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其表现不包括()A.各层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B.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许多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C.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D.国家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表明()A.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完善B.医疗保障制度只在欧美国家推行C.医疗保障制度能解决所有医疗问题D.医疗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无关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下列属于其表现的是()A.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医疗保障制度B.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C.国家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D.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4.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这有利于()A.彻底消除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B.降低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C.使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100岁D.让医疗技术发展停滞不前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
3、国卫生运动。其意义不包括()A.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B.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6.许多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这体现了()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只关注精神卫生B.精神卫生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唯一内容C.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D.精神卫生问题比其他健康问题更重要7.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价格低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普通民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B.专科医生医术不如全科医生C.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干预D.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8
4、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主要得益于()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政府重视与有效措施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9.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来自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A.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B.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国际化发展C.使得西方医学完全取代了中医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专业的防疫人才10.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这一举措()A.是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标志B.说明德国医疗技术水平
5、领先世界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对医疗保障的需求D.旨在解决德国当时的经济危机11.下列关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保障人类健康B.提高生活质量C.能完全杜绝疾病的发生D.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12.中国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反映了我国()A.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B.医疗技术的发展C.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D.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果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城市、乡村卫生条件改观,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这主要是因为()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B.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C.政府强制要求D.社会舆论压力14
6、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主要得益于()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传染病预防、公共卫生监管及卫生知识宣传的进步B.学校教育的普及C.家庭的严格要求D.社会环境的自然改善15.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使全民病有所医。下列属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是()公费医疗系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A.B.C.D.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许多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同时,医疗服务体系日益
7、完善,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工作。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
8、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比较中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异同点。三、简答题1 .简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其意义。2 .举例说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D选项是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中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的表现,并非西方国家的
9、表现,A、B、C选项均为西方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表现。2A解析:美国和北欧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表明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B选项“只在欧美国家推行”说法错误;C选项“解决所有医疗问题”过于绝对;医疗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选项错误。3.C解析:A选项属于医疗保障制度方面;B选项是西方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表现;D选项属于药品供应体系方面。C选项国家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等属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的表现。4.B解析:新技术应用到临床,有利于降低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A选项“彻底消除”疫病说法错误;C选项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未达到100岁;新技术应用会推动
10、医疗技术发展,D选项错误。5.B解析: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在推动公共卫生事业、改变生活方式、强化卫生意识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用不明显,B选项符合题意。6C解析:注重精神卫生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A、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各种健康问题都重要,D选项错误。7.A解析: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普通民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使得价格低廉的全科医生迅速崛起,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8.C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多种措施基本控制西南地区疟疾疫情,主要得益于政府重视与有效措施,C选项正确;A选项地域发展差异缩小与控制疫情关系不大;当时我
11、国公共卫生体系还在逐步完善中,B选项不准确;西部大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D选项错误。9.B解析:国际鼠疫研究会确定国际通行防疫准则,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国际化发展,A选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在此之前已有发展;C选项西方医学未完全取代中医;D选项材料未提及为中国培养防疫人才。10.C解析:德国通过医疗保险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对医疗保障的需求,A选项德国不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B选项与医疗技术水平无关;D选项目的不是解决经济危机。11.C解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不能完全杜绝疾病发生,C选项表述错误,A、B、D选项是其作用。12.B解析:这些领域的成就主要反映了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A、C、D
12、选项不符合题意。13.B解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建设,使卫生条件改观和个人卫生习惯养成,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14 .A解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传染病预防、公共卫生监管及卫生知识宣传进步,使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基本素质,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15 .D解析:均属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内容。二、材料分析题(1)特点: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各层级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进展大;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药品供应有保障;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如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作用重要,北欧国家建成“福利国家”。(2)措施:搭建覆盖全
13、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重视食品、饮用水、药品安全监督;扩大医疗机构服务职能,将多项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药品供应体系,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建立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如公费医疗系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3)相同点:都涵盖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都在不断发展完善;都有政府的推动。不同点:西方在20世纪中期后逐步完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步相对晚;西方医疗保障制度在二战后推广,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多种医疗保障制度;中国更注重医疗扶贫等工作。三、简答题1 .构成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
14、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意义: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影响: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如西方发达国家基础医学发展,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控制疫病,降低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提高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中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城乡卫生条件改观,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中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许多国家公共卫生观念深化,传染病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监管及卫生知识宣传取得进步,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基本素质,且注重精神卫生,普及精神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