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通史整合(一)第一板块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868623       资源大小:871.50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通史整合(一)第一板块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史整合(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政治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诗史巧记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小题验知1(2018·山西六校联考)“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解析:选B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可知,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甲骨文的内容,非文字本身,故C项错误;D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2. (2018·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家庭伦理规范D以德治民思想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家国关系,即家国同构观念,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也能体现出家庭伦理规范,但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以德治民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9届高三·西宁检测)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认为()A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C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D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下“国”与“家”的矛盾,未反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士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故D项错误。4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制作的青铜器物等,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解析:选D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扩大统治范围和巩固天下共主的地位,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误读材料,排除;那些诸侯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5(2018·潍坊二模)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解析:选C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显性时空隐性时空王位世袭制、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贵族政治深化认知一、多维视角认识西周国家制度1核心内容(1)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2)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2国家结构(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2)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3显著特点(1)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2)贵族政治特征明显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承担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二、以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分封制的实际效能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存在。2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3分封制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汉、西晋、明代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分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已是过时的制度,每次实行,不论动机如何,终归于失败。从根本上看,生产力的大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市场形成,而分封制无法适应这一大趋势。三、“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1概念分析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王朝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族成为仅次于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并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宗族的作用,从上往下看,宗族制度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族权与政权联合统治,血缘与地缘牢牢扭结,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宗族的存在及发展。从下往上看,中国自秦以来,就有“王权不下县政”的传统。权力的网络虽一直延伸到州县,但并没有延伸到乡镇。在乡村,最多也仅带有准行政机构色彩的里社、保甲。对农户来说,宗族组织的建立大大降低了其“交易成本”,它不仅维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秩序,还能在物质上提供公共福利和安全保障,组织与协调生产和生活。2深远影响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的政治体系被打破,但是,宗法制度文化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皇权配置基本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民间组织中,血缘关系始终是一条坚韧的纽带。大族成为一方政治势力,是皇权在地方上的补充。地方大族对封建法纪、封建社会秩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尊卑等级为标准确立权利义务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务。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担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族群力量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共同祭祀祖先,尊宗敬祖,族长借此而处理族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尊宗敬祖制度以伦常纲纪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宗法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伦理文化,处理政治关系尤其是处理伦理关系都依赖于宗法为根本的伦常纲纪,伦常纲纪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二)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诗史巧记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 生产力变革下的“石器锄耕”; 官府垄断下的“青铜文明”小题验知1位于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滹沱河流域()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A材料中“迄今六千年左右”,说明处于原始时期,“粟”“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说明原始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2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解析: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与王权无关,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3.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解析:选B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是青铜铸造技艺成熟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该青铜作品不能体现违反礼制所规定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工商食官”,故D项错误。隐性时空青铜时代、千耦其耘、井田制、工商食官深化认知一、我国古代早期农业的发展阶段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1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2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二、“工商食官”制度阐释“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三、青铜时代经济发展水平1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说处于奴隶社会的奠基和转型期。2其间,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先进,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3农业是三代的经济基础和主要生产部门,围绕农业生产的需要,历法、社会组织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农业社会特征。4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换和商品经济,但不普遍。((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诗史巧记文明象征的成熟文字; 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小题验知1(2018·汕头一模)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 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知甲骨文可以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说明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B项正确2(2018·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雅言,而未涉及诸侯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可知儒家思想传播与雅言无关,故 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错误;据材料“雅言又称正言”、孔子“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可知,孔子对西周文化的认同,故D项正确。3(2018·绵阳三模)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反映了当时()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B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C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合解析:选C商周时期我国青铜铸造的技术已相当成熟,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可以得出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隐性时空甲骨文、“学在官府”、周礼“天下一家”深化认知一、三代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多次出现“民族融合”“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词语,体现了对“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民族自信”“民族自强”这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1含义“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2意义(1)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2)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二、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诗史巧记群雄逐鹿的纷争; 变法图强的运动; 集权政体的雏形; 国家统一的趋势小题验知1(2018·临沂二模)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解析:选C“五霸争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正是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表现,这表明周王室对地方控制逐渐削弱,A、B两项错误;在春秋时期尽管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观念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诸侯争霸会弱化宗法制,故D项错误。2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启的。这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A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B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C唯才是举开始取代德才兼备D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解析:选B材料说明任人唯贤的现象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任人唯贤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建立说明唯才是举取代德才兼备,故C项错误;启继承王位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D项错误。3(2018·昆明三模)春秋时期的战争,通常采用车阵战,一经交战,即刻决出胜负。战国时期,作战军队的数量大为增加,步兵、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代替车阵战,战争往往旷日持久,残酷性大大加剧。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B战争目的由争霸到兼并C战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D礼乐制度已经受到冲击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不能反映战争性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争的目的由争霸转化为兼并,朝局部统一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战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受到冲击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故D项错误。4(2018·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士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5(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解析:选A依据所学,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楚国由“不与之盟”到“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显性时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隐性时空王室衰微、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围魏救赵、礼崩乐坏、变法运动深化认知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虽然剧烈,但各种剧变的社会现象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1转型的原因(1)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春秋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曾经维系诸侯国之间的亲情关系逐渐淡漠,在利益的驱使下,亲情逐渐淡化为相互之间的征讨杀伐。(2)诸侯国开始政治改革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各个诸侯国君或主动或被动地相继开始了政治改革,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富国强民乃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扩大征兵这个能够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首先被提了出来。2转型的表现(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已经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含义其一,作为政府行为的户籍整理和人民身份等齐其二,指纳入政府户籍的普通百姓形成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积极作用就全国人力控制而言,它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庭“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转型的影响(1)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2)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依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而相对应的,地缘的郡县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度。(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血缘社会转化为地缘社会、宗法大家族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编户齐民、分封制度转化为君主集权制度。(二)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1转型的原因(1)君权日益扩张日益扩张的诸侯君权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状态,由此引起政治体制的转换。这个时期君权的日益扩张也是在原有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出现的。(2)各国变法图强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的各国变法长期以来被誉为“变法图强”或“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其实他们都是代表了希望专制集权的君主向企图维护“封建”分权体制的贵族夺权。尽管有些改革家的下场凄惨,但是变法显然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变法,君权明显地得到了加强。(3)战争需要集权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战争需要集权,战争是实行独裁专制最好的理由与借口。2转型的表现(1)新型的社会组织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又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前提。(2)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从战国时期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看到,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3转型的影响从政治体制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体制转变为独裁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的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了。二、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1政治上(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5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诗史巧记传承千年的铁犁牛耕; 以农为本的重农抑商; 既定国策的土地制度; 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小题验知1. (2018·张家界三模)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从齐国耕者必有的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2(2018·惠州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选B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3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一家一户的封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4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活动和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也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C、D两项错误。隐性时空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公田不治”、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私商深化认知一、铁器时代的到来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2生产关系变革“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cu)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 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 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井田制开始瓦解。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三种类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国家土地所有制: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诗史巧记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学在民间”的教育下移;开时代先河的现实主义文学小题验知1(2019届高三·齐鲁名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2(2018·肇庆检测)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解析:选C材料提及书籍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孔子后的书籍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孔子创办的私学传播,体现了春秋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书籍的称呼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起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3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解析:选B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当时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隐性时空“百家争鸣”,儒学创立,私学兴起,“风骚”、司南深化认知一、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阶层分化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2平民的兴起(1)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3)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士”阶层的崛起(1)起源:士的起源很早,但直到春秋时期,士大多数还都是有公职的,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他们有一定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规模也很小。(2)兴起: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当时的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也都积极延揽士人,这样就为士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三、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四、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通史整合(一)第一板块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