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一轮教师用书(PDF):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pdf

    • 资源ID:4370705       资源大小:4.95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一轮教师用书(PDF):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pdf

    专题十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设分考查内容 年份题号分值选材朝代考点考向 试题结构素养要求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论语» «孟子» «论语» «论语» «墨子» «四书章 句集注» 先秦 先秦 先秦 先秦 宋 传 统 文 化 经 典 的 理 解 与 评 价 概括含义填空题 分析主旨简答题 概括含义简答题 分析主旨简答题 内容对应填空题 断句析意简答题 概括含义填空题 概括思想简答题 内容对应填空题 内容概括简答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总计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与评价 平均分值. 分 占比 考频 题/ 卷 命题规律与趋势 考查内容 .«论语»为考查核心内容 .兼顾与«论语»有关的其他经典或解读经 典的文字 考频赋分 .每卷必考 . 分 题型难度 . 道填空题 道简答题或 道简答题 .中等难度 命题特点 .选材相对集中考查指向明确 «论语» 为主兼及“经、子” .注重考查经典著作文段中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 解题方法 .针对考题或重点细读或综合分析以求 准确答案 .注意运用聚合思维抓关键词解题注意 用比较思维法发现相关内容 命题趋势 .突出思想性如对为政观、义利观、交友 观、教育观、处世观、个人修养等的理解 .强调素养 要求考生能在尊重原典的基 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自己适当 的评价 备考建议 .多读«论语»最好能够通读全本 .边读边思考 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者现代人的 某些观点进行思考注意正确价值观、人 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强调辩证思考、客 观论证、历史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突 出现代中国人应有的思想素质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清单一«论语»思想梳理 为政以德 一、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 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 “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的原有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重教化轻刑罚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 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 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 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他认为宽猛相济(即 文武并用)政事才会和谐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义”者宜也就是 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 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 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 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 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人和国 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孔子认为国君要治 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关于 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 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 简言 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治国才能的人 二、自主探究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答: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 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 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 必须 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统治者要 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修己安百姓 举贤才 强调德才兼 备以德为先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 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 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指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观点 如果 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 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及其弟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孔子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孔子 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孔子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 也”(.) 有若曾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 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 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对 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要的:“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 之”(.)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 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如何理解“均无贫”?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 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 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 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如何看待? 学生甲: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学生乙:德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克己复礼 一、整体感知 .理解孔子的“礼”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 式 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 文哉! 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 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 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 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 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 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 节更细更烦琐 礼的目的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孔子“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做人的一种 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 “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 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 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 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理家 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 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在家 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 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 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行孝 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 效果 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 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 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 二、自主探究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 的细目细目的内容有哪些?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此礼? 答: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季氏)八 佾舞于庭觚不觚而周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恢复周礼能起 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 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 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课文有关 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 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 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就 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 的基础上的“仁” 是“礼” 指导下的 “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 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答: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 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 讲君主的责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整体感知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 对陈成子弑君一 事孔子“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 伐却没有效果 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 不敢 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 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 接舆是个狂放 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 长沮、桀 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 有较大的成见甚至敌意 “荷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 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 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 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 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 的反对而且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 他偶尔也有过绝望 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自主探究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沐浴就是斋戒 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沐浴表明 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 不 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 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 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 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 和“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意味也流露了 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接舆所唱的歌有劝阻孔子的意思那为什么孔子想与他 交谈接舆却“趋而辟之”呢? 答: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 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谈再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 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还是 及早避开 .荷丈人与其他隐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 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是孔子最后要来重 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 一致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 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 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 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 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 所以一个个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 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 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 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他的想法很真诚但这毕竟是 一种与历史发展相逆的行为 因此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课为什么把这些隐士的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 而为之”名之? 答:这些故事写了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 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在 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种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 在孔子都是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精神 .讨论:你对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学生甲:我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执着 精神和献身精神值得肯定 学生乙:我觉得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值得大力提倡 学生丙:我倒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 后的顽固不化不应提倡 学生丁: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首先要看行为的目 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如果 为了正义事业“知其不可而为之”其追逐理想的光芒就会照耀 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当然 要大力提倡 仁者爱人 一、整体感知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 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 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 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 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仁”其途径 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 诚心诚意地帮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 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二、自主探究 .“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答:“仁”之精:爱人 “仁”之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 敬兄长 “仁”之则:忠恕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仁”之上:达到“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 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恰好相吻合吗? 为什么孔子 却说“非尔所及也”? 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 状态是要穷其一生去追求的 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 现在还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 敌齐桓公的相 对如此“不忠” 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 “仁者”? 答: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 为似乎违背了仁道 但是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 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 求小信小节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 免遭战乱这是大仁 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 .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的仁爱观 学生甲:“仁”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要 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 学生乙:“仁”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能强求 别人去做 学生丙:要达到“仁”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孝顺父 母敬重长辈关爱幼者同情弱者这些都是“仁爱”的具体体现 学生丁:“仁”的最高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不 拘泥于小信小节 君子之风 一、整体感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很多次那么到底什 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综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 “质” 兼美 所谓 “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先说“质” 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 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 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 坚毅 再说“文”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 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文”的杰出代表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 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 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 共事 二、自主探究 .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全文 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答: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杀身成 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 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 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 而不猛庄重安详 .孔子提倡君子要“杀身以成仁” 对此你怎样评价? 答: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宝 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 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无数仁人 志士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 的壮丽诗篇 .怎样理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答:水清澈灵动自如智者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 又变动自如其特点似水 山崇高伟大宁静仁者坚守道义 稳重安定其特点似山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含有惺惺惜 惺惺的意味 .讨论:文中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 “害怕得不到”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请联系实际简要陈述 学生甲:我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这些人 害怕承担责任所以逃避退缩因而孔子认为不能与他们一起侍 奉君主 学生乙:我认为“患得之”是“害怕得不到”的意思 这些人 贪得无厌为了往上爬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孔子斥之为“鄙夫” 学生丙:我认为“患得之”是“所患(忧)在于得”的意思也 就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的意思 这样一来下文的“无所不 至”才有着落 周而不比 一、整体感知 孔子非常重视人际交往 他指出择友的原则:“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他还教给学生待人处世的具体方法: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以直报怨等 进而提出交友的目的:促进品德培养 强调以 “义”交不能以“利”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并且 强调在交友的过程中要保持人格的独立 孔子提出的交友之道体现了儒家诚实守信、躬行践履的交 友原则 二、自主探究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 不要争强好胜 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 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吗? 答:不与时代相悖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 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 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 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 君子在集体生 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 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孔子这种人 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了解别人呢? 答:孔子认为对人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 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观察了解那么这个人 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了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 人能恶人”这该如何理解呢? 答: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 仁者具有最高美德 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 唯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 地恨 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 .讨论:请联系实际谈谈“益友”和“损友”分别有哪些表 现 你是如何看待“益友”和“损友”的? 学生甲:益友正直善良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好的行为习惯 个性随和 损友品行不端正有不好的习惯愚昧无知 “益友”是 值得我们学习的对“益友”我们应取长补短即“择其善者而从 之” 对“损友”我们要“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时我们也要做 “损友”的“益友” 学生乙:益友正直诚信博学多闻有礼有道德损友谄 媚假装和善夸夸其谈道德低下虚伪自私 结交益友是最好 的但不可以苛求朋友一定要达到某种高度 最好是与自己相 差不多的、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损友 确实不可交但其若受一个道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的影响损 友或许会被感化而成为益友 学生丙:益友在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真心的祝福在困难 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的时候送上一声鼓励在失落的时候陪在身旁安慰你在别人挑 拨时不离不弃永远相信自己的朋友 损友表面上逢迎谄媚 背地里为了个人利益耍手段玩心眼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与你反 目成仇 我们要明辨是非分清益友和损友 损友自当远之益 友则应付出真心与其交往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诲人不倦 一、整体感知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 作 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卓有成效 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孔子主张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 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 «诗经»的讨论使子夏顿悟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材施教的 原则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 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如颜渊等重在德行子贡等重在 言语 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 却说:“可以去做”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 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有所退缩 孔子认为教育者 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 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 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 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二、自主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你 是怎样理解的? 答: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 教学要尽可能引导 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 面面俱到的单 方传授只能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阻碍其思维发展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 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 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于哪个观点?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在实 践“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 点 观察一个人不能只听他的只言片语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重视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认为 后天的实践是重要的这些都说明孔子更倾向于学习对人的品 行、智力的影响更强调后天因素 .探究: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 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创新 和发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 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 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高山仰止 一、整体感知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骄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 不掩饰 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 尊敬老师 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 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 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也无得而逾” 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老 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 孔子 取笑言偃(子游)用礼乐之教管理武城一地的老百姓“割鸡焉用 牛刀?”子游予以反驳孔子马上致歉孔子见南子子路很不高 兴孔子马上发誓表示自己的清白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 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 圣不可侵犯的老师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 孔子在这里也表现 得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自己 做错了马上就能改过来并没有用老师的架子来压人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 孔子对 子路弹瑟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吻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 不尊重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只是尚未入室 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 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担心子路唯恐他会有不好的结果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连跟从的人都认为他是悲伤过度 了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望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 开却要拉住病人的手这是真情的体现 二、自主探究 .请举例说说孔子爱学生的表现 答: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 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 苦无奈等等 .文中多叠句如“归与! 归与!”“天厌之! 天厌之!”“天 丧予! 天丧予!”等 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这些叠句能使说话人的感情显露出来由于«论语»是语 录体对人物神情动作的描写极少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 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或感慨或赞叹的情感表现了出来同时 也增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言语中人物神情毕现 .讨论: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谈谈你心目中的师生 关系 学生甲:师生人格平等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享受锻炼、享受应有的荣誉 学生乙:互尊互爱 师生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见 解和建议等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师生之间应互相爱护互 为益友和谐融洽 学生丙:互学互助教学相长 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道 德、利益、心态等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生丁:亦师亦友 教你的时候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 师课下交流的时候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沂水春风 一、整体感知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 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全章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 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孔子结合自身循循善诱、启发开导拉近 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顾虑从而引发了学生纷纷 言志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不一样的志向 子路志 在通过治理一个大国来实现他“有勇知方”的理想冉有则通过 对一个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 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 神的对三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 子路因为“率 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轻率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 他的性格脾气而非志向理想 曾点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 歌咏而乐的画面是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孔子“仁” 和 “礼”的治国原则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 同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自主探究 .本文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其实是围 绕一个什么话题来展开的?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吗? 答:志(人生理想) .围绕这个字文章具体又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请各用四 个字概括 答: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探究:孔子为什么“喟然与点”? 观点一:当时社会动乱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孔 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 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以礼 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点二:曾点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 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的生活的 想法 曾点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所以孔 子“喟然与点” 观点三:孔子“与点”是知济世无望于是产生恬然退隐的 想法曾点的志向符合孔子政治失败后安贫乐道的思想所以孔 子“喟然与点” 观点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乐之事的象征 曾点答话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举止也充分体现出其 礼乐修养所以孔子“与点”实质上是因为曾点的回答深中其 “礼乐”之道 观点五: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 西全抛之脑后 这对久在官场生活中浪迹而深感疲惫的孔子来 说是一种自然回归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但是孔子又是坚持理 想的人他不会因为坎坷、挫折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所以只能 向往曾点的话也就引起他的赞赏和感叹 中庸之道 一、整体感知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似乎是一个贬义词 有人认为 中庸就是处事圆滑、世故不得罪人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主 见没有原则人云亦云有人认为中庸就是碌碌无为平庸甚 至庸俗不思进取 总而言之中庸作为儒家的观点被认为是 封建文化的糟粕 其实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成见真正走进«论语»就会发现 我们不但没有理解“中庸”而且还可能大大地误解了“中庸” 在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时孔子说“师也过 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 结果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过犹不及”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一 个核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及”这两 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 偏不倚把握好一个“度” 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说的就是 任何极端的主张和做法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 就要走向反面 弄清了中庸的基本含义我们还应回过头思考一下孔子为 什么把中庸当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呢? 这是不是也有违他自己所 言的“中庸”之说了呢? 其实我们不能忽略“民鲜久矣”所说的语境 孔子看到“老 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这一现实强调中庸为至德是有针对 性的 平常人往往不明白中庸的真谛居于高位的人也不能按 中庸之道来行事如此说来中庸才显得难能可贵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重读«论语»我们领悟中庸之道 其根本目的是获得修身养性的启示 从中庸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自身发展 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并以此作为行动的重要 指南 做人要正直但是不能清高 正道而行光明正大严于律 己忠于职守应该是我们的必然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而要豁达为人宽容处世切忌清 高而自骄 有傲骨但不存傲气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要与人为善善于接纳他人但是不能一味调和该说“不” 时就说“不”更不能懦弱无主成为他人满足私欲的牺牲品 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要自强不息抓住机遇不信宿命 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要懂得团队合作而不单打独斗要善 于听取他人意见听人规劝 行事要果断但千万不能独断专 行行事鲁莽必将无所成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要相信自己持之以 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要敢于直面挫折笑对失败 但是无 论何时都要善于变通而不固执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进 行辩证的分析做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该放弃的时候要学会 放弃学会做人生的加法更要学会做人生的减法 懂得竞争 也要学会妥协 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动脑子有智谋能力不足时以勤补 拙幽默机智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彩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卖 弄小聪明更不可耍滑甚至做奸诈之事 二、自主探究 .如何辩证地理解“过犹不及”? 答:从字面上看“过犹不及”可以理解为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 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过犹不及”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一个 核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 孔子用中庸的方法将对立的两 端结合起来反对“过”与“不及”两种偏向保持事物“度”的平衡 同时强调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的位置灵活处置 .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之道是否 矛盾? 你如何理解? 答:不矛盾 这里说的有三种人:一种是“中行”一种是 “狂”还有一种是“狷” “狂”者是率性而行、勇于创新、敢于打 破常规的人“狷”者谨慎小心循规蹈矩“中行”兼有二者之 长 狂、狷各有所偏中行最好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 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 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程度来评价? 答:孔子把中庸看作“至德”即中庸之德而不只是当作一种处 理的方法 “乡原”看似忠厚老实但往往是“同而不和”只是四方 讨好八面玲珑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没有一点道德原则 孔子判 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 这种 人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在把握中庸之道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回顾所学课文说说 孔子的哪些言行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 答:如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均无贫”“周而不比”“群而不 党”“以直报怨”“求也退故进之” 这些内容均与中庸之道密 切相关 清单二其他文化经典内容梳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有人也 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将一些小说、戏剧经典归入其中虽然这些作品也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古代文化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一轮教师用书(PDF):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pdf)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