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阶段检测3 Word版含解析.docx

    • 资源ID:4764834       资源大小:242.4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阶段检测3 Word版含解析.docx

    阶段检测三(专题五、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方针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题干中“笔墨官司”体现的是学术争鸣,是“百家争鸣”方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表现。答案:A2.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解析:1957年后,我国各级学校培养的毕业生140万人,其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故选A项。答案:A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电影高考1977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项。B、C、D三项在时间上都不符合。答案:A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时间类别19491957196519781985199020002008普通中学412493462 6991 6071 6202 7362 693职业中学116123183294普通高等学校31116406261221608A.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解析:19491956年,职业中学所数为零,这说明当时教育体系不够完整,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5.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解析:“两弹一星”是国防领域里的成就,其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选B项。答案:B6.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C.“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D.“银河-号”研制成功答案:C7.意大利评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这是因为它()A.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B.激烈攻击基督教教义,体现了人性的尊严C.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提倡“人性”D.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选C项。答案:C8.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导致“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D.人们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解析:题干中“人”的被发现和“世界”的被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故选B项。答案:B9.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建有让阳光照射进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的前进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C.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D.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4201436年”“上面建有让阳光照射进的窗洞”等关键信息,可知该设计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故选C项。答案:C10.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解析:根据题干中“1415世纪”及“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等信息,可知这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的主题是教育理念问题,并没有反映宗教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1415世纪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表明文艺复兴已经影响到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答案:A11.16世纪初,有人主张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由此可知,他()A.主张依靠罗马教廷B.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C.主张放弃宗教信仰D.反对人们仅凭信仰而得救答案:B1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对宗教的迷信解析:黑格尔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都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A、C两项虽然与宗教改革有关,但不是其主要意义,故错误;“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对宗教的迷信”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答案:B13.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对圣经的解释权,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答案:C14.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A.先定论B.信仰得救C.王权高于教权D.圣经至上解析:题干中“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是指人与上帝直接对话,这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答案:B15.雕塑家罗丹(18401917)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解析:伏尔泰、卢梭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摘编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2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三各侧重什么?(2分)参考答案:(1)思想: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历史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2)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进步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促进作用。(3)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材料二侧重于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一、材料三侧重于通过加强和规范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李贽焚书材料二材料三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总量中的比例18世纪中叶至1770年启蒙书籍出版情况(1 0002 000册/版)启蒙思想家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伏尔泰老实人43版哲学通信35版卢梭新爱洛依丝70版卢梭全集18版狄德罗百科全书24 000套以上数据均来自剑桥插图法国史(1)根据材料一,解读李贽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贽“异端”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2分)(3)根据材料三,解读关于启蒙运动的主要信息。(6分)参考答案:(1)思想:天下人不得其所是“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的结果;统治者用德、礼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限制人们的行动。背景: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都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程朱理学走向极端,文化专制,士人试图冲破传统儒学束缚。(2)不同:图1:呆滞、冷漠(郁闷);图2:自然、平和(亲切)。(3)示例一:法国启蒙运动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大量出版,内容涉及哲学、社会、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宗教书籍出版量下降;说明启蒙思想强烈冲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启蒙运动在当时的法国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示例二:从时间上看,在法国启蒙运动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到18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从作品出版数量上,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在法国社会受到较大关注;从作品内容上看,启蒙运动不仅涉及哲学等社会人文学科,还涉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从宗教书籍销售下降的趋势看,启蒙运动对宗教神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另一种声音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其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认为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14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伏尔泰论及中国、宣传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伏尔泰的主张与儒家思想有共同之处,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以孔多塞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原因: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上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列强对外扩张掠夺。(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阶段检测3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