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年中考政治备考讲义 苏教版(一)牢记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未成年人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给予特殊的保护外,更需要未成年人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依法保护自己。(二)细节把握1从“是什么”的角度,重点掌握:(1)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2)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从为什么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要给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能力自测P22特点P23地位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切实有
2、效的保护,是考察一个国家人权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3从“怎么做”的角度,懂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或围绕案例谈启示)解析:必答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记住这一点是公民权利被侵犯后的基本态度】既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选答点不得以自我保护为借口,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牢记从这一小点中可以得出结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致的。】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要求我们在面临险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沉着、冷静、机智,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价
3、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特别是遇到未成年人沉溺网络的材料时】 二、权利和义务1牢记并区分几个重要的权利和义务:(1)需要掌握并区分的权利: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P25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2)需要掌握的义务:在民族问题上,我们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依法纳税,既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受教育和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2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角度,说明公民应该怎样正确行使权利?(或行使
4、权利时应注意些什么?)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三、法律与道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方略1牢记几个重要观点:(1)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道德约束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3)法律与道德最主要的区别是实现方式的不同。(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我国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5)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观点:看到“使这种
5、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说明: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中国依法治国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多选题,只需选出含有“人民”的选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若看到通过一部新的法律、法规。从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角度,只能说明: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或“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
6、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2法律和道德的联系: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重点把握道德对法律的促进作用: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使一切违法行为在社会舆论中处于十分孤立的地位,并得到及时的揭露和有力的抵制。(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什么?)3试题涉及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及:对我们国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分别有何启示?答:(1)对国家: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坚持
7、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对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4依法治国(或“法治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要树立法治观念,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并学会依法维权。5若遇到“只要加强法制建设,就能解决问题”或者“只要有了法就能解决问题”或者“只要加强依法打击力度,就能解决问题”的辨析题,掌握基本思路:观点片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解决问题不仅要制定法律,这只是前提(或者不仅要依法打击);还要法治和德治紧相连,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
8、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并勇于依法维权,并提高道德水平。板块二:九年级品德与国情重大问题检索一、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善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诚实守信;增强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并依法维权;勤奋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等。需要注意:(1)“湖北长江大学大学生人链救人,不惜牺牲自己”或“志愿者”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奉献社会,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服务社会,热情关爱他人,而且在祖国面临危难,他人面临险情时,能够不畏牺牲,挺身而出,患难与共,英勇卡抗争,
9、发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2)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二、新中国成立60年1看到试题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总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至2008年不断增长的材料。若问:(1)材料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答: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中得出的结论:A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C开辟了中
10、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若直接问材料得出什么结论,一定要成就、结论两个方面一起答)(2)若发现材料或图表中既有城镇居民收入、又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或者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比较),注意要答发现的问题:即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地区发展不平衡)。从中得出的结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重点把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
11、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的保证。(5)牢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些问题与挑战,必须明白:(1)这些问题与挑战的危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2)要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3)若遇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词语,知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其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5)现阶段强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链接:1经济上(1)要注意(或追求的目标)是: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 因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我国怎样才能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原因。)答:经济制度的角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
13、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其他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等2政治上(1)要注意(或追求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2)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政治原因)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14、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3)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者的关系详见初三教材P1163文化上(1)重点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弘扬和培育(或“践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详见初三教材P3031。(2)打造文化苏州(提升文化软实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为苏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也是文化建设的意义)。(3)文化上的措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15、战略、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等3.(1)如何理解“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或者问:从保民生的角度回答保增长的现实意义。)(2)“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关注和改善民生1能够从多角度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和改善民生? (或如何从角度理解“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或者“
16、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体现了教材什么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角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国家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的角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的角度)此外,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17、注意:一定要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再答题)2. 关注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3.要从根本途径或措施上改善民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其他措施:见前页的链接:经济、政治方面的措施4.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意:(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18、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四、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重要观点之一:针对厌学、弃学的同学,(1)要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读书学习使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2)若要求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角度进行诊断,可从以下内容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回答:读书学习
19、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自信心非常重要;要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重要观点之二:有关人才方面的主干知识人才,就是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都能出人才,只要我们埋头实干,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我们现在确定理想、将来选择职业,既要认清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又要服从祖国需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我们要学好本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志成才,未来的成功靠的是今
20、天脚踏实地的奋斗。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民族责任感;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切实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板块三、民族政策常识(能力自测丛书P102-105)1明确中考要求我们掌握的三个民族政策,分别是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其中,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此外要知道一些重要观点:(1)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2)坚决维护祖
21、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4)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5)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是:我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必须记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6)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区、州或县的人民代
22、表大会和人民政府。(8)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是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信心已经变成了黄金;信心已经变成了货币;信心已经变成了财富;信心已经是我们经济复苏的点点霞光,积聚为满天的绚丽云霞;信心是我们经济复苏的星星之火,演变为满地的燎原大火。描述2009年,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收获。”联系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思考此处提到的“中国信心”来自于哪些地方?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