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有企业2025年上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今年以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总要求,锚定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目标,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坐标,持续书写国有企业的初心图谱与责任担当新答卷,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文化动力。一、主要工作情况(一)聚焦党建领航,构建“四梁八柱”的组织矩阵。公司构建“总支统筹、支部发力、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实施方案,将12类30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具体任务,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创新“
2、党建+文明创建双轮驱动模式,打造“红心铸匠、水润万家”1个党总支核心品牌,培育“初心连千家、碧水润万户”“党旗领航耀石都、红衣先锋润岑水”2个特色党支部品牌,设立28个“党员先锋岗”与“文明示范窗口”,实施20个“书记领办项目”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近年来,先后斩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时代党建+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省国企党建+企业文化研究实践教学站等多项荣誉。其中,典型案例获全国企业党建品牌创新成果一等奖,下属1个党支部获评省国资委党委系统第二批企业创先争优示范党支部,“红心铸匠水润万家”党建品牌入选岑溪市“十佳党建工作品牌”,构建起坚强的政治引领体系。(二)聚焦文化铸魂,培育“五水文化
3、的精神沃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五水”文化体系一一“水到渠成”的思想文化、“水滴石穿”的敬业文化、“水清如镜”的廉洁文化、“水润万物”的奉献文化、“水乳交融”的和谐文化。建成“文明实践所”“国企书院”“道德模范工作室”“清廉国企室”等6大文化阵地,培育出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省国资国企勤廉榜样等先进典型,通过“传帮带”“师带徒”机制培养26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树立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累计举办红色故事会、水周宣传、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68场次,参与职工达1200余人次。将公司140名志愿者组成5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
4、队,常态化开展“供水服务进社区”“礼让斑马线”“节水护水”等11项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21500小时,获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三)聚焦责任担当,彰显“水润石都”的国企力量。以“城区发展到哪里,供水管网就延伸到哪里”为建设理念,累计投入国债资金5000万元、自有资金4000万元,实施第一水厂5万吨/日扩建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62公里,供水压力从2.5公斤提升至4公斤,服务覆盖人口突破30万,满足未来10年城市发展用水需求,城区管网普及率98%以上,供水可靠率达99.3%。投资450万元建设应急供水工程,建成智能化操控系统、添置高性能检测设备,水质合格率
5、99.8%以上。在“志愿云我市网站”注册志愿者140人,年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余次,结对帮扶村屯4个,增设抗旱设备、修缮水利设施累计投入150万元。创建“文明实践+政务服务”模式,在服务大厅设立“志愿者服务岗”,提供20余项便民服务,打造有温度的服务窗口。(四)聚焦服务提质,书写“五心服务”的民生答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推行“真心、细心、耐心、贴心、比心”的“五心服务”理念,在4个服务窗口全面落实“一证通办”和“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多渠道服务,用水报装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8.6%。建立24小时供水保障机制,累计完成抢修任务1200余次,解决用水“
6、最后一公里”问题2300余件。投资500多万元实施农村扩网工程,新建管网10.5公里,解决乌峡、善村等8个城郊村L2万群众用水难题;为5名孤寡老人、3户残障家庭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实现特殊群体帮扶全覆盖。匠心打造花园式水厂,2座水厂获评市“美丽庭院”,年均举办2次水厂开放日活动,累计接待参观市民1300余人次,收集采纳意见建议86条,成为岑溪市文明单位建设的示范样板。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化“文明细胞”培育工程,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更强、文化内涵更深、责任担当更实、服务品质更优”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让文明之花在供水事业的沃土上持续绽
7、放。(一)坚持思想铸魂。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开展国企大讲堂系列讲座,组织新思想在国企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车间、入班组、到岗位。创新运用学习强国企业号、红色VR教育基地等数字化平台,开发十分钟微党课等特色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具穿透力。同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在重大节点主动设置议题,筑牢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二)强化文化浸润。打造具有行业特质的文化生态,深入挖掘企业历史文脉,编纂国企精神谱系,建设厂史馆、荣誉墙等文化地标。开展工匠文化月安全生产文化周等主题活动,将文明创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制作国企二十四节气文化
8、日历,开发文创产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国企精神。特别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最美国企家庭评选,组织亲子阅读、家风讲堂等活动,以优良家风助推企业文明新风。(三)突出全员参与。实施文明细胞培育计划,在基层班组开展文明示范岗红旗责任区创建活动。建立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制度,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特色团队,在扶贫助困、社区服务中彰显国企担当。完善道德模范选树机制,通过国企好人季度榜、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典型引路成为常态。重点加强新入职员工文明素养培训,将礼仪规范、职业道德等内容纳入岗前必修课,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四)建强保障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成立由公司主要领
9、导挂帅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将文明创建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评价体系。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制度,按照职工工资总额L5%的比例计提文化活动经费。建立职工精神需求清单定期调研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职工思想动态,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准度和满意度,让文明之花在国企沃土持续绽放。赠篇:【写材批用典】得众人之理即无不胜也【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子,曾多次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他还说:“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
10、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能够把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集结起来,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子通玄真书,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释义】意思是,得到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使用众人的力量就连大力士乌获也不需要依靠了。比喻要重视并善于运用群体力量。【赏析】古人讲,“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北史吐谷浑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阿
11、豺有子二十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日:“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日:“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日:“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黝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正所谓“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坚不可摧。积力和众智,饱含朴素的民本思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和践行这种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就。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区先后有543万人民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战士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支援战斗。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
12、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有88万多辆。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只要军民同心、军政团结,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形势越是严峻,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用法】主要适用于动员部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团结干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增强一盘棋意识,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写材料用典】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贝【例文】古人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要在“
13、牢骚话”中找到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了解工作的得失,帮助群众疏通心中的“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同时,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不断增强抓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声”变成“掌声”,最终让群众有更多“欢声笑语”。(中国纪检监察报善听群众“逆耳言”)【典故】出自论语子罕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释义】意思是,符合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才是可贵的。【赏析】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孟子公孙丑上中记
14、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别人对子路提出的批评意见、指出的缺点错误,子路持高兴和欢迎的态度。宋代陆九渊也曾讲,“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意在劝诫人们,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时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时应当不隐讳,改正自己的错误时应当毫不害怕。“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问题,就是最大的隐患。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曾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陈毅一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批评,他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写道:“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铮友
15、当面敢批评。”这种豁达的胸怀,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格局,善于听真话、察实情,不断在改正错误、校正方向中干事创业。【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缺点不足。【写材社用典】过空优逸,恐不堪事【例文】当前,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军队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只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以“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自警自励,把打仗当事业干、把打赢当专业钻,不怕辛苦劳累、无惧风霜雨雪,在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中,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才能在哨位、战位、
16、岗位上书写优异的强军答卷。(解放军报多些“过尔优逸,恐不堪事”的清醒)【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释义】意思是,过于安逸,恐怕无法胜任大事。【赏析】古人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谁不保持惶惶之忧,谁就可能在放松懈怠、忘乎所以中灭亡。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危难之时打败对手,建立后唐,却在成功之时宠信伶官,身死兵火之中。欧阳修有感于此,写下史论名篇伶官传序,其目的就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庄宗之类的错误。其文写道:“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17、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的一生告诫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总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大上,“十七条困难”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履职尽责的工作底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用法】主要适用于防范化解风险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