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1.3中国的人口同步试卷(含答案).doc

    • 资源ID:4497242       资源大小:1.58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1.3中国的人口同步试卷(含答案).doc

    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读下图,完成13题。1A、B阶段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的原因是()国家贫穷落后,社会动荡社会医疗保障条件差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隐瞒人口的现象普遍A B C D2C阶段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B多子多福的观念仍然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观C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多D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死亡率降低3D阶段人口增长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的生育观念变了,都不愿多生孩子 B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 D人口死亡率增高4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简称是()A.京 B.津 C.沪D.渝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摘录)回答58题: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以下简称为“大陆”)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大陆”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大陆”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5.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B.美国C.中国D.日本6.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我国当前的人口密度约为_人/平方千米。A.110B.70C.45D.1437.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很快过渡到目前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主要原因是: A.实行计划生育 B.经济迅速发展 C.自然条件好D.人口基数大8.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我国人口总数为13.7亿,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广东省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导致广东取代河南成为第一人口大省的主要原因有(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外来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发达,城镇密集 人口素质高,处于高水平生育阶段A. B. C. D. 9. 下列关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多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耕地多,气候好 B.东部地区多草原,地形起伏较大 C.东部地区生产落后,需要的人力资源较多D.东部地区工商业不发达,交通运输业落后,不利于本区人口的向外迁移10.下图是我国东、西部面积和人口比较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东部面积比西部大 B.西部人口比东部多C.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D.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据此完成1112题。11.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原因描述不确切的是()A.教育、医疗条件好 B.就业机会多C. 劳动力充足 D. 生活条件好12.下列说法可信的有()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城镇发展会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抢了城里人的工作,禁止农村人进城务工城镇化的发展,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A.B. C.D.13.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了我国人口统计报告,报告显示: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数逐年增加。根据这一趋势,预测未来我国将会出现的人口问题是()社会劳动力减少 劳动力素质低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经济发展下滑A. B. C. D.14.下面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位于黑河腾冲线以西的是()15.下面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具有典型的地广人稀特点的是()二、综合题(共55分)16.读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在数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2)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举两例。 (3)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 发展和 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4)20世纪70年代以不,人口增长曲线逐渐平缓,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这是实行 的结果。17.读下图,完成问题。(19分)(1)判断图中A、B、C、D四点的人口密度。A_,B_。(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_地区人口密度大,_地区人口密度较小。(3)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的分界线大致沿黑龙江省的a_到云南省的b_一线。(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E省是我国常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但是E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请你解释主要原因。_ 。(5)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_ 。(6)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能否从东部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为什么?(3分)18.读图分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含港、澳、台)数据,回答问题。(12分)(1)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不含港、澳、台),20002010年人口净增长_万人。(2分)(2)2010年常住人口总量排名第三位的是_省。(2分)(3)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是37.98%,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是_%。(2分)(4)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_(升高、降低)。(2分)(5)人口普查统计说明,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问题,其中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请为解决发达地区人多地少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_ _ 。(4分)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每小题4分)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国、该地区的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关于中国人口的最大容量,经各方专家测算,结论均为16亿人,如超过16亿人,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破坏性影响。材料二: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且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誉。20年来,全国少生了4亿人(而美国人口只有2.7亿),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作出了极大贡献。材料三:2005年,一位记者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穷山沟里与放羊娃有一段对话,“今年几岁?”“16”“怎么不上学?”“我放羊。”“你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了娃娃将来干啥?”“放羊。”(1)读了材料一、二,你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人口政策可以放松了,你认为能放松吗?(2)读了材料二想一下,全国少生了4亿人,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3)读了材料三以后,你有何感想?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多下工夫?参考答案(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任选两例)(3)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变慢 计划生育17.(1)100400人/千米21人以下/千米2(2)东部西部(3)黑河腾冲(4)广东省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大量进入(5)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6)不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承载量小。 18.(1)7 390(2)河南(3)27.04(4)降低(5)实行计划生育,禁止乱占耕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发展,以解决大量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压力;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1.3中国的人口同步试卷(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