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915825       资源大小:7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上述规定()A使英国商品畅销于中国内地B导致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反映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诉求解析: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D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并未完全打开中国市场,并未畅销于中国内地,A项排除;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表明,中国拥有制定关税的自主权,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C项排除。故选D。答案:D2(2018·商丘高三调考)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D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题干材料中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实际上反映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答案:B3(2018·鸡西高三模拟)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A中国国家主权开始沦丧B清政府退让助长英国侵略气焰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D清王朝外交政策出现根本调整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的反映,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开始沦丧;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在“根本”。答案:C4(2018·葫芦岛高三调研)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解析: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即不尊重所签条约,到恭亲王奕的“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答案:C5(2018·益阳高三段考)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解析:材料中的“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是根据“夷夏之辨”的原则试图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是清政府固守传统外交理念和模式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目的认识不清,不能说明清政府的“轻视”态度,排除B、C项;全免关税同样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项。答案:A6(2018·廊坊高三统测)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士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反映出()A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B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C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D清廷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解析:材料中提及导致外族入侵之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C正确;阶级分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B中普遍觉醒,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于民族危机的态度,故D错误。答案:C7(2018·南充高三调考)1896年,朝鲜正式照会清政府,从此正式成立朝鲜帝国,结束以前的朝贡藩属关系。这能反映出()A清政府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B日本侵略计划的失败C朝鲜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D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解析:朝鲜以前是清朝的藩国,甲午战争之后,成立朝鲜帝国,说明与清朝的隶属关系解除,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实力的下降,故D正确;A主动放弃不符合题意;B中失败错误,日本侵华胜利;C中主权错误,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答案:D8(2018·武汉高三十校联考)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海军编制和日本相比,指挥体系比较繁杂,容易导致指挥不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挥不畅导致甲午海战的失败,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都是近代化海军,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军指挥体制的不同,无法体现制海权和建制的是否先进,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答案:A9(2018·盘锦高三摸底)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C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解析:材料中“进驻汉城”“由于中国人的行动”“将军队派到朝鲜”的信息说明美国对于朝鲜半岛局势非常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点出日本侵略朝鲜,故A错误;美国只是关注,并不是想维持现有局势,故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对于日本支持的信息,故D错误。答案:C10(2018·自贡高三调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日本通过外交手段争取西方国家在华利益,实质上是孤立中国,防止西方国家插手中日战争,故D正确;日本目的是西方国家不插手中日战争,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矛盾信息,故B错误;出卖中国国家利益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答案:D11(2018·烟台高三质检)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由于义和团的失败,导致国人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更加明确,“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发展,故B项正确;A与材料反清朝信息不符;C中“彻底”说法绝对;D中属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B12(2018·梅州高三期末)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解析: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故B项正确;A项属于赔偿性;C项属于惩罚性;D项属于改善性条款。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鞍山高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材料二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阐述了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概括各句话的含义,总结其背景和影响。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设立总理衙门,与外国交往增加;西学东渐,出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的风气等。影响: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平等的外交观念产生;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间事务,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有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2)特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14(2018·济南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6分)解析: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中日甲午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中日甲午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答案: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欧美列强持默许态度。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