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习题: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含答案.doc

    • 资源ID:4329559       资源大小:1.85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考历史习题: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含答案.doc

    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三线交织建通史 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三层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考多少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考查,全国卷选择题一般就一道,集中在31题上。非选择题命题较少,仅2015年全国卷第41题以开放性试题考查节假日变化,全国卷、没有涉及。考什么选择题常考区域非选择题常考主题(1)新中国外交政策(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探索(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2)人口政策和人口问题(3)社会生活的变迁怎么考1突出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高考命题侧重于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教材的阐述,即所谓的“脱离课本”,所设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如2017年全国卷第31题,考查目标是1990年中国改革传统经济模式,知识宽度是研究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报告。2注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重视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观,强调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隐性考查家国情怀。如2017年全国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状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呼应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通史整合(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19491978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怎么样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2新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探索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3社会生活的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原子能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融会贯通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4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命题视野在哪里 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一)政治上20世纪5070年代的外交成就1(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2(2017·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项和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时段战略表现20世纪50年代联合苏联“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20世纪60年代反帝反修两条线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面对苏联的威胁,提出实施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二)经济上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1(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2(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3(2017·海南高考)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选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与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宣传画拖拉机创作于1950年,1953年对农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二、用通史视角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以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三)经济上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2(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国家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3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4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5)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5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四)知识纵横从通史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型1(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2(2017·保定模拟)毛泽东在报告中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对该报告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中共主要领导人注意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C说明中共中央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D党的主要领导人已认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危害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得出中共中央结合本国国情对苏联的经济建设进行借鉴,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大制度为标志的政治框架经济混合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优势,小农经济数量多,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美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边倒”,中苏结盟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异很大生活水平差异不大,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习惯受政治影响较大教育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动荡,教育发展缓慢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建立起大众教育体系,但受政治影响很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备战高考怎么练 做典题好题,有利于锁定高考范围随堂强化落实1(2017·邵阳联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D项是1965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21949年10月24日,美国前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由于从事间谍活动,被中国专政机关逮捕。美国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为由,给新中国施加压力,封锁了从上海到华北的海上运输线。但新中国坚决依据自己的法律予以处理。11月21日,瓦尔德被判6个月徒刑,12月7日,被驱逐出境。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A“另起炉灶”B“一边倒”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A材料中“美国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为由,给新中国施加压力”“新中国坚决依据自己的法律予以处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原来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A项正确。3(2017·武汉调研)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七大没有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决议,故A项错误;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三反”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表明中共中央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故C项正确;“三反”反映出政治上巩固政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故D项错误。4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A学习国外经验 B坚持独立自主C突出制度变革 D侧重理论探索解析:选B论十大关系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不仅仅是学习国外经验,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我国结合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见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这次“结合”与制度变革无关,故C项错误;这次“结合”更加注意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5(2017·武汉模拟)1949年到1959年,国庆阅兵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从1949年的“万国造”到1954年“全苏式”,再到1959年受阅部队的最新式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制造。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B中国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C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D外交“一边倒”局面日益巩固解析:选C中国武器装备由采用各国的武器,到使用苏联的武器,再到使用自己研发的武器,反映出中国在军事装备上实现了自给,是中国国防力量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6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解析:选C材料说明“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课时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宜春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选A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选C50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3(2017·长沙二模)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解析:选B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4某地1948年有雇农80多户,贫困户190多户,中等户110多户,富户18户,地主27户。到1953年,雇农有3户,贫困户有70多户,中等户330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4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用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故B项错误;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后,虽然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但出现了新富农,说明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集体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5(2017·临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 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 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 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解析:选A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的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年),故A项正确。6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材料中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故C项正确。7(2017·商丘模拟)“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解析:选A“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8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选B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9(2017·唐山三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C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解析:选C1956年中苏关系尚未恶化,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同时应当注重农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苏联农业化问题,故D项错误。10“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解析:选D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故D项符合题意。1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解析:选C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12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考历史习题: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流浪地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