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

    • 资源ID:476670       资源大小:54.43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

    第 1 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 特征码 XzWXisBNVasTfOepjGKH 20XX 年 2 月 12 日 xx 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批准 今后五到十年,是 xx 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十五” 计划是筹划 21 世纪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xx 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根据中共 xx 市委关于制定 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 “十五”期间(20XX 年至 20XX 年)x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行动纲领。 第一章 “九五”回顾 进入 90 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 来,上海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 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 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上海建设“一个龙头、 第 2 页 三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实质性推进。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上海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 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和希望“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 样”的嘱托,通过“八五” 、 “九五”的努力,整个城市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城市性质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城市 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功能性设施,经济运行从相对 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重心从“调整中发展” 转向“发展中调整”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 高,城乡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人们的活 动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 “九五”期间,上海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 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全面完成 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上海 积极引导消费升级,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第 3 页 11.4%。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551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 34560 元。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如期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推 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继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力度,第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2000 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 产总值比重超过 50%。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 术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工业六大支柱 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20%。农业开始走上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 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奠定。上海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建立 “五个机制” ,推进“五个加强”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阶段 性成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 46.5%。外 商投资、股份合作、私营经济等加速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6%。 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经济市场化步伐继续加快。上海 全面推进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 系更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两 第 4 页 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大 幅度提高。健全完善了以证券、外汇、期货、技术产权、人才 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 率达到 98.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 92%。顺利完成了政府 机构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咨询、审计、会计、法律等一大批中 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上海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 1717 亿美元。引进外资质量不断提高,一批超过 10 亿美元的大项目 落户申城,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突破 300 亿美元。到 2000 年底各地在沪企业已达 1.5 万家,上海在外省市投资的企 业达到 4200 个。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 新阶段,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形成。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加速 推进。上海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大胆探索城 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 还清了历史欠帐。集中力量建成了信息港“1520”工程、浦东 机场一期工程、沪宁与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对外交通通信设 施。初步形成由“申”字形高架道路、 “十字加半环”轨道交通 和“三横三纵”地面骨干道路构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如期 第 5 页 完成原定“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苏州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2891 公顷。环保绿化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 境逐年改善,2000 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接近 3%。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在改革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上海 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 时,依托市场机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进一 步落实,初步建立了科技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新机制,科技整 体实力显著提高;教育资源得 到优化调整,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办学条件 显著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2000 年城 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11718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 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5565 元,市区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 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 19%,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 11 平方米。 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上海加强 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在凝聚人心、促进就业、方便生活、维 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几年来,全市各街道(镇) 通过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安置了 30 多万下岗待业人员,社区服务 志愿者队伍达到 2000 多个,创建了 57 个市级文明社区及一大 第 6 页 批市、区级文明小区。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90 年代尤其是“九五”期间,上海人民坚持以改革为 先导、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着力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积累和 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坚持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不断深化以国有企 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二是坚持以浦东开发 开放为龙头,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三是坚持“三、 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 力布局整体性调整;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建 设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 坚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坚持整体性目标和阶段 性推进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各项工 作;七是坚持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重大事情让 广大市民知情、理解、支持、参与,充分 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 积极性;八是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 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第 7 页 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部分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研发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任务仍很繁重, 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体制、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手段尚待逐步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 还需完善。 “十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着 力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发展目标 21 世纪初,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 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上海“十五”期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江泽民同志 第 8 页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 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 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市,推 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 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促进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政 府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 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突出科技进步和信 息化对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实现三次产业在融合渗透中的共 第 9 页 同发展。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 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 地发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枢纽作用。 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城 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 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探 索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框架,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 城市文明程度。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第 10 页 “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 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 力。具体是: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成为国内外经济规模大、产业能级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 城市。 “十五”期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11%,到 20XX 年按 2000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300 亿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4000 元左右。20XX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 1.2:43.8:55。地方财政收入 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20XX 年本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预 计达到 850 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 400 亿美元。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达到 10000 亿元。到 20XX 年,预 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15000 元,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7100 元。 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国际性经济中心的集聚扩散功 能,力争成为国内外商业机会多、比较成本低的城市。到 20XX 年,股票、外汇、债券、期货、基金等市场交易额占全国的份 额进一步提高,入驻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营运 第 11 页 中心总数进一步增加,成为全国的资本运作中心和资金营运中 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幅增加。预计 20XX 年口岸进出口商品 总额达到 1800 亿美元,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 1000 万标箱左 右,国际互联网普及率 50%左右,邮电业务总量 350 亿元。 综合发展环境。强化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力争成为 国内外适宜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十五”期间,户籍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到 20XX 年户籍人口控制在 1350 万左右,常住人口 1600 万左右。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信用制度和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安 全度继续提高。到 20XX 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基 础网络框架,初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153060”目标。环保投 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3%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超过 7 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8-30%。城镇居民住 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 18-20 平方米。国内外来沪科技和管理人 才、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综合创新能力。加快面向市场的科技教育发展,着 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到 20XX 年,全社会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2.2- 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25%,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达到 25%,技术交易额达到 200 亿 第 12 页 元。每十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60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 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力争走出城市 现代化管理的新路。基本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职责对称、自我约束的政府分层管 理机制。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 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 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市、区县和乡镇 (街道)政府基本实现网上政务。到 20XX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 4.5%以内,力争文明城区达到 1/3,市级文明小区达到 2/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市民综合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到 20XX 年,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 一步改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5%左 右,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 年限达到 14 年。中青年的外语普及程度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市区居民年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 25%左 右。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有新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 13 页 实现“十五”发展的目标,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加速趋 势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机遇, 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提高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 市场化、法治化水平。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的建设。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清理、 调整和完善地方性经济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 济。全方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浦东新区要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 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在参与国际大都市的合作竞争中, 提高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 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信 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科 技的研究开发与创新。以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加 快提高信息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 产业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推动个人、企业、政府和各类社会机构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 品,使上海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 水平。 第 14 页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运行机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外资和国内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组国有企业,构建国有资产进退联动与多 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渗透、共同发展的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要素市场 为主体的大市场体系。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市的 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行政性审批制度,建立和 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制度。强化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 事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制度约束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综合执法,推进依法管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经济发展 深化“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增值、 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为导向, 第 15 页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和全球著名品牌企业,大力培育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 化对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强化支柱产业对经 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对产业 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要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立足产业综合优势,大力发 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 努力扩大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产品与技术的出口,强化金 融、商贸对外辐射能力。到 20XX 年,预计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5-60%。 信息业。以加快城市信息化为契机,集中力量,加大投 入,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在软件设计、芯片制造等 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力争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总体接近或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以上,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13%。加快引进和建设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芯片设计、封装等前后道配套项目。 加快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推动通信、光电子、元器件等在国 内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软件 第 16 页 开发机制,重点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 积极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软件。逐步降低进入门槛,有 序对外开放信息服务市场。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网上 政务、建设信息化社区等,加快发展电信增值、网络应用、咨 询设计等信息服务业。 金融业。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机 遇,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 15%左右,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着力推进金融资源的 重组整合,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积 极稳妥发展中外合资金融保险机构,引进和发展货币经纪公司。 推动在金融分业管理框架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相互融通。 在积极配合国家加强证券监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证券、期货 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各类机构投资 者,加快发展各种基金,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 来沪设立机构,促进证券经纪、咨询、评估、投资等金融中介 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扩大多元投资的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业 务和拓展再保险业务,培育保险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发展信 托、租赁、基金、财务、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适应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调 整商业业态和经营形式。商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 8%,进出口 第 17 页 商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 9.5%,20XX 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鼓励发展连锁商业等新业态,加快改 造传统商业,提高商业科技含量,实现商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 加快组建国内营销网络,输出上海商业的优势业态、品牌和管 理。发展大众化、特色化餐饮业。进一步调整商业布局结构, 着力提升商业专业特色街经营功能,优化各类专业市场的布局, 形成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郊区城镇商 业分层搭配、相互衔接的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 地区结构,促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比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大外贸 出口。发挥上海的口岸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 扩大重要资源的多元化进口。 汽车制造业。抓住国家鼓励汽车私人消费的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高水平地建设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长 15%,20XX 年汽车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左右。继续实施以乘用车为主导 产品、轿车为重点产品的发展战略,发展品牌轿车系列产品, 加快开发实用型家用轿车,有选择地发展客车和货车。引进、 消化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重点增强设计和部分关 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加快零部件生产体系的整合,推动零 部件生产的通用化、规模化,扩大国内外零部件的市场采购和 第 18 页 合作生产,鼓励扩大零部件及汽车出口。同时,加快培育汽车 展示、贸易等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 成套设备制造业。利用国家扶持发展装备类工业的产业 政策,发挥上海合成组装、综合配套与开发营销的优势,加快 成套设备制造业升级。成套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 长 10%,20XX 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 5%。要利用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 水平,大幅度提高成套设计、培训、技术服务和维修的综合能 力。重点发展大型和超大型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加快发展数控 机床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实时优化控制系统 集成制造等行业,大力培育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新兴制造业, 加大信息产业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制开发力度,使上海逐步具备 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生产线的能力。 房地产业。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规范健全内外销 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房地产业增加值预计 年均增长 14%以上,到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以 上。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深化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房地产开发、交易、 物业管理以及房地产金融的共同发展。预计新建商品住宅 6000 万平方米以上,在内外环线之间续建和新建 20 个大型居住区。 第 19 页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有偿改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旧 区改造新机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旧里以下住房 的拆除和不成套独用住房的成套改造,保护和修缮有历史文化 价值的建筑与街坊。在健全法规、强化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 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着力推动技术、管理和机制创新,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 业。 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重点攻克药 物新制剂的关键技术,逐步完善新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 生物技术产品,每年创制 1-2 个一、二类新药,力争 2-3 个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天然资源 药物(中药) ,组建中药标准化研究基地和天然资源药物(中药) 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依托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攻关, 引进专利和技术,扩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特种金属 材料、特种有机材料、特种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重点开发电 第 20 页 子信息材料、光电材料、超导材料、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陶 瓷材料、优异结构材料等新材料。 环境保护产业。适应市场需求持续加快增长的势头,充 分利用上海的配套优势和科技基础,发展现代环保产业。要重 点支持发展环保装备、仪器和材料制造,鼓励开发清洁生产工 艺与装备,支持发展环保工程设计与承包、环保科研开发等。 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公 路、铁路及长江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挥经济中心城市 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利用现有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和企业供需 网络,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配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 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加快建设国际经贸 EDI 系 统。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建立开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三、优化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改造传统工业 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鼓励利用信息控制技术提高 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继续优化发展具有市场竞 争力的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高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第 21 页 石化工业。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石化工业,加快石化 工业资产与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世界级的上海化学工业区, 以 90 万吨乙烯工程为代表,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和天然气化工系列产品、光气衍 生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高分子材料加工产品、综合 性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生物工程产品。同时,要不断提高后续 加工水平。 钢铁工业。充分发挥宝钢优势,鼓励宝钢集团公司建成 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 继续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设备和工 艺,改善生产环境。重点发展汽车用钢、造船板、电工钢、石 油管、不锈钢、高等级建筑用钢等,建设全国的精品钢基地。 鼓励企业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积极提升有市场前景、 有品牌优势的传统工业。支持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 术和生物技术,加快造船、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升级 改造。 四、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要充分考虑特大型城市的资源环境特点,着眼开发就业 第 22 页 岗位,积极培育都市型农业,扶持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 都市型旅游业。 都市型农业。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要按照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 式。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 农业、生态农业,努力培育种子种苗基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源头产品强、初级产品优、 加工产品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增强农业抗风 险能力,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同时,要适应市场变化,鼓励 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近郊、 滨海、沿江、海岛等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商品粮 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实 现农业设施、技术水平、市场信息系统等服务体系的现代化, 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农业投资和经营, 提高上海农业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都市型工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创业,积极发展服装 服饰、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包装与印刷、化妆洗涤用品、 钻石加工和工艺美术旅游品及文体用品等都市型工业。 第 23 页 都市型旅游业。要注重商旅结合、文体旅结合、展旅结 合,完善都市旅游的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健全和规范旅 游市场管理。积极发展中心城区观光、商务、会展、购物为主 的旅游业,加快发展都市文化娱乐为主的旅游业,大力发展远 郊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 同时,要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范的市场 管理,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 文化娱乐、影视、出版等都市型服务业。 五、整体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区域配置 要按照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要求, 着眼于完善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强化集聚,分层推进,整体优 化经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完善与强化中心城区信息、金融、商贸功能,集聚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以陆家嘴和外滩地区为核心,提升 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以公共活动中心和主要商业街区为依托, 调整商业业态,提高中心商业区经营层次;以大型居住区为重 点,完善内外环线地区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 第 24 页 以“一区六园”为基地,加快建设若干个高科技园区。 依托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区县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 加快构筑郊区实力型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引导工业项目向 “1+3+9”工业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郊区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 郊区商业、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努力形成与 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郊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东部临 海临江地区,依托张江、金桥、外高桥,并与浦西的漕河泾等 共同建设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依托航空港与深水港建设,加 快临空、临海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在杭州湾北岸, 依托上海化学工业区,形成石化工业带;在北部地区,依托宝 钢集团,重点发展钢铁及配套延伸产业带;在西北部地区,依 托上海大众汽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集生产、展示、销售等功 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在西南部地区,依托试点城 镇建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产业基地和佘山淀山湖休闲度 假旅游区;在海岛地区,依托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 第四章 科技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以提 第 25 页 高人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培育开放式终身 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率先建成人才资源高 地,着力构筑综合创新体系。 一、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完善科技产业化机制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加强 科技创新源泉建设,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体系。 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为目 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在若干关 键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群体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重点建设一批开放的高科技研究基地,基础性研究基地和新型 科研实体机构。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基因芯片工程、纳米技术 工程、生物信息和资源等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第三代同步辐 射光源项目,加强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抓好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高速宽带网、光通信、高性能移动通信、数字高清晰度电 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强化人类 第 26 页 与作物基因组、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和创新药物等关键技术的开 发。推动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特种粉体材料和基础 共性技术开发,力争在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 域取得突破。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研开发与经济发展融合。 鼓励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各类应用 型研究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支持各类 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20XX 年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技术开发 中心或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 技术开发区等高科技创业示范区,建成一批高科技成果孵化基 地。 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完善与高 科技产业化相适应的创业投资机制。支持高科技企业利用风险 投资、上市融资、知识产权出让等多途径筹资,促进战略投资 者进入高科技领域。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科技 企业来沪发展。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市场化合作, 建立和完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建立 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 健全技术成果交易网络, 完善规范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技术经纪、专利事务、无 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等 第 27 页 技术基础工作。 以提高市民科技素质为目标,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环境 为重点,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建 成上海科技馆、科学会堂新楼等科普基地,繁荣科普宣传和科 普创作。 二、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全方位、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 业,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 健全与规范开放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快形成终身 教育体制。建立和完善社区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 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 行双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继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 模,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和获得学历,20XX 年高等院校在校 学生规模达到 50 万人。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学校,力争 2-3 所 高校进入全国前十名。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一批优势、 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水平。运用新机制,合理调 整高校布局结构,重点建设 1-2 个高校密集、教育体系健全的 现代化大学园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 第 28 页 极发展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网 络。 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 装备现代化。建成一批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和职教公共实训基 地,建设若干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在职人员的专 业技术、岗位技能教育和计算机、英语的普及教育。 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 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有序发展民办高校,支持和鼓 励名牌大学创办相对独立的多元投资的二级学院。发展一批有 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全面推进高校生 活服务、科研辅助、校园管理等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非义务教 育收费办法,公开标准,规范收费。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教育工作新格局。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改 革教学和考试制度,逐步建立同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考试办 法和教育方式。 三、加大改革力度,建设人才资源高地 第 29 页 完善人才政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20XX 年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137 万人,高级人才比例 达到 11%。 注重优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的 基础上,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 人才。完善环境、鼓励竞争,力争形成 100 名有国际影响的优 秀青年人才、1000 名国内领先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10000 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 环境。全面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推进事 业单位分类管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 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便利国内外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五章 改革开放 按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加大 第 30 页 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健全市场体系,加快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浦东体制 创新和功能开发,构筑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 从战略上全方位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所有制结构。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 略性调整。通过资产出售、减持股权等形式,促进国有经济从 一般竞争性行业有步骤、有秩序地退出,提高国有资本在关系 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聚度。 继续推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改革,利用改制上市、 多元投资、经营者持股、债转股等途径,转换机制,加快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完善国有资产 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加快国有资本出资人到位,进 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综合授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国 有资产经营者资格考评、认定体系,力争将全部经营性国有资

    注意事项

    本文(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为本站会员(西安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