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的脚印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理清说明思路L整体结构把握:文章共31个自然段,可清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时间记录方式弓I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弓I发读者兴趣。第二部分(5-29)是文章核心,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又可细分为两层,第一层(5-21)阐述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说明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总结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即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发展历史,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信息。在教学中,弓I导学生通过梳理各部分关键语句,绘制思维导图,能够更直观地把握文章结构。
2、例如,在第一部分中,“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一系列问句,层层递进,引出岩石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2.段落间逻辑关系:各段落之间紧密相连,逻辑严谨。如第五段独句成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一过渡句,承上启下,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详细说明。在讲解时,可让学生分析类似过渡句的作用,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不同内容串联起来,使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再如,在介绍岩石被破坏、搬运、堆积以及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时,段落间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依次展
3、开,先说明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作用下被破坏,接着阐述被破坏后的岩石颗粒被流水等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最后说明这些堆积物经过漫长时间的压实、胶结等作用重新生成岩石,环环相扣,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岩石的演变过程。(二)掌握说明顺序1 .逻辑顺序的体现:本文运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现象出发,深入探究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阐述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例如,在说明岩石保存历史痕迹时,先指出岩石中保存了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如化石,然后说明这些化石能够告诉我们当时的生物种类、生活环境等信息,进而推断出地球
4、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状况,层层递进,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如“作者为什么不先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再介绍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呢?”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逻辑顺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 .与其他说明顺序的区别: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着明显的区别。时间顺序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进行说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作者童年不同时段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述;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中对故宫建筑群从南到北、由外到内的介绍。而时间的脚印中,作者并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空间的位置关
5、系来介绍岩石,而是围绕岩石记录时间这一核心,通过分析岩石的形成、变化以及所蕴含的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文章,这就是逻辑顺序的独特之处。可以通过对比阅读不同说明顺序的文章片段,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辨别三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顺序。(三)理解说明内容1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岩石记录时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岩石层在下层,较新的岩石层在上层,就像一本层层叠放的历史书,每一层岩石都记录着特定时期的地球信息。例如,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岩石层中矿物质成分、岩石结构等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地质活动等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弓I入一些实际的地
6、质勘探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岩石厚度和顺序与时间的关系。二是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包括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形成的化石,这些化石如同远古时代的“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岩石中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也记录了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事件对岩石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石图片或地质构造模型,增强他们对岩石保存历史痕迹的感性认识。2 .地球发展历史的解读:通过对岩石的研究,我们能够解读地球的发展历史。从寒武纪时期海洋的宽广,到石炭纪地球上温暖潮湿、森林茂密,再到第四纪的冰期来临、气候寒冷,岩石都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变化。例如,在寒武纪的岩石中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
7、石,表明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繁荣;石炭纪的煤层广泛分布,说明那个时期植物生长茂盛,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教师可以弓I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普资料,绘制地球发展历史的时间轴,将不同时期岩石所反映的信息标注在相应位置,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四)品味说明语言1 .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例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因为在实际地质过程中,岩石的形成时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精确到一个具体数值,“大约”表明这是一个估算范围,符合科学事实。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找出类似体现语言
8、准确性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左右,等,并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 .生动性: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将石块和沙砾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跑”和“旅行”的动作,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大小的岩石颗粒在自然作用下的搬运情况。再如,把岩石比作“书页”,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一些说明性语句,加深对生动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学习难点(一)理解抽象科学概念L地质年代相关概念
9、地质年代如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标志着地球上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石炭纪时期陆地植物空前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第四纪则以人类的出现和冰期的频繁交替为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地质年代图表,将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代表性生物等信息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结合一些科普纪录片,如地球脉动中关于不同地质时期地球面貌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质年代的差异。2.岩石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概念:岩石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概念,如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沉积作用是指岩石碎屑、有机物等在水体或其他介质中沉积下来的过程;变质
10、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其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受到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破坏的过程。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可以通过举例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将沉积作用类比为沙子在沙漏中逐渐堆积的过程,将变质作用类比为面团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被揉成不同形状的过程,将风化作用类比为石头在长期风吹日晒下逐渐破碎的过程。(二)区分说明文中的科学表述与文学手法1 .科学表述的理解:文章中存在大量科学术语和科学原理的表述,如“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是对岩石原始状态和形成顺序
11、的科学描述。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表述所传达的科学信息,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或主观想象去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书本的叠放方式,来理解岩石的层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于难以理解的科学表述,教师要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学生掌握其内涵。2 .文学手法的识别与作用分析:本文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文学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但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文学手法带来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其背后所服务的科学内容。例如,“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这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时间比作旅行家,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永恒和不间断。在教学中,要弓I导学生分析这
12、些文学手法的作用,让他们明白作者运用这些手法是为了更生动地说明科学道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去掉文学手法后的文本和原文,让学生体会文学手法对文章表达效果的提升作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L在生活中的应用: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诸多应用,如地质勘探中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寻找矿产资源,建筑工程中根据岩石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等。但学生往往难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这些应用建立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建筑工地、地质博物馆等,让学生亲眼观察岩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岩石的特
13、性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建筑工地,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被用作建筑材料的情况,分析为什么某种岩石适合用于基础建设,而另一种适合用于墙面装饰等。2.对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意义: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知识对于认识地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气候、生态等情况,从而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但这一联系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弓I入一些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然后弓I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研究岩石来获取过去地球环境变化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帮助。例如,讲解科学家通过对极地冰层中岩石和沉积物的研究,了解过去地球
14、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让学生明白岩石记录时间的知识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价值。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1.根据拼音写汉字。沙I()沟货()帷mC()楔形文字()腐Shi()浑zhu6()LlJIu()海kU石烂()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踪迹装制低洼海枯石烂B.孔隙沙砾沉淀无时无刻C,粗糙包裹消逝悬涯绝壁D.帷慕钟鼎崩落奇形怪状2解释下列词语。海枯石烂:龟裂:腐蚀:山麓:(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
15、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
16、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2 .第段中“攻击”一词加弓I号有什么作用?3 .选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4 .第段中“例如”后面的内容能否去掉?为什么?()拓展探究1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可以记录时间的自然现象或事物?请简要介绍一种。2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时间的脚印”的理解,不少于200字。四、答案(一)基础知识shzhuoIuIancaojubaoxie砾壑幕楔蚀浊麓枯1.B(A项“装制”应为“装置”;C项“悬涯绝壁”应为“悬崖绝壁”;D项“帷慕”应为“帷幕”)直到海水干涸,
17、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裂开许多缝子。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取前一个义项)山脚。(二)阅读理解L选段主要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破坏。2攻击”一词加弓I号,表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霜雪、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比作人对岩石的攻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所受破坏的多样性和严重性。3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具体说明了人的作用对岩石破坏速度之快。打比方:如“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18、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把冰河对岩石的破坏比作铁扫帚刨刮石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破坏作用之大。作比较:将人的作用对岩石破坏的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的作用对岩石破坏速度快的特点。1 .不能去掉。“例如”后面的内容是对“人的作用”破坏岩石的具体举例说明,如果去掉,就无法具体体现人的作用对岩石破坏的情况,使说明内容不够具体、准确,也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三)拓展探究2 .示例:树木的年轮可以记录时间。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每年都会形成一个年轮,年轮的宽窄与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通过分析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可以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降雨量等信息,就像树木用年轮记录了时间的变迁。3 .示例:在生活中,“时间的脚印”无处不在。比如老家院子里那棵古老的槐树,树干上一圈圈的年轮,就像是时间留下的脚印。每一圈年轮都代表着槐树经历的一年,从它的年轮宽窄中,我们能推测出过去那些年里,哪些年份风调雨顺,槐树生长得旺盛,年轮就宽一些;哪些年份遭遇了干旱或其他灾害,槐树生长艰难,年轮就窄一些。还有家里那本泛黄的相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不同时期家人的模样和生活场景,这也是时间的脚印。从照片中人物的穿着、神态以及背景的变化,能清晰地看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岁月带来的改变。时间就像一位无声的行者,在世间万物上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