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措施.docx

    • 资源ID:446962       资源大小:16.2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措施.docx

    1、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措施1人力保障(1)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应急队伍,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支持、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组织各领域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受灾地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业务咨询工作。(3)落实灾害信息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明确各级灾害信息员配置,每个社区至少设立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和灾害高风险地区可适量增配。鼓励、引导保险行业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灾害信息报告工作。2资金保障市财政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2、等规定,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多渠道筹措灾害救助资金,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市、区救灾资金分担机制,督促区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3物资保障(1)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各区政府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全市救灾物资储备,整合救灾储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2)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负责本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各区结合实际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设置社会捐赠接收站(点)。(3)各区政府建立救灾物资代储制度和救灾物资生产厂家、物流企业名录,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紧急调拨、物流运输制度。(4)各区政府鼓励引导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灾害应急物资和

    3、生活必需品。参考XX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引导居民家庭储备灭火器、手电筒、常用药品等应急物品,推广家庭应急包。4交通保障加强紧急情况下综合运输管理,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运输保障系统、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机制和应急救助“绿色通道”机制,实现全市及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交通运输统一指挥调度。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部门(单位)确保自然灾害救助人员和受到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救助物资、救助设备优先运输。5应急避难场所保障(1)各区政府、各有关单位根据有关规划,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统一、规范的明显标志,储备必要物资,提供必要医疗条件。(2)灾情发生前

    4、后,各区政府及时启用各类避难场所,科学设置受灾人员安置点,避开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区等,防范次生灾害,同时加强安置点消防安全、卫生防疫、食品安全、治安等保障,确保安置点秩序。(3)各区政府、各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保证应急避难设施设备日常有效、安全,满足应急启用、开放功能。6通信保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依法保障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信息渠道畅通,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应急通信系统,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有关单位配置“XX应急一键通”移动端、对讲机等必要通信装备,保障应急联络

    5、通信畅通有效。7社会动员保障(1)制订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完善接收境外救灾捐赠管理机制。(2)建立非受灾地区支援受灾地区、轻受灾地区支援重受灾地区的自然灾害救助对口支援机制。(3)必要时发布社会动员令,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救灾工作。8科技保障(1)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多功能智能杆等新技术,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救助决策支持系统。(2)组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健康、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等领域专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开展灾害风险调查,编制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3)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减灾救灾救助政策理论研究。9区域联动加强与毗邻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救灾协调联动机制,深化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合作,提高区域应急管理协作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措施.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