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趣味哲学.pdf

    • 资源ID:4726673       资源大小:3.18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趣味哲学.pdf

    【高中政治校本课程】 课程目的: 由于学习竞争激烈、 压力较大, 学生与外界新生事物接触的机会较少,缺乏 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实践少,阅历不够丰富,实践经验较 贫乏,就哲学这门课来说,高中是第一次接触,同学们涉及的资料较少,且那些 哲理比较晦涩难懂。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知识, 进一步提高同 学们对哲学学科的兴趣, 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哲学功底, 特意开设了一门有关政治 学科的校本课程趣味哲学。 课程特点: 这门校本课程以一个“趣”字为线索,贯穿于这个课程之中, 这个“趣味” 融哲人天趣、哲学奇趣、哲理谐趣、哲思妙趣四趣为一体,相互渗透,使一门高 深莫测、铭言晦涩并且枯燥无味的哲学学问趣味化,把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 的表达方式通过典故、寓言、诗词、故事等形式使其通俗易懂化,就像庄子 一样。 历来的读书人,没有不喜欢庄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哲学浅显,而 是因为庄子的哲学尤其是一些精深的佛理,有不少是用寓言来说明的, 使人们对 一个故事有所感悟。哲学也类似,虽不能如庄子那样妙趣横生,但也不能准 备板着面孔给学生讲原理。 所以,本课程将突破往昔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寓言、 故事趣闻的形式, 希望能使同学们对哲学的趣味有所领略,能提高同学们对哲学 的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以致用。 适合对象: 高中阶段各个年级。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 选这门课有利于为哲学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兴趣, 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 对高二的学生来说, 有利于开阔他们在哲学的知识面,促进自己 对课程的理解; 对高三的学生来说, 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哲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内容进度: 一、“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 ;二、“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第 1 课时 三、一根鱼杆和一篓鱼;四、阿凡提的故事; 第 2 课时 五、自己的观音;六、蜘蛛丝 第 3 课时 七、信念;八、凶宅的秘密; 第 4 课时 九、谁耍谁;十、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第 5 课时 十一、错死了人?抄错了文?;十二、“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第 6 课时 十三、两只老虎;十四、青蛙的愿望; 第 7 课时 十五、人的悲哀;总结; 第 8 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 10 字教学法,即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这个教学 模式的提出的目的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体现教师的 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 1. 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在阅读前先给学生提出阅读提纲, 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读书, 边读边思考, 边做笔记。 让学生来了解和分析这节 课的教学内容。 2. 议论 学生通过阅读,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给学生 发表见解的机会, 了解一下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程度,为老师接下来的讲解提供 参考。 3. 讲解 针对学生在读书时或者在议论时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通过典 故、寓言、趣闻轶事的形式来阐述其中的哲理,在获得理趣之余又能享受情趣之 乐,使学生找到获得知识的背景意向、途径和方法。 若有不同看法者, 允许反驳, 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练习 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发展知识, 主要通过口头提问和书面练习来体现,课后提 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去组织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每个专题之后, 还会举行一个小 小的辩论。 这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愉快、 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 识,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5. 总结 总结这节课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帮同学们疏清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 握。 评价方式: 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评价, 通过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的积极性高 低,完成做业的质量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综合参考。 考试形式: 主要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 采取开卷的形式, 结合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 以 小论文的形式( 1000 字左右)以“挖掘生活中的小哲学”为题材,写一篇发生 在自己身上活周围的事, 揭示其中的生活哲理。 考试成绩并不作为期末成绩,只 是作为评价方式中其中一个参考方面,最终成绩将是一个总体评价的结果。 目录 前言 一、“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 二、“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三、一根鱼杆和一篓鱼 四、阿凡提的故事 五、自己的观音 六、蜘蛛丝 七、信念 八、凶宅的秘密 九、谁耍谁 十、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十一、错死了人?抄错了文? 十二、“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十三、两只老虎 十四、青蛙的愿望 十五、人的悲哀 前言 在许多人看来, 哲学是一门高深而又枯燥的学问。究其原因, 大概与哲学 著作过分专业的表达方式有关,原汁原味的生活就这样被过滤掉了。 哲学是智慧之学, 离不开人的灵性, 离不开人的自觉。 古人说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一个人不能把智慧传给另一个人,一本书也不能。 这本小书当然不可能像 庄子那样妙趣横生, 但也不准备板着面孔给人上 课。书中写了不少寓言、故事、趣闻,读者随手翻阅之余,也许对哲学的趣味有 所领略,从而对平淡的生活世界多一份惊奇、多一份关爱。 一、“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 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 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 点点盐就那么好吃, 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 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 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 狼吞虎咽地吃了一 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 又一连吃了五个, 还是没有饱, 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 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 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 如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 就好了。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所 以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 就象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在这里“愚人吃盐”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懂得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 一 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 就不可能有 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笨人吃饼”不懂得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 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的作用。】 二、“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 5 世纪-公元前 4 世纪, 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 了如下哲学论题:“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 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 再加上一颗也不能形成 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 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 成谷堆呢? “秃顶论证”认为, 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 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 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 呢?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 的变化发展, 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 质变。 一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 但谷粒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谷堆。掉一根头发 不会变成秃顶,然而头发掉到一程度甚至形成光头。】 三、一根鱼杆和一篓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杆和一篓鲜活硕大的 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杆,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 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杆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 可当他已经看到 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 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 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 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杆和一篓鱼。只是他 们并没有各奔东西, 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 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 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鱼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 活。 【理想源于现实, 高于现实,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一个人只顾眼前现实利 益,得到的将是暂时的欢乐;一个人有远大理想,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 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人。】 四、阿凡提的故事 有一天,阿訇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的家,想刁难阿凡提让他出一回丑。 阿訇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您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 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 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您能办 到吗? 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 就爽快地答应下来。 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 阿凡 提说:“高贵的阿訇,神明的真主告诉我,请您在一个星期的这一天前来取货, 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 惯的一个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 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訇灰溜溜地走了, 并损失了一匹白布。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 性。 “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它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 即存在于具 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礼拜日的这一共性之中。】 五、自己的观音 一名虔诚佛教徒遇到了难事, 便去寺庙里求观音。 走进庙里, 才发现观音的 像前也有一人在拜,那个人长的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到。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答到:“你可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个人主观努力 的程度不同, 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一遇到难 事就去求人、求观音,而应该象观音那样先求“自己的观音”。】 六、蜘蛛丝 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于是他开始忏悔, 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 行痛悔不已,如有来世,定当改过自新。 他的诚心善意终于打动了上帝, 上帝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 让他抓住爬 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 立刻抓住往上爬。 其他恶鬼见状, 也纷纷跟着他往上爬, 一个接着一个,恨不得能马上离开这地方。这个恶人起初想,我要改过向善了, 让他们同我一起新生也无妨。 但抓住蜘蛛丝的恶鬼们越来越多, 蜘蛛丝不断晃晃悠悠, 马上就要断了似的。 恶人终于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向下边踹了下去,就是这一念之恶,蜘蛛丝 立刻就从他头顶上断开了,这一恶鬼又重新回到地狱之中。 【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喜与悲、难 与易、福与祸等, 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当然矛盾双方的转 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要想实现由恶转向善,必须善 于分析导致恶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七、信念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 一次在酒吧里因看一个伺者 不顺眼而犯下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 个同样毒瘾甚重, 靠偷窃和勒索为生, 后来也因杀人而坐牢; 另外一个儿子却既 不喝酒也未嗜毒, 不仅有美满的婚姻, 养了 3 个可爱的孩子, 还担任一家大企业 的经理。 在一次私下访问中, 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 两人的答案竟然相同: “有 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 自己的主观努力。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 所取得的成绩和 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在外部条件中,既有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 也有对个人成长不力的因素,对不利因素,要尽量抵制,削弱其不利影响。】 八、凶宅的秘密 某村一座刚盖好的农宅中不明原因地先后有多人死去,从此再也无人敢住, 村子里的人认为此地风水不好,于是便称之为“凶宅”。 在这期间, 这家住户也 曾多次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 后来村子里住进了扶贫工作组, 工作组的同志认为, “凶宅”发生的死亡现 象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原因的。后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终于真相大白,祸 根就来自地基中的一种放射性石料。在把这些放射性石料清理掉后, 这座农宅再 也没有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死人现象。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是截 然不同的。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 村子里的人对“凶宅”的认识是风水不 好,其做法则是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而工作 组的同志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了“凶宅”的秘密, 终于真相大白。 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 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终生受益。】 九、谁耍谁 星期天, 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 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 扔进猴笼,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妈妈又拿出一切从 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 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 “孩子,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 这叫人耍 猴。” 这边,小猴子也问猴子妈妈: “妈妈,你为什么要跳那么高去接呀?等糖果 掉在地上再捡回来, 不也是一样吗?”猴子妈妈说:“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 逗他们,他们还会继续扔糖果吗?这叫猴耍人。” 究竟谁耍谁?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释。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 立场不同是造成人们意识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主观原 因。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评价也就 不同。为此,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评论客观事物,首先就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 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 十、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 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 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 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 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 只有佛家信念。 广 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 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 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 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 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不论你看见没看见, 或承认不承认, 它都铁一般地存 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 认为“万事皆空”、 “四 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十一、错死了人?抄错了文? 魏代邯郸淳的 笑林有这样一则笑话: “东家丧妻母, 住祭,托馆师撰文, 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 定的,如何会错 ?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 那么, 究竟是“他家错死了人 ?”还是书本上刊定的祭文有错误呢?显然两者 都不错,错就错在书本上刊定的条文款式男女有别,有的用以吊唁男的, 有的用 以吊唁女的 ! 而这个代书祭文的馆师不问死者是男是女,照着它秒一篇完事。在 他看来,“古书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不是我馆师抄错了文,而是他家“错 死了人” ! 【这则笑话的“醒人”之处, 就是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书本理论和 客观实际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真谛和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理 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 与之相对的形而上学,则割裂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要么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么夸大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这则笑话里, 表现为“唯书”是从, 把书本知识看 作是“万灵仙丹”, 似乎只要得到了它, 就可以不费吹友之力而包治百病,这是 现实中的教条主义。】 十二、“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禅海珍言中有这样的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 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丧, 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 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鞋的, 小 的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 天晴的日子, 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 的天气,我又想到我女儿的鞋一定没人去买。我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想小女 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 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末 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现实生活中, 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 一些人生活的内容差不多, 可是 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大不一样。 有的乐观, 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 的悲观,整天愁凄凄的,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 生活的解度不同。 对此,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 了,还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糟 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是半瓶酒, 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 便有乐观与悲观之分, 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 么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观条件的 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人们的利益不同、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 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 心境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不 开一定客观条件,诸如工作、际遇、交流、环境及个人对物质生活状况等,但主 观的能动性常常对心境起主导作用,并且往往能够改变对客观的感受。“哭婆” 因“顿悟”而心境变了,便变成“笑婆”。】 十三、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 一只在笼子里 , 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 , 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 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 , 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 的安逸。一日 , 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 :“ 咱们换一换。 “ 另一只老虎同意 了。 于是 , 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 , 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 从笼子 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 , 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 ; 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 快乐 , 它不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 但不久 , 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 , 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 , 却 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 ; 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 , 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 生活的心境。 【这个故事包含了以下哲理 : 1. 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认识。以怎样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份 自己 , 能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坚持唯物主 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 , 彻底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 , 自己的 行为和认识 , 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和所处 的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 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 应有的贡献。 故事中老虎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正确地估量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 只是羡慕对 方生活的自由和环境的舒适 , 当真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 从笼子里出来的 老虎获得了自由 , 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 , 时间久了 , 它们却无法适 应 , 只能双双死去。因此 ,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 , 都要正确估量自己和对待自己 , 否则就要步老虎的后尘。 2.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 使主观符合客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 系。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 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 错误 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 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 , 主观和客观相脱节。 可见 , 人们能 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从主观因素讲 , 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 发 , 能否主观符合客观。 故事中的老虎 , 生活在笼子里和生活在大自然都是客观实际 , 各有自己的 生活习性 , 如果违背各自的生活方式 , 突然从自然界走进笼子和从笼子中走出 来 , 都违背了原来的生活习费 , 它们的这种意识活动是错误的 , 从而指导着 错误的行动 , 最后导致两只老虎都死去。因此 ,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必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使主观符合客观。】 十四、青蛙的愿望 久居河边的一只青蛙 , 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 , 四条腿用力 , 一蹦 一跳的。看那些人 , 两条腿直立行走 , 又高级又潇洒 , 要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 多幸福啊 ! 青蛙不停地到河边寺届中去拜佛许愿 , 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走路。 日复 一日 , 年复一年 , 青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 , 青蛙的愿望实现了 . 青蛙骄傲地站了起来 , 迈开两条长腿 ( 原先的后退 ), 大步流星走起来 , 可是它莫名其妙地离河边越来越远 , 怎么也由不到河边去了 , 也无法再捕捉到 食物 , 饥渴难当的青蛙终于死掉了。 原来 , 青蛙站起来走路后 , 它的眼睛却只能望见后面 , 腿往前走 , 眼往后 看 , 这样的怪物自然无法生存。 【这个故事包含以下哲理 :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故事中的青蛙违背了客观实际 , 即 “ 必须四条腿用力 , 一蹦一跳 “ 地走 路。产生了错误的思想意识 , 即 “ 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 “ 走路 , 并用于 指导实践。其结果只能是 “ 怎么也回不到河边 , 也无法捕捉食物 , 饥渴难当 , 终于死去 “ 。 2. 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 就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 , 反思自己的行为和 认识、 长处和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 , 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 , 就 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贡献 ; 反之 , 如果失去了 自知之明 , 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 , 好高务远 , 追求不切实际的空想 , 只能步 青蛙的后尘。】 十五、人的悲哀 一位新疆诗人亲眼看见这样一幕悲剧 : 天山脚下小村庄的一匹漂亮母马 , 失去了矫健的配偶 , 村里人想再找一匹公马 , 形成一个骏马群落。 在失望于一匹 匹公马后 , 人们最终想到了这匹母马的儿子 , 一匹强壮膘悍浑身无一根杂毛的 白马。 但牧民们非常清楚 , 马不近亲交欢 , 鞭打也不行。于是他们用黑布罩住了 两匹马的眼 , 怀着畸形的心态 , 将雄健的公马拉到美丽的母马旁。 人们如愿以偿。事后 , 一位牧人想木已成舟 , 于是在百米外取掉马的眼 罩。白马回头看了一眼母马 , 仰天长啸 ; 母马也认出了白马 , 顿时扬起了前 蹄 , 几乎将身体竖起 , 爆发悲鸣。 牧民们猛然惊醒 , 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 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 白马拼死 挣脱缰绳 , 向远处的崖边跑去 , 纵身一跳 ; 而此时母马也脱缰向相反的方向 跑去 , 面对万丈深渊 , 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 【辩证法告诉我们 : 规律是客观的 ,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 能被创造 ,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还表现出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时 , 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 , 受到惩罚的时候 , 就会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 故事中 “ 马不近亲交欢 “ 是客观规律 , 而人的悲哀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客 观规律 , 怀着畸形的心理 , 夹裹着人的谋略与私欲 , 偏要试一试 , 其结果不言 而喻。 因此 , 我们不论办什么事情 , 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 否则就会出事 , 出大 事。 】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趣味哲学.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