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 含解析.doc

    • 资源ID:4264620       资源大小:2.96M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 含解析.doc

    最新历史备考资料【时空坐标】【线索引领】线索1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线索2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线索3工业革命前的科技发展: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线索4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领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文艺领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盛行;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线索5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领域: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文艺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第3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1)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2)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号”。(2)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误区警示“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知识图解现代中国的科技巧思妙记用“一、二、一”数字归纳法认识科技的力量答题术语必备1“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3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考向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影响因素史料研读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史料三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史料四“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1史料一表明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2史料二生动说明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国际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3史料三中“一靠邓小平”指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邓小平和袁隆平对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4史料四表明“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具有极大经济意义。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什么?试答:(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史论归纳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侧重点及原因120世纪80年代前(1)侧重点:国防科技发展迅速高新科技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加强国防现代化,巩固国防。(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大国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中国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220世纪80年代后(1)侧重点:各项科技事业全面发展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2)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对点训练1(2017·北京昌平模拟)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A火箭、航天飞机B原子弹、人造卫星C原子弹、导弹 D. 氢弹、航天飞机解析:选C。注意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1999年发射“神舟1号”宇宙飞船,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于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6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成功,C项符合题意。 2(2017·湖北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3(2017·浙江杭州五校联考)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解析:选D。“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最为符合,D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双百”方针1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2曲折(1)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2)表现: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诗蝉的歌都受到政治批判。3春天(1)原因:“文革”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出现了“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二、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确定教育方向过渡时期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内容: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2)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3教育的复兴(1) 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全面整顿。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战略:教育优先发展。(2)20世纪80年代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3)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误区警示“双百”方针概念的理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轻巧识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一、二、三”误区警示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轻巧识记现代中国的教育可归纳为“一、二、三、四”(1)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3)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4)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图解历史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答题术语必备1“双百”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3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考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研读史料一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史料二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史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半封建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史料二表明新时期恢复了“文革”时期破坏的高考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消高考考试制度有何重要影响。试答:“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学校教育环境,导致社会文化建设人才贫乏;导致社会文化人才建设贫乏,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等。史论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2主要原因(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对点训练1(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果你是共和国记忆摄制组的编制人,需要为1965年剪辑片选取素材的话,下面可以选择的是()A西藏和平解放B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解析:选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前后,故B项正确;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某次考试改革刷新了人类考试人数,考生年龄差别之大也是前所未有。此次考试改革为知识分子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此次考试改革最可能发生于()A581年B1905年C1949年 D1977年解析:选D。581年是隋朝建立,科举制还没有出现,没有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考试,故A项错误;1905年废除科举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考试,故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影响国家命运的考试,故C项错误;1977年恢复高考,使“文革”时期失去高考机会的知识分子有了发展的机会,恢复了对人才的培养,使中国教育走向正规,也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考生年龄差距很大,故D项正确。 3(2017·北京东城模拟)“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B贯彻“双百”方针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D。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保证,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985工程”反映的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思路点拨定位知识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解读题干信息:1952年底,建国初;俄文学校、俄文课程、学习俄语主旨:培养大量俄文的人才,为将来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辨析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方法点拨学会排除“干扰”选项1本身表述失实:这类试题的选项设置,主要是有意将知识本身的正确表述偷换关键词语,或者意思表述相反制造错误,考查学生把握基础的牢固程度和审题的细心与否。解答这类选项设置的题目,应首先对四个选项逐个与教材知识相印证,不管题干材料如何,选项本身表述就不正确的选项当优先排除。2无关材料信息:所谓无关材料信息的选项,就是备选项中明显不属于题干材料信息的项,这样的选项当首先排除。解答这类选择题首先完整捕捉题干材料信息和要求,然后宏观上审查一下各选项,明显不能体现题干信息和要求的选项优先排除。3脱离题意要求:这类选项的设置主要是选项所述与题旨的核心要求不符,即某选项明显是“所答非所问”。 解答此类选项设置的题目首先应注意抓住本题的解题核心是什么,常常是“原因”“目的”“作用”“表现”等,也就是对学科的关键术语要弄清其内涵。然后逐个审查选项,对其中选项表述不属于核心词属性范畴的应优先排除。1(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A。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2(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发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确立了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3(2017·江西南昌一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解析:选B。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2017·北京西城模拟)下列书目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一组是()A毛泽东选集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土法炼钢青春之歌B毛泽东选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农民识字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赤脚医生”手册革命样板戏故事:智取威虎山D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教材新概念英语射雕英雄传解析:选A。毛泽东选集从1951年到1966年出版了前四卷,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体现了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土法炼钢体现了“大炼钢铁”,青春之歌是1956年“双百”方针后取得的成果,故A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是19491956年,故B项错误;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是“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邓小平文选新概念英语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品,故D项错误。 5(2017·江苏南京市、盐城市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计划,与义务教育法无关,故D项错误。第33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考纲要求1.经典力学。2.相对论和量子论。3.进化论。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5现代信息技术。考点一近现代科学理论1经典力学(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3)意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2相对论和量子论项目相对论量子论背景经典力学面临挑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意义(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2)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3.生物学的发展(1)背景欧洲封建社会坚持上帝创世说,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文艺复兴后,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奠基: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3)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4)内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5)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易错提醒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并不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巧思妙记经典力学误区警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巧思妙记现代物理学知识图示达尔文的进化论答题术语必备1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的研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2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3量子论与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4文艺复兴后,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5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6近代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宗教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论的认识过程。考向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运动三定律;在开普勒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经过牛顿的工作,力学已形成了严密、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它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史料二狭义相对论是以下面的公式为基础的(而伽利略牛顿的力学也满足这个公式):如果这样来选取一个坐标系K,使物理定律参照于这个坐标系得以最简单的形式成立,那么对于任何另一个相对于K做匀速平移运动的坐标系K,这些定律也同样成立。这条公式我们叫它“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这个词表示这条原理限制在K对K做匀速运动的情况,但K同K的等效性并没有扩充到K对K做非匀速运动的情况。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史料三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爱因斯坦对普朗克发现的评价)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1史料一表明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由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组成,三大定律深刻揭示了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则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了。2史料二涉及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承认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而且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确定,时间和物质运动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史料三是对普朗克量子论的评价。量子论的提出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他们留给人类的“灵魂”是什么?试答:关系: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灵魂:科学探索精神。史论归纳对近现代世界重要科学理论的认识1经典力学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2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的;并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开发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3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革命性进步;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对整个人类的思维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点训练1(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2015年12月份美国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私人空间公司准备开发可重复发射的运载火箭技术。对该技术影响最大的理论是()A量子理论B经典力学C狭义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解析:选B。火箭运行原理是反冲和地球引力,故是经典力学的应用,与量子论、相对论无关,B项符合题意。 2(2017·河北保定模拟)在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是一个它们的整体时空,在时空中运动的观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参照系,可以定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该理论()A开启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B对天主教会权威构成了冲击C属于广义相对论D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解析:选C。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开启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与材料“时空观”不符,故A项错误;西欧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地位,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概念改变了前人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固有认识,故C项正确;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3(2017·江苏南京一模)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考点二近现代科技成果1“蒸汽时代”(1)条件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经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进程改良:瓦特改良蒸汽机。应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应用于各工业部门。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北美被广泛应用。(3)影响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工厂形成,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城市进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成为工业国家。世界联系: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2“电气时代”(1)条件: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2)进程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电力成为新能源。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电力被广泛应用。(3)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3信息技术的发展(1)概况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建立起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会交往方式。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走出误区瓦特发明的是改良蒸汽机,而不是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是由瓦特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依靠某种先进科学理论,而是依靠经验改良而成,因此,蒸汽机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结果。巧思妙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辨析对比正确区分“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发明(1)“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技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2)“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技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图解历史电气时代走出误区网络经济不等同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呼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它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但不能等同。网络经济也称信息经济,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严格地说信息经济包含在知识经济之中。知识图示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答题术语必备1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2“信息时代”使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考向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史料三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 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流浪地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