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 020. 20CCS B 05B23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标准DB 2301/T 1682024龙稻203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024 - 09 - 19 发布2024- 10- 19 实施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龙稻203生产程序15种植区域26 秧田管理26. 1育苗前准备26.2 种子处理36.3 播种36-4苗床管理37 大田整地47. 1 秸秆处理47.2 整地47. 3 泡田47.4搅浆48移栽48. 1移栽期48.2 移栽规格58.3 质量要求59 田间管理59. 1 水分管理59.2合理施肥59-3病虫草
2、害防治610收获611 生产记录6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麒、王崇生、孙媛丽、孙羽、宋秋来、曾宪楠、季代丽、梁全喜、王曼力、 陈栋、冯延江、周玮、陈微、亢爽、赵荣伟、许志伟、柴赫男、张伟、袁帅。龙稻203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龙稻203生产技术的程序,规定了种植区域、秧田管理
3、大田整地、移栽、田间管理、 收获等操作指示,描述了生产记录等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活动积温2 700。C区域龙稻203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GBGB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404. 1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321 GB 15618 NY/T 496 NY/T 501 NY/T 1276(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水田耕
4、整机作业质量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23/T 0202007水稻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龙稻203该品种主茎13片叶,株高93. 8 Cm左右,穗长19. 8 CnI左右,长粒型,每穗粒数123粒左右,千粒 重25. 9 g左右,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0 d左右。适宜活动积温2 700。C的区域插秧种植。4龙稻203生产程序龙稻203生产程序包括6个阶段,分别是:种植区域、秧田管理、大田整地、移栽、田间管理、收获, 见图1。1种植区域(见5)2秧田管理(见6)2. 1育苗前准备(见6. 1) 二2. 2种子处理(见6. 2)12. 3播种(见6. 3
5、3大田整地(见7)3. 1秸秆处理(见7. 1)l, 卜3. 2整地(见7. 2)卜3. 3泡田(见7. 3)3. 4搅浆(见7. 4)2.4苗床管理(见6. 4)4移栽(见8)5田间管理(见9)4. 1移栽期(见8. 1)4. 2移栽规格(见8. 2) 4. 3质量要求(见8. 3) 5. 1水分管理(见9. 1)5. 2合理施肥(见9. 2)5. 3病虫草害防 (JL9. 3)6收获(见10)图1龙稻203生产程序流程图5种植区域活动积温2 700 左右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6
6、秧田管理6. 1育苗前准备6. 1. 1秧田建设DB 2301/T 1682024根据水田分布状况,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土质肥沃的中性或偏酸性田 块,按大田面积的l80l100的比例建设集中育苗基地,秧田长期固定,连年培肥。6.1.2育秧大棚及苗床规格育秧棚宽6 m8 m,高2. 2 m2. 6 m,棚长可根据地形、所需育秧面积等情况确定,单幅苗床宽2.6 m3.6 m,两幅苗床中间留步行道宽30 cm,大棚采用卷帘式肩部通风。6. 1.3扣棚盖膜大棚盖膜后将膜四周压紧,用土培严,并拉好防风网带。6. 1.4床土配置选择肥沃无病虫害无农药残留的土壤做床土,过筛后与壮秧剂
7、充分混拌配制床土。壮秧剂按说明使 用,使秧田床pH值达4.55.0。6.2 种子处理6. 2. 1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 1的规定。7. 2. 2晒种在种子浸泡前5 d7 d进行晒种,晾晒2 d3 d,每天翻动3次4次。8. 2.3浸种催芽浸种时用药剂杀菌消毒,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所需积温 90 oC100 oCo将浸泡好的种子,在温度30 32 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 %左右破胸时,将温 度降到25 催芽;当芽长1 mm时,降温到15 20 晾芽6 h播种。6.3 播种6.3.1 播期当气温稳定通过5 ,棚内日均温度超过12 时
8、播种。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中旬。6.3.2 播量每盘播芽种100 g125 go6.3.3 3. 3 覆土覆土厚度0. 8 Cm1. 0 cm06.3.4 封闭除草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6.4 苗床管理6. 4.1温度管理播种到出苗期,密闭保温,棚内温度不宜超过35 ,出苗达80 %以上时,揭下地膜;出苗到1叶1 心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5 28 ; 1叶1心到2叶1心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2 25 ; 2叶1心期到 插秧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 22 ,苗期棚内温度超过上限应通风。遇到低温时,晚上用防寒帘覆 盖保温。7. 4.2水分管理保持旱育条件
9、视苗床干旱程度适时浇水,宜8点前浇水,一次浇透。8. 4.3苗床除草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9. 4. 4预防秧苗病害在秧苗1.5叶期、2. 5叶期进行药剂防治和苗床调酸,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10. 4.5苗床追肥秧苗2叶1心期发现脱肥,及时追肥。6. 4.6预防潜叶蝇移栽前预防潜叶蝇,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7大田整地7. 1秸秆处理前茬水稻收获后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秸秆长度小于等于10 cm,根茬高度小于等于10 cm,秸秆粉 碎长度合
10、格率大于等于85 %,粉碎后的秸秆应均匀抛撒覆盖地表。11. 2整地11.1.1 耕秋季土壤封冻前,土壤含水量在25 %30 %时,撒施氮肥,氮肥用量折合纯N为20 kghm2,肥料施 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使用锌式犁将秸秆、根茬及氮肥翻埋于土壤中,作业深度18 cm22 cm,翻 耕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501的规定。11.1.2 耕秋季土壤封冻前或翌年春季土壤化冻15 CnI以上,撒施氮肥,氮肥用量折合纯氮20 kghm2,使用旋 耕机将秸秆、根茬和氮肥混拌于土壤中,作业深度12 cm-15 cmo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7. 3泡田春季插秧前20 d30 d放水
11、泡田,泡田5 d7 d,翻耕地块泡田深为空片高度的2/3,旋耕地块采 用花达水泡田。7,4搅浆插秧前15 d20 d采用搅浆平地机进行水耙地,耙后秸秆应混搅于泥浆中,无秸秆及根茬漂浮,田 块四周平整一致。耙后田面应保持3 cm5 CnI水层,沉淀后在田面指划成沟,后缓慢恢复平整,为最佳 沉淀状态,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501的规定。8移栽8. 1移栽期当地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 13 ,泥温达到15 oCo8.2移栽规格插秧规格为25穴230穴/ri?,插秧密度为4株/穴7株/穴。8. 3质量要求插秧时本田保持花达水状态,机插深度1 cm2 cmo9田间管理9. 1 水分管理9. 1. 1灌
12、溉原则采用节水灌溉,稻田施肥后7 d内不可排水。9. 1.2插秧宜1 Cm 2 Cm水层。10. .3分篥期宜2 cm4 Cm水层,达到目标苗数的80 %85 %时开始晒田,根据土壤情况宜晒田3 d7 d,达到 池面有裂缝,地面见白根,叶挺色淡,晒后恢复正常水层。11. .4孕穗至抽穗期宜3 Cm5 Cnl水层。出穗前8 d14 d,如遇17 C以下低温,应保持15 CnI20 Cnl水层护胎,之后 恢复浅水灌溉。12. .5灌浆结实期采用“浅、湿、干”交替灌溉,蜡熟末期停灌。13. 1.6排水晒田在黄熟初期排干,洼地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适当晚排。不宜断水过早,干旱季节要抗旱灌水,以 免脱水过
13、早影响稻米品质。9 2合理施肥14. 2. 1施肥量根据测土配方数据确定施肥量,一般纯氮为100 kghm2-140 kghm2, P2O5为50 kghm2-70 kghm2, K2O为50 kghm270 kghm2015. .2施肥方式基肥施用氮肥总量的40 %,磷肥总量的100 %,钾肥总量的50 %;分篥肥施用氮肥总量的30 %;穗 肥施用氮肥总量的20 %,钾肥总量的50 %;粒肥施用氮肥总量的10 %;化肥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 定。9. 3病虫草害防治9. 3. 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须使用化学药 剂防治时,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9. 3. 2防治方法采用DB23/T 0202007中6. 3和6. 4的方法进行主要病虫草害化学药剂防治。10收获在水稻籽粒成熟度达到95 %以上时,采用机械收获,秸秆粉碎均匀抛撒,秸秆粉碎长度小于等于10cm O11生产记录在执行第6章第10章所规定各个阶段的程序过程中,记录并保存以下内容:a)时间;b)地点;c)执行的具体操作内容;d)操作结果或观察到的现象;e)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