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山西村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者及背景L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多样,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2.背景: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陆游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后被罢归故里。回到家乡,面对家乡淳朴的生活与秀丽的风光,对照官场的诈伪,诗人心中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诗。(二)诗歌内容理解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字词:“莫笑”意为不要嘲笑;“腊酒”指腊月里酿造的酒,通常较为浑浊;“浑”即浑浊;“足”是足够、丰盛之意;“鸡豚”泛指菜肴,“豚”指小猪,这里代指猪肉。理解:这两句诗
2、描绘了农家在丰年时,以自家酿造的腊酒和丰盛的菜肴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一个“足”字,生动地表现出农家的热情好客,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丰收之年农家生活的富足。1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词:“山重水复”形容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疑”是怀疑;“柳暗花明”描绘了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理解:从字面看,此联描写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山路蜿蜒,山水环绕,正担心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眼前出现了柳树葱郁、花朵明艳的村庄。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乡村景色的变幻之美,而且蕴含深刻哲理,即在困境中往往蕴含着新的希望,只要人们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就可能迎来转机,进入新的境界。1颈联“箫鼓追随
3、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字词:“箫鼓”指吹箫打鼓,是祭祀活动中的常见乐器;“春社”是古代立春后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节日;“衣冠”指人们的穿着打扮;“古风”指古代的风俗。理解:这两句诗描写了乡村中春社日临近时的热闹景象,人们吹箫打鼓,结队往来,身着简朴的服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传统。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1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字词:“若许”意为如果允许;“闲乘月”指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即随时;“叩门”指敲门拜访。理解:诗人表示如果今后有机会趁着月色出游,他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间前来敲农家的门,再次感受乡村的美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4、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希望能与村民保持亲密往来的愿望。(三)诗歌艺术特色1 .结构严谨:诗歌以“游”字贯穿全诗,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依次描写了诗人前往山西村途中的所见所闻、在村中受到的款待、对乡村景色和风俗的欣赏以及对未来再次来访的期待,层次分明,结构完整。2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用词简单易懂,如“莫笑”“足”“疑”“又”等,如同口语,却生动地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诗人的情感变化,与诗歌所描绘的乡村淳朴风格相得益彰。3 .寓理于景: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深刻的哲理蕴含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以生动的画面弓I发读者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二、学
5、习难点(一)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哲理的深入理解1 .难点剖析: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较为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在人生困境中的启示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诗句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2 .突破方法:弓I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经历,如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遭遇挫折等,然后思考在这些困境中,自己是如何坚持并最终找到解决办法的。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在看似绝境中只要不放弃,努力探索就可能迎来新希望的哲理。同时,可以列举一些名人在困境中坚持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如爱迪生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发明电灯、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
6、记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二)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1 .难点剖析:陆游创作此诗时,正处于被罢官的人生低谷期,他的内心既有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村民热情好客的感激,又有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这些情感相互交织,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准确把握。2 .突破方法:首先,详细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其次,弓|导学生仔细研读诗歌的每一句,从诗句的具体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从首联中农家的热情款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感激之情;从颔联的景色描写中,既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能感受到他在困境中
7、对希望的追求;从颈联对乡村风俗的描绘中,能体会到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而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通过对诗句的细致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三、练习(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腊酒浑()鸡豚()衣冠()叩门()L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默写游山西村。(二)诗句理解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体现了农家怎样的特点?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生活实际谈
8、谈你的理解。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乡村的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从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三)拓展探究1 .陆游的很多诗作都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请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诗作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与游山西村进行比较,分析陆游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2 .古代诗歌中还有许多蕴含哲理的诗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对其哲理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四)写作运用L请你发挥想象,将游山西村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不少于300字。3 .以“困境
9、与希望”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不少于200字。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hun;tun;guan;ku2 .不要;足够,丰盛,怀疑;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节日;古代的风俗;如果允许;随时3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二)诗句理解1 .描绘了农家在丰年用自家浑浊的腊酒和丰盛的菜肴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体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生活富足的特点。2 .哲理:在困境中往往蕴含着新的希望,只要人们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就
10、可能迎来转机,进入新的境界。生活实际理解示例: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思考都没有头绪,感觉陷入了困境。但我没有放弃,不断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终于找到了思路,成功解出了题目。这就如同诗句中所说,在看似无路可走时,坚持探索就能发现新的希望。3 .描写了春社日临近时,乡村中人们吹箫打鼓、结队往来,身着简朴服饰,保留古老风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淳朴民风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赞美之情。4 .能体会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希望能与村民保持亲密往来的愿望。()拓展探究L示例:示儿创作于陆游临终前,此时他仍心系国家统一,希望南宋朝廷能收复失地,情感沉痛而坚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
11、陆游年迈体弱之时,虽身处困境,但仍渴望为国效力,情感激昂。而游山西村创作于陆游被罢官期间,此时他在乡村生活中找到了慰藉,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也有对官场的失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陆游在不同时期,因生活境遇和心境的变化,情感表达也有所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的爱国情怀。2.示例:选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就像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的胶卷相机逐渐被数码相机所取代,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也被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所替代。虽然旧事物会逐渐消逝,但新事物的蓬勃发展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四)写作运用1.示例:那是一个丰收的好年
12、景,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刚到村口,就有热情的村民迎上来,邀我去家中做客。走进一户农家,屋内弥漫着腊酒的香气。主人笑着说:“莫笑我们农家的腊酒浑浊,今年收成好,一定要留您多吃些。”桌上摆满了鸡肉、猪肉等丰盛的菜肴。饭后,我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走着走着,我竟有些迷路了,心中正焦急,突然眼前一亮,柳绿花艳间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此时,我听到不远处传来了箫鼓的声音,原来是春社日快到了,村民们正为此忙碌着。他们穿着简朴的衣服,保留着古老的风俗,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趁着月色再来这里,再次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1.示例: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陷入困境,仿佛置身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之中。记得有一次参加绘画比赛,我准备了很久,却在比赛当天突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下笔。我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创作,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绝望。然而,我不断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努力回忆平时练习的技巧和灵感。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独特的创意,我立刻拿起画笔,开始尽情创作。最终,我完成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困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