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指导提升小学生朗读素养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如果说语文是精彩的乐章,那么,朗读就是美妙的旋律。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仍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衡量学 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适时指导,通过学生 自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习惯,朗读技巧,朗读品质,朗读素养引言:我是演说家节目中,选手们滔滔不绝的演讲;声临其境节目中, 老戏骨们声情并茂
2、的美妙配音;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口吐莲花的精彩点评。一 段时间,文化传媒兴起了一股热潮。这些汉语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充分展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魅力。这文化危机中的微曦,显得弥足珍贵,应该引起我们的 深思: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什么我们如今的语文教材在经过数次改革之后, 仍然达不到让学生爱不释手的程度呢?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繁难偏旧的分析随处可见,但琅琅的读书声,却只 是出现在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正成为一项被逐步忽视的要求,正逐步弱化为 诸多语文老师口头上的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老师认为朗读很 简单,学生读读就行了;另一方面,朗读确实也很难检测。这也正表明,朗读是一
3、 项看似简单却又很难驾驭的教学内容与素养。一篇课文,读也读过了,但真正地让 学生来朗读,则仍然有问题一萝筐:要么添字漏字,要么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并 且,往往越是语感差的学生,越不敢大声朗读,越不敢读,越不会读;越不会越不 敢,如此恶性循环。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生差,也不是差生多,最关键的原因是教 师没有从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技巧。一、付诸行动,开展朗读实践于漪老师说得好: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进入情境。而进入情境的最好途径, 当然离不开读。所以,在小学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读,是为了让学生在“眼到、口至U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心到
4、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1,认真做好早读。每节语文课前,我都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按学号让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 他准备好的短小文章。读后,选出一句优美的或者是有哲理的句子,写在黑板的角 落里,其他学生抄在摘抄本上,以达到积累优美词句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每 天班级里,至少有一个学生在看有积极意义的课外书,因为他(她)要选出一篇适合朗 读的篇章,和一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美句子;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 胆量和朗读能力,因为他(她)要在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声音响亮地、流畅地读完 手中的文章,为了不让自己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出丑,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 竭尽全力。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早
5、读开始前10分钟,是朗读自选美文的时间,每 位同学都向自己的同桌,大声朗读自己昨天晚上所选的文章,并介绍其间的美点, 大家共同交流评论。如果你认为别人所选的文章确实值得一读,可以借来朗读。这 样一来,在别班的早读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两个班早就书声琅琅了。几年坚持下 来,孩子们的朗读与积累非常丰厚,学生越来越爱朗读。2.指导读好课文课文的第一遍朗读,一改以前的齐读或泛读,尝试现在的“接力赛读”,美其 名曰开小火车。其他学生认真听,当听到有你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时,不管是读错音, 还是读得感情不到位,下一个同学就可以马上站起来接着读下去。第一位学生也就 不那么光彩地出局”了。以此类推,直到课文读完为止
6、以前,我也总是强调课前要 预习,并要求把不会读的字词,事先查字典,在课本上注上拼音,但效果却并不如 人意。要学习课文了,同学们翻开的课本上,往往是很卫生,看不出预习的痕迹。“小火车”制度实行以后,再来看学生的课本,上面不仅仅有拼音了,还多出了很 多的记号:有的标出了停顿的节奏,有的标出了重音,还有的你根本看不懂他的符 号,问起来还往往报以神秘的微笑,这些符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并且是密不外传 的绝招。一学期下来,之前阅读不通顺的孩子,也开始有点像模像样了。长此以往, 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文章都读不通的学生了。二、适时指导,把握基本技巧”书声琅琅”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不仅仅是
7、朗读声音的高低,也不仅仅是读准 字音、读得流畅。前面所说到的促进学生朗读的各种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很多有待 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课前5分钟的美文朗读中,有的学生选的文章确实不错,朗 读也很熟练、流畅,但给人的感觉却总是怪怪的,从头至尾都是同样的语调,丝毫 没有变化,更不用说读出感情来了。还有的学生,读的时候好像有狼在后面追赶一 样,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给人一种慌不择路的感觉。丝毫没有注意到标点符号的 变化。这也说明,他们只是简单地朗读,却没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时,就需 要老师进行适时指导了。有感情朗读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正确运用语气词、语 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手段,要求教师对同学们进行停顿、
8、轻重、语调等方面的技 能训练。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个性。读者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准确清楚地识字发 音,才能与听者进行感情交流。指导了这些方法和技巧以后,我们在读的教学中还 要创造性的朗读,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如读燕子一文,要读好“为 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让春天显得更加生气勃勃。” 一句,则要先理解文本,然后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找到侧重点后就不难发现生趣,生气勃勃”应该重读而且 情感要饱满。三、学生自读,体会感情基调有了朗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也不代表就能把文章读好了。不同的 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有的课文要读得委婉细腻,有的要读得粗犷有力;有的要 读出高兴轻快的语气,有的就要
9、读出悲愤低沉的语气。对于感情基调的把握,我一 直坚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把握。如果老师直接把文章的感情基调告诉 学生,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 理解。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掘。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刚开始 的时候,班级中声音都比较轻,渐渐地,有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接着声 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甚至有学生怒不可遏地拍起了桌子。此时,对于本篇课文 不同人物的语气,不同的感情基调,难道还要老师再去提示吗?这样的效果,是不是 比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更好些呢?所以
10、对于感情基调的把握,一 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四、教师范读,提升朗读品质学生读则读矣,但到底自己读得如何,他们自己往往无从知道,因为没有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就需要老师“出马” 了。语文课堂上,我一直很“老 土”地坚持自己范读课文或认为需要范读的句段。在古文教学伯牙鼓琴中对“高 山流水的自然景物描写较多,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学生理解不够,也很难读出情感 与气势,这时就需要教师范读,给学生做示范引领。虽然我的朗读水平有限,但我 知道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有可能有多深。作为语文 老师,如果你有高超的朗读水平,就不应该在课堂上埋没自己的朗读才华:学生就 是你忠实的听众
11、讲台就是你的舞台,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吧!你会收获很听崇 拜者;如果你的朗读水平有限,也不用羞于表现,就让自己成为那块“引玉的砖 吧,只要学生能有所提高,能成为眩目的红花,我们老师做一做落红也未尝不可。 让我们在课堂上,用朗读去影响更多的人。只有竭尽全力去度过这限量版的人生, 才能让我们在白首之际,甘之如饴。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好两件事:每天都大声读书给 学生听;每天都以阅读为乐!总之,无论是怎样的语文课堂,最终都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这一“本真 上来。因此我们应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起伏、读出真情韵 味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吟诵的成就感。这看似简单,实则确实也是一项艰巨
12、的任务,但也正是因为它的艰巨、因为它的难于驾驭,更因为它的实用性、它的可 利用性,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去坚守、去驾驭,让它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把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方式方法传承并发扬下去,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朗 读素养。参考文献:文章类徐仁贵: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新课程(下)2011年06期。2张文明: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周刊2011年01期。3王莹:对于阅读教学内容的探讨,陕西教育2010年Zl期。4黄爱华: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学周刊2011年03期。5董亚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18期。6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新课程(中)20U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