词鉴赏词典中说:“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可见这首词的上、下阕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阕风格偏于柔婉;下阕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第2课时导语设计我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能够平步青云,但有一位读书人却视功名为粪土,曾经作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后就使他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此后他就自嘲般的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最终考取进士,这个怪人就是著名词人柳永,今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他的才情。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柳永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做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后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2)李清照来源:Z,xx,k.Com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其父亲李格非博通经史,工于词章,母王氏亦工文章。清照幼有才藻,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妇曾致力于金石书画搜集整理和研究,后因明诚仕途之挫,几度迁徙,明诚死。李清照几经丧乱,数罹颠簸,客死异乡。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她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与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南渡后,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悲常入词作,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变得低回婉曲、凄苦深邃,社会意义也扩大了。李清照有漱玉词传世。2基础积累雨霖铃1学生齐读,整体把握。2教师配乐范背,学生感悟词的感情和意境。3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明确词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词的感情基调。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明确:内容上阕:恋人相别,依依不舍。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由此可见全词是表现一种离愁别恨。感情基调:悲戚哀婉低沉。4学生带着感情,把自己融入词人的内心世界,再次诵读课文。探究重要词句,美读这首词,体会意境。一、上阕1解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提问:这一句交代了什么?明确:这是写景的文字,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开首这一句以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是否恰当?(生试读,然后讨论)明确:不好。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凄凉的离愁,“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瑟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且对着送别的长亭,在词人眼中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这里着重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忧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2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学生想象并描绘这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谈谈感受。明确: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情景。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3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提问:此句景象阔大,看来颇有气势。那能否以昂扬的语气读出(师读)?明确:不能。这句话所写之景象虽阔大,但仍是饱含愁绪的,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结合柳永遭遇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教师总结: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4带着刚才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诵读上阕。二、下阕1学生依据上阕的办法自己研读下阕,读读自己喜欢的那些诗句,思考该怎么读?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代表发言。一个负责朗读,一个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以及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教师可适时点拨)2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直和离别密不可分。“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时分愁更愁。此句景中含情,以实写虚,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三、探究技法这首词是怎么来表现这种凄凉哀婉的离别情的?明确: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语句都毫无保留地袒露了离别的哀伤和不舍。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巧妙地倾注在所写之景上,委婉又有韵致。四、小结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真是“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声声慢一、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明确: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晚年独居时哀婉的生活感受。主要通过对周围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内心的愁苦。词的上阕主要写了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之感,下阕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以及内心的愁情的宣泄。二、品读全词李词语言清新浅易,多用白描,雅俗共赏,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自己质疑,自己答疑,教师仅做点拨总结。重点提示: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明确: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结合课后练习4加以分析,体会叠字妙处)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于事。这里词人笔下是“淡酒”,实际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来源:学科网ZXXK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表达了什么?李清照有哪些愁?明确: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这样表达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将万般愁绪化多为少表面对愁欲说还休,实则表露无遗,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她的愁幽深复杂,概括来讲有国破、家亡、丧夫等“愁”。三、意象探究这首词中出现了好几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找出这些意象,并探究他们在传统诗词中相对固定的内涵。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秋风A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B秋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曹雪芹红楼梦)结:秋风常带来萧瑟冷凄之感,渲染愁情。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结: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因此很多诗词中雁是传情物,也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结:雨由于其丝丝缕缕、淋淋漓漓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而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两者叠加,雨打梧桐的声音,更是愁上加愁,让人心中愁绪无从排解。四、小结、深刻理解词人愁情后深情诵读全词。鉴赏诗词的基本步骤诗词鉴赏是高考一个重要考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抓诗眼、明意象、品意境、析技巧。1抓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就是诗眼。诗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抓住诗眼,就能使诗歌的意蕴现形,境界全出。2明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是为“象”;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明确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容易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借以表达复杂的某种情感。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3品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鉴赏如能把握诗词的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情景关系,往往就能领悟到诗词中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的意境特点。4析技巧。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所以熟记这些专业术语,做到了然于胸很重要。四首词作同为婉约词,但在品读过程中,我们读到的仅仅是婉约吗?明确:总体来说这四首词都是辞情蕴藉、情调柔婉的婉约词。但细细品味,在语言风格上还是具有多样性的。李煜的虞美人是亡国之君的沉痛“血书”,但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一下变得开阔,甚至有一点悲壮之气。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这里面有豪放词的豁达。柳永的雨霖铃整体基调低沉,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象阔大,景物苍茫寥廓,一扫柔美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读来似乎处处哀伤,是正宗的婉约词,可是唐诗鉴赏辞典却评论它“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词”。这个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但至少说明了声声慢在婉约中透出了豪放的声音。由此可见,这四首虽然是婉约词,其中也都多多少少包含一些其他的音符。总体来说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而后两首词则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来源:学*科*网古典诗词中的“景”“情”关系:在诗词中作家们善于借助景物来传情,因此要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赋予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主要有两种景和情的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正衬。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在表现手法上,景和情又有几种形式: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这类诗歌表述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一般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往往见“景”不见“情”。阅读下面两个作品,自己选取角度进行比较鉴赏。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错误 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提示:学生可以从内容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等多角度切入,言之成理即可。参考: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是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有人说诗伴愁怨而生,愁乃诗之源,怪不得本课四首作品都有同一个“愁”的主题。但四位词人表达的愁是不尽相同的,感情基调也是有区别的。学生讨论,体会这种区别。明确:虞美人写的是后主亡国的愁怨,蝶恋花写的是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愁情,雨霖铃写的是情人离别的愁绪,声声慢写的是国破家亡后的凄苦愁怀。在感情基调上,由于李煜和李清照一个亡国,一个破家,所抒发的感情更加沉痛,晏殊和柳永的词取材闺阁,这种愁情谈不上沉痛,只能说是伤感。具体来讲李煜的虞美人抒情上更偏重表达内心的悲、哀、怨、恨,写的是亡国之君的悔痛,这种悲惨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和表达的;李清照的声声慢抒写的是失去丈夫、孤单飘零的心境,感情上更侧重于凄楚、愁苦、凄厉;晏殊的蝶恋花情感上清丽含蓄一些;柳永的雨霖铃在情感表达上偏重于凄清愁苦。课堂小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从由肺腑发出的诗,到别是一家的词,我们领略到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最绚烂的篇章。诗言志、词言情是中国文化历代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但“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不同。所以在诗词鉴赏的道路上,我们完全可以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几课的学习能够见微知著,让我们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触摸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脉搏。作业设计1选取四首词中任一首,深入体会词人情感后改写成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2试写一首绝句或律诗,不必严格讲究押韵、平仄,但要有感而发,努力营造诗意美。1在时间上,他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春花秋月何时了)联系在一起;与空间上,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一江春水向东流)联系在一起。又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他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毫无节制,深广无尽。2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上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3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4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带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是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关于联系作品谈作用,应由学生自由发挥完成。最新精品资料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doc)为本站会员(流浪地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