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头沟区高质量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全面打造“诗画乡村”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推进门头沟区“四大行动”,聚焦聚力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开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首都发展重要门户新定位,深入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积极探索一条生态文化融合、文旅产业牵引的门头沟特色乡村振
2、兴之路,塑造山水墨韵、景村相融、村在画中的乡村特色风貌,诗情画意、文脉相承、以文化人的乡村文化意象,生机勃勃、文明殷实、人皆往之的乡村富足景象,形成“山水村居雅如画,和美生活恬如诗”的“诗画乡村”,培育一批体现首善标准、服务首都发展、展现门头沟区特色、承载门头沟传统文化的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打造“诗情画意门头沟”,真正让老区人民在好风景里过上好日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应尽之力。(二)工作原则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把组织振兴贯穿“百千工程”全过程。突出普遍培育、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推动实现以“乡
3、村振兴示范村”为中心村的“诗画乡村”组团、有序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村庄区位特点与资源优势,因村制宜谋划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二政策统筹,资金聚焦。加强高位调度、整体谋划,切实做好资金、项目、政策统筹,向“百千工程”聚焦、倾斜。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始终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百千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首善标准、循序渐进。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4、三)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我区生态山水和乡土文化资源优势,综合“百千工程”和“地区形象塑造工程”,坚持把稳节奏、聚焦“诗画”,优先在109国道沿线、永定河沿岸、重点景区周边,选择一批党建引领作用强、生态资源本底优、文化传承挖掘好、产业发展基础牢、农民参与热情高的具有村庄形态的现状村庄,次第开展“诗画乡村”选树、市级示范村创建。充分结合灾后重建特别是整村异地安置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景村融合发展、农房质量提升试点、山区农民搬迁等工作,每年启动一批20-30个左右“诗画乡村”选树、2-3个市级示范村创建。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100个“诗画乡村”,进而培育不少于10个突出“产业强、乡村美、文化兴
5、村风好、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并带动周边村庄形成生态文明、历史文脉和红色革命记忆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推进全区9镇及大台街道具有村庄形态的现状村庄补短板、强弱项、促振兴,让“诗画乡村”成为支撑门头沟打造首都绿色创新发展典范地区的战略腹地和绚丽背景。到203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格局基本稳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京西特色版全面建成,文旅农林商体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有效运转,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山水村居雅如画,和美生活恬如诗”的乡村振兴新实践全面推进。二、主要任务聚焦区域功能定位,聚焦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禀赋,聚焦文旅农林商体高质量融合发展,重点
6、围绕“四提升四促进”,接续实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延续京西特色传统风貌等17项重点任务,持续探索、推动、形成生态富民、乡村振兴新实践。(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不断增强1.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村级组织分类提升计划,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干部。依托“1+5+N”等培训体系,提升示范村党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持续发挥沟域党组织的区域统筹联动载体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推动在重点沟域形成产业连片打造的产业布局。鼓励基层首创,挖掘和推广基层实施“百千工程”的实招、硬招、妙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
7、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各镇、大台街道)。2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队伍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机制。实施“俊鸟归巢”计划,利用高校、专业协会、创客、退役军人等资源,引导各类人才带着资金、项目、技术到农村创业就业。推动优秀干部到农村任职挂职,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鼓励镇村建立“荣誉村民”聘任机制,引导致富能手、专业人才等“新山民”参与农村建设治理。结合“人才京郊行”“8+1”行动和“五进农村”等工作,持续推进“头雁工程”,持续举办农村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
8、职业教育,强化乡村基层农技人员、卫生人员、法律工作者定向培养、乡村工匠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训。(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教委、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各镇、大台街道)。3 .逐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固本工程”,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力争到2027年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对标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乡镇平安建设能力。建设法治乡村,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广“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自治机制
9、运用接诉即办、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等管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委网信办、区城指中心、区纪委区监委,各镇、大台街道)。4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到2027年全区累计建成村综合文化室255个、乡情村史陈列室86个,并强化地区乡土文化特质凝练、资源利用、IP打造、形象宣传,推进古村落微博物馆群等文化传承载体建设,打造京西微博物馆之城。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同艺术院校合作力度,实施“
10、京西民间艺术界培育计划”,引进、挖掘、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支持基层文艺队伍建设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积极推出展示京西乡土风情的文艺、宣传作品。以永定河大地艺术节、京西山水嘉年华为依托,整合农民丰收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学文艺活动形式,打造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开展“诗颂华章”诗歌朗诵大赛、“山地戏曲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擦亮“双诗歌之乡”文化名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体育局、区文联,各镇、大台街道)。5 .大力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
11、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俄续革命老区红色血脉。加强历史建筑、革命文物、古树名木、民俗文化、诗歌、农耕文化遗址、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结合全国文明城区,持续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村规民约提升行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到2027年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0个。(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各镇、大台街道)。(二)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效能,
12、促进生态山水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6 .发挥规划引领支撑作用。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门头沟区分区规划,加快“七镇一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审,对开展“百千工程”的村庄进行规划校核,推动“多规合一”在村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统筹灾后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跟着规划走;加大农村地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力度;规范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管理,加强区、镇、村三级动态巡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零容忍”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总结推广“百师进百村”经验,健全完善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积极推动乡村产业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强化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群提升,完善示范片区整体策划、设计,做到无
13、策划不设计、无设计不规划、无规划不建设;结合政策规划,建立区镇两级项目储备机制,每村至少谋划一个示范项目,纳入区级储备,为每年压茬打造2-3个示范村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各镇、大台街道)。7 .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在全力实施重建美丽乡村攻坚行动的基础上,接续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继续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创建文明城区“两考合一”的全域整治经验做法。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区分传统村落、一般村庄和重点旅游村,分类制定村容村貌提升方案,有序推进农房质量提升、架空线梳理整治、“门墙亭廊栏”整治等工作;每年选树50个左右“
14、美丽庭院”,深化“诗画乡村”建设的细胞工程;推进村庄“微改造、精提升”,坚持保留村庄原有肌理,鼓励就地取材,凸显乡野情趣,融入本土文化,嵌入产业要素,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微景观、精致小节点,实现乡村“小更新、大变样”“小创意、大收获”。实施“千村千园(林)”建设工程,到2027年建成24个森林村庄。深入推进“无废乡村”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创城办、区城市管理委、区水务局、区卫生和健康委、区财政局、区园林绿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各镇、大台街道)。8 .延续京西特色传统风貌。深入
15、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在构建“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的总体空间格局基础上,大力推进“京西古道”整治提升,以琉璃渠村、苇子水村为示范探索总结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具体路径,引入新村民共建共治,打响“京西古村”的特色品牌。传承村落乡土特色,持续发挥村庄民宅风貌设计导则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传统村落农房风貌提升引导政策,激励引导村民在农房灾后重建、自主更新中主动落实村庄保护发展规划要求。立足村庄资源禀赋,构建景村融合建设理念,形成“以景带村、以村实景、景村互动”的发展模式,到2027年打造30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且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景村融合示范村。(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
16、区农业农村局、区委组织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各镇、大台街道)。9 .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提升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推进韧性乡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不断提升水、电、路、气、热、通讯、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助残、应急避险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便利化,强化公共设施“平急两用”功能。加强农村道路、村庄停车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养护管理,完善市场化推动清洁取暖设备更新换代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安全应急小屋”应用示范,适度布局建设农村5G网络、充电桩和应急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村内5G网络、集中
17、区域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乡村产业和治理基本实现数字化。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连锁便利店、药店等进农村。(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水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区公路分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残联、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各镇、大台街道)。(三)提升文旅产业牵引作用,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升级、品牌集群效应逐步显现10 .支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做精做强。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化同农学院、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合作,实施红薯等本地小宗类本土特色作物品种培优,逐步形成村庄、片区产业特色;推进苹果、樱桃、京白梨、香白杏
18、等传统林果的老树复壮、品种更新,推动打造国家级、市级产业园区,做强“京字招牌”特色农产品。以举办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为契机,引进北平之恋、红色达芬奇等2000种月季优质品种,形成种业创新、技术应用、深度加工全产业链条,打造京西生态“美丽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以集体林场为带动,推动林蜂、林花、林药等林下经济产品的特色化、标准化与市场化发展,进一步打响“京西白蜜”等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军庄镇等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培育发展“京白梨”农遗文化体验业态,持续打造农遗特色生产基地、农遗传承保护示范村等,丰富“古村古道
19、流水人家”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内涵。健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补贴政策,到2025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支持“泗家水红头香椿”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营主体,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互融互促。以“灵山绿产”“雁翅优选”“斋堂尚品”等区域品牌为带动,推荐更多区域农产品品牌纳入“北京优农”品牌目录。(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局、区国资委、区委宣传部,各镇、大台街道)。IL聚焦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用好休闲农业示范县金字招牌,大力推进“休闲农业+”,鼓励扶持依托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20、在白瀑云景、清水花谷等北京市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新型业态,在谷山村等农耕文化丰厚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创设农事生产、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提高客单价,促进园区质量、数量双提升,到2027年全区休闲农业星级园区数量比2022年12个翻一番,达到25家左右,在现有13个美丽休闲乡村的基础上再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围绕6个旅游片区,整体谋划片区的“项目集群”,为提升微度假品质奠定基础;结合煤业、古道、元曲等特色文化,培育专业经营能人,“一小院一主题”推动精品民宿差异化发展。(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
21、教委、区体育局,各镇、大台街道)。12 .全方位提高拓展乡村产业承载能力。强化数字赋能,鼓励集中连片实施耕地保护和大田种植数字化监管应用,建立农田物联网动态数据监测,建设数字农田。推进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和特色果园生产中的应用,到2027年建成数字化种植基地15家,数字化果园15家。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引入农村电商实体及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实现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打造一批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场景与营销平台。强化融合赋能,鼓励打造种植业与生态山水、特色村落相融合的景观农业,开发农耕体验、科普研学、创客工厂等新型业态,结合雁翅镇大村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玉米模块
22、化种植;结合清水花谷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扩大多色谷子、五彩高粱及红藜麦等多个品种播种面积,形成独特景观农业效果。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生态养殖,开发萌宠乐园、亲子互动、特色垂钓等多种业态,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强化体系赋能,推广玫瑰、大豆、鲜食玉米等适合加工的特色品种适度规模化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鼓励发展手工作坊、特色工坊等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打造食材本土化餐饮特色,引导“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广大农户创新开发一批本地食材制作的精品佳肴,助力打造“寻味美食去旅行”等文旅融合品牌项目。依托休闲农业星级园区、A级旅游景区、精品民宿等平台设立农产品销售区,结合运动赛事与节庆活动,规范引导村民
23、沿旅游线路摆摊售卖土特产,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建设一批全产业链产值达到千万元的“一村一品”示范村。(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委宣传部,各镇、大台街道)。(四)提升村庄增收致富基底,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增强13 .强化农村“三资”监管与规范运行。扎实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数据管理采集系统。持续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三资”定期检查工作力度,每年选取60个经济体量大、政府投资多、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审计,选取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执行
24、情况、民主程序履行情况”等开展“三资”监管定期检查。开展农村对外涉地经济合同专项治理“回头看”行动,对涉地合同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核查。按照“摸清旧债、严控新债、落实责任、分类处置、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启动村级债务清理工作,力争2027年底前实现债务清零。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三务公开”制度运行规则,落实“村地区管”,着力盘活村庄闲置资源,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强化利益联结,构建功能完备的市场交易运营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经管站,各镇、大台街道)。14 .积极推进乡村组团发展模式。树立乡村大资源、大景观的理念,走乡村建设、运维管理、经营融合发展之路。结合灾后耕地恢
25、复重建,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及储备区布局,引导示范村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小田并大田”,有效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探索通过区属国有企业、乡镇联营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区域资源统筹,多村合作、整镇组团、片区打造。鼓励引导国有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村庄经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探索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及应用,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助力村庄发展。(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国资委、区工商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统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园林绿化局,各镇、大台街道)。1
26、5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实施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引导示范村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以村集体为主,多元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发展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更多农业规模经营户升级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组建市级农民合作社,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增值效益好、市场份额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积极引导文旅企业、民宿经营企业在示范村落地建设精品民宿,与示范村开展文旅产业合作项目。到2027年,培育认定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示范社16家。(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经管站,各镇、大台街
27、道)。16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持续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行动,鼓励采取联村、沟域统筹、镇级统筹、区内统筹等多种方式,促进强村、弱村联动共富。结合“诗画乡村”选树总体规划,每年选取3个左右发展好有特色的村作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整体提升,力争到202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区经管站、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委组织部,各镇、大台街道)。17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充分就业
28、行动计划,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和面向本区户籍农民的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健全完善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就业和乡村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参保政策。推进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重点抓好清水镇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每镇至少形成1个以工代赈试点。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医疗保障待遇,扩大社会救助政策覆盖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广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稳定农民经营净收入。到2027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以内。(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
29、发展改革委、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医保局、区经管站,各镇、大台街道)。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百千工程”全过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开展“百千工程”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抓手,作为主题教育成果转化运用的抓手,作为推动“高水平建设首都西大门”的抓手,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区级负责、镇村抓落实。把区“百千工程”协调事项纳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内容,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定期研究会商调度工作。建立区领导带队拉练检查机制,现场
30、考察和调度“诗画乡村”建设工作。强化外脑支持,建立策划师及咨询师“双师”资源库,助力“诗画乡村”选树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责任单位:区委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镇、大台街道)。(二)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统筹资金、项目、政策,向“百千工程”聚焦、向“诗画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倾斜;进一步强化村庄产业规划研究、产业项目储备。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及时与市级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或配套制定与“百千工程”相适应的“建设管护合一”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区农业农
31、村局要制定门头沟区“诗画乡村”选树方案。区财政局要统筹涉农资金加大对“百千工程”的投入力度,逐步构建政府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诗画乡村”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区发展改革委要研究拓宽政府固定资产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具体范围和措施。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要强化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用地保障。区文化和旅游局要拿出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区委农办、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区水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园林绿化局等有关部门,各镇、大台街道)。(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广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并用耳熟能详的词句、接地
32、气的方式做好“诗画乡村”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的宣传解读,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加强对“百千工程”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吸引涉农企业和农创客等先进要素、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等金融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及时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百千工程”好经验好做法,讲好门头沟乡村振兴故事,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各镇、大台街道)。(四)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健全“百千工程”考核评价体系,将有关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政府绩效考核和区委综合考评范围。健全差异化考核、常态化督查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定期开展评估,不断优化调整政策措施。积极有效防范化解“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责任单位:区委农办、区委综合考评办、区政府办、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各镇、大台街道)。-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