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在湖北考察时重要讲话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近日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基层治理改革,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一系列顺民意、解民难、助民生的大事
2、好事,让现代化成果不断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实践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关乎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关乎城乡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关乎共同富裕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丢下农业农村农民不管,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情况。要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为滞后、农村人口基数依然较大且老龄化严重、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决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
3、展之路。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跟不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就“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等作出专门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好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我们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
4、断挖掘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在空间。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村庄撤并,无论是土地承包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广袤中华大地上必将涌现更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学习在湖北考察时重要讲话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乡
5、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牢牢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用富民产业“小杠杆”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立足特色资源,开好“盘活利用”之方。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地去发展乡村产业,并不能带来同样的实际效果,恐怕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无论是安徽烈山的一村一坊,还是广东清远的绿美生态,或者是山西临汾的千亩苹果,都是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中去发展特色产业的
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什么山就应该唱什么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挖特色亮点,积极盘活利用闲置资产、沉睡资源,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比如可以利用乡土资源,积极打造蔬果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推出“农业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游玩”等近郊游“田园式”项目,让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更足;可以利用自然风光,积极打造户外拓展基地,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写实写好“网红景点”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可以利用非遗文化,积极打造手工作坊基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让更多文创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擦亮非遗文化“金名片”。总而言之,山有山脉,水有水道。只有遵循宜水则水、宜山则山、
7、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才能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绘就一幅“村强民富”的绚丽图景。搞好调查研究,把准“乡村需求”之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打开“富民产业”之锁,往往需要用到调查研究这把“总钥匙”。现实中,在基层这片沃地上,并不缺乏蔬果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调查掌握更多热气腾腾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研判中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关键点、着力点,才能因势利导打造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
8、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以“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谦虚姿态,主动深入到产业发展“主战场”摸一摸真实情况,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听一听家长里短,到农村基层“第一线”问一问急难愁盼,让产业项目充分反映民情、深刻体现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确保产业发展不偏题、不离题、不跑题。积极开拓进取,创出“增收致富”之路。产业到底强不强,关键能不能让老乡的钱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心情乐起来、日子美起来。只有橹起袖子、奋力摇桨,才能让产业振兴之“舟”破浪前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能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要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这个中心任务,下足“产”字功夫,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协同用力,彻底打破“一亩
9、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解锁产业振兴“进阶密码”,让人民群众的农产品既“种得好”又“卖得好”。特别是在技术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持续改进无土栽培、农药喷洒、节水滴灌、机播机收、生鲜加工、低温保鲜等现代农业技术,全面提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和流动效率,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支柱,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富民产业,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让“新技术”变成“新动力”,驾驶“富民产业”这趟列车沿着“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前进。学习在湖北考察时重要讲话加快推进
10、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吃透引、育、用三大环节,与人才赴约“振兴之旅”,让人才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竞相绽放。赴约“因材施教”的成长之旅,“精准育才”厚植发展沃土。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育才事业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写好乡村振兴人才文章绝不能“一引了之”,还需不断增强人才培育的“造血功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新农村需求、具有“领头雁”作用的乡村人才。应积极探索乡村创新人才的培育形式和载体,通过建立“校企联动”“产学研一体化”机
11、制,聚焦农业技术革新、产业经济发展、网络电商创业等多个维度,加快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的农业人才。同时,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充分整合机关单位、教育机构、邻近区域等各类资源,择优选择一批乡土人才到产业园区、产业基地观摩学习,定期陪同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深入农村开展产业问诊、技术咨询,做到“拓视野”与“精业务”相统一,培育出一批真正理解农业、热爱农业的专业化农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石。赴约“聚星成火”的相会之旅,“筑巢引凤”蓄足源头活水。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硬核”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事业蓬勃
12、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当前,乡村面貌已发生“巨变”,机械化、数字化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一方面,需紧贴乡村本土发展优势,彰显地域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乡土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出就业创业的好方向、好点子,叫响叫亮引才口号,为引才“铺路架桥”。另一方面,要营造海纳百川的“引才”氛围,围绕“三农”领域的各项产业、项目及重点工作,破除唯身份、唯职称、唯学历的引才条件,消除户籍束缚、年龄歧视等隐形障碍,以灵活方式吸纳高端人才、感召海外游子、招引专业人土,竭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成长发展平台,为聚才”搭台筑巢”。赴约“量才授任”的成功之旅
13、科学用才”赋能发展活力。取土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乡村振兴的实现,关键在于用对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能。要“按需用才”,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产业,强化乡村人才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乡村人才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根据乡村人才的专业技能与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合理任用,实现人才优势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人才、土地、资本、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要“大胆用才”,打破地域、归属等条框限制,用好用活定点帮扶与区域协作的丰富资源,针对乡村产业难题,组织乡士人才与种、养殖户“结对子”,提供生产指导与技术支援,形成“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集群发展效应,为人才下沉和成果转化“夯基垒台”,让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放开手脚”,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