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课本原文.docx

    • 资源ID:484356       资源大小:388.45KB        全文页数:1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课本原文.docx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

    2、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党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符合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

    3、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一一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

    4、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开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开展的道路也极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会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拟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要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

    6、革命道路和制定正确的革命方略并且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底是中国人民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开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开展规律,

    7、到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I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8、即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终于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

    9、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既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根底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根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说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立了邓

    10、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答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答复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继续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开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展进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展而进一步开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

    12、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

    13、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表达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和开展的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开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性会议。会议的一个突出奉献就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

    14、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概念。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根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稳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开展进

    15、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那么,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开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着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开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

    16、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开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开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开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那么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根底上,逐步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开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根底。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

    17、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根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时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

    18、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拟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理论、根本路线和根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开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19、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到达成熟的主要标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些重要理论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根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在党与民

    20、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主张,等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员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那么,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

    21、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那么,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等等。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开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精辟地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那么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关于开展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2、推陈出新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3、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屡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4、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珍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根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决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根底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

    25、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I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根底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26、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根底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开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根本原理、原那么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

    27、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鼓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前进。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开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但凡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

    28、严重错误,全面否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实事求是原那么。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开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

    29、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开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开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根底上,逐步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开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

    30、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开展的新时期。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拟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根本点”的根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开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

    31、从理论上深刻答复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拟系统地初步答复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后,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全党需要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决性。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

    32、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根本观点,第一次比拟系统地初步答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开展道路、开展阶段、根本任务、开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

    33、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完全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开展的强大精神支柱。I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开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根底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

    34、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开展中国家谋求开展的得失,兴旺国家开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方案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上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

    35、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开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提高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3o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根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

    36、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和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根本点”的根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握时机开展自己、努力完成分“三步走”根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开展,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开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开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良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37、自我完善和开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和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方案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根底上提出来的。就国际形势来讲,随着东欧剧

    38、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开展。虽然和平与开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开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根底、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剧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就国内形势来讲,我们在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开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

    39、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开展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参加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开展,仍是我们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开展变化科学认识的根底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

    40、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根底。就中国共产党内的情况来讲,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开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良自身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41、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根底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开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开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展道路、开展阶段、开展战略、根本任务、开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

    42、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根底上,进一步答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答复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开展的规律,表达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开展的要求,尤其要表达推动先进生产力开展的要求,通过开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

    43、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表达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开展进步的根底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开展先进生产力,是开展先进文化的根底,是实现最广阔人民根本

    44、利益的前提;开展先进文化,是开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开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那么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其中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45、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开展的思想;关于开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稳固党的阶级根底和扩大党的群众根底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Io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46、义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展提出了实现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开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根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开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开展规律的认识,到达了新的理论高度。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

    47、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开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3o加强和改良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开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

    48、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稳固党的阶级根底和扩大党的群众根底,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第五节科学开展观一、科学开展观的形成所谓开展观,是指人们在对待开展问题上所持有的最根本的观念。它通常围绕要“实现什么样的开展?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为谁开展?开展的成果由谁共享?”这样一些关于开展的根本问题来展开。历史的经验说明,不同的开展观,往往导致不同的开展结果。科学开展观是我们党在

    49、认识开展问题上形成的符合开展规律和客观实际的科学的真理性认识。科学开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开展的过程。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的重要概念。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开展观。胡锦涛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科学开展观的概念逐字逐句地作了系统全面的阐发。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开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开展、促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开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开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注意事项

    本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课本原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