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理解文章核心观点1 .明确文字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则凭借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诗歌中,诗人用文字构建意象,读者借由这些文字展开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2 .把握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这一核心观点。文艺作品的魅力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只有驱遣想象,才能透过文字领略到作品的意境美、情感美等。如阅读小说时,我们通过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使人物形象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二)理清文章论证思路1 .文章开篇阐述了文字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为后文论述驱遣想象做铺垫。这是从文艺作品的本质入手,说明文字作
2、为载体的重要性。2 .接着以具体诗句、文艺作品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驱遣想象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比如分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通过对比不驱遣想象的平淡理解与驱遣想象后感受到的雄浑意境,突出想象的关键作用。(三)学习文中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文中大量列举实例,像以王维的诗句、高尔基的海燕等为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驱遣想象在鉴赏文艺作品中的作用。2 .对比论证:在分析诗句或作品时,将驱遣想象和不驱遣想象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如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两种解读方式,鲜明地突出了驱遣想象能更好地感受文艺作品魅力这一观点。二、学习难点(一)将抽象的想象转化
3、为具体的鉴赏实践1 .学生虽明白想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鉴赏文艺作品时,难以快速、准确地调动想象。例如面对一篇散文,不知从何处着手展开想象,无法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或情境。2 .要弓I导学生学会从作品的文字描述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如看到描写景物的文字,可从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想象画面;看到人物描写,可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想象人物形象。(二)深入理解文艺作品中文字与想象的内在联系1 .文字是静态的,而想象是动态的,理解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成就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同样的文字,不同人驱遣想象后得到的感受会有差异。2 .需弓I导学生认识到文字是想象的触发点,每个
4、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不同,对文字的理解和想象也会不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同一作品驱遣想象后的不同感受,在交流中加深对文字与想象内在联系的理解。三、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桥境(tu)契合(qie)驱遣(qian)B.怅然(Chang)鉴赏(jian)拘泥(n)C.一缕(Iu)炊烟(ChuT)旷远(ku&ng)D.怒吼(hu)苟安(gu)潜水(qia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歌谣耀眼海鸥慌唐B.记载宛如既使鉴赏C.海啸白沫激昂苟安D.考查蠢笨忧惧海宾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阅读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帮
5、助读者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B.作者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驱遣想象的重要性。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一幅图画,只要驱遣想象就能鉴赏出作品的美。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象,通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从此再进
6、一步,就是读者的事了。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文字连缀起来了,但是还没有构成一幅图画,所以还不能使人感到兴趣。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
7、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1 .请概括选文第段的主要内容。2 .作者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想证明什么观点?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通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三)拓展延伸L请你从读过的诗或散文中,举一个例子来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这一观点。4 .阅读下面的文字
8、发挥想象,将其扩写成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洒满了银白的月光。”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c【解析】A项中“契合”的“契”应读“qi”;B项中“拘泥”的“泥”应读“nD项中“苟安”的“苟”应读ttgu5,o2 .C【解析】A项中“慌唐”应为“荒唐”;B项中慨使应为“即使”;D项中“海宾”应为“海滨”。3 .C【解析】并非所有文艺作品都能简单看作一幅图画,且驱遣想象只是鉴赏作品美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该项说法过于绝对。(二)阅读理解1 .以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为例,说明大手笔用少量笔墨就能将境遇描写得真切。2 .证明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象,仅从字面解
9、释无法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只有驱遣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3 .不能仅按照字面解释文字,要驱遣想象,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构建画面,从而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拓展延伸1 .示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如果不驱遣想象,只是简单地知道花有红、粉、白三种颜色,那便无法感受到春花竞相开放、色彩斑斓的美丽画面。只有驱遣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红得似火般热烈、粉得如霞般烂漫、白得像雪般纯净的花朵,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2 .示例:秋天的夜晚,静谧而美好。一轮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它宛如一个银色的圆盘,高高地悬挂在深邃的夜空中。柔和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洒落在院子里。原本普通的院子,此刻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银白的纱衣。地面上,月光与树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图案。院子里的石凳、花草,都在这银白月光的轻抚下,变得如梦如幻,充满了诗意,让人不禁沉醉在这迷人的秋夜月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