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分层练习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这一举措()A,强化了教会的思想禁锢B.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C,加速了国家法制化进程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2.从15世纪开始,欧洲逐渐形成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到17世纪大多实行君主专制统治。这些君主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削弱大贵族权力,建立常备军。据此可知,西欧王权的加强()A,摆脱了基督教会对国家的影响B.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割据状态C.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D.阻碍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3.在反对波旁王朝的反动封建专制统治和抗击反法
2、同盟的斗争中,法国资产阶级以全民族利益为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参加反对封建专制和卫国战争,激发起法兰西人民对民族、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和忠诚的感情。这表明法国大革命()A.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B.实践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D.彻底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4.在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蒙斯冯米特尼希王子的领导下,某会议瓜分了拿破仑帝国的领.将统治权交给传统的欧洲王室,扶植在拿破仑时期失去王权的国王们复辟,还创立了建立在欧洲力量平衡基础上的外交原则。该会议是()A.威斯特伐利亚会议B.维也纳会议C.巴黎和会D.开罗会议5.1870年,郑观应认为“万国公法以理义为准绳,以战利为纲领,皆不越天情人
3、理之外”。20世纪初,外交报则提出公法根本不足以对抗强权,反而是强权的产物。这一转变说明()A.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B.维新思想影响了国人的认知C.政治变革推动了观念的更新D.国人否定了国际法的现实价值6.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被称为“国际法之父”。他的著作是()A.十二铜表法B.战争与和平法C.拿破仑法典D.查士丁尼法典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的决策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的变化(
4、A.增强了维护和平的效度8 .体现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意愿C,都不利于稳定战后秩序D.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妥协8.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最早形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中世纪末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层次动因是()A.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C.民族语言弓I领着文化发展D.宗教改革打击教会的势力二、非选择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路德和基督教贵族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材料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统治阶
5、层和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的语言,法语成为“敌人”和“他者”的语言并在使用上受到抑制,英语作为维持统治阶层和民众内部认同的纽带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使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法百年战争对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这表明()A.语言统一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B.国家主权意识推动民族语言发展C.民族语言的发展促进民族国家形成D.民族认同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2.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
6、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到17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已相当普遍地互派常驻外交使节。这反映了()A,欧洲各国地位平等B.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C.国际法得到普遍遵守D.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外交变革3.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这一做法()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体现了西方国家的霸权思维C.加剧了文明间的冲突D.
7、推动了国际规则的完善4.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一公约()A.真正起到了维护所有缔约国安全的作用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的意愿D,给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5.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
8、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这些举措表明()A.联合国对环境保护有长期的规划B.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国际合作解决C.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6.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这一规定()A.有利于国联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B.使国联成为大国操纵的工具C.限制了国联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D.体现了国联
9、的权威性7.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民族主义的发展()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C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8.16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案”,强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来统治,他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王产。”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这些法案的颁布()A.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入二、非选择题1 .阅读材料
10、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
11、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拓展深化一、选择题1.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
12、为是自由开放的。这一观点()A.为荷兰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B.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C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D.反映了当时的世界秩序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这表明()A.维也纳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B.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C,欧洲大国主导了世界秩序的建立D.外交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法的完善3.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中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
13、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这反映了()A.国际法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B.帝国主义国家主导了国际法的发展C.国际法无法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D.国际法的发展背离了其初衷4.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这表明()A.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力量B.联合国宪章具有强大的约束力C.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各国的共识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B.国际法
14、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需求C.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了一致D.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法6.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的变化,主要是基于()A.国际形势的变化B.大国力量的平衡C.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7.19世纪,民族自决思想开始为欧洲各族人民付诸实践。在1848年革命的洪流中,在1861年和1871年意大利与德意志的统一中,民族自决的力量充分地展现出来。民族自决思想的兴起()A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促进
15、了欧洲各国的团结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D.弓I发了欧洲的战争与冲突8.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规定,“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这一条约的签订()A,标志着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原则C结束了欧洲的宗教战争D.为国际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非选择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族主义是一种群体的共同意识,是将个人与特定群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在欧洲蓬勃发展,成为推
16、动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等观念相结合,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法国的政治变革。在德国和意大利,民族主义成为推动国家统一的强大动力。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主义逐渐演变为一种极端的思潮,成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摘编自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欧洲民族主义”,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 Do英国通过至尊法案,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加强王权,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此举削弱了教会对英国的控制;B项,材料措施与文化教育发展无直接关系;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案
17、内容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而非法案本身加速国家法制化进程。2 .Co“新君主国”强化世俗王权,打击教会,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A项,“摆脱”一词过于绝对;B项,当时欧洲封建割据状态未结束;D项,王权加强有利于经济发展。3 .Ao法国大革命把民族观念、对民主的追求、国家主权思想结合,激发人民爱国情感,促进了民族主义发展。B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C项,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因果颠倒;D项,“彻底摧毁”表述绝对。4 .Bo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该会议是维也纳会议。A项,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C项,巴黎和会是一
18、战后的分赃会议;D项,开罗会议是二战期间中、美、英三国召开的会议。5 .Ao从郑观应认为万国公法公正到外交报提出公法是强权产物,说明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B项,材料与维新思想无关;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D项,材料未否定国际法现实价值。6 .Bo格劳秀斯被称为“国际法之父”,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A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C项,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D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7.Ao国联“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实现,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操作性更强,增强了维护和平的效度。B项,无法得出体现广大殖民地人民意愿;C项,联合国利于战后秩序稳定;D项,材料未体现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妥协。8.Bo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是中世纪末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层次动因。A项,百年战争激发民族意识是外部因素;C项,民族语言发展促进民族认同,但不是深层次动因;D项,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但不是根本原因。二、非选择题1.(1)宗教改革提出建立独立国家教会,用本民族语言祈祷,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增强了民族意识,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