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持续深化标准地 改革,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一、工作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标准地”指导性指标体 系,推动标准地改革延伸贯通项目招商、投资管理、用地报 批、项目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完善用地储备仓储化、 项目供地模块化、建设监管智能化,围绕做强做优做大1+3+N 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创新推动产业用地T牛事,服务保障我市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重点举措(一)推动标准+做地1 .推动服务环节前延至用地报批阶段。合理确定园区托管 区域成片开发范围,实施“项目挂钩”机制,落实增存挂钩” 政策,辅以
2、新增用地,在前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要求。2 .建立项目用地协同审查机制。招商阶段同步落实项目能 耗、生态容量、用地用林等指标和服务路径,强化要素保障会商 机制,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与标准地紧密衔接,推动用地 报批阶段落实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服务。3 .推动项目用地模块化。创新实施不动产单元代码一码 关联,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借助“标准地信息平台,在标 准地储备库分类标注、统一赋码,模块化展示待供标准地 用地、规划、产业定位等信息。(二)实施标准+储备4 .充分应用区域评估成果。完善九评合一区域评估成 果并定期更新,及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原 则上不再实行单独评估,依法依规简化相
3、关审批流程。5 .完善指标体系。在省级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及区域修 正系数基础上,依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域评估要求,建立 符合我市实际的标准地”指导性指标体系,鼓励县区、园区制 定创新、研发、品牌、人才等个性化指标。6 .实现用地储备仓储化。建立土地供应储备库,纳入年度 供应计划的待供标准地全部实行三净地收储,预赋指标 并按规定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根据园区控制指标预先确定规 划条件等指标,由招商部门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三)完善标准+”配置7 .推行带方案挂牌+用地清单制。对标新质生产力和新 兴、支柱产业设置标准地应用场景,鼓励县区、园区采取“带 方案挂牌+用地清单制出让。将用地清单作为
4、项目审批、技术 审查的主要依据,在项目后续报建、验收环节,原则上不得增加 清单外的要求。8 .创新标准地”混合供应方式。鼓励工业项目标准地 与研发、办公、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供应,共享服务 设施。推行“标准地”立体供应,综合确定地上地下空间规划建 设条件及控制指标并纳入供地方案。(四)优化标准+审批9 .推广四证齐发经验做法。完善项目提前辅导和代办 服务,衔接工程报建与土地出让环节,及时安排土地挂牌后一次 性报建清单和代办跟进服务,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一件事创新 举措,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10 .优化施工图审查和联合验收流程。探索推进自审承诺 制,简化施工图审查程序,将各部门专项验收转变
5、为联合验收模 式,企业一次申请,各部门并联审批。(五)深化标准+”监管H .推广航拍踏勘和模型比对。通过无人机航拍提供地块高 分辨影像素材,减少现场踏勘频次。鼓励园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方式承担项目开工后规划触及竣工验收测绘服务,推行工段 设项目全过程“多测合一”服务。实施标准地个性化定制技 术包服务,利用三维模型勾画标准地”用地红线、建筑红线, 明示项目供水、供电、通讯、供气、排水等接入口,加强技术规 范和标准约束。12 .搭建标准地全流程监管平台。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 闭环监管,将企业依据承诺履行标准地”设定的技术指标及奖 励、违约责任等录入监管系统,由系统向相应监管部门发出监管 指令。项目实
6、施过程中,各主管部门将监管结果录入平台并依据 记录情况分类实施管理。三、工作要求(-)强化协同推进。各县区、开发园区和市有关单位要密 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对改革 推进落实的督促指导,及时与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会商解决改 革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重大问题提请市政府协调解决。(二)强化履约监管。各县区、开发园区要切实落实监管主 体责任,将实施标准地”项目的工业企业同步纳入亩均效益评 价,督促企业落实投资建设协议中的控制性指标。强化项目动态 巡查,对于未按期开工企业,依法下达督促函,督促企业履约开 To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指导和研究, 指导属地有效落实
7、改革举措。(三)强化考核奖惩。标准地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市政 府年度督查工作计划并适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县区、开 发园区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作为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分配、自然资 源重大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等事项的重要依据。附件:1.标准地”全过程管理操作流程图2 .市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工作任务分解表“标准地”全过程管理操作流程图市据篌深化“好.境地”改旱工行内各分辨表序号重点举措具体措施责任单位1推动标准+ 做地合理确定园区托管区域成片开发范围,实施项目挂钩机制,落实 增格圭钩政策,辅以新增用地,在前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 乡建设
8、局等单位配合2招商阶段同步落实项目能耗、生态容量、用地用林等指标和服务路径, 强化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与标准地 紧密衔接,推动用地报批阶段落实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服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等单位分工 负责,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落实3创新实施不动产单元代码一码关联,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借助 标准地信息平台,在标准地储备库分类标注、统一赋码,模块化展示待供标准地用地、规划、产业定位等信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单位分工负责, 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落实4实施标准+ 储备完善九评合一区域评估成果并定期更新,及时向
9、社会公布。负面 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再实行单独评估,依法依规简化相关 审批流程。各县区、开姬瓯 ,市田懿腐诙见 划局、f展解委、市住房修建朋、 市生枫畸、市水局市应急 1局、5完善指标体系,在省级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及区域修正系数基础上, 依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域评估要求,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标 准地指导性指标体系,鼓励县区、园区制定创新、研发、品牌 、人才等个性化指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信局、市 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单 位分工负责,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 落实6实现用地储备仓储化,建立土地供应储备库,纳入年度供应计划的待 供标准地全部实行三净地收储,预赋指标并按规定开展土
10、壤 污染状况调查,根据园区控制指标预出规划条件等指标,由招商部门 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资促 进中心等单位配合序号重点举措具体措施责任单位7完善标准+ 配置对标新质生产力和新兴、支柱产业设置标准地应用场景,鼓励县 区、园区采取带方案挂牌+用地清单制出让。将用地清单作为项 目审批、技术审查的主要依据,在项目后续报建、验收环节,原则上 不得增加清单外的要求。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等单位配合8鼓励工业项目标准地与研发、力公 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
11、混合供应,共享服务设施。推行标准地立体供应,综合确定地上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件及控制指标并纳入供地方案。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等单位配合9优化标准+ 审批推广四证齐发典型案例和服务模式,完善项目提前辅导和代办服 务,衔接工程报建与土地出让环节,及时安排土地挂牌后一次性报建 清单和代办跟进服务,实施规划设计方案T牛事创新举措,推动 项目拿地即开工、各县区、开发园区负责,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 展改革委等单位配合10探索取消标准地项目施工图联合审查,推进自审承诺制简化 施工图审查程序。将各部门专项独立验收转变为联合验收运作
12、模式, 企业一次申请,各部门联合并联审批。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 划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分工负责,各 县区、开发园区落实11深化标准+ 监管通过无人机航拍提供地块高分辨影像素材,减少现场踏勘频次。鼓励 各开发园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担项目开工后规划验线及竣工 验收测绘服务,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多测合一服务。实施标 准地个性化定制技术包服务,利用三维模型勾画标准地用地红 线、建筑红线,明示项目供水、供电、通讯、供气、排水等接入口, 加强技术规范约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 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局 等分工负责,各县区、开发园区落实12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将企业依据承诺履行标准地设定 的技术指标及奖励、违约责任等录入监管系统,由系统向相应监管部 门发出监管指令。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主管部门将监管结果录入平台 并依据记录情况分类实施管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 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局、 市档案馆等分工负责,各县区、开发 园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