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分层练习.docx

    • 资源ID:470550       资源大小:14.9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分层练习.docx

    1、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7课明朝的灭亡分层练习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 .明朝末年,政治日益腐败,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C.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D.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2.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闯王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A.士地兼并,赋税沉重B.政治腐败,宦官专权C.连年灾荒,农民困苦D.社会动荡,秩序混乱3.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下列关于李自成起义

    2、的说法,正确的是()A.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连年灾荒B.起义军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C.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D.起义军推翻明朝后,统一了全国4.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的是()A.阿骨打B.忽必烈C.努尔哈赤D.皇太极5.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顺治帝D.康熙帝(二)填空题1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2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3.1

    3、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建立政权,国号大顺。4.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时,驻守重镇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5.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腐败昏庸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D.遭遇连年灾荒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这里“不能成为第二李自成”是指李自成()A.推

    4、翻了明王朝B.攻占北京却又被迫放弃北京C.攻占北京却又拱手让给清王朝D.没在北京建立政权3.1644年,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对北京发动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而亡。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A.李自成军队强大,明军不堪一击B.明朝统治腐朽,失去民心C.清军与李自成军队联合进攻D.北京城内发生内乱4.下列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政治腐败,宦官擅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爆发吴三桂引清兵入关A.B.C.D.5,客观来说,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下列不属于明朝灭亡史实的是()A.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B.吴三桂降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5、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材料二: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材料三: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明末民谣(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的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什么联系?(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拓展创新(一)选择题1.张居正改革期间,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大量

    6、削减军费,提倡开垦军屯,大力整饬北边屯田,重点清丈军队的土地数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农民负担B.加强边防力量C.增加财政收入D.打击土地兼并2.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民不聊生B.土地兼并严重C.连年灾荒,农民困苦D.民族矛盾激化3.从隋末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中说明了统治者()A.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B.应以君为本,加强专制C.需严厉控制,坚决镇压D.应强化军队,巩固统治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说螳螂正

    7、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如果把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A.辽B.金C.元D.清5.明朝末年,朝廷为了应对战争,不断加派赋税,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这一举措导致()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缓解了危机B.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C.军队战斗力增强,抵御了外敌D.商业发展繁荣,经济得到促进(二)简答题1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2 .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口号有什么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3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满族的发展和清朝的建立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

    8、 .D2.A3.C4.C5.B(二)填空题2 .赋税3 .均田免赋4 .西安5 .山海关6 .努尔哈赤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A2,C3.B4.A5.D(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问题。(2)材料一中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这是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背景。“均田免赋”口号针对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问题,反映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减轻赋税的愿望。(3)材料三反映了李自成起义军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情况。因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拓展创新(一)选择题1 C2.A3.A4.D5.B(二)简答题I

    9、政治上:明朝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政治黑暗,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决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同时,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农民负担沉重,加上连年灾荒,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衰退。社会上: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社会动荡不安。此外,边疆地区面临着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后金的崛起,也加剧了明朝的统治危机。2 .“均田免赋”口号的意义:这一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减轻赋税的强烈要求,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使李自成的起义军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不堪,同时赋税沉重,农民负担极重的问题。3 .努尔哈赤的贡献: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为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创立了八旗制度,加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和组织管理能力。皇太极的贡献:继续进攻明朝,扩大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制度,推动了满族的封建化进程,为清朝建立全国统治奠定了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分层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