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学习要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成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导火线。3 .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均受到严重冲击。持续时间比较长: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长达四年之久。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
2、上,贸易额减少了2/3o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1影响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各国经济陷入困境。政治方面: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二)罗斯福新政1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弓I起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原有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应对危机,美国急需新的政策来缓解危机。2目的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国民经济秩序。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2 .特点:采用国家干预
3、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这是罗斯福新政“新”的体现。3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政府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淘汰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支持有实力的银行重新开业,稳定了金融秩序。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该法案还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减少了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促进了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整,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
4、价格。政府鼓励农民减耕减产,并对其进行补贴,以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这既解决了失业问题,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同时改善了基础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L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影响积极影响经济上: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治上:增强了美国
5、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世界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消极影响: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二、学习难点(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1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深层次原因,学生较难理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如何引发经济危机。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过程、产品分配等方面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协调与管理,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得资本家追求利润最
6、大化,盲目扩大生产,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严重脱节。2 .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膨胀等直接原因相互交织,学生不易梳理清楚它们与经济大危机爆发之间的逻辑关系。股票投机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信贷消费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风险,当市场出现波动时,这些不稳定因素就会弓I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L全面、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新政在缓解经济危机、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它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3 .理解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是
7、难点之一。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理念,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后续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深入理解这一模式创新的意义和局限性。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不包括()A.涉及范围特别广B.持续时间比较短C.破坏性特别大D.影响特别深远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A.整顿金融体系B.调整农业政策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推行“以工代赈”4 .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B.从
8、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C.大力兴建公共工程D.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5 .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显著效果是()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A.B.C.D.(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
9、业调整法;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等。(1)材料一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3)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简答题1 .简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2 .说一说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四、答案(一)选择题1C2B3 .C4 A5 D(二)材料分析题(1)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2)主要内容: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
10、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三)简答题1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包括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因素导致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引发了经济大危机。2 .目的:直接目的是摆脱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国民经济秩序;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