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课件: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pptx

    • 资源ID:4763788       资源大小:2.85M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课件: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pptx

    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自鸦片战争到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国晚清政府统治时期。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1.政治上 (1)屈辱线索: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于1912年结束。,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考向一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政治领域的变化,论点1 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这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论点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论点3 对近代列强侵华的综合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和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对中国而言,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命题点1: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外交 1.(2018·全国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 D,命题点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2016·全国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命题点3: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舆论战” 3.(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命题点4:近代留日学生的分布状况 4.(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 A,1.(视角1:列强侵华的影响)观察下表,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解析 题干反映了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据此可知“防夷”从全面防夷到只能重点防夷,故选D项。西方海权观在鸦片战争前已传入,排除A项;清末近代外交观冲击原先的夷夏观,排除B项;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2.(视角2:晚清社会的特征)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 据材料可知前者表现对洋物的痛恨,后者是对洋人穿着破旧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洋人的同情,由此可得出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符合题意,故选A项;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主流服饰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A,3.(视角3: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解析 据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题干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并没有涉及民众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C项。 答案 D,考向二 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论点1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论点2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论点3 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论点4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过来。 (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4)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 (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时空观念:中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列强侵略下开放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快,因此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关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定要放在此时空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命题点1: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 1.(2019·全国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 B,命题点2:列强侵华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2.(2019·全国卷,28)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 B,命题点3:洋务运动的矿业政策 3.(2017·全国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命题点4: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4.(2017·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 D,1.(视角1: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 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材料以茶叶为例介绍了上海近代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说明随着外来入侵,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2.(视角2: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影响)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 A.加重了政府负担 B.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C.已脱离清廷控制 D.经营资金严重短缺 解析 据材料“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可知清政府的官员主张废除官督商办,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或转为官股,说明轮船招商局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益,故选B项。 答案 B,3.(视角3:晚清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解析 19世纪末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应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开始调整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选C项。民族资本主义创办初期清政府不鼓励其发展,A项错误;清政府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B项错误;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并未消失,D项错误。 答案 C,4.(视角4: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别数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A.工商业发展最快 B.金融业不受重视 C.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法规类别涉及工商矿业类、农林牧渔业和经济社团类较多,说明当时的民国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仅仅说明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当时有有关金融业的法规,不能说不重视金融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交通业发展的速度,排除C项。 答案 D,考向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论点1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2)评价 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借助了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论点2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 (1)概况: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经过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 (2)历程 洋务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一是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评价: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变器不变道”,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能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这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清末“新政”时期 主要内容:一是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二是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制定新的教育体制:1904年1月(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蒙养院、大中小学堂)、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等。,评价: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依然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强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论点3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开展,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国门洞开之后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抉择。,命题点1:梁启超的救亡图存思想 1.(2016·全国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 C,命题点2:严复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2.(2018·全国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 D,命题点3:近代中国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 3.(2016·全国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 D,1.(视角1:晚清教育近代化的表现)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只设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三千多条的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 A.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B.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C.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D.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解析 题干内容主要论述的是学校的学习内容,内容较丰富,不仅有科技,还有中外礼仪,甚至宗教,说明教育内容的变化,故选A项。题干论述内容并没有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排除B项;京师同文馆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题干不是外交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A,2.(视角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 ) 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 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 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解析 据题干可知维新派通过“赠予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群体,传播维新思想,吸引不少当朝知识分子,最终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由此可看出维新人士比较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选C项。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们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排除A项;B项在题中并未涉及,排除;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排除D项。 答案 C,3.(视角3: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解放的特点)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解析 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在知识分子中仍然有极大影响,而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自强,说明这一时期的救国思想观念新旧交杂,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仍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排除C项。 答案 D,4.(视角4:近代社会习俗和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解析 据题干中提及的女学兴起、女性独立解放且在大都市明显,联系20世纪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可知政治运动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妇女解放,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上海女性最先解放,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女性独立,特别是大都市女性,但当时不可能实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导致传统礼教崩溃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D项。 答案 C,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 【多元解读】,【考题预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12分) 解题点拨:据材料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原因需要紧扣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影响、经济贸易政策、经济理论等方面分析;意义需要从自由贸易原则角度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13分) 解题点拨:紧扣“关税降低”,从中国与西方列强两方面分析,注意从不利和有利的客观影响方面分析说明。,答案 (1)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经济和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8分,答出四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高。(4分) (2)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13分,答出五点即可。),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 【多元解读】,【考题预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为救亡图存做出了本阶级的尝试和努力。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改良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案,也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是,就改良派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又违背时代的潮流。改良派的改良措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触及真正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源性因素,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仅仅通过表面的改良是救不了国的。,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解题点拨: 1.审题:阅读材料,提出论题,结合近代史相关内容论述说明。 2.解题:论题以不同抗争与探索的方式为角度,或单选一种方式,如改良道路角度,联系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史实进行论述。,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论述: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还走上了人民斗争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可见,近代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改良主义道路是不能救中国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课件: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pptx)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