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有效维护了党的光辉形象,巩固了红色江山根基,成功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也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正当其时、意义尤为重大。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一)这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2、性的必然要求。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建设抓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放松了作风建设,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只有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这是永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
3、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坚决整治“四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三)这是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好作风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以优良作风保驾护航。实践证明,哪里作风建设抓得实,哪里的发展环境就好,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就足,各项事业
4、就蓬勃发展。相反,作风不实、落实不力,再好的蓝图也会落空。必须把作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四)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作风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好的作风能够带动整个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改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许多体制机制问题需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来破解。要把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动形成
5、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成效(一)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作风决定政风、引领社会风气。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又反过来影响三者。党风政风优良,政治生态方能清明。曾经,“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广受诟病,特权现象、贪腐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和领域政治生态恶化。如今,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顽症得到有效整治,“快递送礼”“不吃公款吃老板”“变相吃请”等隐形变异问题有所收敛;公车使
6、用规范、超标办公用房腾退、公务用餐严格成为常态,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心态得到有力纠治,新时代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速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培塑,党员干部精气神显著提振。(二)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凝聚现代化强大合力。党风正则民风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新时代党风政风之变引领了社风民风之变。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盲目建设等问题得到纠治,拜金奢靡之风如“过街老鼠”,求实务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社会共识;节日风气净化,传统节日回
7、归本真;公款送礼基本杜绝,过度消费被理性、绿色消费取代;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被有效抵制,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社会新风正气充盈,正确价值导向深入人心。党的作风建设有效推动了社风民风激浊扬清,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三)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执政根基愈发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严厉查处群众深恶痛绝的特权现象等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作风建设的新气象重塑了党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信任与拥戴。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8、的氛围基本形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障,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到保持发展,执政能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永葆党的先进纯洁性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使我们党成功保持了先进性纯洁性,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赢得人民衷心拥护。作风建设洗礼中,广大党员干部擦亮初心、坚定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牢记根本宗旨,勇担历史重任;党员干部行为得到规范引导,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巩固发展,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治理能力与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党的先进性
9、纯洁性进一步锤炼,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三、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以作风建设增强政治定力、锚定发展方向、彰显制度优势、凝聚发展力量,在任何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政治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纪律作风保障。(一)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党风彰显党性,党性决定党风。党性坚定,方能在复杂考验中守住“五关”,展现
10、求真务实、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等优良作风。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锤炼,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筑牢忠诚、厚植情怀、纯正品德、保持廉洁,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转变作风。学习是行动先导,只有学深悟透,才能找准问题、扎实整改。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之以恒提升党性修养,打牢优良作风的思想根基。(二)坚持“头雁效应”与全员落实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骨干,在作风建设中示范引领作用至
11、关重要。同时,党的作风体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言行中。全党开展学习教育,既要抓“关键少数”持续发挥“头雁效应”,也要实现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当前,反对“四风”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行动自觉。每一位党员都应成为作风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将落实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必须贯通融合:通过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武装,提升党性修养;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加强自我约束;以作风建设锤炼党性觉悟,密切党群关系。只有将增强党性、砥砺党风、严守党纪融入日常、化为习惯,才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12、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四)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不正之风与腐败同根同源、交织共生,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许多腐败蜕变往往始于作风失守,经历由风及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严管作风是防治腐败的前哨。只查腐不纠风,腐败难根治;只纠风不查腐,作风问题难断绝。必须坚持风腐同查同治:以“风”挖“腐”、惩“腐”纠“风”,“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同治”铲除共性根源,以查治贯通阻断蜕变通道,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提升综合治理效能。(五)坚持群众参与、开门整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风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
13、言权。开展学习教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员干部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必须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群众急难愁盼和基层突出问题,靶向施治,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检验作风建设的成色。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汲取智慧和经验,提升服务本领,将作风转变体现于推动发展的实效上。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对群众反对痛恨的问题坚决防范纠正,确保在人民监督下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让人民监督贯穿作风建设全过程。赠篇:【写材批用典】得众人之理即无不胜也【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子,曾多次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14、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他还说:“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能够把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集结起来,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子通玄真书,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释义】意思是,得到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使用众人的力量就连大力士乌获也不需要依靠了。比喻要重视并善于运用群体力量。【赏析】古人讲,“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
15、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北史吐谷浑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阿豺有子二十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黝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正所谓“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坚不可摧。积力和众智,饱含朴素的民本思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和践行这种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就。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解
16、放区先后有543万人民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战士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支援战斗。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有88万多辆。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只要军民同心、军政团结,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形势越是严峻,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用法】主要适用于动员部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团结干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增强一盘棋意识,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写材料
17、用典】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贝【例文】古人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要在“牢骚话”中找到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了解工作的得失,帮助群众疏通心中的“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同时,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不断增强抓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声”变成“掌声”,最终让群众有更多“欢声笑语”。(中国纪检监察报善听群众“逆耳言”)【典故】出自论语子罕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释义】意思是,符合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
18、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才是可贵的。【赏析】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别人对子路提出的批评意见、指出的缺点错误,子路持高兴和欢迎的态度。宋代陆九渊也曾讲,“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意在劝诫人们,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时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时应当不隐讳,改正自己的错误时应当毫不害怕。“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问题,就是最大的隐患。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曾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陈
19、毅一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批评,他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写道:“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铮友,当面敢批评。”这种豁达的胸怀,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格局,善于听真话、察实情,不断在改正错误、校正方向中干事创业。【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缺点不足。【写材社用典】过空优逸,恐不堪事【例文】当前,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军队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只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以“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自警自励,把打仗当事
20、业干、把打赢当专业钻,不怕辛苦劳累、无惧风霜雨雪,在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中,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才能在哨位、战位、岗位上书写优异的强军答卷。(解放军报多些“过尔优逸,恐不堪事”的清醒)【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释义】意思是,过于安逸,恐怕无法胜任大事。【赏析】古人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谁不保持惶惶之忧,谁就可能在放松懈怠、忘乎所以中灭亡。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危难之时打败对手,建立后唐,却在成功之时宠信伶官,身死兵火之中。欧阳修有感于此
21、写下史论名篇伶官传序,其目的就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庄宗之类的错误。其文写道:“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的一生告诫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总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大上,“十七条困难”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履职尽责的工作底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用法】主要适用于防范化解风险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