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 资源ID:4334271       资源大小:38.0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04第四单元修齐治平4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志向/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解析:“焉”:兼词,于兹;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那样。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表现。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慎。解析:A项,“止”的意思是“最高的境界”。答案:A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B.C.D.解析:不是直接阐释;是“小人”的做法;是从反面说明。答案:B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参考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解析:A项,“鄙”的意思是“见识浅薄”。答案:A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B.C.D.解析:是说后来的士兵;是说饥荒时选禁兵的标准;是作者的结论。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解析:C项与原文不符,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老迈去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兵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定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见识浅薄。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掌握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非常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官府)督促男子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安排一天的用度。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刚刚够,而农民自己吃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情况严重的,刚收了粮食,农民却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饿死,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不懂得战争。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这样骄纵懒惰,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各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就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却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在田间尽力耕作的百姓,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当然会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征兵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三、语言运用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弗兰西斯·培根)你说:“不值得做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列夫·托尔斯泰)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个人的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解析:这两则外国经典名言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启发,提醒我们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靠拢。前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标准与方法,认为要对纷繁复杂的人的天性进行取舍,去芜存菁,是对人的天性好坏的设喻。后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目的和要求,认为要看到自身努力的作用与价值,只要努力,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完善,是对“努力无用论”的一种反驳。我们联系现实稍做迁移即可。参考答案: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有的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15在解释“把”字的意义时,林语堂先生用的例句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而参与编纂汉语大字典的李格非教授用的例句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试问这两种举例谁优谁劣?为什么?解析:优劣比较容易区别,在回答原因时,应从价值取向、社会导向两点着眼。参考答案:李格非教授的举例优,林语堂先生的举例劣。李格非教授编写字典也不忘劝世行善,林语堂先生只关注释例本身。(或:李格非教授的释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而林语堂先生用的释例虽然具有工具性,却忽视了人文性。)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