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企优秀党员事迹材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同志始终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外化于项目建设一线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项目优质履约的崭新篇章,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旗帜深深插在工程建设的制高点上。一、信念如磐,勇担使命,在政治熔炉中淬炼先锋本色该同志始终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党性与履职能力的基石。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技术骨干,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精湛的专业能力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他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建设优质抽水蓄能电站视为服务“双碳”目标、赋能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面对地下厂房复杂地质条件和紧迫工期时,始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党
2、员身份亮在责任最重、挑战最大的前沿阵地。他常说:“党员身份不是光环,而是冲锋在前的号角;技术岗位不仅是职责,更是为党分忧的战场。”在项目启动伊始,他便牵头组建“党员先锋队”与“青年突击队”,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施工一线,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二、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在工程战场锻造硬核担当地下厂房工程堪称电站的“心脏”,其开挖支护的进度与质量直接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面对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压力空前的挑战,该同志带领党员先锋队,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动力。他深知“凡事预则立”。施工伊始,便组织党员骨干与技术人员日夜钻研地质资料,反复推演施工方案。针对关键岩层特性,他带
3、领团队大胆优化爆破参数与支护形式,显著减少超挖欠挖和对围岩的扰动。党员先锋队员们分片包干责任区,24小时轮班值守关键作业面,实时监控地质变化,确保方案调整精准高效。施工过程中,他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将“科学施工”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精心策划,优化开挖分层与支护时序,实现多工序无缝衔接、立体交叉作业。党员先锋队成员带头啃最硬的骨头,在断层破碎带等高风险区域冲锋在前,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安全与质量。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分秒必争的拼搏劲头,团队历经17个月的艰苦奋战,最终高质量完成了地下厂房庞大的开挖支护工程,较合同工期大幅提前整整5个月!这一速度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开挖
4、支护的最快纪录,被业内誉为令人瞩目的“XX速度”。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胜利,更是该同志率领党员先锋队以钢铁意志挑战工程极限的生动证明。三、创新引领,精益管理,在技术前沿点燃智慧引擎首台机组发电机层混凝土结构封顶是厂房建设从地下向地上、从土建向机电安装转序的关键里程碑。面对节点压力,该同志再次展现出党员技术骨干的创新锐气和精细管理能力。一是为确保巨型厂房结构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与速度,他带领技术团队潜心攻关。通过引入BIM技术进行精准建模和碰撞检测,优化复杂的钢筋排布与埋件定位;创新采用大型定型模板体系与分区跳仓浇筑法,显著提升工效,有效控制温度裂缝风险;党员技术骨干扎根现场,对混凝土配合比、入仓温度
5、振捣工艺等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的组织协调优势,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等多方高效协同。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动态调整关键线路资源投入,确保人、机、料最优配置。面对冬季施工挑战,党员先锋队带头研究并落实综合蓄热保温措施,保障了严寒条件下的连续施工。经过周密部署和全体参建人员的奋力拼搏,尚义电站地下厂房首台机组发电机层混凝土结构比原计划提前65天实现全面封顶!这一重大节点的提前达成,为首台机组后续定子吊装等核心机电安装工作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标志着电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65天,是管理智慧与组织力量的双重奏鸣,是该同志带领团队在技术与管理双重维度
6、上锐意创新的闪耀结晶。四、凝心聚力,甘为人梯,在团队熔炉中淬炼红色力量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该同志深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团队的合力方能移山填海。他始终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队伍、培养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心得传授给年轻技术人员,通过“师带徒”、现场技术讲堂、难题会诊等多种形式,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他关心团队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困难,积极协调解决后顾之忧,营造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项目技术团队和党员先锋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人奋勇争先,个个担当作为,成为项目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深耕地下山河志,党旗辉映匠心红。该同志以对党的
7、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炽热情怀,在电站建设的宏伟画卷上,镌刻下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实足迹。他率领党员先锋队于深隧险境中凿通光明通途,在钢铁丛林间浇筑巍峨基座。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初心的无声诠释;每一轮节点攻坚,皆为对使命的铿锵回应。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党员先锋,既是技术高峰的攀登者,更是国家重器建设的脊梁;他们深埋地下的汗水,终将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磅礴能量。赠篇:【写材料用典】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例文】古人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娇纵家人、家风败坏,往往是党员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不
8、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工作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中国纪检监察报勿使家人有居官之乐)【典故】出自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释义】意思是,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不能管教好自己的家里人,却能去教育别人、教化百姓,这种事是不存在的。【赏析】家风是文化传承和社会道德要求的体现。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
9、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修身正、教子正、持家正、立业正,形成了以先进性为引领、以传统家庭美德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载体的红色家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感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并始终恪守“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朱德引导子女“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红色家风是我们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共
10、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传承红色家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坚持把红色家风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家风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严于律己、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写材批用典】人苦不史足,既平陇,复望蜀【例文】“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物欲没有穷尽,如果不加节制、不懂取舍,就会掉入欲望的陷阱,沦为器物的奴隶,结果使得自己“人为物累,心为形役”。过多的物质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束缚
11、与负担,让人深陷欲望的漩涡,甚至会搭上自己一生的自由与幸福。(中国纪检监察报不役于物)【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敕彭书日:“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彭遂壅谷水灌西城,城未没丈余,嚣将行巡、周宗将蜀救兵到,嚣得出还冀。【释义】意思是,人苦于不知道满足,既取得了陇,又希望攻蜀。后概括为成语“得陇望蜀”,形容得寸进尺,贪心永不满足。【赏析】古人讲,“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代名臣范仲淹两岁丧父,儿时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从小好学,终于考取进士,做了高官。有次他给皇帝上书说,自己虽然是个
12、小官,一年的俸禄也近三十万,与普通老百姓比起来已经非常多了,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则无异于国家的害虫,无功受禄,寝食难安。他教育子孙“居官临满,直径小心廉洁。稍有污点,则晚年饥寒可忧也”。儿子范纯仁也是一代名相且清廉自守,“自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任职西京留职御史台时,司马光也在洛阳谪居著述,两人“皆好客而家贫,相约为真率会,脱粟一饭,酒数行,洛中以为胜事”。范仲淹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以免除政权颠覆之祸。实践证明,对待遇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利益观,最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刘亚楼上将曾说:“我最厌恶那种房子越住越宽敞
13、汽车越坐越讲究,家具越换越漂亮,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是专门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自觉回望初心、叩问初心,认真思考如何做人、为何入党、为谁用权等问题,淡化名利思想,崇尚简单生活,把知足扎根于内心、落实到行动,一辈子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知足知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写材社用典】人情得足,苦于艺纵【例文】“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要特别警惕那些以“感情”为幌子的异常关心,以“朋友”为名义的违规吃喝,以“情谊”为外衣的送钱送物,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绝
14、不用党性换人情,始终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爽爽交往。(解放军报怎么正确对待人情往来)【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释义】意思是,人的欲望一旦在某方面得到满足,就会变本加厉,肆意骄纵,只顾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赏析】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文化传统,是表达或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礼记曲礼上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传统习惯中,人情往来的“介质”,可以是单纯的感情,比如相互间走访;也可以是钱物,比如在节庆或对方办婚丧喜庆等“大事”时,赠予礼品、礼
15、金。在重人情、“重文轻商”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赤裸裸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权钱“交易”,在心理上多会难以坦然接受。而“礼尚往来”的钱礼,往往没有直接诉求目的,不是即时的一对一的请托交换,从表面上看,只是为了表达“情义”,因而具有了道德上的“赦免符”。正是在这种“自我道德化表演”中,一些“想伸手”的党员干部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和心理安慰,忘掉或躲避开森严的纪律,在“心安理得”中逐渐破纪、违法。对手握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管住人情往来,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应有之义。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交往之中有原则、人情之中有要求,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坚决防范被人情往来拉下水,保持清清爽爽的人际交往。【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贯彻落实作风建设规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净化社会交往,坚守纪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