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目录前言1一、基本情况3(一)区域基本概况3(二)水源地基本概况5(三)与水源地环境保护相关规划情况8二、成效与短板13(一)“十四五”主要工作成效13(二)问题与短板14三、总体要求16(一)指导思想16(二)编制原则16(三)规划范围17(四)规划期限17(五)规划目标17四、主要任务18(一)优化供水格局18(二)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19(三)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21(四)开展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23(五)提升饮用水源监测能力24(六)提高饮用水水源管理能力24(七)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25五、实施保障27(一)政策保障27(二)组织保障28
2、三)资金保障28(四)技术保障29附件1相关规划文件批复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区水系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3区现有供水设施布置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4区供水规划供水系统示意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信息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2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清单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3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4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刖百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供水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饮用水水
3、源保护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依法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我国对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的最有力手段。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
4、同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工作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工作方案市实施细贝I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提出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多项措施与要求。为落实相关规定,掌握市区饮用水水源的现状,加强饮用水水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能力,解决目前水源地周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和工作部署,市生态环境局要求开展市区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十五五”规划的编制。该规划旨在针对水源地现状,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为区水源地保护提
5、供依据。一基本情况(一)区域基本概况1 .地理位置市区位于省南部,长江上游,幅员676平方千米,隶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市,区治街道,区南临长江,东邻江安县,南靠长宁县,西接翠屏区,北连富顺县。距市区、泸州市、自贡市分别为40千米、55千米、82千米。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区境,区域流程41千米,地势北高东低,海拔高度254-592米,在东经104。43,52-105。53,2,北纬28。4146-29。352,是典型的浅丘区域。区属于低海拔地区。其地形地貌总体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平坝。区域内的低山山脉主要有两大山脉:其一是马耳岩云台山山脉,位于最北面,海拔高度400500米,最高的平安寨544米;其二是
6、青山岭山脉,位于大观、黄沙一带,与翠屏区和富顺县接壤,山不高。除此以外,则是大面积的丘陵。在低山、丘陵之间夹杂着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坝地带。低海拔、低山、丘陵、平坝这一地理地貌特点,很适合动植物生长,对农耕生产非常有利。2 .水文与水资源区境内主要河流14条,河流总长189.52km,河网密度0.33kmkm2,均属于长江水系。流域控制面积694.49km2,其中长江干流水系流域控制面积544.83km2,占比78.45%,沱江水系流域控制面积149.66km2,占比21.55%。另有水库3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24座。长江为流经全区最大河流,长江干流从市自
7、西向东流入区,途经仙源街道、街道、裴石镇等3个镇(街道),在三溪口注入江安县境。区境内主河道长23km,平均比降为0.28%,天然落差为11.2m,江面宽度8001200m。区较大的长江支流有黄沙河、龙滩河、护城溪、桂溪河和界牌河等。起凤溪、安溪河、银蛇溪、久桥河经自贡市富顺县汇入沱江水系。区境内河流年径流总量2.8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87亿立方米(不包括过境水资源量),全区水域面积18.09万亩。3 .社会经济区隶属省市,辖二街道、七镇。二街道,即街道和仙源街道;七镇,即裴石镇、刘家镇、大观镇、汪家镇、黄沙镇、仙临镇和长兴镇。2026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1.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
8、0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4%。年末常住人口3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08%,比上年末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041人,出生率为7.09%o;死亡人口2355人,死亡率为5.49%o;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0%oo2026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1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2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97.02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80.06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34.4%和47.3%。三次产业结构由
9、上年的17.1:45.0:37.9调整为16.3:45.8:37.9o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136元,增长7.6%。(二)水源地基本概况1 .水源地总体概况现区2个街道、7个镇集中式与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共计31个饮用水水源,详细统计情况见下表。2 .水源水质状况区当地监测部门对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含1个县级水源、6个乡镇级水源、4个乡镇级以下水源)中的10个进行长期水质监测(飞马水库未监测,龙透水库转为备用水源后未再监测),20个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未做水质监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符合11I类标准限值的水源地(其中长江西门达到II类)共9个,占总数的90.0
10、0%;仙临镇潘家寺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处于IV类标准限值,主要超标因子有高镒酸盐指数(0.23)、化学需氧量(0.5)、总磷(0.6)o表1-3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情况水源地水源地达标水源地超标水源地个数和及比例IV类V类劣V类小计类型z业L总数个数百分比()个比例(%)个比例(%)个比例(%)个比例()河流型1110.0000.0000.0000.0000.00水库型9880.00110.0000.0000.00110.00合计10990.00110.0000.0000.00110.00余家洞水库、丁家湾水库、马耳岩水库、怪鱼曲水库、四五水库、龙透水库、飞马水库等7个饮用水水源为贫营养
11、花园水库、潘家寺水库、幸福水库等3个饮用水水源为中营养。3 .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现状长江西门调查范围为自取水口下游30Om至罗龙街道入境处,长约22km,左岸纵深至Ikm(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右岸纵深至Ikm(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的范围。调查范围内工业污染源位于三江新区罗龙工业园区和罗龙工业集中区;畜禽养殖污染源主要来源为位于限养区内的3家养殖场,养殖畜禽种类均为生猪,现已完全退出;生活污染源涉及街道、仙源街道的城镇以及三江新区的罗龙街道、江南镇的散户(城镇生活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取水口下游的长江);调查范围内长江沿岸农田总面积为382.45km2o以上污染最终受纳水体均为长江干
12、流。长江西门饮用水水源各类污染源调查结果详见下表。表1-4长江西门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污染物汇总情况序号污染源名称COD产生量(吨/年)氨氮产生量(吨/年)总氮产生量(吨/年)总磷产生量(吨/年)1工业污染源1146.0024.00/2生活污染源1315.49131.55/3种植业污染源573.68286.84/4畜禽养殖污染源154.807.74/5共计3189.97450.13/6总入河量1489.7273.58注:数据来源于市区长江西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报告。乡镇级及乡镇级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范围为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调查范围为:一般水库调查水域两边2
13、00m范围陆域且不超过集雨面积;拦河坝型水库调查取水口上游2000m范围及水域两边20Om范围陆域且不超过集雨面积;地下水型调查取水口周边50米范围陆域。区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污染源调查结果详见下表。表1-5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污染物汇总情况序号污染源名称CoD产生量(吨/年)氨氮产生量(吨/年)总氮产生量(吨/年)总磷产生量(吨/年)1生活污染源62.762.9825.7280.4362种植业污染源/0.3923.1410.4373畜禽养殖污染源102.981.0374.1641.4874共计165.744.41113.0332.360注:数据来源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周
14、边区域环境状况和污染风险调查评估报告。4 .水源地环境风险现状除长江西门县级饮用水水源外,其他各饮用水水源均无固定点风险源,非点源污染为各水源的主要风险源。饮用水水源污染源以农村散户生活排污、农业生产时化肥农药施用、分散式畜禽养殖等面污染源为主。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习惯以及污染排放情况,实际上种植业产生的种植业污染对水源的污染负荷最大,其次是农村散户生活污染,再次是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流动源幸福水库陆运风险较大、其余水源地流动源风险较小。5 .水源地管理现状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已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分。已全部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和标志标牌建设工作,并建立“一源一档”,目前正
15、在进行饮用水水源管理的相关强化工作。全区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定期开展水质常规监测,水质监测结果通过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供水单位、水厂公告等不同途径,全部进行信息公开。建立饮用水水源定期巡查制度,并建立巡查台账。已设置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监测设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设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站;水源地取水口已设置视频监控。(三)与水源地环境保护相关规划情况1 .市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十五五”规划为落实相关规定,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明确“十五五”时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十五五”规划(宜府办发2
16、02213号),规划目标任务是到2030年,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中向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规范,环境问题整治到位,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管护机制长效建立。表1-6市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十五五”规划目标指标表序号领域指标名称2025年(%)2030年(%)属性1水环境质量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HI类水体比例100100约束性2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HI类水体比例9396约束性3保护区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率100100约束性4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标牌规范建设完成率/100约束性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
17、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完成率/100约束性6风险防范能力县级及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成率71.40100预期性7“千吨万人”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视频监控建设完成率/100约束性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编制完/100预期性成率其主要任务有: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质量;继续推进保护区划定;夯实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饮水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针对表中的约束性指标,本次区“十五五”水源地规划应当积极响应。2 .市区“十五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与市区城乡供水专项规划根据市区“十五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及市区城乡供水专项规划,“十五五”期间根据区地形和水源分布,按“一江一渠两库”长江
18、向家坝灌渠、马耳岩中型水库(总库容1765万m3)和龙滚滩中型水库(总库容1193万立方米)分设水源。现有区行政划分内总体以百里冲为界分为两个供水大片区,区主城片区包括主城区及百里冲以南区域的裴石镇、裴石镇留宾社区、长兴镇、仙临镇、刘家镇等镇(社区)。百里冲以北的大观镇、大观镇大坪社区、汪家镇、汪家镇林丰社区、黄沙镇为汪家镇片区。海拔过高的地方在大片里划出再作为局部小片区。规划将区主城片区近远期的城市供水水源确定为长江,主城片区水源取水点与在建三水厂取水点结合新水泵房及原水输水管道,取水设施按远期城市需水量建设。规划将汪家镇片区近远期的城市供水水源确定为马耳岩水库,新建水源取水设施及原水输水
19、管道,取水设施按远期城镇需水量建设。规划确定龙滚滩水库作为区城区近远期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并新建一条输水能力约为7万m3d的输水管道至城区三水厂。规划确定大观镇余家洞水库、向家坝北干渠作为汪家镇片区的应急备用水源。主城片区以城区为核心区,依托城区三水厂为核心供水厂,联合现状二水厂,除解决主城区的供水问题外,并通过管网延伸解决供水片区各镇(社区)的供水问题。百里冲以北汪家镇片区,结合地形、水源,在汪家镇修建汪家水厂,然后通过管网延伸解决该片区的供水。其中位于汪家镇片区的大观镇大坪社区(原大坪乡)及(原林丰乡)地势较高,林丰社区海拔约在420m,比汪家镇、大观镇海拔高差80m左右;大坪社区海拔在5
20、00m,林丰社区距离汪家镇水厂距离较近,地势高差较小,且片区水源水量保障有难度,而大观镇大坪社区距离汪家镇水厂较远,高差也较大,综合考虑及比较,规划大坪社区、林丰社区供水由汪家水厂通过加压及管网延伸解决片区供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三江新区的批复(川府函202532号)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三江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川发改地区2025114号),主城片区饮用水水源一长江(涪溪口)和应急备用水源一龙滚滩中型水库所在洛龙街道划归三江新区。主城片区范围内城区现有2座市政公用水厂:区第二水厂和区三水厂。区二水厂位于街道广福社区靠近长江北岸的高地上,占地约19亩,为新城区供水,水厂设计总规模3
21、0万m3d,采用高、低压供水,水厂运行良好,规划考虑给予保留,远期可结合城市发展及供水的需要,二水厂可作供水侧重方向调整,调整向工业用水供水。区三水厂设计总规模9.0万m3d,计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于2025年6月建成投产,规模为4.5万m3d,二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规划4.5万m3d,计划2022年底投入运行。建成后区三水厂作为主供水厂。主城片区内如长兴镇、仙临镇、刘家镇等地势较高,通过设置加压站供水。主城片区范围内周边乡镇水站规模在500-2000m3d,规模均较小,基本均无法满足远期用水量需求,从供水安全性及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规划总体考虑对乡镇这些小水厂拟将作逐步关闭停用
22、处理,局部小范围地势较高供水范围水厂可结合实际需要,作为局部小范围高区供水厂给予保留。汪家镇片区范围内现主要有汪家水站、新添水站、黄沙水站。汪家水站规模约为2000m3d,新添水站约为2700m3d,黄沙水站规模仅500m3d,水厂规模均较小,供水范围有限,水厂处理工艺、设施等较为简单。规划在汪家镇片区的汪家镇,新建汪家水厂,分期建设。近期规模2.0万m3d,远期规模4.0万m3do并通过修建清水输水干管,进行管网延伸的方式,将汪家镇水厂的水输送至大观镇、大观镇大坪社区、汪家镇、汪家镇林丰社区、黄沙镇。近期上述供水站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保留与新建的汪家水厂联合供水,作为备用供水站,远期待汪家水厂
23、建成4.0万m3d的总规模后,结合供水安全性及管理方便要求,现有小型供水站考虑逐步关闭停用。另外还有多处散户,集中供水太难,以井水为日常水源。综上,区远期城乡供水水厂规划见下表。表1-7区城乡供水水厂规划名称水源备用水源规模(万m3d)覆盖区域现状2030年2030年区三水厂长江龙滚滩水库9.011.514.0长兴镇、仙临镇、刘家镇、裴石镇、罗龙街道、街道、仙源街道汪家水厂马耳岩水库向家坝北干渠0.22.04.0汪家镇、大观镇、黄沙镇分散工程井水/115处/居住特别分散、集中供水难以解决的部分住户主城片区内裴石镇、裴石镇留宾社区、长兴镇、仙临镇、刘家镇位于供水区东侧,地势相对较高,且距城区主供
24、水厂及供水主环距离较远,应设置加压站以满足水量和水压要求。规划结合城区现状输水管道的建设情况,目前,在建两根DN600-800的输水主干管往该区域供水,输水管建设将延伸到现状的九龙水厂,结合九龙水厂水源问题情况,九龙水厂将逐步关停,规划将九龙供水厂改为加压站,近期规模2万m3d,远期规模4万m3d,城区来水通过九龙加压后往裴石镇、裴石镇留宾社区供水。三水厂至刘家镇、仙临镇、长兴镇中途设加压泵站,近期规模2.0万m3d,远期2.7万m3do汪家镇片区内汪家镇林丰社区较汪家镇地势高,规划汪家镇至林丰社区设中途加压泵站,近期0.2万m3d,远期0.3万m3d,加压站土建一次完成,设备分期安装;大观镇
25、大坪社区较汪家镇地势较高且较远,规划汪家镇至大坪社区设中途加压泵站,近期0.09万m3d,远期0.09万m3d,加压站土建一次完成,设备分期安装。表1-8加压站分期建设规模表项目名称用地规模(m2)建成后规模(万m3d)备注2030年2030年九龙加压站/2.04.0九龙水厂改造仙临刘家加压站81002.02.7-林丰加压站9000.20.3-大坪加压站9000.090.09-二成效与短板(一)“十四五”主要工作成效饮水安全显著改善。在区供水保障工程中投入各方面资金6924.37万元,新建较大集中供水工程17处,分散供水工程147处,解决2904户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约6.1万人受益。农村集中
26、供水率达86.8%,自来水普及率达86.1%,供水保障情况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学习并执行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川环办函202662号)等文件精神,在“十四五”期间,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投入资金439万元,设置了水源地保护标识、标牌,采用刺丝滚笼进行隔离,依法依规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了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水平。水质监测全面覆盖。区依托疾控中心和二水厂,建成2个县(区)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具备检测42项常规指标的能力。对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实施季度监测评估,对在用乡镇级、乡镇级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27、实施半年监测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加强隐患防范,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完成视频监控建设。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中的标准完成建设任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完成视频监控建设的数量明显提升。环境问题有效整治。“十四五”期间,针对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局完成市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针对农村水源保护中面源污染问题,区农业农村局完成市区长江经济带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涉及全区所有镇(街道),共投入资金6952万元,用于畜禽、农田面源、水产养殖等方面的问题污染治理。组织保障实现历史性突破。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部署,按照“程
28、序不减、质量不降、时间缩短”的要求,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项目进度询报、督查通报等制度。风险防控应急能力全面加强。全面完成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报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调查报告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报告等四个文件的编制,风险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二)问题与短板污染源控制需加强。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内和大多数分散式水源周边存在较多居民,沿库分散而居,生活污染未得到全面管控;保护区内畜禽散养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保护区内存在大面积耕地,农业种植活动频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开展的标识标牌设置、隔离设施建设、交通风险防范
29、设施建设、视频监控、水质监测等工作,但存在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使用时间过长,有标识标牌字体模糊不清、隔离设施破损等情况。分散式水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饮用水净化工艺简单,水质质量无法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压力大。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与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数量多,但部分乡镇仅依靠单一集中式水源进行供水,存在水源单一、规模偏小、补水困难等诸多不足,导致集中式水源呈现点多面广的分布态势;分散式饮用水水源过多,规模化供水范围小,保护工作推进极其困难,继续保留则后期工作任务过重。随着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增加,且农业经济作物开发种植、淡水池塘养殖和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
30、活动不断增加,农药化肥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多,从而引发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以及垃圾污染等问题,部分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风险防护及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大部分农村水源均为单一水源,水源一旦衰竭(特别是水源为山坪塘、石河堰的)或受突发污染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再则净水工艺较为简单,难以保障正常供水。已建成的应急水源存在库存容量小、水质受到污染威胁等问题,应急供水能力不满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大规模供水需求,风险较大。已建成的应急管网管理与维护不足,导致应急供水时的水压、水量或水质无法满足标准要求。长效保护机制有待完善。地方政府是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工作涉及多部门,协
31、作机制已初步建立,但存在部门间职责交叉、风险应急等管理机制缺乏有效衔接、监测监控等管理内容重叠、跨部门协调困难的问题,整体管理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农村水源地监管能力普遍较薄弱,管理人员多就近聘请且年龄偏大,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为核心,以保护饮用水水源为目标,因地制宜、防治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依法依规开展饮用水水源”划、立、治”,强化水源地保护和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建设规范、高效安全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2、体系,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二)编制原则依法保护、科学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区域统筹,以城带乡,以镇带村”要求,在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前提下,结合各镇(街道)实际,依法依规、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遵循水源所属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综合因素,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相关规划协调,治理与保护并举,分区分类,制定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严格管住新增问题,妥善处置存量问题,形成问题发现、处置、销号闭环管理机制,补齐乡镇水源规范化建设短板。建管并重,强化监督。加强饮用水水源
33、保护区建设和监管工作,建立高效协调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职责。增强监管能力,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建、依法管,确保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责任、项目、资金、监管“四落实”,确保水源安全。区域联动,全民参与。加强区域联动,重点解决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环境文化,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建设和管护等相关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饮用水水源保护体系。(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主要涉及区2个街道、7个镇,共计31个饮用水水源,其中: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
34、源11个、分散式供水饮用水水源20个。(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25年。规划期限:20262030年。(五)规划目标到2030年,通过规划实施,实现全区水源水质稳定趋好;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规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污染物逐步削减;环境风险应急防范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与防护机制不断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指标体系见下表。表3-1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十五五”规划目标指标表序号领域指标名称2025年(%)2030年(%)属性1水环境质量县级、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11I类水体比例90100约束性2保护区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
35、成率100100约束性3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标牌规范建设完成率100100约束性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完成率100100约束性5风险防范能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视频监控建设完成率/100约束性6集中式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成率/100预期性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编制完成率/100预期性四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水源基础情况调查、评价及水源保护区划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饮用水水源的实际情况和保护要求,对不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监测能力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提高、应急能力强化等措施,将
36、饮用水水源保护落到实处,保障区域饮用水安全。(一)优化供水格局按照市区“十五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及市区城乡供水专项规划,加大实施力度,结合汪家水厂、三水厂工程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建设进度,进行配套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实施加压站建设和改造,切实提高汪家镇片区和主城片区供水保障能力。将集中供水管网由城市推向乡镇、由场镇推向农村,优化农村供水体系,突破城乡供水壁垒,提升水资源综合调配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到2030年,逐步落实供水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根据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进度,逐步关停在用乡镇级、乡镇级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淘汰分散式饮用水水源;选择补水充足、库容量大、水
37、质好且净化水厂规模较大、水处理工艺与设施较先进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为应急备用水源。(二)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标志标牌设置。根据保护区划分调整技术成果与批复,开展保护区优化调整,绘制保护区矢量边界,进行边界定界,完成保护区界桩、界标、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标志标牌的设置和修复工作。标志标牌的样式、构造、制作、管理与维护应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等要求。结合保护区勘界定标成果,对水源地的标志标牌进行规范更新,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标志标牌的规范设置工作。到2030年底,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标识标牌的设置工作。推进隔离设施建设。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
38、结合保护区周边地形特点、生态及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土灌木、乔木等自然植被进行生物隔离,必要时采用围栏等物理隔离。由饮用水水源属地绿化管理单位管理并对被损坏、缺失、设置不规范的隔离网进行修补、更新,进一步完善和修复隔离防护设施。在保护区陆域范围栽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本土植物,形成以常绿灌木、乔木等本土绿植为主的全绿化覆盖。到2030年底,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隔离防护设施的设置工作。鼓励分散式水源地在使用期间利用本土灌木、乔木等自然植被开展生物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加强交通穿越防护设施建设。严控保护区内交通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加强道路、桥梁等防护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输油输气管
39、道、道路、桥梁为重点,在现有防撞栏、径流收集系统等设施基础上查缺补漏;保护区内在主要道路、跨越桥梁处设置限速设施、安装标志标牌、视频监控等设施,加强移动风险源的管控。到2030年,完成供水规划中确定的饮用水水源建设工作。完善视频监控建设。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建设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控视频系统。以取水口、一级保护区、交通穿越区等重要节点,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水质环境动态,切实提高水源地环境监管水平。到2030年,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视频监控建设。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探索新技术对水源保护区进行监控和管理。本次规划中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已完成规范化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因各种
40、因素导致部分水源地隔离带需要加强,并对损坏、老化设施进行恢复。表4-1基础设施建设汇总表乡镇名称水源地名称投资(万元)工程内容保护区界牌(块)保护区宣传牌(块)交通警示牌(块)刺丝滚笼(米)仙临镇潘家寺水库10.25641000大观镇花园水库6.431700余家洞水库5.85/650飞马水库4.18/1450汪家镇四五水库6.47333600黄沙镇怪鱼函水库0.13/1/双河口屯水田0.23/11/裴石镇龙透水库9.361111000合计42.88111154400(三)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保护区分散式生活污水整治工作。结合保护区内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
41、宜采取沼气池、化粪池预处理后农灌等技术措施,确保散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和利用。重点实施水库周边20Om范围内及河流纵深沿岸50m内农村分散住户污水整治工程,防止分散住户污水直排、溢流造成污染。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一体化建设工作,取缔水库50m范围内垃圾池等收集设施,升级改造水库周边及集雨区范围内的垃圾收集点,落实清扫保洁队伍,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清扫、转运处置。实施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建立适宜的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的种植模式,形成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种植业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从源头控制污染。实施农灌渠截污整治,建议每年对农灌渠进行清淤,并采
42、取修建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或湿地等措施,防治面源污染以免形成黑臭水体。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合理应用地膜覆盖与回收技术,严禁使用未达到新国家标准的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减量和回收利用。严禁在水库投放饵(饲)料进行渔业养殖,禁止在湖溪河内规模化饲养水禽。推进畜禽养殖散养污染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粪便进行收集并无害化处理后用作肥料。建议到2030年底,一级保护区内除基本农田外的农业种植和经济林退出,考虑还林还草、还湿,实行生态补偿政策。限期完成环境问题整治。着力开展区仙临镇潘家寺水库饮用水水源不达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影响因子逐月开展水质监测,排查污染源并剖析成因,按照“一源一案”原则,统筹推进,制
43、定限期达标措施。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严格依据相关政策,取缔排污口,城镇雨洪排口水质应满足要求。强化保护区整治行动。根据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增任何与供水无关的建筑与构筑物;禁止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旅游等活动;禁止丢弃及掩埋动物尸体;禁止使用农药;禁止丢弃农药、农药包装物或者清洗施药器械。限制使用化肥。在准保护区内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保护,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加强准保护区内集中居民点、散居农户、农家乐、养殖场等生产生活
44、污水的治理,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技术和工艺处理处置。建立健全污染源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禁止设置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集中贮存、利用、处置的设施、场所,禁止设置生活垃圾填埋场;禁止新建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场所,已有的处置场所和暂存场所应设置防护设施,并在封场后完成植被恢复。按照目标容量计算准保护区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建设项目不得超出允许排放总量。准保护区内禁止毁林开荒。新设矿权、在规划建设区外新增建设用地,已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区内开发活动,不得侵占水源涵养林等公益林地、天然林地。(四)开展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加强岸带生态防护建设。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内岸带的整
45、治、基底的修复,种植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成绿化隔离带,改善水质、维护良性生态系统。水体岸边缓冲带的植物选取,应遵循当地生长适宜性强、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好等原则。加强生态保护带内廊道植被的维护清理工作,避免二次污染。推进湖库水源周边隔离工程。在水库型水源周边种植多样化植被,设置隔离带,建立生态屏障,减轻农田径流等对湖库水体的污染,减轻水体的冲刷影响。减少湖库周围的水土流失,保障饮用水源的生态环境与水质。加强湖库内生态修复。由于水库型水源自净功能较河流型水源弱,其生态环境质量对水质影响极为显著。对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污染、富营养化较重的湖库,应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放养合适的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完善湖库内生态系统结构。由于本规划涉及的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满足饮用水水源标准,生活源污染不是主要污染源,一般在收集、处理后资源化利用;为保证水质不恶化,拟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一定的生态治理工程与措施,消减汇入水体的污染物。表4-2区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表序号乡镇名称水源地名称工程名称投资(万元)工程内容1仙临镇、长兴镇潘家寺水库、幸福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整治项目1800对潘家寺水库、幸福水库开展水质达标整治(包含:仙临镇潘家寺水库生态治理工程和长兴镇幸福水库生态治理工程),共1728.31万元。(五)提升饮用水源监测能力加强水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